高中语文第一单元青春岁月扩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
高中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PPT:“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门径:叙事方式路:《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小说解读这里的“门”可以理解为“门径”即做事的途径、方法、窍门,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一个“门径:叙事的方式”,探寻走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条小说的解读之路。
环节二:文本解读(一)叙事的独特性学案作业讨论:你觉得本文与以前学过或读过的小说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请具体举例)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余华小说的特点并适时引入先锋文学的常识及余华文学创作中的各种理念。
开放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开放的解答。
⏹①小说情节的“荒诞”色彩⏹②小说语言的独特新奇⏹③人物形象的弱化生:文本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叙事次序前后颠倒,而且故事的内容也似乎漫无头绪。
生:抢劫者从抢劫中获得快乐,这就是狗咬人的新闻。
但被抢者也从中获得了快感,这不就是人咬狗的新闻吗?施暴者的快乐是一种社会常态,受施者的快乐不能不引起人的思考。
被损害者对孩子,也就是想着竭力帮助自己的人,不但没有感谢,反而加以侵害,并从中感到快乐,这就是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律,也就是对孩童世界的规律的颠覆。
这两种心理看起来是一种荒谬,实际上是把人性用了特殊的放大镜加以放大而已。
生:虽然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是残酷的,人性是邪恶的,但被抢劫者、被损害者即就是遍体鳞伤,鼻子挂在脸上,心灵并没有被剥夺,心灵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觉醒。
PPT: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举例1: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当然最好是香蕉。
我想他的驾驶室里应该也有,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
这里的“我”的想法看起来很荒诞,然而这种想法却又是现实中一个少年很合情合理的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真实地再现了少年单纯的心情,他们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我”打量世界的眼光很纯净。
[精选]高中语文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学案 语文版必修1
![[精选]高中语文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学案 语文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19d2a934693daef5ef73d9d.png)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前预习区自主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柏.油( ) ②绰.号( ) ③刹.车( ) ④沮.丧( ) ⑤抛锚.( ) ⑥撬.石头( ) ⑦豁.出去( ) ⑧贩.运( ) 2.辨形组词①⎩⎪⎨⎪⎧ 嘻 嬉 ②⎩⎪⎨⎪⎧ 膨 澎 ③⎩⎪⎨⎪⎧ 塌 遢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抛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浩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几乎·简直辨析:“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无。
“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例句:他________把一生的时光都用在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方面。
这________让人难以置信。
(2)捉摸·琢磨辨析:“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zhuó mó)”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引申为加工而使之精美。
而“琢磨 (zuó mo)”指反复思考,考虑。
例句:①张师傅技艺高超,能够将普通的树根______成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叫绝。
②这件事该怎么办,你还得好好________一番。
③他的脾气很怪,时而高兴,时而生气,时而喜,时而悲,真让人难以________。
预习思考1.这篇小说反映的是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口头讲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8《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3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余华和先锋文学二、能力目标:初步养成从语言和手法作用鉴赏新潮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走上社会的艰难,并坚信前面的路越走越宽。
【知识链接】一.先锋小说:先锋小说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
它主要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直到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
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二.简介作者: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
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青春岁月1家节选学案鲁人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160310

第一单元青春岁月内容概述学习指导本单元包括《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两篇必读文本和《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篇扩展阅读文本。
生命是一个奇迹,青春则是这个奇迹中最为绚烂的色彩。
青春是本单元文本彰显的共同主题。
本单元所选文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倾诉内心的苦闷,思索自我的价值,叩问人生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缤纷多姿的现实人生,引领我们去探寻青春的奥秘。
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鉴赏人物形象要抓住三点:一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二是通过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三是掌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此外,学习中还要注意体会小说独具特色的语言。
1 家(节选)[内容简介]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族的统治者。
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有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
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表妹梅相爱,但却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娶了瑞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善良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梅出嫁不久后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高老太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在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高老太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为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克安也不务正业,高老太爷在一系列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青岁月 扩展阅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

扩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本文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
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篇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是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
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
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掀起了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的高潮。
[背景扫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苏童、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
他们不再重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
现在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处女作,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作家而且是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并初步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和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B.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C.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D.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解析:选D。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案设计[备课思路]本文是一篇小说。
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
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
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余华及其创作特点。
可以阅读余华的其他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相关评价。
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点: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目标:1、快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力量。
2、把握情节进展中的“我”的心理变化。
3、分析并明确“旅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对成长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旅店”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课型:老师引导,同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沟通、探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激情涌动,厌倦四周熟识的人和事,渴望去一个生疏的地方,摆脱全部的约束与羁绊,在宽阔的天地中尽情展现自我。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妙,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受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正所谓“成长如蜕”。
今日我们学习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看一看文中给我们叙述怎样的一个成长故事。
二、了解余华(同学先介绍,后出示投影)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头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试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揭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不挖掘外在的客观的世界,而着重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它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洁,而是故事本身就布满象征意味。
这类小说被称为先锋试验小说。
三、了解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同学自愿阅读,要求声音要大,嘹亮,读出自己的感觉。
2、概括情节训练同学的概括力量,也学习压缩内容。
要求同学按情节概述。
3、理清情节结构要求同学找出关键的语句。
理出情节:走出家门不需旅店黄昏到来查找旅店搭乘汽车不想旅店汽车抛锚再找旅店遭劫之后找到旅店最终躺在破车中的自己想起刚出家门的情景。
【设计】2020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8课十八岁出门远行word教学设计

【关键字】设计《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何敏【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全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违背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找并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了解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关于先锋派小说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派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
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
曾入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
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
他的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小说的基本情节与结构(1)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本文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
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篇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是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
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
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掀起了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的高潮。
[背景扫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苏童、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
他们不再重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
现在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处女作,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作家而且是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并初步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和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B.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C.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D.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解析:选D。
A.bàng/páng,fú/fó,páo;B.shi/chí,wō,tiáo/diào;C.zhā,qīn/qìng,liǎng/liǎ;D.fǔ/pú,bei/bì,jiàng/qi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天昏地暗箩筐铺天盖地高梁面B.桃红柳绿邀请目瞪口呆父子两C.心慌意乱拋锚规规矩矩瞎转悠D.瓮声瓮气耶揄兴致勃勃慢悠悠解析:选C。
A项,梁-梁;B项,两-俩;D项,耶-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解析:选B。
B.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这里显然是褒贬误用。
A.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C.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可以用于自谦的说法。
D.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解析:选D。
A项,“一代代艺术家”应放在“通过”的后面,另外,“优秀艺术传统”不能用“提高、升华”修饰,可将“提高、升华”改为“发扬光大”。
B项,搭配不当,“意识”不能与“提高”搭配,可改为“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项,句式杂糅,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删去。
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
我把手搭在他肩上,他把手搭在我肩上。
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正要说第一次拥抱女性的感觉时,这汽车抛锚了。
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我坐在驾驶室里,我知道他的屁股此刻肯定又高高翘起,但上嘴唇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到他的屁股。
可我听得到他修车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他那时的手更黑了,他把脏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然后跳到地上走了过来。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
”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
”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
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儿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
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
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
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
看着他在外面活动,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
但我没做广播操也没小跑。
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
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
”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
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
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
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可当我看清打我的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时,他们五人已经跨上自行车骑走了。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大口喘气,他刚才大概跑累了。
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
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我真想上去揍他一拳,也让他的鼻子挂起来。
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
”他这才转身看起我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面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
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
好些人跳到汽车上面,于是装苹果的箩筐纷纷而下,苹果从一些摔破的筐中像我的鼻血一样流了出来。
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
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
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拖拉机也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
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
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
我支撑着从地上爬起来时,几个孩子朝我击来苹果,苹果撞在脑袋上碎了,但脑袋没碎。
我正要扑过去揍那些孩子,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
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
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
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至极的一切。
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
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
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
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
一些孩子则去捡那些刚才被扔出去的箩筐。
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5.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请仔细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仔细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句话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2)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以及被打倒后不甘被打败、不服输的内心世界。
6.十八岁的“我”与抢劫者和司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你是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这种冲突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