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一字千金成语故事概括

一字千金成语故事概括

一字千金成语故事概括
“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概括如下:
故事背景:
在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在赵国邯郸经商时,遇见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

吕不韦认为异人是个潜力股,于是开始资助他,并帮助他回到秦国竞争太子之位。

故事情节:
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功登上了王位,成为秦庄襄王。

为了感谢吕不韦,庄襄王封他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并赐予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然而,尽管吕不韦现在地位崇高,但他深知自己的政治资历尚浅,许多官员可能并不服他。

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吕不韦决定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

他命令门客撰写一部书,书写成后,他将其挂在咸阳的城门上,并发布告示:“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

故事意义:
这个成语原意是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已经扩大,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的每个字都非常有价值或非常重要。

词语解释成语故事中的意义

词语解释成语故事中的意义

词语解释成语故事中的意义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而成语则是一种固定搭配的短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故事是将特定的成语与具体故事相结合,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解释成语的意义。

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成语的趣味性,还能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解释成语故事中的意义。

1. 成语:一字千金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为燕国解除了危机,燕国主人送给了管仲一块金子,但管仲拒绝了。

后来管仲去世,燕国人又送去金子表示哀悼,管仲的儿子同样拒绝收下。

管仲的儿子说:“我父亲平生只爱一个字,那就是‘仁’,不会为利欲所动。

”意义解释:成语“一字千金”表示一个字所蕴含的意义或内涵非常宝贵,也可以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有着非凡的价值。

2. 成语:画龙点睛故事:东晋时期,画家张僧繇画了一幅千里江山的美景,但觉得缺少点睛之笔。

他在画上用一笔勾勒出一条游龙,画家念叨着:“点睛之笔、点睛之笔。

”龙忽然活了过来,从画中跃出。

意义解释:成语“画龙点睛”形容在事物中加上关键的一笔,使整体更加生动、完美,表达了关键细节决定事物成败的重要性。

3. 成语:亡羊补牢故事:有一位农民丢失了一只羊,他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第二天,他发现了羊的踪迹,马上修好了羊圈,但羊已经被野兽吃掉了。

他对邻居说:“亡羊之前补牢,也是有好处的。

”意义解释:成语“亡羊补牢”意味着事情发生变故后,虽然来不及挽回全部损失,但及时纠正错误和补救问题仍然是有意义的。

4. 成语:班门弄斧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大夫颜回去参拜大师孔子,他在大师的门前嘲笑说:“我会砍树,还需要你教吗?”孔子听后笑了笑,然后指着门口的斧子说:“这把斧子厉害吗?”颜回感到尴尬,认识到自己的愚蠢。

意义解释:成语“班门弄斧”表示在专业或某个领域中,自以为是地向行家展示或炫耀自己的技能或见解,最终只能暴露自己的愚蠢。

以上是几个成语故事中的意义解释,通过故事的形式使成语的含义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引言:“一字千金”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形容一篇文章或一句话的价值非常高,极其精妙,一字千金。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有一个名叫吕不韦的人,他通过精心的策划和深思熟虑的谋略,成功地登上了秦国的王位。

下面就是一字千金成语的详细故事。

故事背景:在战国时期,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它的国君却很年幼。

吕不韦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前往赵国,为这位年幼的国君效力。

吕不韦的才华和机智很快赢得了国君的信任,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宰相,掌握了秦国的实权。

主要情节:吕不韦当上宰相后,他决心要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他开始编纂《吕氏春秋》,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吕氏春秋》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书籍,包含了各种知识、故事和思想。

吕不韦认为这本书是他对秦国的最大贡献,可以流芳百世。

当《吕氏春秋》完成后,吕不韦下令将这本书公布于咸阳城门之外,并张贴了一张告示: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告示张贴之后,人们都想来试试,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这时,吕不韦的名声更大了,他被誉为“一字千金”。

故事意义:“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某篇文章或某句话非常精妙,价值千金。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候一句话、一篇文章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的命运。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和才华的人,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和华而不实的宣传,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尾:吕不韦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复杂的,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和杰出的政治家,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野心家。

但无论如何,“一字千金”这个成语已经超越了吕不韦个人的命运,成为了一个形容语言文字精妙绝伦、价值千金的经典成语。

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字词,因为它们有时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一字千金的意思和典故

一字千金的意思和典故

一字千金的意思和典故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成语世界中,有一个成语叫做“一字千金”,它既寓意着字的价值珍贵,又蕴含了勤奋学习、精益求精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字千金的含义和典故,从中汲取智慧。

一字千金这个成语出自于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羲之,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佼佼者,被誉为“书圣”。

当时,他的书法作品备受推崇,许多人以拥有一幅王羲之的真迹为荣。

有一天,王羲之写了一篇名为《兰亭序》的文章,全文共二十八字,他将这篇佳作献给了皇上。

皇上对这篇作品赞不绝口,认为字字皆是瑰宝,于是决定重赏王羲之。

王羲之却谦虚地说:“区区二十八个字,价值不过千金。

”从此,一字千金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

一字千金的含义不仅在于字的珍贵,更强调了书法艺术的价值。

在王羲之的眼中,每一个字都凝聚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因此,字的本身就是无价的。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视每一个字,对待学习和生活都应严谨认真。

此外,一字千金还启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追求卓越,力求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一字千金的典故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尊重文字,把字写好。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书写,书写能力逐渐退化。

一字千金的典故提醒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忘记汉字的美丽和力量。

其次,我们要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一字千金的典故告诉我们,字的价值在于勤奋与毅力,追求卓越与完美。

一字千金典故

一字千金典故

一字千金典故
“一字千金”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主要讲述的是南朝宋萧政天子萧衍为了解除他的噩梦而大量用金赎罪的故事。

传说衍天子的梦中曾出现一块明显的“寿”字,为了解开他的梦惊,宫廷大臣教他以“寿”字发行钱票,贴满全国,这就是有名的“一字千金”。

古人说“一字之言,万金之值”,把这句话发扬光大,意在弘扬早期征收税收的实践示范,把语言变成实质性财富。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古老的、神奇的财富传递,该故事也暗示了它传播之力,把语言看作财富的概念,强调一句话的力量以及财富的威力,它可以权衡千金的财富和一句话的能量。

一字千金让人们使用一句话拥有数不清的财富,它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象征着价值的超出,表现了人类的意志力、创造力和努力的能力。

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一字千金"仍然启发着人们有心无力之时,给予人们无限的帮助。

因为有一句格言:“千金易得,一语难求”。

综上所述,一字千金是一段传统的中国典故,赋予了人们追求财富梦想的希望。

它所体现的道理不仅仅是早期的征收税的例子,更是一种智慧的精神,这就是用几句和谐美好的话,用一个只有四个字的字句去深深影响人类的行为。

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至今仍被流传。

这个故事被称为“一字千金”,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用一字换取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誉。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贫穷但聪明机智的年轻人,在家中排行最小。

有一天,他听说皇帝正在选拔贤能之士,便决定前去应试。

虽然他没有什么财富,却有着极高超过常人的才华。

当他来到皇宫参加选拔时,他看见其他竞争者都在争相献上贵重的礼物,他心里有了一个计划。

轮到他面对皇帝递交自己的一字时,他对皇帝说:“我只能说出一字,这个字是‘爱’。


皇帝听后微微一笑,问他这个字的含义。

年轻人回答道:“爱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是驱动一切美好事物的力量。

皇帝陛下,如同您对臣民的关爱,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我愿用‘爱’来诚心表达对您的尊敬和忠诚。


皇帝被年轻人的深情一字所动,他欣赏这位年轻人的智慧和胸怀。

于是皇帝命年轻人为官,赐银千两,以资助年轻人更好地发挥他的才华。

这位年轻人凭着他的勇气、智慧和真诚,最终成为了一方名宰相,为人民造福。

这个故事被流传至今,提醒人们金钱财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正如那一字“爱”一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真诚的爱和关怀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

一字千金的典故

一字千金的典故

一字千金的典故:战国末期,卫国有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

他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并将自己的爱妾赵姬献给子楚。

等子楚回到秦国接掌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谁料,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因病驾崩了。

吕不韦便辅佐秦庄襄王十三岁的儿子嬴政赵姬所生继承了王位。

这个新即位的小皇帝便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由于曾资助过落难时的秦庄襄王,功劳不小。

现在他的地位更上一层楼,连小皇帝嬴政都要尊称他为“仲父”。

由于嬴政年龄尚小,所以秦国的行政大权全部掌控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

吕不韦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加上当时社会又非常盛行养士之风,便也养了三千能够出谋划策的门客,作为智囊团。

与此同时,他还让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门客把自己多年来苦心钻研的见解和心得一一写成文字,呈现上来。

吕不韦见到如此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内容的文字资料,万分欣喜,便将其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巨着,题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秦国首都咸阳,并张贴悬赏告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然而,并没有人出面给《吕氏春秋》添删一字,领取千金之赏。

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有权有势的人,谁敢对他主持编辑的书籍增减一个字啊!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的造句:1 鲁迅先生的杂文,含义极深,真可谓一字千金。

2 此外故居内的书法石刻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众多书法名家手笔的"话字帖"。

3 所以说签合同“一字千金”,消费者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

4 这篇文章写得极好,情采并茂,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5 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

6 中国自古就有‘一言兴邦’的传统,也就少不了‘一字千金’这种习惯,请有能量的人物说话办事自然是要花钱的。

一字千金的故事主要内容

一字千金的故事主要内容

一字千金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文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常说“一字千金”,意指一字之重要,就能价值千金。

这句话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宋玉的文人,他精通诗词书法,每一字都写得非常出色。

有一天,齐国的公主下嫁楚国,新婚之夜,公主要求宋玉写下一首诗送给她。

宋玉心生灵感,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极其精妙动人的诗。

公主读后感动不已,对宋玉赞叹不已,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齐国来了一位名叫晏婴的文人,他听闻了宋玉的诗作,便决定挑战宋玉。

一日,晏婴前来拜访宋玉,提出要在一字书法比赛中与宋玉一较高下。

宋玉欣然接受了挑战。

比赛当日,两人各自挥毫,在白纸上各写下了一字。

宋玉的一字如行云流水,端庄大气;而晏婴的一字却仿佛蕴含了整个宇宙的奥秘,让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众人围观之下,各自感叹不已。

有人称赞宋玉的笔墨功力,有人惊叹晏婴的文才超群。

最终,公主也来到现场,看着两位文人作品,心中产生了疑惑。

她问道:“一字千金,究竟是宋先生的一字还是晏先生的一字更胜一筹呢?”众人不禁陷入了沉思。

公主沉吟片刻,忽然大声说道:“一字千金之美,宋先生的一字情深意切,如同富有哲理的诗篇;而晏先生的一字却让人心驰神往,有如开启了天地间的神秘密码。

在我心中,二者的价值不分高下,各有千金之价。

”听到公主的评价,宋玉和晏婴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互相拱手致谢。

他们明白,文字之美,不在于它的花俏与繁复,而在于它能引发人心中最深层的共鸣,传达最真挚的情感。

从此以后,“一字千金”这个成语在楚国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赞美优秀文人的最高评价。

宋玉和晏婴的一字书法比赛也成为了当地一段传世佳话,启发了后人对于文字之美的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字虽然只是简单的符号,但它所蕴含的力量是巨大的。

一字之间,蕴含情感、表达心志,能够触动人心,启迪人灵,传承千年。

因此,让我们珍惜每一个字,用心书写,用心体会,让每一个字都如同千金一般珍贵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字千金的故事
篇一:一字千金的故事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

他写了一部评论歌的著作,名为《诗品》。

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

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

这来自战国末期的一个故事。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

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

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篇二:关于一字千金的故事的500字
关于一字千金的故事的作文500字一字千金“一字千金”常用来形容文章完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是文章用词十分精粹,价值高到一字可值千金!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本来是个富有的商人,他对秦国的子楚有过救命之恩,所以子楚登基成为秦庄襄王后,封吕不韦为相国。

秦庄襄王死后,其子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13岁即位,当然将吕不韦视如再生之父,大权曾交吕氏掌管。

吕不韦有权有势,养了3000各类人才做智囊。

他令这些智囊人物为自己写出各种见解的文章,集合编纂成书,即是现在可见到的20万言之巨的《吕氏春秋》。

此书不同于其他著作,内容丰富但显庞杂,知识广泛却不
规范,道理甚多不属一家。

但对后世研究古代诸多方面的学问,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过,当时此书是吕氏为炫耀自己的居功之作,大作成书之后,吕不韦当然欣喜万分,更加盛气凌人。

他把这部书挂在当时国都咸阳城门上,出高价悬赏道:“若谁人可在我的书上增加一字,或是减少一字,吕氏立即赏赐千金!”当然,吕不韦官居相国,谁也不敢动他一字。

“一字千金”遂成成语流传于世。

篇三:成语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典故: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

吕不韦作为秦国上层执政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

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

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

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

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

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

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

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

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

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

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

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

孝文王即位时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

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瞧不起。

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过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

吕不韦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必须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名于各诸侯国。

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

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

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

他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

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

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