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原文(课堂PPT)

合集下载

渔父ppt13 课件

渔父ppt13 课件

视频朗读欣赏
——《渔父》
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各处在怎 样的人生境遇中?从文中哪些外形描 写中可看出他们不同的境遇和状态?
屈原:行至水穷处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塑造 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 原怎样的人格?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 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 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 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 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 渔父这一形象,是怎样一位形象?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从文本看,作者 有无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 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 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 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 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 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提示:结合以下语言分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是一个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 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伟大人格。
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 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5.3.1 渔父 实用课件(共24张PPT)

5.3.1 渔父 实用课件(共24张PPT)
• 《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宋玉、
• 唐勒等人诗歌作品的一本作品集。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 “楚辞”是屈原吸
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叫“骚体” ,因《离骚》而得名,又称“楚辞体”、“骚体” 。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宋玉、 “唐楚勒辞等人”诗的歌特的点一本“楚辞体”诗歌总集。
(一)屈原流放,渔父问故(第1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既:“已经”,或“以后” 而:表承接。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子:您。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与:同“欤”,吗。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 到(今指另提一件事) 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二)渔父劝告,屈原拒绝(第2-3段)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之:音节助词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安:怎么。 振:抖。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皓皓:洁白光亮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 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上的尘埃,怎么能让洁 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 葬身于鱼腹之中。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 埃的玷污呢?”
(二)渔父劝告,屈原拒绝(第2-3段)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第三部分:
• 第4段
渔父离去,不与之言
整 概括文章内容

感 知
文章主要通过 屈原和渔父的对话 , 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和 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

《渔父》(正式ppt课件

《渔父》(正式ppt课件
•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3
• 11.汶(mén)汶:污浊。 •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 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 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 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 19.不复与言,复:再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 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 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 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 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 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 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 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赛龙舟 吃 粽 子
1

渔父(fǔ),渔翁。 父,同“甫”,古代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楚辞》
2
• 注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 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因此。以:能够。
• 5.淈(gǔ):搅浑。 6. 餔(bū):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 (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 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 自命清高。举,举动。

楚辞渔父原文课件

楚辞渔父原文课件
推动文学发展
楚辞渔父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它不仅继承了前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还为后世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成为文学经典
楚辞渔父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弘扬传统文化
楚辞渔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作背景
01
楚国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 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了《离骚》 、《九歌》等作品,《渔父》也 是其中之一。
02
庄子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 背景下,提出了“逍遥游”的思 想,主张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 心的自由和超脱。
作品评价
《渔父》是屈原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 作品之一,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 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培养审美意识
楚辞渔父作为高雅艺术作品,能 够培养个人的审美意识,提高对 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使人们在 生活中更加注重美感和文化内涵

树立正确价值观
楚辞渔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 值观念,如忠诚、勇敢、正义等 ,能够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为个人的成长和发
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研究领域的拓展
跨学科研究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艺 术等相结合,从多角度挖掘楚辞渔父 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文本细读
通过对楚辞渔父的文本进行深入细致 的分析,探究其语言、结构、意象等 方面的特点。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文化交流的桥梁
楚辞渔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引导积极人生态度

楚辞渔父原文课件

楚辞渔父原文课件

更加深入的认识和评价。
03
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楚辞研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未来,楚
辞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性研究,更加深入挖掘楚辞的
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学习楚辞的方法与建议
阅读原文 了解背景 分析艺术特色 比较阅读
学习楚辞首先要多读原文,从原文中感受楚辞的韵律和语言特 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主题。
纠葛。
名句举例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 相知。”
《九章》
作品特点
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愤为主,感情激越奔放,语 言凝练优美。
主题内容
描述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流亡生活,表达了对楚 国政治黑暗的不满和对君王昏庸无道的痛心。
名句举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06
楚辞研究与学习建议
楚国文化特点
楚国文化注重浪漫主义和 抒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思想特点。
楚辞文学背景
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代表, 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 术价值。
《渔父》篇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创作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渔父》的时代背景是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他本 人也遭受了政治上的打击和流放。
屈原个人经历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的个人 经历和思想感情。
屈原则以忠诚著称,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应当为了 保全性命而放弃原则。他认为只有通过正道直行才能 实现自己的价值。
《渔父》篇的人物形象及寓意
渔父
代表隐士一族,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避世自保,悠然自得。
屈原
代表忠臣一族,执着于理想,不 畏权贵,坚守原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渔父》篇的思想内涵及表达技巧

渔父公开课PPT课件

渔父公开课PPT课件
7
古今异义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现象)
(1)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
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8
而能与世推移 (转变) 圣人不凝滞于物 (表示被动)
2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 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 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 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 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 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 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 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3
经典回顾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改革 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 攻击,被迫去官。楚顷 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 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 遂投汨罗江自杀。
1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 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 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 “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 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 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 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27
2024/10/15
28
20
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 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 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 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 国理想,表明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 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 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 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 选择!

渔父ppt8 课件

渔父ppt8 课件
返回首页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 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
返回首页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改革 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 攻击,被迫去官。楚顷 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 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 遂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后”。他的人生使命是 要完成千古《史记》, 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 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 了庸常的“死节”观念 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 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 的荆棘之路。
司马迁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 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 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 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屈原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是生存,还是死亡 ”
“是生存,还是死亡 ”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 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是生存,还是死亡 ”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 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 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 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 铺垫。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 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具他 与作有具世者对有推塑比明移造、哲的这衬保处一托身世形的、态象作随度,用遇。对。而作塑安者造、还屈知刻原天画来达出讲命他,、 •不文愠章不采怒用、了不对强比人的所手难法心,平主气要和通的过超屈然原 和姿渔态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 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渔父ppt28 课件

渔父ppt28 课件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
• 学习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 屈原,名平 ,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国第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 骚》、《九歌》、《天问》《招魂》等不巧作品,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 《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 体 ”。
• 合作探究二: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 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司马 迁则是隐忍苟活的智者,面临困顿,他们选择了 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 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 所谓屈原怀石投江,壮烈之余,亦有几分无奈; 所谓渔父隐居世外,潇洒之余,空负一身奇才。 论大智大勇之人,当然司马迁。太史公子长者, 心存天下事,胸怀乾坤志,忍辱著书,遇挫弥坚, 正似鸟欲飞而先收其翅,虎欲奔而先蹲其身,又 如百花尽谢菊犹放,万里雪飘梅自开,忍辱负重 三秋过,青史留名又一春。司马迁是这样的人, 任尔“山重水复”,我自“柳暗花明”。我也愿 做这样的人,不求万古流芳,但愿青春无悔。
合作探究 一
•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 在自己的后半身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
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
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

己的政治抱负。
• 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 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 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 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 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 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 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渔父与屈原的现代启示
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发现有的因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党员领 导干部,其实原来本质是不错的,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苦难的 童年,奋斗的青年,成功的中年,悲惨的晚年。应该说,这些党员领 导干部刚当官时,绝大多数都能安分守己,兢兢业业,但为什么到了 晚年就跳不出腐败的“怪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是这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缺 乏屈原心中的那个“独”字,即:“独清”、“独醒”的独具匠心。 两千多年前,屈原面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社会环境,执着追 求的却是“独清”,“独醒”的高风亮节。正是屈原的这种独树一帜, 激励他一生敢于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 同流合污,挺身而出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殊死斗争,明知忠贞 耿直会招致祸患,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尽管屈原后来还是被旧势力所吞没,但他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的大无畏精神却绵延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 宝贵财富。这也正是多少年来,人民景仰屈原,纪念屈原,学习屈原 的原因所在。 而当今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看起来却倒像那个与屈原对话的渔父。在 渔父的眼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界上就根本没有真理,没有是 非,惟一有的是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尤其是对于屈原这种位高势 大的“圣人”来说,只要能够沽名钓誉,更应该“随其流、扬其波”, 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等,都抛之脑后,不必计较。渔父的这 6 种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唯利是图,趋炎附势,投机取
渔父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激烈的 对抗,而是顺应历史自然发展的潮流,以自然变化 为法则,与世界同步。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这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 人的道理。渔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处事生 活方式。“无为而自。然也。” 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值得警惕的是,渔父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处世 哲学至今仍在极个别党员干部的思想中占重要地位,甚至 有的成为“潜规则”,广为流传,危害极大。如,由“随 其流、扬其波”,而演变成的惧怕心理、求同心理、侥幸 心理、讨好心理,导致了一些党员干部逐步丧失了党性原 则、立场和斗争性,一些人把党中央提出的反腐败斗争 “形势依然严峻”,误认为是“大势所趋”,缺乏必胜的 决心、信心,有的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有的麻木不仁, 听之任之,有的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试想,这样的党员 领导干部又怎能跳出腐败的“怪圈”呢? 斯大林曾经多次指出,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炼成的。其 特殊就特殊在,具有屈原那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 屈原在流放期间还独具匠心,写了《天问》一书,一连向 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对真理的不懈求索。 如果我们领导干部都能向屈原那样,树立正确的理想、信 念,一生为真理而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任何 腐败势力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 反腐倡廉提倡一个“独”字,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显得是7 多么的重要!
楚辞·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 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 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 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 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 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 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3
思考
为什么屈原与渔父的价值观出现分歧,体现出 哪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 如果是你,你会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4
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一是 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白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 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 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作者介绍
译文
1
作者介绍
❖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
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
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
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
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
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
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
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
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
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
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
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
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
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
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
呢?」渔夫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
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
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研究和批判新儒学、新儒家,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将研究和批 判新儒学、新儒家的焦点聚焦于“儒学既得利益集团”中的新 儒生阶层,由此推动人们思考:今日中国体制改革如此艰难, 是否与历代改革失败一样,是有新儒生在为虎作伥?这是刘绪 贻《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集团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 例》一书的独到创新。
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
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
骚》《九歌》等。
2
▪ 译文:
➢ 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
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

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
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