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尼采诗集》读后感

《尼采诗集》读后感

《尼采诗集》读后感弗里德里希·尼采,这位德国哲学家、诗人、音乐家,他的名字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然而,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尼采诗集》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片段和常识性的认识。

然而,在深入阅读这本诗集后,我对他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首先,我被尼采的独特思想和深邃的哲理所吸引。

在诗集中,尼采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生、道德、权力、自然等问题的思考。

他主张“意志之力”,认为人的生命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而非沉溺于世俗的物质追求。

他的这种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其次,尼采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哲学理念,也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世界的壮丽与悲凉。

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让我沉浸在其中,感受着自然与人性的共通之处。

然而,《尼采诗集》并非只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思想的书籍,它同样是一部深情地描绘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作品。

尼采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理解。

他的诗歌涵盖了友情、爱情、孤独、希望等多个主题,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剖析。

这些诗句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尼采诗集》的过程中,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尼采的思想和诗歌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意志之力”的理念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追求精神满足的重要性;他的诗歌语言和意象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世界的壮丽与悲凉;他对人类情感的描绘和理解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他人的情感交流。

此外,《尼采诗集》还让我思考了更多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而尼采的诗歌却给予了我一些启示和答案。

他强调了追求精神满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探讨了悲剧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悲剧的诞生是出于音乐”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是由音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是一种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艺术形式。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尼采对悲剧的理解深刻而独特,他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通过艺术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这种对生命的赞美和肯定,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困难和痛苦所困扰,但是通过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超越这些痛苦,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从而获得内心的力量和安慰。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还探讨了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是最纯粹的形式,它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悲剧逐渐失去了这种纯粹性,变得越来越虚假和空洞。

尼采认为,要重拾悲剧的纯粹性,需要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对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思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感到现代艺术形式的虚假和空洞,但是通过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总的来说,《尼采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著作,它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探讨,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也有了新的思考。

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

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

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10哲学张玉 2010424033 最初接触尼采,是从他那奇特的“上帝死了”的观点开始的。

他的经历和他的性格都引起了我的兴趣。

后来听说二战时希特勒他们种种残暴的行径都是以尼采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基础,又感到震惊。

因为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是讲残暴,好战的的,一定是那些残暴的政治家利用了哲学家尼采的思想,为他们做思想辩护。

那么他们又是利用的尼采什么思想呢?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大一那年就已经读过尼采的几页东西,但不深入,也就是看看某位哲学家对尼采经历、思想的解读,现在早就没有印象了。

再一次读尼采,先找了他很有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了三五页,实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又找了一本《尼采的自我哲学》是解读类的,居然还是看不明白。

先后有找了尼采自己的著作和其他人写尼采的书,大部分还是搞不懂他在讲什么。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尼采的认识加深了,虽然是有限的。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对尼采只有十六页的介绍评价,比叔本华的多一倍左右,可能由于之前的碰壁,当读到“我讨厌尼采,是因为他喜欢冥思苦想,因为他把自负升格为一种义务,因为他最钦佩的人是一些征服者,这些人的光荣就在于有叫人死掉的聪明”这一句时,感觉说得太对了而有些欣喜。

我很想高声骂尼采“你这个疯子”。

忽然想不如就写批判尼采的东西,这样不也来的痛快。

但是还没有认识这个人就开始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进行批判,怎么说又有点不自量力的感觉。

但看到杜丽燕著的《尼采传》时,感觉认识到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尼采形象。

这本书讲的深入浅出,比较符合我的理解层次。

因此我就基于这本书的内容,再加上尼采自著的部分作品,主要是《看哪这人》,进行我的读书报告。

如果想知道尼采是个怎样的人,当然要看看尼采对自己的评价。

《看哪这人》是尼采的自传,写于1888年,这是他清醒的最后一年。

他之所以写这一部书是因为“我总觉得有必要说明我是什么人……因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可别把我同他人混为一谈!”这是他在序言中所表明的。

狂人书简读后感

狂人书简读后感

狂人书简读后感《狂人书》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的书籍。

作者尼采以狂人的口吻,探讨了自由、权力、道德、宗教等一系列重要的话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尼采在书中提出了“上帝已经死了”的观点。

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信仰上帝,而是追求自由和个性。

这种观点让我对宗教和信仰有了新的理解。

尼采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宗教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信仰,这让我对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目标有了新的思考。

其次,书中提到了“超人”这一概念。

尼采认为人们应该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这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道德是奴役”的观点。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是对个性的抑制。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

这让我对道德和行为规范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意志力”的重要性。

尼采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让我意识到,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坚定的意志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狂人书》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由、个性和幸福。

《尼采论自由与偏见》读后感

《尼采论自由与偏见》读后感

《尼采论自由与偏见》读后感在阅读《尼采论自由与偏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尼采对于自由和偏见的独到见解所打动。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自由与偏见的本质和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打破偏见的束缚。

尼采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自由与偏见的真谛。

首先,尼采对自由的追求让我深刻感受到自由的价值和魅力。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内在的本能,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他指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部的自由,而是内心的自由,是能够超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自由。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尊重那些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

其次,尼采对偏见的批判让我深刻认识到偏见的危害性。

他认为,偏见是一种不公正的判断和态度,是人们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他指出,偏见来自于人们对未知和不同事物的恐惧和排斥,是阻碍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对偏见的批判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尊重那些反对偏见和追求平等权利的人。

再次,尼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让我深刻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问题性。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对自由和偏见的忽视和冲突,这种忽视和冲突导致了人类内在力量的削弱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他呼吁人们摆脱现代社会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这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让我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弊端,也激发了我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自由意志的渴望。

最后,尼采的哲学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他的思想不仅为我揭示了自由与偏见的本质和价值,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价值,呼吁人们珍惜并尊重生命;他强调了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独立思考的热情;他批判了人类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让我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存在并激发了我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总的来说,《尼采论自由与偏见》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它不仅揭示了自由与偏见的联系和真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书报告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书报告
简析
本书的序言《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写于1886年,相隔十六年后,尼采的一些美学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故而这篇序可以分为两大板块:第一节至第五节是全书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的一份提纲(虽然这份提纲列得依旧混乱、毫无章法),大多以问句的方式,基本上涵盖了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强者的)悲观主义或者说酒神精神与苏格拉底主义的对立(第一节),对知识或理性的审美批判(第二节),悲剧的起源(第四节),艺术的形而上意义及酒神学说(第五节);第二板块从第六节至第七节,为体现标题“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的部分,第六节通过与叔本华的“决裂”来强化酒神学说的现实意义,第七节则是针对自身的“浪漫主义倾向”进行的清算,进一步明确了酒神精神。
第二板块则体现了尼采中后期美学思想的一些转变。主要是他在自己的哲学思想成熟后对早期浪漫主义倾向的一个清算。
《献给理查德?瓦格纳的前言》的内容则比较简单,一言以蔽之——“艺术……是此生的最高使命和真正的形而上活动”[4]。
主体部分则又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十五章为尼采文艺理论的阐释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则是将前文提出的文学、美学思想在德意志文艺复兴中的方法论应用,故而下面的内容概括以第一板块为主,后十章的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可以用于对前面概念的佐证和解释。而由上文可见,尼采《悲剧的诞生》存在着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古希腊悲剧起源的探讨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层则是潜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真正的内核——审美对于人的存在之意义的决定作用,即所谓“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论的基点,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
在此,尼采借用了席勒的一个词“朴素”来形容荷马,笔者对此的理解是,荷马史诗所反映的实际上仍是源于世界本象,但并不是如真正的猛士那般直面这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而是表现透过一面“使人容光焕发的镜子”[18]所折射出的那个世界,类似于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动机单纯而天真,故曰“朴素”,当然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审美层面(“外观的外观”)。这一点极类似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宗教的定义——对世界的歪曲的反映。但这种乐观与生机又需要和启蒙时期的理性必胜信念相区别,不同于对世界悲剧性本质的深刻体会,理性使人们产生了战胜一切的错觉,也就是说,二者依存的土壤有着根本性区别。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关于戏剧和文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尼采。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悲剧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尼采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悲剧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悲剧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悲剧的诞生源自于古希腊的宗教仪式,是一种通过戏剧表现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痛苦和挣扎的方式。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审视和探讨,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深刻,从而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在书中,尼采还探讨了悲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指出了现代社会对悲剧的忽视和误解。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娱乐和消费导致了人们对悲剧的淡化和忽视,而悲剧所包含的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探讨却是现代社会所急需的。

通过阅读《悲剧的诞生》,我对悲剧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悲剧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文学和戏剧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喜欢文学和戏剧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汇报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汇报

《THUS SPAKE ZARATHUSTRA》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人是污浊的河流,要想接受污浊的河流而自身不被污染,我们必须成为大海。 猿猴之于人算是什么呢?一个可笑的族系,或是一件耻辱。人之于超人又何尝不也是如此。 超人便是大地的意思。就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定是代表大地的意思吧。兄弟们,我祈求你务必 要忠实于大地,而不要轻信那些侈言超大地之希望的人!无论他们是有心或者无意,总之皆是毒害 着。
《THE GAY SCIENCE》
《 TWILIGHT OFTHEIDOLS 》
《快乐的科学》
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 己。
《偶像的黄昏》
人认为世界是美的,世界就真的被美化 了吗?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
这影响也许同人们估计的恰好相反,断 不是悲伤和消沉,而是难于言说的新的 光明、幸福、轻松、欢愉、勇气、朝霞...
《 BEYOND GOOD AND EVIL 》
《 道 德 的 谱 系 》
“好”的判断不是来源于那些得益于 “善行”的人!其实它是起源于那些 “好人”自己,也就是说那些高贵的、 有力的、上层的、高尚的人们判定他们 自己和他们的行为是好的,即他们感觉 并确定他们和他们的行为是上等的,用 以对立于所有地下的、卑贱的、平庸的 和粗俗的。
强 力 意 志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 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 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 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 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 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 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 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因强大而具有支配力和统治力。强力意志就是生命意志,然而它 所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的意志,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潜在力量,正是这种对于意志的渴望,表现出了 生命那种永不停息的本性。尼采把它称为: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看看尼采、罗尔斯、奥古斯丁、柏拉图、的著作,在图书馆只找到了尼采的书,而罗尔斯、奥古斯丁、柏拉图、的书好像都很受欢迎,已被借空!所以只能说一说尼采的《偶像的黄昏》。

尼采是19世纪西方有名的哲学家,他是继叔本华提出意志论之后,提出“权利意志”的第一人,是对西方哲学与道德等进行全面批判的第一人。

而他的著作有好多,如《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偶像的黄昏》是尼采在1888年的著作,是其晚年的主要著作之后,他所谓的“偶像”,在文中我觉得是理性与道德等所谓真理,而“偶像的黄昏”则用尼采的话讲是“陈旧的真理行将灭亡”,他就对西方所谓的真理进行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天才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

,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康德、柏拉图的批评。

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其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

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

他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

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

这本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尼采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划,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在认识论上,尼采强调非理性主义,他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视为衰落的征兆,希腊解体的工具,其“理性=美德=幸福”公式制造了一个永恒的白昼------理性的白昼,以对抗黑暗的欲望,尼采认为这些所谓的哲学家与颓废作战,其实其结果并未摆脱颓废。

他立足感官,认为感官根本不说谎,只是人们对他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会在其中塞进谎言,理性是人们窜改感官证据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到反对理性。

同时理性把感官显示的转化、变化、生成的世界看作假象的世界,相信假象的后面还有一个真正的世界,而尼采则认为这是语言辩护的原因,他认为“假象是唯一世界,真正的世界只是编造出来的”。

他把混淆因果的缪误成为理性的真正堕落,在宗教和道德中都包含着它,教士和道德立法者是理性堕落的始作俑者,在《哲学中的理性》中,指出“理性控制下的道德,是否定对感官的一切信仰,否定人性的全部残余”,因此批判理性应与批判道德紧密结合。

在伦理学上,尼采自己认为他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要做肯定者,而基督教道德是一种疾病,它耀眼的白昼,绝对理性,清醒,冷静,审慎,自觉,排斥本能,反对本能的生活,它灭绝激情和欲望,在根本上是对生命的摧残,对生命本能进行肆无忌惮的谴责,在这种反自然的道德中,生命是衰退,虚弱,疲惫,受谴责的。

尼采认为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实,而这些所谓道德仅仅是基督教用以削弱人,使人驯化的工具,他肯定人要有敌意和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青春,他曾说“谁放弃了战斗,谁就放弃了伟大的生活”。

在美学上,他认为人自身就是美的原因,人把世界美化了,一切美都刺激生殖,认为这正是美德效果的特性。

而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是“醉”,是酒神精神,而醉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

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就成为这种酒神精神的完美反映,在其中存在着强力意志的作用。

另外,他才还阐释了自由观、天才观、进步观等思想。

尼采反对自由主义民主,认为自由主义损害了强力意志,使人类畜群动物化,他认为战争导致自由,进而解释了“自由”意味着男性本能、好战喜胜的本能、支配其他本能。

所以他所谓自己的衡量标准是依据必须克服的阻力,依据保持在上所付出的努力。

克服阻力越大,付出努力越多,即越自由。

因此,他认为自由人的最高类型必须到最大阻力,恒久地被克服的地方去寻找:离暴政咫尺之远,紧接被奴役的危险的地方,才是最自由的。

总之,他的这本《偶像的黄昏》的目的就是批判业已在欧洲盛行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道德等真理,要求对价值进行重估,肯定生命,发挥酒神精神,推崇强力意志,认为只有不断战斗才能使生命得到幸福,充满着侵略色彩。

而且他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中认为当时帝国时期的德国人缺少精神,认为神态僵硬呆板、动作笨拙已成为德国人的特性。

而他在前言中指出:“精神藉创伤生长,人性藉创伤茂盛”,认为战争是使德国人恢复精神的主要手段,战争始终是一切过于内向深沉的心灵的伟大智慧,在它的伤害中即已经有疗效。

而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意义问题。

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

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

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

哲学不是纯学术。

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

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尼采曾经说过:在面临一个晦暗不明、责任重大的事情时,保持其心情愉快绝不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技巧。

然而,还有什么比心情愉快更为必要的呢?没有纵情欢乐的成分,一事无成。

力的满溢才是力的证明。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个问号如此浓重醒目,以致把阴影投在了画出问号的人身上。

负有如此使命的命运时刻迫使他跑到阳光下,抖掉身上变得沉重的、过于沉重的严肃。

对于这样的使命来说,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任何“事件”都是一件幸事。

特别是战争。

战争曾经始终是所有过于内向、过于深沉的精神的伟大智慧。

甚至在伤害中也有疗效。

所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着一颗责任心,选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会对我们得大学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篇二: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10哲学张玉 2010424033 最初接触尼采,是从他那奇特的“上帝死了”的观点开始的。

他的经历和他的性格都引起了我的兴趣。

后来听说二战时希特勒他们种种残暴的行径都是以尼采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基础,又感到震惊。

因为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是讲残暴,好战的的,一定是那些残暴的政治家利用了哲学家尼采的思想,为他们做思想辩护。

那么他们又是利用的尼采什么思想呢?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大一那年就已经读过尼采的几页东西,但不深入,也就是看看某位哲学家对尼采经历、思想的解读,现在早就没有印象了。

再一次读尼采,先找了他很有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了三五页,实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又找了一本《尼采的自我哲学》是解读类的,居然还是看不明白。

先后有找了尼采自己的著作和其他人写尼采的书,大部分还是搞不懂他在讲什么。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尼采的认识加深了,虽然是有限的。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对尼采只有十六页的介绍评价,比叔本华的多一倍左右,可能由于之前的碰壁,当读到“我讨厌尼采,是因为他喜欢冥思苦想,因为他把自负升格为一种义务,因为他最钦佩的人是一些征服者,这些人的光荣就在于有叫人死掉的聪明”这一句时,感觉说得太对了而有些欣喜。

我很想高声骂尼采“你这个疯子”。

忽然想不如就写批判尼采的东西,这样不也来的痛快。

但是还没有认识这个人就开始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进行批判,怎么说又有点不自量力的感觉。

但看到杜丽燕著的《尼采传》时,感觉认识到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尼采形象。

这本书讲的深入浅出,比较符合我的理解层次。

因此我就基于这本书的内容,再加上尼采自著的部分作品,主要是《看哪这人》,进行我的读书报告。

如果想知道尼采是个怎样的人,当然要看看尼采对自己的评价。

《看哪这人》是尼采的自传,写于1888年,这是他清醒的最后一年。

他之所以写这一部书是因为“我总觉得有必要说明我是什么人??因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可别把我同他人混为一谈!”这是他在序言中所表明的。

我感觉有必要谈一下书名。

“看哪这人”是耶稣受难时受嘲讽的话,然而尼采一生都在反对基督教,他的“重估一切价值”和《道德谱系》等都是针对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提出的,但是此时,尼采有自比耶稣,看似矛盾,实则尼采想拯救人类却遭人类冷落的境遇与耶稣是何等的相似。

长期的疾病使尼采参透了怨恨。

怨恨本身是病人所忌,是病人的冤家,很遗憾又是病人最自然的癖好。

没有任何东西比怨恨的冲动更能消耗人的精力了,因而我们必须克制怨恨。

佛教讲“怨怨相报,了无终止,以德报怨,怨恨斯已”,这是让患者心灵摆脱怨恨的途径。

尼采讲对怨恨的克制,也就是讲自制力或自我意志,而基督教只讲信仰上帝,绝不讲自我意志,因而对怨恨宣战,即是在对基督教宣战。

尼采本性好战,因为侵略性的激情属于强者。

然而成为他的敌人也不容易。

他自己定了四条攻击原则,这原则又带有贵族式的矜持。

他不与弱者为敌,如果对手弱需要等到他强大了再战,好单打独斗,喜欢攻击而不是人身攻击。

他认为“攻击是嘉许的证明有时也是感激的证明。

”最后他讲他有“极端的洁净感”。

他对与经基督教粉饰过得东西,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和抵触。

而尼采在与这些人交往中,不是远离他们。

而是克制自己,这便是他的人情味所在。

“我的人情味不表现在同情,而是能够忍受我对别人同情??我的人情味是一种长久的自我克制。

”但是始终尼采都是对这些人是厌恶的,他渴望孤独和返回自我。

第二章开头能尼采就发问“我为什么我知道的比别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这样问的。

尼采是在自我夸耀吗,当然不是。

他想表明自己从不为一些没有意义的是困扰,而基督教却在讲为什么我们有原罪,为什么上帝是存在的等一系列无意义的问题。

尼采对另一个问题感到异样的兴趣,即拯救人类。

拯救人类与其说靠神来拯救,还不如说靠“营养”。

尼采所说的营养主要指精神和教养方面。

他认为德国式教养是一文不值的理想主义,是教诲人们闭眼不看现实,一心追求那些成问题的所谓理想的目标,譬如追求古典的教养,也就是指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传统。

尼采一贯认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和艺术,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完美结合,苏格拉底把二者分割开来,片面强调前者,用前者压抑后者致使阿波罗精神成为一种苍白无力的标本,从而导致人们“营养不良”。

解决营养不良需要喝烈酒。

酒神精神,即狄俄尼索斯精神是尼采所崇尚的。

只有喝醉后每个人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忘记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人,同时另一个解决方式是和清泉。

这里的清泉,也即是意指泰勒斯的水。

他的意思是治疗德国精神贫乏症,应从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汲取营养。

尼采还指出营养与地点和气候密切相关。

这是他亲身经历所感,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尼采去过欧洲很多地方疗养。

拯救人类的第三个条件是适当的休养方式。

尼采说“任何阅读都属于我休养的范围”,但他生性不喜欢泛泛读书,手不释卷的是几本早年法国著作。

欣赏瓦格纳的音乐是尼采另一个休养方式。

瓦格纳对尼采一生有重大影响,尼采很小就喜欢音乐,并且有狂热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