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赛课导学案_10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4 灯笼课题灯笼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读准字音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 xuán)静穆(mù)思慕(mù)怅惘(chànɡ 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吗?你们元宵节的时候有没有去参加过灯会?想必,“灯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写的《灯笼》吧!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玩火坑灯,燃滴滴金,放焰火,点烛……引出下方,为下方做铺垫。
《灯笼》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
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
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
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灯笼》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品味灯笼的含义,理解作者情感。
2、体会作者散文的自由笔法,融汇个人经历、乡情民俗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作者抒写了哪些关于灯笼的记忆,体会灯笼对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在今天我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讼.( ) 斡.( )旋静穆.( )怅惘..()锵.( )然褪.( )色燎.( )原熙.( )熙然2.根据意思写词语。
:焚烧身体。
:因争论而诉讼。
: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调停,凋解。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温和欢乐的样子。
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
: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指先前有钱有势而后来败落的人家。
三、知识积累1.简介作家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等。
2.文学常识“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
“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四、整体感知自主朗读课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五、合作探究理清课文脉络,将文章分成三部分。
,六、拓展延伸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梳理与“灯笼”相关的记忆脉络。
2.感受作者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检测1.标注正确的读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恐吓()神龛()犬吠()磷()火司马懿()乡绅()姊()妹幽悄()2.解释词语的含义熙熙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前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校拟举办“物微情浓”民俗物品展,我们班将展出的物品是“灯笼”,请结合吴伯萧的《灯笼》一文,化身为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灯笼”中蕴含的情缘。
任务如下: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任务三:挂灯笼·写灯语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展会马上开始。
(二)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一串灯笼便有一个故事。
1.请结合阅读提示,为前来观展的同学们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美好故事。
(温馨提示:带灯字的10字以内短语)故事一祖父夜行,提灯相迎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故事五故事六故事七故事八2.了让前来观展的同学更清晰地了解灯笼的故事,展览区划分了不同板块,请你为以上事件分类。
预设:板块事件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板块四:(三)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一串灯笼便有一段情缘。
1.展会上拟为每一串灯笼贴上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一段文字,展现灯笼情缘。
灯笼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作者写作特色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一、基础性批注(一)、读准读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褪色()熙熙然()马前卒()人情世故()焚身( ) 恐吓( ) 神龛( )(二)、结合语境体会词语含义斡旋:静穆:思慕:怅惘:褪色: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人情世故:2. 感受式批注、疑问式批注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做好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文章文章写了有关灯笼的那些事?满含了怎样的感情?2、请以“我喜欢,因为”的句式,来表达你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某句话或某件事的理解或感悟。
(感受式)三、独立完成后合作探究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2.第11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3.文章中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5.请结合文章的结尾来理解主旨。
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理解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学习目标】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灯笼》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创新性高:导学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创造力。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 导学案的结构
• 封面:包括标题、编者、出版社等信息 • 目录:列出导学案各部分的内容及页码 • 正文:包括教学目标、预习任务、课堂探究、课后作业、拓展延伸等部分 • 附录:包括参考书目、相关资料等辅助信息 • 封底:包括致谢语、联系方式等附加信息
导学案的结构与特点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检测、作业布置等 部分。
导学案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 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强调达标检测和作业布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导学案的编写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知识链接合理、学法指导具体、学习过程丰富多样、达标检测 和作业布置适量有效。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 《灯笼》导学案是一份优秀的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灯笼》导学案是一份优秀的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和思维能力。
对未来导学案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导学案的实施效果与评价
实施过程: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内容、指导方法、评价效果
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 灯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重难点1.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
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
《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
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
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
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三、导读理解1.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何作用?明确:在结构上,灯笼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文中的内容都是由灯笼引发的想象和联想。
在内容上,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有亲情,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有温情,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有历史沧桑,宅第红灯高挂,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吴伯箫散文语言的特点;
2、概括文中的事情并体会背后的情感;
3、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事情背后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吴伯箫散文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先生的《灯笼》。
大家看屏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他的简介。
(幻灯片1:作者简介。
一学生读,我们发现吴伯簫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散文。
)
我们今天学习的《灯笼》就是作者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篇散文。
二、分析课文第3-9段中的事和情。
1、不言而喻,灯笼这个小小的器物是课文的话题,可以说,从小到大,作者与灯笼的结下了太多的缘分,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找出: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下面我们要求同学们速读课文的第3-9段,概括这些段落记述了哪些与灯笼结缘的事?
(幻灯片2:速读课文第3-9段,概括与灯笼结缘的那些事。
)
3、学生自由地速读课文,依次回答,教师一一出示学生讲述的内容。
(幻灯片3: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听祖父请进京赶考的掌故;接过母亲递给我的纱灯上下灯学;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在纱灯上描红。
)
作者用质朴自然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在他记忆的网里那些与灯笼结缘的生活琐事。
4、“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平常的事物其实有奇特的地方,很多事情成功容易但要付出很多的艰辛。
(幻灯片4: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吴伯簫的散文很少直抒胸臆,他往往把炽热的激情蕴含在看似平淡或典雅的叙述和描写中,抒情上含蓄委婉。
这其中的情,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静静地回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
(幻灯片5: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
这段文字,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作者年少时,与祖父挑灯夜行的温馨场面,作者与灯笼结缘,结出了温暖的亲情。
5、老师抛砖引玉,学生们分组讨论,作者与灯笼还结出怎样的情感?
写母亲的这段文字,结出了母亲的慈爱与牵挂。
写乡俗还愿这段文字,结出了对孤行客的安慰。
元宵张灯这段文字,结出了民风民俗带给儿时的我的快乐。
族姊远嫁这段文字,结出了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朱红描字这段文字,结出了作者对乡俗氛围的迷恋。
6、作者曾经说过: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
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
文中的这些回忆写出了灯笼与作者生活琐事的结缘,这缘中有亲情,有乡俗,有文化,可见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想一想,作者的情感仅仅是个人与乡情吗?是否还有别的呢?
三、精读课文第10-12段,分析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幻灯片6:精读课文第10-12段,分析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
1、请一学生读第10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写了宫灯,写了汉献帝的历史故事,作者从对生活琐事的回忆,转入了历史的话题,灯笼见证了每一个王朝、每一段历史的兴与衰。
(结合汉献帝的经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想到他,而不是想到汉高祖、汉武帝?)
2、请一学生读第11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写了塞外点兵、征战沙场的马前卒们:汉将霍去病、李广、秦将蒙恬,他
们是抗击匈奴的将领,裴公,生擒叛军主帅的大臣,他们都是英雄,都是民族英雄,在国家受到外虏侵略的时候,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们就是提灯人,是灯笼下的马前卒,现实中,作者也愿成为提灯人、马前卒,知道为什么吗?
(板书:历史-现实)
3、联系时代背景。
(幻灯片6:出示时代背景)
4、全体同学齐读第12段,(幻灯片7:)
唉,唉什么?(学生补上话外音)
壮,壮什么?(学生补上话外音)
壮,让我们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想起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想起了”怒发冲冠,凭欄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嘯,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妈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
国难当头,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坐以待毙,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更是有着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他的作品《马》里面,在追述童年记忆中马的故事之后,又谈及刘玄德跃马过檀溪、徐庶走马荐诸葛等古代掌故,然后说到古时候征马战马在沙场征战中的功劳,接着笔锋一转,意味深长地慨叹道:“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他的《羽书》借“八月十五”的历史传说表现国难现实,大声疾呼:“啊,‘鸡毛翎子文书’飞啊!去告诉每个真正的中国人,醒起来,联合了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等哪一天,再来一个八月十五!”他的《我还没见到长城》中,更成为雄浑豪放的主旋律:“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而此时此刻,灯笼不足以言志,一个人不足以抵抗侵略,唯有全国的民众觉醒了,团结了,才能如火把、如探海灯、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全国各地燃起一把把爱国的火。
四、今天,我们在吴伯簫的散文中,遇见了最美的灯笼,它的美在……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遇见了最美的自己,展现了最好的自已。
下课。
板书设计
灯笼吴伯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