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
第12课《词四首》课件(共8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

沙场秋点兵。
这里喻指射箭时弓 弦的响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 这里指收复北
了结,完成。 可 怜 白 发 生 !
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醉酒时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出征的士兵。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秋天来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内地大不 相同。北雁向南飞去,毫无留恋之意。边塞
渔家傲·秋思
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 四面八方回响起来。层峦叠嶂里,夕阳西下,
范仲淹
青烟升腾,一座孤城的城门紧闭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左手牵着黄犬, 右臂托着苍鹰。黄, 指黄犬。擎,举着。 苍,指苍鹰。
即“看孙郎亲射 虎”。孙郎,指孙权。 据《三国志·吴 书·吴主传》,孙权 曾经“亲乘马射虎”。 这里是作者自喻。
鬓角稍白。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诗意疏通
终将。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诗意疏通
把酒食分给 部下享用。八百 里,指牛,这里 泛指酒食。《世 说新语·汰侈》 载:晋王恺有良 牛,名“八百里 驳”。王济与之 比射,以此牛为 赌物,恺输,杀 牛作炙。麾下, 军旗下面,指部 下。炙,烤熟的 肉食。
梦中回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12 词四首 教案

12 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四首词。
2、了解引用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学过的词中,你能诵出几个名句吗但愿人长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相见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也称为长短句,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如李煜的《相见欢》。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诗的风格豪迈开阔,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二、学习《渔家傲》1、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它是紧扣住哪个字来写?具体如何表现?2、词的下片重在抒情,主要又是围绕哪个字来写?你为什么这样认为?3、能比较一下这两首词的词风有何时不同吗?主题:<<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朝廷的不满。
二、学习《江城子》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是怎样具体表现这种心情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显得英姿威武,精神抖擞)狂:(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场面壮观,“卷”字说明行走极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表明自己虽已年暮却依然有勇气有能力去抵御外侵)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通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时期词人的家国情怀。
3.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重难点】1.熟读成诵,读出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通过抓住词眼、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3.从词的音韵、题材、情感等方面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文体知识——词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按其风格,大体将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
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三、品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12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
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
(2)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4)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
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
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3.赏析下列词句。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