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铕配合物红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实验研究(精)

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实验研究(精)

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实验研究
稀土配合物所发出的荧光有稀土离子发光强度高、颜色纯正,又有有机化合物所需激发能量低、荧光效率高、易溶于有机溶剂的优点,为人们探索新的发光能源、发光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对稀土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进行研究,合成出系列光效率高的光致发光材料Eu_(1-x)Tb_x(BA)_3Phen。

选用发光效率较高的铕离子,同时引入可以敏化铕离子的铽离子,有机配体选择苯甲酰丙酮(BA)和邻菲罗琳(1,10-phen),制备稀土有机发光材料。

本文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发光谱、荧光光谱、和Z-扫描实验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光谱性质、相互敏化的过程与机理、能量传递过程和非线性光学性质。

结果表明,目标稀土配合物Eu_(1-x)Tb_x(BA)_3Phen是一种发光性能良好的稀土配合物。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光学; 稀土配合物; 双核; Eu1-xTbx(BA)3Phen; 敏化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新疆大学;光学;葛文萍;王睿;。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范文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范文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篇一稀土元素铕钑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稀土元素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在材料科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铕(Eu)和钐(Sm)元素作为稀土元素的重要成员,因其特有的光谱特征在发光材料中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着重研究这两种稀土元素在Sr9Y(PO4)7材料中的发光性能,为进一步优化和开发新型发光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为Sr9Y(PO4)7基质材料以及铕、钐的硝酸盐。

在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掺杂浓度,得到不同比例的铕、钐掺杂的Sr9Y(PO4)7材料。

2.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掺杂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利用光谱仪测量样品的发光性能。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晶体结构分析通过XRD分析,我们发现铕、钐的掺入对Sr9Y(PO4)7材料的晶体结构影响较小,仍保持原有的晶体结构。

这为后续的发光性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光性能研究(1)铕的发光性能:在Sr9Y(PO4)7材料中掺入铕后,样品表现出强烈的红色发光性能。

随着铕浓度的增加,发光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存在一个最佳的掺杂浓度。

这是由于适量的铕离子能够有效地替代Y离子并形成发光中心,而过高浓度的铕离子则可能导致离子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降低。

(2)钐的发光性能:与铕不同,钐的掺入使材料表现出绿色发光性能。

随着钐浓度的变化,发光颜色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调整钐的掺杂浓度,可以实现颜色的调节。

此外,钐的掺入还可以增强材料的能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发光强度。

四、讨论本实验研究了铕和钐在Sr9Y(PO4)7材料中的发光性能,发现两种稀土元素的掺入均能显著提高材料的发光性能。

通过调整掺杂浓度,可以实现颜色的调节和发光强度的优化。

此外,我们还发现,适量的稀土元素掺杂可以有效地替代基质中的其他离子并形成发光中心,从而改善材料的发光性能。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稀土元素是一类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元素,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显示器、激光材料等领域。

其中,铕离子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在生物医学成像、发光二极管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铕离子的荧光性能和稳定性,可以通过掺杂铕离子和有机配体相结合来制备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两步:铕离子选择和有机配体选择。

在铕离子选择方面,可选择具有较高荧光效率的铕离子。

而在有机配体选择方面,可以选取具有良好附加性能和适配铕离子的有机配体。

首先,在制备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铕离子至关重要。

常见的铕离子有Eu2+和Eu3+,其中Eu3+离子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

在选择Eu3+离子时,需要考虑其光化学稳定性和电子结构。

同时,也要考虑到铕离子的化学性质和与有机配体的相容性,以确保制备的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其次,在选择有机配体时,需要考虑其在稀土离子激发下的能量传递和光致发光性能。

有机配体可以通过配位氧、硫、氮等原子与铕离子形成配位作用,并通过能级分裂和电子转移来实现有效能量传递。

同时,有机配体还要具有适当的结构,以便与铕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键。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

其中,溶剂热法是较常用的方法。

在溶剂热法中,首先将铕离子和有机配体按一定的摩尔比混合,然后在适当的溶剂中加热搅拌,使反应物充分溶解和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形成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

在制备完成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技术来研究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常用的表征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热重分析等。

通过这些表征技术可以确定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吸收和发射波长、荧光强度、稳定性等性能。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和稳定性,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铕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的开题报告

铕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的开题报告

铕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
能表征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发光材料的广泛应用,红色发光材料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传统红色发光材料存在着发光强度低、发光色坐标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红色发光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稀土离子在发光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铕离子是一种重
要的红色发光中心。

掺杂铕离子的材料在照明、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研究者们采用掺杂、镀膜、复合等方法来提
高红色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探究一种铕离子掺杂的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
与性能表征。

具体内容包括:
1. 首先制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辅助的铕/稀土复合材料。

2. 在铕/稀土复合材料的表面,采用硝酸铈进行表面改性,形成
CeO2包覆层,形成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

3. 利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仪
器对制备的铕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进行表征,包括发光
强度、发光时效性、发光色坐标等方面的性能表征。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尝试制备一种新型高效稳定的红色发光材料,通过探究铕
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对该种发光材
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推动红色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范文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范文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稀土元素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都展现出独特的性能,特别是在发光材料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

铕(Eu)和钐(Sm)作为稀土元素中的典型代表,其发光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将针对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的发光性能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为Sr9Y(PO4)7基质以及掺杂的稀土元素铕和钐。

实验前需对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和预处理,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验方法(1)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Sr9Y(PO4)7基质掺杂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铕、钐的发光材料;(2)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3)采用光谱仪对材料的发光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等;(4)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XRD分析通过XRD分析,我们发现掺杂了稀土元素铕、钐的Sr9Y (PO4)7材料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特征,与标准卡片吻合,说明材料具有较高的纯度和结晶度。

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分析(1)激发光谱分析:在特定波长的激发下,掺杂了稀土元素的Sr9Y(PO4)7材料表现出明显的激发峰,且随着稀土元素浓度的增加,激发强度有所变化。

其中,铕元素的激发峰主要分布在紫外-蓝光区域,而钐元素的激发峰则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域。

(2)发射光谱分析:在激发光源的激发下,掺杂了稀土元素的Sr9Y(PO4)7材料发出明显的荧光。

铕元素的发射光谱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典型的红色荧光;而钐元素的发射光谱则表现出丰富的颜色变化,随着掺杂浓度的不同,发射光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结果说明,通过调整稀土元素的掺杂浓度,可以有效地调控Sr9Y(PO4)7材料的发光性能。

3. 发光性能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稀土元素铕、钐的掺杂可以显著提高Sr9Y(PO4)7材料的发光性能;(2)通过调整稀土元素的掺杂浓度,可以有效地调控材料的发光颜色和强度;(3)Sr9Y(PO4)7材料在掺杂稀土元素后,具有较高的色纯度和稳定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发光材料。

稀土配合物研究进展总结

稀土配合物研究进展总结

稀土元素稀土配合物研究进展稀土元素包括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这15种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密切相关的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

根据稀土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除钪之外划分为三组:La-Nd为轻稀土,Sm-Ho为中稀土,Er-Lu加上Y为重稀土。

稀土离子发光具有线性、不重叠的和可辨认的发射谱带,更特殊的是它们比有机荧光团和半导体荧光纳米晶体(NCS)的谱带宽度更窄。

这是由于发射激发态和基态具有相同的fn电子结构,并且f轨道被外层的s和p层电子所屏蔽。

同样的原因,稀土离子的发射波长不受环境影响,不像有机荧光团,它们会随溶液性质[3]或pH值而改变发射波长。

镧系稀土离子在可见和紫外光谱范围内具有很小的吸收系数,故无机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低。

有些有机配体吸光系数比较高,与稀土离子配位后,配体分子(天线)在靠近稀土离子的位置使其敏化,通过天线效应提高了稀土离子的发光强度,这种有机稀土发光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羧酸是合成稀土配合物的一类常用配体。

羧基可以多种方式与稀土离子络合,同时具有芳香环的羧酸类配体,它们在结构上具有刚性和稳定性,已被广泛用于稀土离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稀土配合物的配位特性稀土配合物的配位特性配体中含有负电荷的氧原子时,一般可以形成较稳定的稀土配合物。

N-酰化氨基酸一般以阴离子形式通过羧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而氨基中氮与酰基中氧都不参与配位[4]。

对于稀土离子来说,H2O也是一种很强的配体,与稀土离子的络合能力比较强。

在选择配体时,不能选择比水配位能力弱的配体,因为水会与配体竞争配位,因此要选择在极性比较弱的溶剂中反应。

而含有羧基的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后可以在水溶液中析出相应的稀土配合物,但是这种稀土配合物往往会含有配位水分子,而含配位水的稀土配合物的脱水是非常困难的[5]。

红色荧光材料稀土铕配合物的研究进展(1)

红色荧光材料稀土铕配合物的研究进展(1)

最近 ,刘玲等[21] 将配合物 (19) 掺杂在成膜性能较好的高 分子材料 PVK 中经旋涂成膜 ,制备了单层有机电致发光器 件 ,得到稀土铕离子特征发射光谱 。并证明其发光机制是载 流子俘获机理 。
大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与β二酮相连的苯环的对位带有 管这类配合物的溶解性和发光强度没有β- 二酮的铕配合物
推电子烷氧基 ,这些基团上的电子可通过共轭效应向与β二 好 ,但是由于它们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近几年来开始被研究
酮配位的铕发生离域 ,使荧光得到增强 ;另一方面 ,可能是由 与开发[17] 。深入研究它们的空间结构与发光性质的关系 ,可
配合物 (12) 。结果表明 ,这种配合物的三氯甲烷溶液在浓度
这类配合物的羧酸配体主要是指含芳香环的羧酸和氨
为 2~4molΠL 范围内浓度淬灭现象不显著 ,溶液和薄膜的荧 基酸 ,它们在紫外区具有较大的光吸收系数 。同时 ,稀土离
光都强于铕二苯甲酰甲烷邻菲罗啉配合物 (8) 。荧光强度增 子与有机羧酸的配位能力较强 ,形成的配合物比较稳定 。尽
现了能量转移 ,红光器件的效率达到 1. 1 % ,开创了制备红光
一般认为满足 OLED 材料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高的 PL 效率 。PL 效率低的材料 ,不可能用于 OLED 器件 。然而许多 事实说明 ,具有高的 PL 效率 ,也不一定就是优良的 EL 材料 。 例如 ,在 365nm 紫外光激发下 , Eu ( TTA) 3 Phen (7) 的 PL 亮
红色荧光材料稀土铕配合物的研究进展Ξ
张 萍1 ,季彩宏2
(1.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2.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 :稀土铕配合物是红色荧光材料的一种 ,具有有机化合物的高发光量子效率和无机化合物良好稳定性的双重优 点 ,是很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发光材料 。本文从材料结构的角度出发 ,对铕配合物的配体和发光机理加以概述 ,讨论分子结构 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研究设想 。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范文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范文

《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篇一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发光性能的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稀土元素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性质和优势。

在光学材料领域,稀土元素如铕(Eu)和钐(Sm)的掺杂已经成为改善材料发光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研究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的发光性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材料与实验方法1. 材料制备本实验采用Sr9Y(PO4)7作为基质材料,通过掺杂稀土元素铕和钐来改善其发光性能。

首先,将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出掺杂了稀土元素的Sr9Y(PO4)7材料。

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测量掺杂材料的光谱特性,分析其发光性能。

具体包括:(1)激发光谱测量:测定不同波长下的激发光谱,分析激发光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2)发射光谱测量:测定不同波长下的发射光谱,分析发光强度、颜色等性能。

(3)寿命测量:测定材料的荧光寿命,分析其发光稳定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发光谱分析通过测量掺杂了铕钐的Sr9Y(PO4)7材料的激发光谱,我们发现该材料在紫外光激发下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

随着激发光波长的变化,材料的激发强度也发生变化,表明该材料对不同波长的激发光具有较好的响应能力。

2. 发射光谱分析发射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掺杂了铕钐的Sr9Y(PO4)7材料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

发光颜色随着铕钐掺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表明该材料的发光颜色可通过调整稀土元素掺杂浓度来实现调控。

此外,该材料的发光强度较高,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发光效率。

3. 荧光寿命分析荧光寿命测量结果表明,掺杂了铕钐的Sr9Y(PO4)7材料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表明其发光稳定性较好。

这为该材料在长时间工作的光学设备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结论通过研究稀土元素铕钐在Sr9Y(PO4)7材料中的发光性能,我们发现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颜色可调性和较长的荧光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O
N
CO N
Eu O
Cl
Eu
OC
O
N
3N
CO
H3C
15
16
O CO
O CO
N Eu *
N
3
17
N
Eu
CH
O CH
N
OC
3
O
O O
N Eu
N
3
18
19
一般羧酸盐类稀土配合物不适宜于真空热蒸发并且导电性较差,沈鸿等[19]以乙酰基水杨
酸为第一配体合成了配合物16,引入的乙酰基的空间效应防止了配合物的聚合;同时,羰基 的引入,提高了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利用此配合物的优良溶解性,采用高聚物掺杂、
得到的配合物10的空穴传输性能明显提高。
NN
OO(CH2)7CH3NOEu O
NO O
N
O
Eu
O
N
3
2
11
12
卞祖强等[13]将电子传输性能较好的噁唑基团引入二苯甲酰甲烷,合成了新的铕β-双酮三元 配合物11,以其为发光层的器件,发出非常纯正的铕特征光谱,最大亮度在 17 V 时为 1948 cd/m2 ,最大功率效率在 10 V 时为 0. 50 lm/W (64 cd/m2 时) 。
于这类配合物中存在着从具有高吸收系数的β-二酮配体到Eu3+的高效能量传递,从而有极高的
发光效率。它们与Eu3+形成稳定的六元环,直接吸收光能并有效地传递能量。R1基团为较强电 子给体时发光效率明显提高,并有噻吩>萘>苯的影响次序,R2基团为—CF3时敏化效果最强, 原因可能是F的电负性高,可导致M—O键成为离子键。取代基的特性对中心离子的发光有极
因素有以下3点:配体的光吸收强度;配体→铕离子的能量传递效率和铕离子本身的发射效率。 所以,对于铕离子来说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来提高发光强度。
第一单线激发态
S1
T1
配 位 体 吸
配 热衰减
位 体 荧
H2O 磷光



受体(稀土离子) 分子内能量转移
激发态稀土离子 发光
激发光 S0
离子Eu3+ S0-配体基态;S1-激发单线态;T1-激发三线态;0-6稀土离子能级
R2
CH3
5
6
S
N
O
E*u
N
O
CF3
3
N
O E*u
N
O
3
7
8
一般认为,满足OLED要求的材料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高的PL效率。然而许多事实说明, 具有高的PL效率,也不一定就是优良的EL材料。例如,在365nm 紫外光激发下,Eu ( TTA) 3 Phen (7)的PL 亮度明显高于Eu (DBM) 3 Phen (8)的;但在相同OLED器件条件下,7的最大亮度 仅137cd/ m2 ,远比8的亮度(460cd/ m2)要低。主要原因是前者的成膜性不好及载流子传输性差。 作为OLED材料,对稀土配合物的要求比相应的PL配合物更为苛刻,除了高的PL效率之外, 还要具有:1)高的稳定性,能够在真空蒸镀等条件下不分解;2)好的载流子传输特性和高的导 电率;3)良好的成膜性,在几十纳米的薄膜中不产生针孔。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稀土铕配合物红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季彩宏 张萍∗ 韩萍芳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 210009)
摘 要 稀土铕配合物是一种兼具有机化合物的高发光量子效率和无机化合物良好稳定性的红色荧光材 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铕配合物的配体和发光机理,讨论了分子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设想。
S
N
O Eu
N
O
S
3
N
Eu
N
O O
C6H13O
N
OC6H13
3
9
10
对第一配体β-双酮的修饰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Okada等[11]用噻吩环修饰TTA所得到的配
3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合物9可以蒸镀,器件最大的亮度为450cd/m2;Robinson等[12]用空穴传输基团咔唑修饰β-二酮
Xiang等[15,16]合成了其他类型的β-二酮铕配体13和14,改善了材料的性能,但是,由于分 子极性大导致分子间范德华力较大,难以升华成膜。有的即使能勉强成膜,但其玻璃化温度 低,容易晶化,因此器件的制备大多采用掺杂和旋涂的方法,器件十分不稳定,性能较差。 2.1.2 羧酸及羧酸盐类 这类配合物的羧酸配体主要是指含芳香环的羧酸和氨基酸,它们在 紫外区具有较大的光吸收系数。同时,稀土离子与有机羧酸的配位能力较强,形成的配合物 比较稳定。尽管这类配合物的溶解性和发光强度没有β-二酮的铕配合物好,但是由于它们有良 好的热稳定性,近几年来开始被研究与开发[17]。深入研究它们的空间结构与发光性质的关系, 可以为开发新型有机-无机杂化型发光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2.1.2.1芳香羧酸类 苯甲酸类配体具有苯环共轭结构,有利于电子通过苯环传输到中心Eu 离子,使其发出特征光。吕国伟等[18]合成了苯甲酸及其一氯衍生物的稀土铕三元配合物15, 并测得了荧光光谱。通过对影响稀土配合物材料发光性能的一些因素的考察,他们认为分子 自身结构的对称性可能对提高配体场的线性项有影响,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可以提高发光性能。 从配体的分子结构来看,对位取代的配体比邻位取代的配体有更高的对称结构,其发光效果 较好。
Jiang等[10]用空间位阻更大的菲,合成了对称和不对称菲的β-二酮铕配合物(5, 6),其大的 共轭体系改善了材料的热稳定性;但共轭的增大,也导致配体到中心离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 的降低,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95 cd/m2,效率仅为0.053%。
R1
1
CH3
R1
N O
2
CH3
Eu
N
O
3 4 R2 3
2 稀土铕配合物的配体
Eu3+为多配位的离子,除了有满足电荷平衡的有机负离子作第一配体外,一般还有满足多
配位要求的第二配体,第二配体多为中性配体。虽然配体的结构不会影响配合物的发光波长,
但却决定着配合物的稳定性、成膜性和荧光效率,因此铕配合物的进展就是其配体的进展[7]。
2.1 第一配体
2.1.1 β-二酮类 β-二酮类配体是研究最早的一类配体,其优点在于较易进行合成与修饰,由
重要的影响[8]。
R1
R2
R1
O CH
Eu3+
HC
OC
TTA BTA β-NTA
CF3
S
CF3
CF3
R2 3
DBM
2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Bazan等[9]合成了共轭程度不同的配体(1~4),将铕配合物掺杂在导电聚合物 CN-PPP 中, 得到了通过能量传递实现窄红光发射的聚合物发光器件。随着共轭程度的增加,配合物的荧 光效率得到提高。由配合物(4)与蓝光聚合物共混所制备的器件,成功地实现了能量转移,红 光器件的效率达到1.1%,开创了制备红光器件的新方法。
关键词 红色荧光材料 铕配合物 有机配体
Progress of Study on Red Fluorescence Europium Complex
Ji Caihong, Zhang Ping*, Han Pingfa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2006)资助 2007-06-12 收稿,2008-02-18 接受
1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跃迁,电子由基态So跃迁到最低激发单重态S1;S1经系间窜越到激发三重态T1;通过键的振动 偶合由最低激发三重态T1向铕离子振动态能级进行能量转移,铕离子的基态电子受激发跃迁到 激发态;当电子由激发态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因此,影响这个过程的
图 1 天线效应示意图
Fig.1 The conventional diagram of antenna effect
铕离子具有多配位的特征,含双配体的铕配合物往往比含单一配体的配合物有更高的发 光效率。在二元配合物中,中心离子通过直接吸收能量或是通过吸收配体传递过来的能量而 发光。在三元配合物中除了中心离子直接吸收能量外,还可能存在两种分子内的能量传递方 式:一种是两个配体均吸收能量,然后分别向中心离子传递,其能量传递遵循能级匹配原则; 另一种是发生在两种配体之间的,且第一配体的最低三重态能级应高于第二配体的最低三重 态能级,最终导致配体向中心离子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而发出强荧光,三元配合物中的第二配 体与铕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中心离子发光的主要能量传递途径[6]。
Abstract Europium complex as one of red fluorescent materials possesses the high luminescence quantum efficiency and good stability. It is a type of promising luminous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the ligands and light-emitting mechanism of europium complexes and the effect of molecular structure on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 The proposal is suggested based on the questions existed at pres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