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实验研究(精)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原理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原理稀土配合物是一类由稀土离子与有机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在发光领域中的应用。
稀土配合物不仅被用作荧光材料以增强光的亮度和色彩,还被应用于光电器件和生物成像中。
要了解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原理,首先需要理解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和能量跃迁过程。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与一般的过渡金属离子有所不同。
在稀土系列中,由于电子的内层排布方式,稀土离子在外层电子排布上与其他元素有明显差异。
稀土离子的电子配置使其有多个能级,这些能级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导致稀土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发射光。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激发和自发发射。
首先是激发步骤。
当稀土配合物暴露在外部光源下时,其能级结构中的电子可以通过吸收光子的能量而被激发到高能级。
只有当光子的能量与稀土离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等或接近时,才能有效地激发电子。
因此,外部光源的波长对于激发电子起到关键作用。
常见的激发光源包括紫外线灯、激光器和白炽灯等。
其次是自发发射步骤。
在激发过程中,被激发到高能级的电子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回到其最稳定的、低能级状态。
这个过程中,电子会释放出能量,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这就是稀土配合物所发出的荧光或磷光。
不同的稀土元素具有不同的电子能级,因此具有不同的发光波长和颜色。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机理主要包括基态吸收-激发态发射、电荷转移过程和能量转移过程。
首先,基态吸收-激发态发射是最常见的发光机制。
当稀土配合物吸收光能时,电子从基态吸收到激发态,然后自发地返回基态并发射荧光或磷光。
这种机制广泛应用于许多稀土配合物中,如氧化物、硝酸盐和有机配合物等。
其次,电荷转移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光机制。
在某些配合物中,有机配体与稀土离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将电子从有机配体转移到稀土离子上。
这种电荷转移过程在有效的配位环境下可以实现,从而激发稀土离子发射光。
最后,能量转移过程也可以导致稀土配合物发光。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稀土元素是一类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元素,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显示器、激光材料等领域。
其中,铕离子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在生物医学成像、发光二极管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铕离子的荧光性能和稳定性,可以通过掺杂铕离子和有机配体相结合来制备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两步:铕离子选择和有机配体选择。
在铕离子选择方面,可选择具有较高荧光效率的铕离子。
而在有机配体选择方面,可以选取具有良好附加性能和适配铕离子的有机配体。
首先,在制备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铕离子至关重要。
常见的铕离子有Eu2+和Eu3+,其中Eu3+离子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
在选择Eu3+离子时,需要考虑其光化学稳定性和电子结构。
同时,也要考虑到铕离子的化学性质和与有机配体的相容性,以确保制备的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其次,在选择有机配体时,需要考虑其在稀土离子激发下的能量传递和光致发光性能。
有机配体可以通过配位氧、硫、氮等原子与铕离子形成配位作用,并通过能级分裂和电子转移来实现有效能量传递。
同时,有机配体还要具有适当的结构,以便与铕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键。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
其中,溶剂热法是较常用的方法。
在溶剂热法中,首先将铕离子和有机配体按一定的摩尔比混合,然后在适当的溶剂中加热搅拌,使反应物充分溶解和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形成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
在制备完成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技术来研究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常用的表征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热重分析等。
通过这些表征技术可以确定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吸收和发射波长、荧光强度、稳定性等性能。
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和稳定性,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实验设计

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一、学习目的1、学习并了解稀土配合物的性质和功能.2、了解稀土元素发光原理,学习分析荧光谱图3、学习使用分子荧光光谱仪测试所得产物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等荧光性质。
4、学习使用红外光谱仪测试所得产物的成键情况和基团信息。
二、实验原理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钇(Y)和钪(Sc)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20世纪40年代,Weissman发现用近紫外光可以激发某些具有共振结构的有机配体的稀土配合物产生较强的荧光,其后相继发现了其他一些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配合物:目前,稀土放光材料以及广泛地应用于分子荧光免疫分析、结构探针、防伪标签、生物传感器、农用薄膜和器件显示灯领域。
稀土配合物发光主要由中心·离子的f-f跃迁所引起的,具有光色纯度高、发光效率高和修饰配体不影响发光颜色等优点,在分析化学、生物学、超薄膜、有机电致发光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采用液相均相法制两种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发射光谱对其荧光性质进行研究。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类型和发光性能都与稀土离子的4f电子结构及其跃迁密切相关。
4f电子受s5p°的屏蔽,它们的能级受外界的影响较小,但由于自旋耦合常数较大,能引起J能级的分裂。
不同稀土离子中4f电子的最低激发态能缴和基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不同,致使它们在发光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
稀土离子的4f电子跃迁主要有f跃迁和f-d跃迁。
属于f-f禁阻跃迁的三价稀土离子在紫外光区的吸收系数很小,发光效率低。
β_二酮配体在紫外光区有较强的吸收,而且能有效地将激发态能量通过无辐射跃迁转移给稀土离子的发射态,从而敏化稀土离子的发光,弥补了稀土离子发光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系数很小的缺陷,此即为“Antena效应”。
二氧六环参与配位的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和荧光性能研究

我们发现二氧六环小分子可以作 为一种合适 的第二 配体 参与稀土/ 哌酸 配合物 ,形 成稳定 的稀 土/ 吡 吡哌酸/ 二氧六
收稿 日期 :2 1—51 。 订 日期 :2 1—82 0 00 —0 修 000 —0
*通 讯 联 系人 emaltlk @ fx i cr - i dp u o mal o : . n
emalcrl@ 1 6 cr - i ynh 2 .o : n
78 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 3 卷 1
E C。 6 O, 滤 出 晶体 并 放 置 于 干燥 器 中干 燥 备 用 。在 u 1・ Hz 抽
的配合物通过与单独使用吡哌酸作为配体 的配合物 E ( P s T ( P 。对 比, 现二氧六环 对稀土 配 u P A) 和 b P A) 发
合物 的荧光具有 明显 的增强效果 ,尤其 是对 T 3 b 所形成的稀土 配合 物 , 光增强非常显著 。二 氧六环 的参 荧
与 配 位 , 替 了原 来 的水 分 子 , 样 就 会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减 少 了 热 振 动 所造 成 的 能 量损 失 ,从 而增 强荧 光 。 代 这 所
17 0c 0 m 的红 外光 谱 图 。 图 中可 以看 到 ,P A 通 过 与 稀 从 P
F g 2 FI R s e t a o P i. ' p cr fP A,Tb P A) I (P 3
文献标识码 : A D I 1 . 9 4ji n 10 —53 2 1 )30 2 —5 O : 03 6/.s . 0 00 9 {0 10 —7 70 s
稀土金属配合物发光性能研究进展及应用

稀土金屬配合物發光性能研究進展及應用摘要:稀土金屬配合物因鑭系離子獨特的電子結構而成為一類具有特殊性能的發光材料,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及應用價值。
本文簡要介紹了稀土與配體間的能量傳遞機制,並綜述了稀土金屬配合物發光及其應用研究的新進展。
關鍵字:配合物;能量傳遞;發光;應用;稀土稀土元素的顯著特點是大多數稀土離子含有能級相近且未充滿的4f電子,並且4f電子處於原子結構的內層,受到5s25p6電子對外場的遮罩,因此其配位場效應較小。
這種特殊的電子構型,使其不僅在光、電、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性質,而且具有豐富的電子能級和長壽命的激發態,它們的能級躍遷達20萬餘次,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輻射,構成廣泛的發光和鐳射材料,被譽為新材料的寶庫[1’2】。
我國稀土資源豐富,約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80%以上,居世界之首。
而且礦物種類最多,稀土組分最全,深入開展稀土化合物的應用研究對於我國把稀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技術優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於稀土離子本身的獨特結構和性質,使其與適當有機配體配合後,所發出的螢光兼有稀土離子發光強度高、顏色純正和有機化合物所需激發能量低、螢光效率高等優點。
近年來,人們對稀土配合物的發光性能研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大量有關稀土發光現象的研究在不同領域內展開[3卅。
本文從光致發光稀土配合物的發光機制、稀土配合物的配體等幾方面,對其發光性質的研究及應用做一綜合性闡述。
1 稀土配合物的發光機制由於稀土離子的f-f躍遷屬於禁戒躍遷,因此在可見和紫外區域表現出很弱的吸收,單一稀士離子的發光相對較弱。
但當稀土離子與有機配體配合得到稀土配合物時,由於有機配體在紫外區常常有較大的吸收,並通過有效的分子內能量傳遞過程將其激發態的能量傳遞給稀土離子的發射能級,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稀土離子的特徵發射,即所謂的天線(antenna)效應。
Crosby等[7’8]對稀土配合物發光進行大量研究之後,解釋了其發光機制,證實這些配合物的螢光發射是配體激發態的電子能級與金屬離子4f能級間的分子內能量傳遞產生的,並不是稀土離子直接激發引起的。
光致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致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学性能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光致发光是指在光照下,物质自行发出较强的光信号的现象。
光致发光现象具有高效性、长寿命、低毒性等特点,因此在生物成像、光电显示、光学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稀土配合物是一种具有强光致发光性质的化合物,其强烈的自发光、荧光和磷光等性质,使其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合成不同的稀土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研究其光学性能,包括光致发光强度、荧光寿命等方面的性质。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不同合成方法对稀土配合物性质的影响,为其在应用领域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1. 合成不同稀土配合物: 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合成出不同的稀土配合物,包括钆、铕、铽等稀土配合物。
2. 表征稀土配合物: 使用FT-IR、UV-Vis、热重分析等方法对稀土配合物进行表征,确定其结构、纯度等性质。
3. 研究其光学性能: 使用荧光光谱仪和光致发光仪等设备,研究稀土配合物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和光致发光强度,分析其光学性能及影响因素。
四、研究进展
目前已完成样品的合成,采用FT-IR、UV-Vis、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表征。
下一步将进一步研究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和光致发光强度,分析其光学性能。
五、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得到一系列具有较强光致发光性质的稀土配合物。
通过对其光学性能的研究,探究其发光机理,并分析不同合成方法对其性能的影响,为其在生物成像、光电显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新型稀土配合物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稀土配合物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并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该配合物,并利用荧光光谱仪进行了发光性能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新型稀土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在紫外激发下表现出强烈的发光,且发光峰位于可见光区域。
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稀土配合物的光学性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新型稀土配合物,合成,发光性能一、研究背景稀土配合物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主要应用于荧光材料、催化剂、红外发光剂、光学玻璃、超导材料等领域。
随着人们对荧光材料需求的日益增加,稀土配合物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新型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型稀土配合物被发现。
这些新型配合物往往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和生物兼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生物成像领域。
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以期为稀土配合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文献调研: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当前稀土配合物的研究现状,找到一种具有研究价值的新型稀土配合物。
2. 合成新型稀土配合物: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所选稀土配合物,并进行结构表征。
3. 测定发光性能: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所合成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并分析其光谱特征和光致发光机理。
三、研究意义稀土配合物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材料,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旨在为稀土配合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研究可为稀土配合物在光学、荧光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稀土材料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稀土配合物的实验报告

新型稀土配位聚合物{Ln2(m-bdc)3(H2O)2}n (Ln = Eu,Tb,Gd)的合成及掺杂后结构和荧光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稀土配合物的一些合成方法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合成稀土配合物2、熟悉物质的一些表征手段3、学会如何进行分析表征得到的数据二、实验原料及仪器六水硝酸铕/钆/铽;间苯二甲酸;N,N-二甲基甲酰胺(DMF);氢氧化钾;所有原料均为市场销售的分析纯试剂。
实验用水为实验室自制去离子水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过程1、采用水-DMF 混合溶剂热方法合成稀土配合物,将0.5 mmol 硝酸铕(0.223g)溶于10 mL 蒸馏水中,0.5 mmol 间苯二甲酸(0.083 g)溶于3 mL DMF 溶液中,即以1∶1 的摩尔比将两种溶液混合,搅拌45 min 后得白色均匀混合相.2、在步骤1中搅拌的时间里,称量1.4g氢氧化钾,后用50ml 的容量瓶定容得到0.5 mol/L 的氢氧化钾溶液。
3、调白色均匀混合相pH = 5 ~6。
将溶液转移至25mL 带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在烘箱内以170 ℃恒温加热晶化4 天,降温到室温后,所得产物经过滤,用DMF 充分洗涤,得到白色粉末状物质。
4、然后可进行掺杂实验,步骤同上,只是将0.5mmol硝酸铕变为0.25mmol(0.1115g)的硝酸铕和0.25mmol硝酸钆或者硝酸铽的混合物,其他不变。
三、配合物的一系列表征及分析1.xrd衍射稀土配合物的xrd图谱其中的晶体数据指的是文献上给出的相应的配合物结构数据,由图中可以知道,虽然大约八度左右的那个主峰能够很好的对应上,但是其他的峰大部分都不能对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自己合成的晶体的结构和文献中的晶体结构并不相同,文献中给出的晶体数据表明它是五角双锥的配位构型,但我自己的得出的晶体结构未知。
但是总的来说,不管掺杂与否,我所得到的配合物的结构都应该是相同的,掺杂后只是配位原子被其他的稀土原子替代了一部分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实验研究
稀土配合物所发出的荧光有稀土离子发光强度高、颜色纯正,又有有机化合物所需激发能量低、荧光效率高、易溶于有机溶剂的优点,为人们探索新的发光能源、发光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对稀土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进行研究,合成出系列光效率高的光致发光材料Eu_(1-x)Tb_x(BA)_3Phen。
选用发光效率较高的铕离子,同时引入可以敏化铕离子的铽离子,有机配体选择苯甲酰丙酮(BA)和邻菲罗琳(1,10-phen),制备稀土有机发光材料。
本文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发光谱、荧光光谱、和Z-扫描实验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光谱性质、相互敏化的过程与机理、能量传递过程和非线性光学性质。
结果表明,目标稀土配合物Eu_(1-x)Tb_x(BA)_3Phen是一种发光性能良好的稀土配合物。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光学; 稀土配合物; 双核; Eu1-xTbx(BA)3Phen; 敏化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新疆大学;光学;葛文萍;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