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重复与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鄂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格式

鄂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格式

鄂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格式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学习问题。

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描摹建筑的角度和方法。

3、学会用文学的语言鉴赏和描摹音乐。

说重点: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幺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幺?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 个一根。

连用20 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幺样?。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上《重复与变化》 (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上《重复与变化》 (三)

重复与变化梁思成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2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3》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

整幅手卷4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重复与变化学案鄂教版2019041813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重复与变化学案鄂教版20190418131

15 重复与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文章通过借助音乐艺术表现特点和术语来说明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的表达方法。

2.学习文章选取经典例子说明观点的方法。

3.理解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重复与变化要和谐统一,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一、基础知识1.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鳟鱼枯躁寥寥数笔B.赋与自己前瞻后顾C.琢磨瓦垄荒谬绝伦D.辨证青睐一如即往2.选字填空。

嘻嬉换幻⑴先贤教导我们,“业精于勤而荒于()”。

⑵蓝天之上,云朵不断地变()着形状。

3.解释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⑴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奏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个例子。

取得统一:⑵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杰出:⑶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千篇一律之尤者:⑷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

“损人”且不“利己”:4.课文原标题为《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副标题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说说“通感”指的是什么,再结合你喜欢的乐曲或绘画谈谈理解。

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

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二、同步解读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6、这一段是理解全文的“纲”,其中包含了以下三个意思:⑴⑵⑶7.本文脉络清楚,原因之一是多处采用了段首概括的方法。

请举出三处段首概括的例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⑴⑵⑶8.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鄂教版九上《重复与变化》word教案

鄂教版九上《重复与变化》word教案

《重复与变化》公开课教案主讲人王红霞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梁思成(2)掌握本文的行文思路(3)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例子论述观点的方法2、教学重点:(1)通过借助音乐艺术的表现特点和术语来说明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例子论述观点的方法3、教学难点:(1)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

(2)理解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重复与变化要和谐统一。

4、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情景导入欣赏郑智化的歌曲《水手》,设问:这首歌分为三段,你听完之后感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能记下来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同学回答)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提示学生:学习运用关键句确定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

2、自由阅读第一节至第七节,思考:这几节谈的是什么问题?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的内容要点。

3、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再读课文,体会重点1、研读第八节至段末思考:(1)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2)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3)文章最后一段谈的是什么?有何意义?四、重点品读,体悟语言1、作者在说明颐和园长廊时,运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请学生朗读,仔细品味。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

五、浏览课文,迁移运用谈谈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

学生讨论完成。

六、布置作业,强化训练将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他艺术类型之中,如歌曲、舞蹈、绘画等等,想想怎样才能将“重复与变化”的原则体现出来。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复与变化》教案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复与变化》教案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重复与变化》名师教案

《重复与变化》名师教案

《重复与变化》名师教案教材分析:众所周知,重复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重复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教学中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欣赏重复产生的秩序美、统一美、规律美,学习掌握重复与变化的基本设计方法,初步感知平面构成的含义和要素,并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进行有创意的表现。

由于本课是本册设计领域的第一课,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领域后面几课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给她们出示简单的重复构成图形,他们可以对此有一定的认知并找出一些规律,这对课程的进入,深入,对理解复杂重复构成的格式很有帮助,但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有些局限,较难设计出造型美、别具一格的重复作品,还需教师有序的指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重复与变化的设计之美,学习重复与变化的基本构成形式和排列方法。

2、学会重复与变化的设计方法,并运用绘画或剪贴的形式来设计有趣的重复图形,感受平面构成的设计美感。

3、通过学习和体验,开拓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表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构成的变化规律,学习重复与变化的基本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挖掘学生创造力,恰当运用重复与变化的方法设计作品。

教具准备:课件、范例、彩纸、剪刀、双面胶、水彩笔、铅笔、格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国庆大阅兵》片段,老师关注学生表现。

师:刚刚同学们的表现特别好。

当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齐刷刷的把右手高高举过头顶,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屏幕上的五星红旗。

看得出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这是一段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的视频剪辑。

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的中国。

在一次次的国庆阅兵中每一个英姿飒爽的徒步方队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呢这就是重复的魔力。

初中语文鄂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阅读艺术长廊15重复与变化(梁思成)

初中语文鄂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阅读艺术长廊15重复与变化(梁思成)

15 重复与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学情分析入学时大部分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男生尤为突出。

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虽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基础逐步得以夯实,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整体有所提高,但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却很少,平均分也不尽如人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过程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语文第15课《重复与变化》ppt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

语文第15课《重复与变化》ppt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

05 课堂互动环节
学生提问与回答
学生提问
什么是重复和变化?
学生回答
重复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多次出现,而变化则是指事物在形态、性质或程度上 的差异和转变。
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
请举一个重复的例子?
学生回答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是一种重复的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与分享
小组讨论主题
重复与变化的优缺点是什么?
04 课文主题探讨
课文主题思想阐述
重复与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通过对比和比较,强调了 重复与变化在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
的作用和意义。
课文通过举例和引用,深入浅出地阐述 了重复与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类
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课文强调了重复与变化的平衡和协调, 以及它们在创造美和艺术中的作用,对 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具有重
学习资源分享
教学视频
推荐一些关于“重复与变化”这一主 题的教学视频,如网易云课堂、慕课 网等网站上的相关课程。
学习资料
分享一些关于“重复与变化”的学习 资料,如PPT课件、学习笔记、教学 教案等,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这一主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段落划分与结构解析
段落划分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主体,第三部分为结论。
结构解析
第一部分通过对比重复与变化的差异,引出主题;第二部分分别从自然界、艺 术、科技等方面举例说明重复与变化的关系;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重复与 变化的重要性。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重 复比作乐章中的反复,将变化比作乐 章中的变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重复 与变化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重复与变化》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
2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

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

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3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4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讨论明确: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

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是我们在写说明类的文章中应该学习的。

5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
讨论明确: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
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

三、品读重点语段,具体体悟语言
1作者在说明颐和园长廊(第13段)时,运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先请学生朗读此段)
讨论发言: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

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说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

比喻说理: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3谈谈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

(说明:加深学生对“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理解)
明确:
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
的艺术规律;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语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过“重复”使用“一根”与设想柱子形状的“变化”,说明因为没有了持续性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举例——重复中有变化(前面已提到过)。

小结: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及深厚的积淀,作者不愧为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型建筑师;平易朴实、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使文章读起来亲切易懂。

第二课时
四、探讨与拓展(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上一课时结束后,事先为学生设计几个探讨与拓展的话题,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任选一个话题或另立题目,分头做本课时的汇报准备,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
1试举一个艺术门类的例子,具体谈谈你对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诗歌、小说、舞台剧、绘画、雕塑等均可),比如绵延的万里长城、卢沟桥的石狮子,是否也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审美原理?
2在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
虚实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3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

(说明: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和建筑学知识,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4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曾在信中向他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

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

”学习完此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体悟。

5推荐书目
《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五、学生汇报探讨与拓展学习的成果
上一篇:《重复与变化》参考资料
下一篇:《重复与变化》教案及练习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