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中国的地名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的地名文化名词解释中华大地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个地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以及社会文化的认知和表达。
在本文中,将对中国的地名文化进行一些名词解释,带您领略中国地名的丰富多样。
城市名中国的城市名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幽远而有意思的地名。
有些城市名字取自于当地的地理特征,比如北京的“北”和“京”分别指北方和京畿地区;上海的“上”则表示其地理位置在长江下游。
还有一些城市名取自于历史事件或文化传承,比如南京的“南”意味着它是中国南方的京城,西安的“西”代表其地理位置在中国西部,以及杭州的“杭”即江南杭门。
村庄名中国的村庄名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故事。
有些村庄名字中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景观的描绘,比如“青山村”、“碧水村”等。
而更多的村庄名则与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相关,比如“杨府村”、“英雄村”等。
这些村庄名字通过语言的表达,将历史和传统与现实生活相连接,让人们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
山水名中国是一个山水之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和美丽的风景线。
这些山水之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也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中。
山水名字通常以其地貌或特定特征命名,如黄山、华山等。
同时,山水名也承载着人们对山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敬重。
河流名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河流的国家,中国的河流名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河流名字中蕴含着对河流起源、路径和特征的描述,比如黄河、长江、珠江等。
更有些河流名代表着历史事件和传说,如母亲河、神农水等。
这些河流名字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名胜古迹名中国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名字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名胜古迹名字通常以其地理特征、建筑风格或历史事件为基础,如故宫、长城、丽江古镇等。
这些名字不仅代表着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智慧。
总结中国的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面镜子。
地名文化的概念

地名文化的概念地名文化,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地名系统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演变。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信息,是一种具有很强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因此,探究地名文化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而且有利于维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力。
在中国,地名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从古代至今,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宗教、风俗、历史文化的汇聚与交融。
例如,北京的地名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名,都是与中国历史文化、皇家建筑工艺、宗教活动等息息相关的。
另外,每个地名也有自己独特的名称由来。
如陕西的华阴市,其名称是由“华山”和“阴岭”组成的,寓意“华山之阴”而得名;湖南桂阳的“临武镇”,据传是因为明朝朱权授予蒲州临武侯爵,名称沿用至今。
这些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名称由来,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名文化还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
每个地区的地名系统都体现了其所处环境和背景的特点。
例如,中国西北一带的地名多以“沙、漠、绿洲”等自然特征命名,如甘肃的敦煌(“瓜州”)、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意为“沙漠戈壁之东”)等。
此外,每个地名还承载着当地的民俗习惯和信仰文化,如江西的湘赣两省交界处的龙虎山,据说是唐朝时期道士周吕原在此修练得道的,成为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处重要圣地。
这些地名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充分反映出中国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增强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至关重要。
尽管地名文化非常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中,地名普遍存在着被割裂、淡化、流失的现象。
有的地名因为政治、历史、经济等原因被改名、移位,失去了其历史文化内涵。
有的地名因为发音难、太土等原因而改名,对当地文化乃至国家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现状下,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地名文化是一个丰富而有趣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关于地名文化的思考点:
命名方式:地名的命名方式通常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
通过研究地名的来源和含义,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文化传承:地名可以传承和保留某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特定地点的情感、记忆和故事,反映着过去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
多样性和多语言性:不同地区的地名常常来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研究地名可以了解到多元文化的存在,并体现出地域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与地名:地名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名可以揭示地区的地貌特征、水系、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助于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地名变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交流,地名也会发生变迁。
通过对地名的变迁研究,可以追溯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融的过程。
地名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对于维护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合理规划和管理地名,推动地名的传
承与保护,有助于维护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些思考点可以启发我们对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地名文化简介

中国地名文化简介
山西、山东:因位于太行山之西东而得名。
河南、河北:因位于黄河之南北而得名。
湖南、湖北:因位于洞庭湖之南北而得名。
广东、广西:因其辖境宋时分别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当时简称广东、广西,故名。
黑龙江、辽宁、浙江:因其境内河流黑龙江、辽河、浙江(钱塘江旧称)而得名。
安徽、江苏、甘肃、福建:旧时分别取其境内的安庆、徽州;江宁、苏州;甘州、肃州;福州、建瓯两地的首字命名。
江西:因其境唐属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故此得名。
云南:旧时因位于云岭之南得名。
贵州:旧时以境内有贵山而得名。
四川:旧时因宋置川陕路,后分置为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而得名。
青海:因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
陕西:因位于陕原(今河南陕县)之西而得名。
吉林:因其境置省前清初为吉林将军辖区而得名。
吉林为满语,全名叫吉林乌拉,意思是沿江。
宁夏:因其境为西夏故地而得名。
海南:因其置省前为海南岛而得名。
台湾:因其置省前为福建省台湾府而得名。
西藏:因其境清朝划为卫(前藏)、藏(后藏)、喀木(康)、阿里四部,总称西藏,故名。
蒙古:蒙古”史称“萌古”、“艨骨”、“蒙古里”,内蒙古其境为蒙古一部分,因别于外蒙古而得名。
新疆:旧时称其地为西疆,清光绪十年置省,定名新疆。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地名的由来与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影响和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
剖析地名这块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标签:中国地名文化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
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
地名固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
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发现:“地名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
”(王秉钦,1995:181)一、“中国”国名的由来“中国”又称“中华”,古代又称“华夏”“九州”“神州”。
“中国”一名,由来已久。
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
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
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
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
如《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
“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
“中”指“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
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
“夏”,大也,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
作文对地名文化的认识

作文对地名文化的认识
你知道吗,地名里藏着好多故事呢!它们不只是告诉我们某个
地方在哪,更是文化的活化石。
就像东北的“长白”,一听就知道
那地方山多雪大,特别圣洁。
而“姑苏”呢,马上就能想到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画面,简直美翻了!
说起地名,有时候也挺有意思的。
有些地名随着时代变化就消
失了,换成了新的名字。
比如“北平”现在叫“北京”,“金陵”
变成了“南京”。
这不仅仅是名字换了,还代表着咱们国家从古代
走到现代,经历了好多大事儿。
地名啊,有时候也让人特别想家。
尤其是那些在外面打拼的游子,一听到家乡的地名,心里就暖暖的。
比如“福州”啊,“成都”啊,这些地名一提起,就能让人想到家的味道,亲切得很!
总的来说,地名不只是个简单的名字,它们代表着这片土地的
历史、文化和人们的情感。
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每次
听到那些地名,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中国古代地名中蕴含的文化

中国古代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古代地名中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巨大的财富,要了解中国古代地名中的内涵,需要一翻细心研究。
大千世界,万象物类,无不有名。
而养育一方物种和人的山水土地,亦各有其名。
据资料介绍,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地名上千个。
如此算来,我国见诸文字记录的地名历史迄今约有4000年了。
一个古老地名,不啻是一本密码手册,打开查阅,久已湮没的历史文脉便会清晰“显影”,从中可以解读出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先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愿。
古人多以地理方位为地方命名,陕西的得名,据《国语》讲,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划分召公和周公的封邑,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陕西”地名遂沿袭至今。
而关中富平县,夏商时期地属雍州,西周时期则为京畿之地,春秋时期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置县治,屈指算来已有2460多年的历史。
富平古称频阳,就是缘于县治设在县境制高点频山以南。
地名命名,也与古人的美好心愿相关。
如西安古称“长安”,即寓有“长治久安”之意。
至于“富平”,当是寓含富庶太平之意了。
其实“富平”这一地名是“外来户”,史载,富平县治西汉时期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南,东汉时期迁至甘肃彭原界(今庆阳市西南),西晋时期方自彭原界迁至今天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处,与当时的频阳县并存。
东汉末年(包括三国时期)及西晋时期,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从富平县治的一迁再迁中,不难窥知当时非但民不聊生,甚至连“政”亦难安其所。
有趣的是,这个“外来户”后来竟取代了“频阳”地名,沿用至今。
个中奥秘,大概在于“富平”地名中所代表的人们的美好心愿了。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的衍生品,自是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某些基因密码。
如受“龙文化”影响,我国不少地名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小时侯,常去富平老城南郊的龙桥沟、卧龙村游玩,但对此地名的来历却懵懂不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弄清这地名是来自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某天,突然石破天惊、电闪雷鸣,村人待外边平静下来,方敢出去观看,只见一条巨龙落于村南,原来是条病龙。
浅谈地名文化[教材]
![浅谈地名文化[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7ffd14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2.png)
浅谈地名文化内容摘要:本学期通过对“地名文化”这门课程的学习,从众多实例中了解到地名与我们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地名作为信息的载体更是体现出其不可或缺性。
文章通过回顾课程中所涵盖的对地名特性与文化内涵,地名标准化,地名命名更名,地名罗马化和地名译名,地名考证,地名管理等内容的阐释,再一次深入理解地名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同时提出自己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感想。
关键字:地名文化信息感悟绪论地名是人类依其主观认识,共同约定而赋予客观存在的特定地理实体的一种代号或标记。
在结构方面一般由专名和通名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音、义、形、位、类构成地名的五要素。
我们可以根据地名的命名、性质、形态、时间、要素、信息系统、管理、语种等分为八大类,其中每一项下均可细分。
地名具有多重功能,概括来说有:指位作用;信息的龙头和载体;国家领土主权的标志;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为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经济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从地名的起源来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开始群居和集体生活对地理实体共同认识和指称的需要。
地名起源早于语言起源,距今300万年到250万年之前。
我们把地名形式分为意识地名、体语地名、语言地名、图案地名、文字地名五种。
分析地名对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文字和绘画艺术起源亦有推动作用。
地名的起源与发展系历史发展的必然。
地名特性与文化内涵地名有着独特的区别性和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以及历史性,方言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等特性。
地名的区别性即表现为绝对排他性,,因为是人类按照单个的地理实体逐一的赋称,地名所标记的单个地理实体的特定空间,在地球或在宇宙空间总是唯一的,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重复点。
地名的稳定性或叫持久性,是指就是地名的寿命长短问题,地名的稳定性是地名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是见证历史变化发展的可靠证物。
稳定性亦是其最宝贵的特性之一,越稳定价值就越大,人们受益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王晶晶(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7—0250—01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
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
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
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
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
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
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
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
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
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
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
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
先说“沪”。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
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
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
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
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
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
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
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
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
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朱雀桥、乌衣巷这两个南京的老地名也由此深深地植入人们的记忆中。
在南京这个有近2000年历史的“十朝古都”,像这样的老地名还有很多。
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
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
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
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
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
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
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
相传明太祖朱元(下转244页)250的,所以去除r01和r02这2个关联度最大的因素外,在此灰关联度度模型中,企业的销售收入对IT投资的影响力度最大。
换言之,在这样的一个企业发展规模背景下,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不仅仅要管理内部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还要具备快速响应客户要求调整生产的能力。
企业生产的复杂性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永远是巨大的挑战,加快响应速度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数据、更好的算法,这样才能得到可以执行的计划。
在没有信息系统的时候,真正进行精细的成本管理难度很大,需要设计出严密的统计系统,安排许多人手进行统计工作,所以企业规模的扩张必然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三、结论参考灰关联计算的结果可以推导得出,当企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必然会对自身的IT建设提出要求。
上面提到得企业在2001年大幅度投资引进,目的是为企业提供闭环的管理系统的ERP系统,从流程上保证了每个生产工单都来自于系统而且可以立即进行结算报告,从而保证跟踪计划的完成。
ERP系统的运行目标,不仅仅是搞清楚库存,算清楚物料。
关键之处还在于要充分发挥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快速地进行物料、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平衡分析,早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业务响应速度。
经济节奏加快之后,企业必然要改变原来为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产品的做法,转向为增加企业间的合作,更多采用以按订单生产的原则。
企业最终的目标是直接根据客户的订单来组织最具柔性的生产,而作为用户得主机厂最后将没有整车的库存,哪怕一辆汽车也是在获得订单的情况下才安排生产的,而为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最终必须要保证信息技术的投入,才能对销售规模扩大提供技术保证。
当企业的销售不断扩张后,信息技术必然会把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更紧密地联结起来,由于处于中间品的部件或成品库存都被压缩了下来,生产周期加快的结果自然使周转库存下降,毕竟储备原始材料的风险显然要比储备中间部品的风险小。
事实上,降低周转库存并不是单纯发生在本企业的事,而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的所有上下游企业。
当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整体下降后,在信息化投入中获益的企业也会分出更多的利润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再投入。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汽车的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膨胀,大量的国内外资金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该领域中。
当然,充沛的资金并不意味着对投资的随意行为,合理的资金运作和理性的发展规划更为重要。
国内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汽车行业企业都有其各自特点,如果能合理运用灰关联模型的计算方法,必然会对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方向提供较为科学指导,也会使信息技术更好辅佐企业的运作,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 李秀丽 翁梅 谈泽霞,灰关联分析的评价及其程序设计,计算机农业应用1995.2[2] 刘建惠,关联分析与相关分析,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14(2)[3] 严隽琪,数字化与网络化制造,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6(上接250页)璋忌惮富豪俞通海(因谐音“鱼通海成龙”),便依刘伯温的风水之计,在俞通海生辰时赠其牌坊,上面雕着百猫图案,以显示猫吃“鱼”的王气。
朱元璋还在街上遍植柳树,意指柳树串鱼、晒鱼干,以挫俞锐气,后来此街就名为“柳叶街”。
上面所述的地名故事都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一些地名很有趣,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因而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其中有些物产带上了地名,而有些地名也携带着物产。
例如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今天都以观赏为主,古人则多采梅果用作调料。
南朝齐时,在今湖北东部析置了一个永兴县,因县境有一座盛产梅子的黄梅山,所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索性将它改名为黄梅县了。
至今,该县江心古寺中还有一株古老的晋梅,系东晋一高僧所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旧枝业已枯死,新枝从旧枝中发芽、成长而成为树干,仍然挺拔粗壮,还能开出艳丽耀目的白梅花儿呢。
明清时期,这个县的劳动人民在采茶调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地方戏剧,道光年间传入邻近的安庆地区,日后逐渐扩及安徽全省和江西等地。
由于这种戏目来自湖北黄梅县,人们便将它唤作“黄梅戏”。
今天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山岭,历代为南、北交通要隘,秦汉以来叫大庾岭,为五岭之一。
唐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路旁广植梅树,宋代又倡导满山植梅,于是便产生了“梅岭”一名。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今广东梅州市),嘉祐八年(1063年)又在岭上建筑了梅关。
桂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广西桂林与它有着不解之缘。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先,曾开灵渠而越过五岭攻取陆梁地,置为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这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因当地桂木丛生、桂树成林、桂花芬芳而得名,所以唐代诗人曹邺还有“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寄阳朔友人》)的诗。
至今,广西仍盛产桂树。
“桂林郡”一名后来消失了,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新置了桂州,仍以桂树为名,并在大同六年(540年)迁治于今广西桂林市。
尽管桂州日后曾改名为始安郡、建陵君、静江府、静江路,治所均在今桂林市不变。
明初改置桂林府,作为广西省会前后长达250年,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省会才迁往南宁。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