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二框:寻求真知的过程

合集下载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例1.(2010年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 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 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 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 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获得认 识的基 本途径
亲身实践
书本学习
请你判断:
1.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唯一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基本/根本
例1.(2010年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 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 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 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 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上学应该带手机
PK
上学不能带手机
上学应该带手机
PK
上学不能带手机 • 谁才是真理?
名人名言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
如何理解?
名人名言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如何理解?
?谬误能促进客观事物和主观认
识的发展吗?
谬误不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但能 够促进主观认识的发展。 真理(正确认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 展,但谬误只能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谬误 之所以能够促进主观认识的发展,是因为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 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人们可以从错误的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 认识,使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万户(明朝) 首位飞天的尝试者 神舟九号与 天宫一号对 接

6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

6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寻求真知的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涵义、形式和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当前热点时政的讨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其对于资料的收集、鉴别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实践的观点,培养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和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克服轻视实践或轻视读书的两种片面思想;懂得社会实践是中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精神,使自己锻炼成材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二.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寻找相关资料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实践的含义,特征,形式,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考点链接:A.感性认识的含义A.理性认识的含义B.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讲授新课: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1)感性认识多媒体:苹果分析对它的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多媒体:对苹果的进一步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背后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学生活动:填表,深刻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这是认识过程又一次,也是更重要的飞跃。

过渡:那么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PPT: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看书回答:①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③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讲练结合:联系2011年高考题34.为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这在世博史上尚属首次。

在众多参观者中,相关专家悟出了宜居城市规划理念:空间紧凑、功能集聚、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

6.3 寻求真知的过程

6.3 寻求真知的过程
视觉
(颜色)
听觉
(声音)
肤觉
(疼痛)
味觉
(滋味) 形状 大小 颜色 味道
嗅觉
(气味)
请回忆一下昨天晚上吃的什么菜?
(3)感性认识的特点
生动、丰富、 具体,直接反 映外部世界。
(1)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 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该企业家当初不成功的原因是犯了经验论即经验主义的错误,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该企业家后来又不成功的原因是犯了唯理论即教条主义的错 误,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该企业家最后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了感 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手中之竹”为什么要 经历由“看竹”到“眼中 之竹”再到“胸中之竹” 的过程?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 (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 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 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 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 (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很凉快,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 进入了澡塘,这不就是越近(感觉)越热, 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 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郑板桥,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群体“扬州八怪”的一 员。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绘画中,兰竹菊石 是他最常见的描绘题材,其中又以兰竹为主。“眼中 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过程, 是对他重视生活感受的创作观念的绝佳表述。他自己 爱竹,住所周围遍栽翠竹,民间有“板桥无竹不入居” 的说法。丰富的眼中之竹经过郑板桥的提炼、揣摩、 概括,也就是一个演化为“胸中之竹”的过程。

人教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人教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02
答案 B
抗生素,是人类同细菌感染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一些医生认为,抗生素是特效药,一用就灵。在治疗时常常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多数时候能够较快地治好病。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等于慢性自杀。关于抗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一定历史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误区1: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永远都是真理。
01
0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首年,也将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1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对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好不好,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说明目前人们对于抗生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终极真理性认识,答案为B。真理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不存在终极真理,②错误。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④是错误的不可知论。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二 政治组 主编人: 审核人 班 姓名 月 日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探究】: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 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都是认识 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知识落实】: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 2.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 ③④ 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 .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 .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ppt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ppt

【重点突破】 1.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 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理解两个“不等于” (1)人的活动≠实践活动。 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 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对主观世界 的改造不是实践。 (2)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 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和间 接经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2.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归宿
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 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才能实现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 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 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 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 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 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 题目问的是“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的原 因,即人类追求真理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多次反复 才能完成,既有认识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客体方面的原因, ①③正确解释了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当选。②④表明的是实践推动认识的产 生和发展,与题干设问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应排除。

第二框 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1

第二框 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1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第二节寻求真知的基础和过程第二框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B)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涵义、形式和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解认识发展的一般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我预习和学习的能力,针对讨论题目在同学间开展讨论,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对于资料的收集、鉴别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实践的观点,培养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和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克服轻视实践或轻视读书的两种片面思想;懂得社会实践是中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精神,使自己锻炼成材的重要途径。

二.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科学史上的小故事。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教师:在这则故事中,楚庄王在莅政的三年中窥看民间的情况是为了什么?学生:尽可能多的收集掌握民情。

教师:没发布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窥看民间的情况,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

说明了要有形成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

在上一节课中讲到了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他们归根到底都是今人或前人实践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探究一下人们从实践到获取真知的具体过程。

【多媒体演示】二、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开始(1)定义教师: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下面请大家阅读书上64页的“相关链接”,找出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学生:感觉、知觉、表象教师: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参加实践。

教师: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

6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认识自身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C、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客 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 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 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 用方式。”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 的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 索和研究。 A、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延伸认识器官 B、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提高 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具体的 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 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 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的运用于另一条件中, 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最 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和改革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应 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完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 本质规 间接性 概念 高级 认识 律、内 抽象性 判断 阶段
部联系 推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 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实践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 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 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②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3、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a
b b
寻求真知要经历一个在实 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 实践,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 复杂过程。
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开始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 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个别特性和 表面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 是时过境 迁后在脑海中记忆 下来的知觉形象。
表象
再现
事物
知觉 是对事物 的整体映象,即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感觉 是对客 观事物表面的个 别特性的反映。 是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知觉 苹果=红+甜+硬+ ……
感觉: 脆! 红! 甜!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2)获取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3)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 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获取丰富材料的 阶段——感性认识
Hale Waihona Puke “思”:分析研究材料的 阶段——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这是认识过程又一次,也是重要的飞跃。
感性 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理性认识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错误
理论上
唯 理 论
夸大理性认识的重 要性,否定感性认识 作用,理性认识可以 不依赖感性认识。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 要性,否定理性认识 的作用,认识可以停 留在感性认识上。
实践上
错误
经 验 论
教 条 主 义 经 验 主 义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去 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 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相互区别
内 容 特 点 形式 阶 段 感性 表面现 认识 象、外
生动 丰富 具体 感觉 初级 知觉 阶段 表象
部联系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
————无限变化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发展
人类认 识无限 发 展
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 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