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常见病

合集下载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养殖泥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
活动。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对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
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能
导致鱼体溃烂、损失食欲等。

白点病的发生与鱼缸水质不佳、水温波动大有关。

防治方法:
1. 注意鱼缸水质的调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投喂和污染水质。

2. 加强饲料的营养,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海洋石灰、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孔雀石绿病
孔雀石绿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石绿色斑点或块状
病变。

该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引起。

三、头孢菌病
头孢菌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呈现红色肿胀,严重时
可能导致皮疹、出血等。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

四、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泥鳅体表出现寄生虫,如鳃蚤、虱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总结: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孔雀石绿病、头孢菌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病害
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注意饲料的营养,加强泥鳅的免疫力,并在必要时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它是一种肉质鲿鲅目鳗鲬科的淡水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病害问题,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1. 铜绿假单胞杆菌病症状:鳅鱼体外长有铜绿色菌丝,病鱼身体消瘦,活动力减弱,常有腹背弯曲现象。

防治方法:鳅鱼患病后,应立即将病鱼隔离,不与健康鱼接触,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增强水质管理,维持良好的环境。

2. 痢疾假单胞杆菌病症状:鳅鱼浑身发黑,肚部较大,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加强养殖池水管理,避免底泥积存,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增强养殖泥鳅的抵抗力。

二、寄生虫病害1. 鳃珠虫病症状:鳅鱼鳃部有大量白色或淡黄色的珠状体,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发病严重时可导致鳅鱼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去除饲养池底泥,避免虫卵再次孵化。

2. 鱼铁线虫病症状:鳅鱼肠道中有白色细线虫,鳅鱼食欲减退,腹部膨胀,体形瘦长。

防治方法:使用驱虫剂进行治疗,每年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寄生虫滋生。

三、真菌性病害1. 黑鳞病症状:鳅鱼鳞片上生有黑色斑点,逐渐扩大,病变部位易于继发其他病害。

防治方法:使用真菌杀菌剂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养殖池水的清洁和水质管理。

2. 鳅霉菌病症状:鳅鱼体表覆盖有白色霉菌膜,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行动迟缓。

防治方法:使用霉菌杀菌药物进行治疗,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改善水质。

四、病害防治措施1. 加强管理定期清理养殖池,清除底泥和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避免过度投饵导致水质恶化,合理控制水质的pH值和温度,提高鳅鱼的生活环境。

2. 注重饲料选择优质的饲料,合理膳食营养结构,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提高鳅鱼的免疫力。

3. 抗病药物根据鳅鱼不同的病害症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寄生虫、抗真菌等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泥鳅的
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
法。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病鱼体表出现白点,鱼体活动
不正常,摇头晃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患病的泥鳅浸泡在药物溶液中,一
般治疗5到7天,病情会得到改善。

2. 鳃虫病:鳃虫是一种寄生虫,常在泥鳅的鳃部寄生,导致泥鳅鳃部红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浴,用医用碘酒或其他药物将泥鳅的鳃部进行浸泡,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腹水病:腹水病是泥鳅的一种常见疾病,病鱼腹部膨胀,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病鱼,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水质,并添加鱼类营养剂,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4.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泥鳅的皮肤和鱼鳃中,导致皮肤破损、溃烂,鳃部出血,呼
吸困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用药物溶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浸泡,同时注意增强
饲料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5.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病变,如眼球变白、眼睑肿胀等。

防治
方法:应尽量避免泥鳅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如水质过脏、饲料过硬等,同时可用药物滴眼
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治疗。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防治方法。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更换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加强饲养管理,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呢?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等。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1)泥鳅水霉病的防治症状:病鱼体表附着白色绒毛状的小霉菌。

病原:由一种霉菌引起。

此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孵化过程中的鱼卵和幼苗也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捕捞、运输泥鳅时,应尽量避免受到机械损伤,水霉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衍。

②将病鱼放入4%的食盐溶液中浸洗5-10分钟。

④成鳅患水霉病,用医用碘酒或10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抹伤口。

④50毫克/升的新洁尔灭液全池泼洒或用20毫克/升的浓度浸洗鱼体l小时。

(2)泥鳅腐鳍病的防治病因:由一种杆菌引起。

症状;病鱼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鱼体两侧从头部到尾部都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①0.2毫克/升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⑦按鳅鱼体重0.04%的氟苯尼考制成药饵连喂5天。

(3)泥鳅打印病的防治病因:由嗜水产气单胞菌引起。

症状:病鱼部位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病处主要在尾柄两侧,像打上印章。

防治:此病7-9月流行,对泥鳅危害较大,可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

(4)泥鳅赤皮病的防治病因;通常是在网具捕捉、长途运输后擦伤鱼体或水质恶化时,极易诱发赤皮病。

症状:泥鳅体表的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

防治:①尽量减少网捕泥鳅和长途运输时的擦伤和碰伤。

②防治方法同腐鳍病。

(5)泥鳅红环自身病的防治病因: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症状:病鱼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体表出现红色环纹,严重时患处溃疡。

防治;①泥鳅放养后用0.2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泼洒水体。

②可将病鱼移入净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能起到较好效果。

(6)泥鳅曲骨病的防治由于孵化时水温剧变或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或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引起的骨骼变形,预防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温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温和的性格和易于繁殖的特点,被广泛饲养。

然而,泥鳅也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疾病的侵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泥鳅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又称霉菌病,是泥鳅常见的疾病之一。

患病泥鳅身上出现白色小颗粒,常伴有摇头、摆尾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2. 回游虫病(Costia):回游虫是一种寄生在鱼体上的微型单细胞生物,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浑浊、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3. 鱼癣(Saprolegnia):鱼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在鱼体上形成白色或灰色绒毛状物。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减少泥鳅的壮体饲养,避免过度拥挤。

4. 蜡样背(Exophthalmia):蜡样背是一种泥鳅常见的体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珠突出和背部畸形。

防治方法包括提供均衡的饲料、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避免过度喂食和过度拥挤。

5. 肠蠕动虫病(Camallanus cotti):肠蠕动虫是一种寄生在泥鳅肠道内的线虫,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驱虫药物治疗,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避免污染传播。

6. 鱼白化病(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鱼白化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导致鱼体出血、白化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避免引入感染源,并根据需要使用特定的疫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疾病,泥鳅还可能受到其他一些疾病的困扰,如鱼病、鳃脓病等。

对于泥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下几点是常见的建议:1. 提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和控制泥鳅疾病的关键。

定期清洁鱼缸,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温适宜、pH值稳定。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的病害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养殖水体较浅,用药量一定要计算准确;二是用药后的池边不能离人,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加新水等救急措施;三是禁用违禁药品。

本文将介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气泡病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4)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1、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 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 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赤皮病1、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如不加以防治和治疗,容易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淡水养殖场需要深入了解泥鳅病害的概况以及防治方法,以确保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一、泥鳅病害概况(一)寄生虫病1.珊瑚虫病:珊瑚虫寄生于泥鳅身上,常常引起皮肤溃疡、炎症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泥鳅死亡。

3.旋毛虫病:旋毛虫寄生于泥鳅的肠道和口腔中,会引起泥鳅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细菌性病害1.细菌性肠炎:是由于肠道内细菌数量过多而导致的泥鳅病害,主要症状为泥鳅食欲不振、肠胃炎症等症状。

2.细菌性溃疡病:是由于泥鳅受到外界腐败物质的侵袭而导致的病害,主要症状为皮肤溃疡、炎症等。

1.真菌性皮肤病:泥鳅受真菌感染后,皮肤会出现疱疹、脱鳞等症状。

2.真菌性鳃病:真菌寄生在泥鳅的鳃上,会导致泥鳅呼吸困难、鳃组织坏死等症状。

二、防治措施1.定期换水:泥鳅养殖场定期更换水质可以有效减少珊瑚虫、钩虫、旋毛虫等寄生虫的滋生,减少病害的发生。

2.防止虫卵传播:泥鳅养殖场要对来访人员、车辆、物品等进行严格检查,防止带有虫卵的物品进入养殖区域。

3.药物治疗:泥鳅出现寄生虫病害后,可在兽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1.定期清洁养殖池:定期清洁养殖池可有效降低细菌数量,减少泥鳅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2.调整水质:根据泥鳅的生理特点,对养殖水质进行合理调整,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3.预防保健:密切观察泥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1.优化水质:经常监测和调整水质,避免水池内过多有机物质和过多的饲料堆积。

2.防止水池污染:加装过滤器等设备,将池内的悬浮颗粒物质过滤掉,防止泥鳅感染真菌。

3.正确饲养:合理的饲料用量和饲养密度,保证泥鳅良好的营养状态和健康的生长状态。

综上所述,对于淡水养殖场来说,必须密切关注泥鳅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防治各种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泥鳅养殖业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患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质恶化,二是外伤。

现就其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赤鳍病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

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①避免鱼体受伤,鱼苗放池前应用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

②病鳅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10分钟。

③用10 毫克/升的四环素浸泡一昼夜,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2、肠炎病亦叫烂肠瘟、乌头瘟。

患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磺胺咪5克,加抗坏血酸盐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

②每50千克泥鳅用15克大蒜拌料投喂。

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

另处还可用呋喃西林代替,每50千克泥鳞用2克拌料投喂。

3、水霉病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

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毛状水霉病。

防治方法:①将病鳅浸于10毫升/升的孔雀石绿溶液中20 分钟,或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②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发生此病,可用1毫升/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30分钟。

4、发烧病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

②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5、气泡病由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致。

其症状是肠中充气而浮于水面。

可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6、寄生虫病泥鳅在苗种培育阶段常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而引起死亡。

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①车轮虫、舌杯虫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治疗。

②三代虫可用0.5毫克/升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

7、白身红环病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

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同时出现红色环纹。

防治方法:①一旦发现此病,立即将病泥鳅换到池塘中放养。

②放养前用5毫升/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

③放养后用0.2-0.3毫升/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消毒。

8、敌害防治泥鳅苗种培育期间,主要敌害动物是水蜈蚣,它严重影响泥鳅的成活率。

消灭敌害时可将泥鳅移池,用0.02毫升/升鱼虫灵对水全池泼洒。

1、症状。

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

2、防治。

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6。

来源: 中国水产网
泥鳅苗种培育期间,主要敌害动物是水蜈蚣,它严重影响泥鳅的成活率。

消灭敌害时可将泥鳅移池,用0.02毫升/升鱼虫灵对水全池泼洒。

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

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同时出现红色环纹。

防治方法:
①一旦发现此病,立即将病泥鳅换到池塘中放养。

②放养前用5毫升/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

③放养后用0.2-0.3毫升/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消毒。

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

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
①避免鱼体受伤,鱼苗放池前应用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

②病鳅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10分钟。

③用10 毫克/升的四环素浸泡一昼夜,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来源: 中国水产网
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①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

②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来源: 中国水产网
核心提示:
我们再三强调,早春不宜投放泥鳅苗。

由于春季昼夜温差大,气压偏低等原因,最近浙江、安徽等地泥鳅塘养殖出现大批泥鳅“浮头”或死亡现象,据我们多年的养殖经验和试验来看,这是由于天气昼夜温度大再加上由于越冬泥
我们再三强调,早春不宜投放泥鳅苗。

由于春季昼夜温差大,气压偏低等原因,最近浙江、安徽等地泥鳅塘养殖出现大批泥鳅“浮头”或死亡现象,据我们多年的养殖经验和试验来看,这是由于天气昼夜温度大再加上由于越冬泥鳅刚苏醒过来还没有得到充足的食物,体质较弱对外界环境还不适应所引起的。

仅3月5日至10日这几天,值班人员就接到养殖户打来反映泥鳅塘浮鱼、死鱼现象的电话就有20多个。

进入早春季节,温差大,气压偏低的天气将更加频繁。

我们将如何防止浮泥鳅、死鱼的有关措施等整理如下,以帮助养殖户将损失降至最低:【引发原因】:造成“泛塘”死鳅的主要原因有二种因素。

首先是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气压偏低。

早春季节,往往是“泛塘”死鳅的高峰时期。

其次,养殖水塘多年未抽干,水质过肥、老化、富营养物质过剩,从而导致水质偏肥。

而活水充足,营养成份适中的水塘,一般不会引发“泛塘”死鱼。

【防治措施】:首先必须保持水质清淡,严格控制水塘用肥量(特别要严格控制有机肥的用量)。

其次,必须加强管理。

在平常水质检测中,若发现水塘水质已富营养化,就必须喷施微生物试剂,或者适当施一些芽
孢杆菌、光合细菌等,以控制水质。

梅雨季节即将来临,闷热、低气压的天气特别多,应增加每天巡塘观察的次数。

一旦发现“泛塘”,应打开水泵注入新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