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病害及其防治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泥鳅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产生较大的养殖损失,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赤皮病、打印病、寄生虫病及其它生物敌害等。
主要防治方法如下:水霉病: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或类白色棉絮状物,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在初春水温较低、鱼体受伤时较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感染;2、鱼体感染此病时,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10min,对发病鱼池用4%的食盐水和4mg/L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赤皮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该病对泥鳅危害大,尤其在盛夏高温季节发病率高。
病鱼症状表现为鳍和腹部等皮肤呈灰白色,肛门冲血发红,继而肌肉溃烂,严重时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全池泼洒1mg/L的漂白粉或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
打印病:患病部位主要在鱼体后半部,病灶红肿,多呈圆形或椭园形,此病多发生在7~9月份。
防治方法:用1mg/L的漂白粉或2~4mg/L的五倍子溶液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鱼体瘦弱,常浮在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在鱼鳃部和体表所致,该病主要发生在5~8月。
防治:先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mg/L或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杀虫药用后第二天或隔天再用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敌害:主要有蛙类、蛇、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红娘华)、鸟类及凶猛性鱼类等。
泥鳅养殖期间,要及时做好敌害清除工作:池塘的进、排水口要用密网拦滤,防止野杂鱼进入;经常清除池边杂草,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蛙卵及时捞除;对水蜈蚣、红娘华,可用95%的晶体敌百虫按0.5~1mg/L兑水全池泼洒;水蛇可用硫黄粉来驱赶,每亩用硫黄粉1.5kg撒在池堤四周;发现水鸟及时驱赶。
泥鳅的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的病害防治技术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具有食用、药用双重价值,是我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近年来,由于出口创汇,市场的需求量增大,泥鳅人工集约化养殖迅速发展,随之产生各种细菌性疾病。
现将其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综述如下,供广大饲养者参考。
一、赤皮病1,症状: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
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
2,防治方法: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二、曲骨病1,症状: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2,防治方法: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
三、水霉病1,症状: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
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2,防治方法:发现此病,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四、寄生虫病1,症状: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2,防治方法: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
五、气泡病1,症状: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
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2,防治方法:发病重池,可用浓度为1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
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六、敌害生物1,症状: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2,防治方法:(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2)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3)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用鱼。
然而,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害,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了解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泥鳅的常见病害1. 眼球病泥鳅眼球发生病变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病症包括眼珠凸出、眼球红肿、眼球浑浊、视力下降等。
引起该病的原因可能是水质污染、疫病菌感染等。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水质管理、进行规范化饲养、使用适当的消毒剂。
2. 肠炎泥鳅肠炎是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病症包括食欲减退、消瘦、排泄不畅等。
肠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饲料有毒、饲料缺乏营养、饲养密度过高等。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饲料品质、保持饲养密度适当、加强消毒等。
3. 白点病白点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病害,主要病症是身体表面出现许多小白点,严重时,泥鳅会摇头、抓鳃、甚至死亡。
白点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不佳、水温过低等。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换水、降低水温、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5. 寄生虫病泥鳅寄生虫病是一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其主要病症包括泥鳅浑身发白、活动力差、食欲减退等。
寄生虫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养殖环境脏乱、投喂不合适的饵料等。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换水、加强饲养管理、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二、泥鳅病害的防治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泥鳅养殖的环境卫生情况是影响泥鳅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养殖者应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清新,防止残留饲料等有机废物在养殖池中腐烂,污染养殖水质。
同时,需要定期做好养殖池的清洁和消毒,增加水质中益生菌和细菌等。
2. 合理饵料投喂饵料是泥鳅养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保持饲料的质量和适当的饵料投喂量对于泥鳅养殖的健康十分重要。
养殖者应注意选择优质饲料,避免使用过胖、过硬、过软、油腻等饲料,适量投喂饲料,防止饲养密度过高等。
3. 注意水温控制泥鳅对水温的要求较高,过低或过高的水温都会影响其生长和健康。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泥鳅的水温控制,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养殖泥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
活动。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对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
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能
导致鱼体溃烂、损失食欲等。
白点病的发生与鱼缸水质不佳、水温波动大有关。
防治方法:
1. 注意鱼缸水质的调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投喂和污染水质。
2. 加强饲料的营养,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海洋石灰、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孔雀石绿病
孔雀石绿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石绿色斑点或块状
病变。
该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引起。
三、头孢菌病
头孢菌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呈现红色肿胀,严重时
可能导致皮疹、出血等。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
四、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泥鳅体表出现寄生虫,如鳃蚤、虱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总结: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孔雀石绿病、头孢菌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病害
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注意饲料的营养,加强泥鳅的免疫力,并在必要时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泥鳅常见病的防治

泥鳅常见病的防治
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亦随之多发,下面介绍几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气泡病
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
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白尾病
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10E-6;②将1公斤干乌桕叶(合4公斤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10E-6;③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E-6。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10E-6,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赤皮病
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10E-6,每3天1次。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眼球突出病:该病的症状为泥鳅双眼突出,眼球肿胀,严重时可能导致泥鳅失明。
防治方法包括给鱼群提供充足的营养、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理池塘积水和腐植物、避免池塘过度密度饲养。
2. 脊椎畸形病:该病的症状为泥鳅脊椎扭曲、变形,影响生长和游泳能力。
防治方法包括避免过度密度饲养、定期检查检测患病泥鳅并及时隔离治疗。
3. 鱼体水肿病:该病的症状为泥鳅全身水肿,腹部肿胀,食欲不振。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新鲜水源,避免过度饲养。
5. 鳃丝腐烂病:该病的症状为鱼鳃红肿、溃烂,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导致鱼只濒死。
防治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塘积水和腐植物,适时更换水源,禁止使用有毒和污染的饲料。
6. 鲤脊鳐病:该病的症状为鱼的鳍和尾巴发生畸形、肌肉消瘦,影响游泳能力。
防治方法包括避免池塘过度密度饲养,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均衡的饲料。
7. 白点病:该病的症状为泥鳅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可能导致鱼只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隔离和治疗患病泥鳅,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和杀菌能力,定期检查和处理患病池塘。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眼球突出病、脊椎畸形病、鱼体水肿病、皮肤病、鳃丝腐烂病、鲤脊鳐病和白点病等。
防治这些病害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饲养管理、定期检查和隔离患病泥鳅,并适时进行治疗。
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泥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泥鳅的
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
法。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病鱼体表出现白点,鱼体活动
不正常,摇头晃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患病的泥鳅浸泡在药物溶液中,一
般治疗5到7天,病情会得到改善。
2. 鳃虫病:鳃虫是一种寄生虫,常在泥鳅的鳃部寄生,导致泥鳅鳃部红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浴,用医用碘酒或其他药物将泥鳅的鳃部进行浸泡,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腹水病:腹水病是泥鳅的一种常见疾病,病鱼腹部膨胀,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病鱼,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水质,并添加鱼类营养剂,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4.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泥鳅的皮肤和鱼鳃中,导致皮肤破损、溃烂,鳃部出血,呼
吸困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用药物溶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浸泡,同时注意增强
饲料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5.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病变,如眼球变白、眼睑肿胀等。
防治
方法:应尽量避免泥鳅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如水质过脏、饲料过硬等,同时可用药物滴眼
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治疗。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防治方法。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更换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加强饲养管理,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的病害及其防治
气泡病:
气泡病是由于水中氧气或其它气体过多,泥鳅吞气而引起的。
病鳅肠中充气,尾部向上,头部向下,在水面挣扎打转游动。
防治:池中腐殖质不宜过多。
发现该病后每亩用4千克-6千克食盐全池泼洒;也可立即注入新水或黄泥浆水,让鳅在新水中逐渐排出气泡。
曲骨病和赤皮病:
曲骨病又称弯体病,是由于营养及环境不良引起的。
病鳅身体发生弯曲,严重时引起死亡。
防治:发病时要经常换水,改良水质。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多投喂些含钙多、营养丰富的饵料。
赤皮病对泥鳅的危害最大。
用网牵捕、长途运输等擦伤鳅体或水质恶化,易诱发此病。
病鳅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
防治:1米3水体可以溶解20克呋喃奈斯,药浴15分-20分;或用0.04%(药物占鳅体的比重)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续喂3天,效果较显著,也可用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1米3养殖水体用药1克),也有较好的疗效。
腐鳍病:
腐鳍病是因为鳅体受伤感染短杆菌而引起的。
其症状是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鳅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浮肿。
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患病泥鳅不摄食,直至死亡,该病对泥鳅的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
主要流行在夏季。
防治:主要是避免鳅体受伤,一旦发病,病鳅可用10毫克/千克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
寄生虫病:
鳅苗饲养阶段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
它们寄生在鳅苗鳃上或受伤的鱼体部位。
被寄生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严重时可致死亡。
防治:鱼塘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发现此种病,按1米3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的比例对水全池泼洒,或按1米3水体用0.5克晶体敌百虫的比例全池泼洒.
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几种水生霉菌寄生在鳅体身上的结果,因为它长在泥鳅的皮肤上,所以又叫肤霉病。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隆冬、早春最为流行,常常造成鳅卵或成鳅大死亡。
患水霉病的泥鳅最初表现急躁不安,随着病菌情加重,逐渐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数日后死亡。
本病在鱼卵孵化时也感染鱼卵,使鱼卵呈绒球状,不能孵化。
这种病菌是通过伤口侵入后引泥鳅发病。
因此,在拉网和运鱼时要慎重操作,不要把鱼体弄伤。
防治:鳅苗、鳅种及鳅卵均可用4%的食盐溶液加4%的小苏打溶液浸洗10分-30分。
泥鳅的敌害防治:
泥鳅的敌害很多,如蛙类与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鸟类以及肉食性鱼类(如鲶鱼、鳜鱼、鲈鱼)等。
另外,农药及公害物等也危害泥鳅。
防治方法如下:①池边除尽杂草,并设防护网,以防蛙类侵入,如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捞掉。
②入水口须加尼龙网,防止野杂鱼侵入。
③在距池水面1米高处设网目较粗的网,防止鸟类侵入。
④防止污染水或公害物流入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