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200字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200字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二、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三、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四、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五、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正文: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诗人。
他出生于1899年,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教育。
【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闻一多一直坚决反对独裁统治,主张实现民主政治。
他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痛斥当时的腐败政府,呼吁实行民主改革。
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当时的民主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闻一多曾任教于多所大学,如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
【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在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
他参与组织了一系列
抗日救亡活动,并勇敢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写下了许多激昂的诗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
【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1946年,闻一多因在爱国民主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视为眼中钉。
在一次群众集会上,他被特务暗杀,英勇就义,年仅47岁。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
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姓名:闻一多别名:闻家骅,亦多、字友三、友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出生日期:1899年11月24日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职业:文学家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出版有《闻一多全集》。
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
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
”。
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
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
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
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的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主张写诗有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名字由来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绰号。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家,是近代历史上的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文学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的说和做故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阳啊, 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 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 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 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 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 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 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 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 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 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 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 “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 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 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 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 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 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 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是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了国家民主事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故事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闻一多
• (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 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 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 者。1899年闻一多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 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代表作 有《红烛》、《死水》等,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 多全集》中。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人物评价
•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 多,1946年被枪杀了。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 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 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是闻一多在 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 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他的 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 丽的形式,非常好。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 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 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 发牢骚。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 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 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
出版作品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 《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 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 二南》及 《释朱》等,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 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 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 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 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 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 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 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 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 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一生事迹
•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 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 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 •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 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 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 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 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 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 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 《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 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 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 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 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 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 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 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 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 辞补校》等专著。 •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 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 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 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