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 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呼吸系统》教学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呼吸系统》教学设计

《呼吸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了解呼吸系统各结构的功能
③说明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交流,落实知识点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关注环境,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呼吸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2.教学难点
肺泡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等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40分钟)。

七年级生物上册3.7.2《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7.2《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人体的呼吸》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人体的呼吸》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人体的呼吸》重点,强调《人体的呼吸》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呼吸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通过呼吸运动实现气体交换。
3.气体交换的原理:利用气体的分压差原理,氧气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二氧化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4.呼吸的意义:为细胞提供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人体的呼吸》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体的呼吸》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人体的呼吸》知识的掌握情况。
情感升华:
结合《人体的呼吸》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人体的呼吸》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人体的呼吸》内容,强调《人体的呼吸》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7.2人体的呼吸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科版)

7.2人体的呼吸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科版)
2.掌握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了解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以及呼吸肌的参与。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呼吸系统相关的问题,如运动后的喘息、感冒时的咳嗽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方式,直观地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
2.利用实验和观察,探究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以及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健康的意识,鼓励他们关注周围人的呼吸系统健康问题。
4.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常见的呼吸系统问题为切入点,如运动后的喘息、感冒时的咳嗽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关注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呼吸系统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设计模拟实验,如制作呼吸运动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我们在运动后会感到喘不过气?感冒时为什么会咳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3.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激励,共同进步。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场景,如人们呼吸的运动、感冒时的咳嗽等,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关注。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呼吸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7.2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七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7.2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七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设计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同时,我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我会设计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运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
3.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结束时,我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会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问题:“呼吸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实例,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设计问题:“呼吸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实例,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会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7.2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七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7.2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七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有关呼吸作用的相关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4. 提醒学生注意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做呼吸运动等,提高生活质量。
五、案例亮点
1. 情境创设贴近生活:通过邀请学生分享感冒时的感受以及展示感冒症状的多媒体材料,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呼吸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这种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探究呼吸作用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问题导向
1.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感冒时会感到呼吸困难?感冒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呼吸系统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调整呼吸?”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设计一些问题,如“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呼吸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呼吸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学现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问题导向启发思考: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感冒时会感到呼吸困难?感冒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呼吸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呼吸作用的内涵。
3. 小组合作促进互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如设计呼吸作用实验、制作宣传海报等,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3.7.2 人体的呼吸 说课稿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 说课稿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人体的呼吸尊敬的评委老师好,我是1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体的呼吸》。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人体的呼吸》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7章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第2节的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营养物质和呼吸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也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是这本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②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概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掌握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呼吸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关注自己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当地环境保护作贡献。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2、呼吸运动的原理。

3、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习难点:1、理解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2、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授之以渔,不如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本节课采用启发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组“非典”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图片,引到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

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人体的呼吸》。

(二)讲授新课1、呼吸系统的组成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117页《人体呼吸系统的模式图》。

自愿来白板前指出呼吸系统的各种器官名称。

同桌两人根据教师给出的名词:呼吸系统、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合作构建概念关系图。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 教案 (1)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 教案  (1)

人体的呼吸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信息量较大,概念较多,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概念范畴。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基本处于零散的前科学概念状态,对此,教材中采用的是精炼的文字叙述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其中“呼吸运动”这部分内容有点抽象,教材采取让学生回顾体验呼吸时胸廓起伏的经验、胸廓容积大小与气体进出关系的模拟实验、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逐步化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最后通过课文的归纳小结促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程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说出肺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3)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呼吸系统的图片、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模型制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活动,提升在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懂得珍爱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导致气体进出的抽象性。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动画等资料;气球、矿泉水瓶、玻璃管、皮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

)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那么,我们睡觉后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睡觉也要进行呼吸。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呼吸有多重要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感受一下,看你憋气能憋多久,一分钟内,闭嘴屏住呼吸,比一比看谁憋气时间久。

师:我们一分钟都不能离开呼吸,那大家对呼吸了解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呼吸吧!二、呼吸系统的组成1.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教师课件展示人体呼吸系统图片,设疑: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那么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学生对照教材插图以及文字资料,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名称和在人体中的大体位置。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 教案 (1)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7.2 人体的呼吸 教案  (1)
[生]:要经过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到达肺部。
[师]:对!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下气体要通过哪些途径
展示“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
(从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呼吸道(P.103内容)(各部分结构特征及功能)
呼吸系统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师]:人体的呼吸系统就好比是一台机器,我们了解了它的构造,那么它是如何运转的呢?
二、内容:[板书] §2节人体的呼吸
[师]:请大家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胸部下测,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吸气和呼气。
呼吸时我们鼻孔前面的空气有何变化?
我们的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吸气时,空气从鼻也进入,胸廓变大;呼气时,空气从鼻孔呼出。胸廓变小。
[师]:那么进入鼻孔的空气要经过哪些途径,最后到达哪里了呢?
展示“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装置”
讲解:“Y”型玻管—————气管和支气管
气球——————肺
玻璃钟罩——————胸廓(胸骨、肋骨、脊柱)
橡皮膜——————膈
[师]:演示实验:
1、用手向上顶橡皮膜,模拟的是?此时胸廓的体积如何变化?肺的体积
何变化?
2、当放松橡皮膜时,模拟的是?此时胸廓的体积如何变化?肺的体积如何变化?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以及人体如何完成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2.初步掌握人体呼出和吸入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并计算让实验数据绘成直方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了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懂得呼吸系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培养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测定肺活量,了解加强体育运动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年级生物学科教案
怎样?
(3)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小结:
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阅读信息库中呼吸运动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第2节人体的呼吸
一、感受呼吸
二、呼吸运动
课内主要练习1.气体进入肺的通道依次是()
A口腔、气管、支气管 B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C口腔、喉 D口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2.右图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加盖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昼夜后,将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入甲、乙两瓶中,结果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乙瓶中的继续燃烧。

,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种子的呼吸作用( )
A分解有机物 B消耗氧气 C释放能量 D消耗二氧化碳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这有利于(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C增加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 D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4.呼吸吸进的氧气进入人体最终到达( )
A肺 B血液 C组织细胞 D心脏
课后练习《同步练习》
教学
反思
初一年级生物学科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