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篪演示教学
古代乐器3

琵和琶是古代两种不同演奏手法的称谓,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所以远在秦汉时期,对类似这种演奏手法的乐器一般地把它们概称琵琶。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也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8) 竹类:指用竹管制成的各种乐器。如:笛、萧等。
二胡,古筝,琵琶,笛子.
没有什麼中国四大乐器:
中国的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自古以来,亲切的伴奏著人民生活、歌唱、舞蹈和说唱戏曲,民间婚丧喜庆更少不了它。根据新出土的考古资料中表示,中国音乐的发展比一般大众所认知的还早,在殷商时代,音乐已是仪式中极重要的部分,到了周公制礼作乐更达到中国音乐史的颠峰阶段。此时已经有丰富的敲击乐器、一些管乐器及少量的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则是在汉代以后从中亚传入中国。唐代受诸边小国的影响,到了宋代逐渐融合而迈入中国音乐的成熟期。早期记载的中国乐器超过七十种,大部份已不使用,依材质可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共八类,称为「八音」。
而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因为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将中国乐器分为四大类: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
我国拉弦乐器约在唐代已经出现,称为奚琴,宋代又称嵇琴。
今天的胡琴类乐器与奚琴颇为接近,又吸收使用了别种形制乐器的马尾弓,乃是多种乐器综合发展的产物。
低音浑厚、柔和,高音明亮、刚健。发音可持续不断,强弱变化自然,还能做出独特的模拟效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我国吹管乐器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一.气息经由吹孔,引起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的。
二.气息经由哨子,引起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的。
中国古代乐器-篪

中国古代乐器-篪篪,音驰,是我国古代一种管乐器。
原料取于天然竹管,发音原理同横吹竹笛,但无膜孔而“有底”。
篪,发音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1历代文献有关篪的记载古代经学家用不同方式,对篪形制做了极为形象的描绘,言简意赅。
但时至今日,由于汉字古今意义的差异,篪的形象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从有记载的周代起,即有关于篪的记载;《周礼.春宫》中就记载了笙师掌教吹笙、篪、埙等所有管乐器。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即由《诗经》所记。
后人称要好的朋友为“埙篪之交”就是由此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篪的制作工艺已相当精良,演奏技术也有较高水平,不但用于雅乐的伴奏、合奏,也可单独演奏。
《史记》记述“伍子胥出昭关,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薄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几句话,把伍子胥吹篪行乞的神态描写的活灵活现。
汉代,竹笛已在宫廷乐队及民间大量使用,并取代了篪在乐队中的部分地位,但篪在雅乐中仍是主要乐器;《后汉书.明帝记》云“永平十年,闰月甲午,帝幸章陵,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
”北魏以后,民间广为流传着老妪吹篪的故事,“秦民语云:快马健儿不如老于吹篪。
”隋唐时期,篪是钦定雅乐二十件乐器之一。
北宋政和三年,一个宫廷乐队中国就有吹篪乐工二十八人之多。
元代,宫廷雅乐三十七中乐器,其中也有篪。
明清时期,不少典籍中都曾记述过篪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还绘有篪的图形。
清乾隆二十四年,法国人苦朗绘制了《皇朝礼乐图式》,其卷八即有篪图。
一九五七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赴山东曲阜孔庙考察雅乐乐舞时即拍有乐生吹篪的照片。
2 后人对篪的音响效果的考察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考古队在随县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巨型古墓-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七千多件,其中有很多珍贵乐器,如编钟、石磬、鼓、瑟、琴、笙和两支竹制管乐器。
这两支管乐器,一略粗,一略细,制作工艺相同,外形很想竹笛,但其尾部由天然竹节封死,身着七孔。
中国古典乐器

収展(Development)
古代乐器(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主要有埙、 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汉唐以后, 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 中国音乐采纳(Adopt),并被中国人改良 (Improvement)収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 乐器( Local musical instruments )。除了古琴 一直被文人( Scholar )実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 在“民乐”公众中演出(Show)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编钟,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 编钟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収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 延音持久 。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Chinese classical musical instruments
中国古典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Chinese classical musical instruments)一般按“八 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 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迚行分类 (Assort)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 春 宫》,分为“金、石、土、革、丝、 木、匏(pao)、竹”八类。
子母埙
缶(Pottery)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 似瓦罐,形状(Shape)很像 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 或酒的器皿(Ware)。圆腹, 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 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 春秋时期(Spring and Autumn Period)的“栾书 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 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 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 盛大的宴会(A grand banquet)中,喝到兴致处便 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 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 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 土类乐器中的一种。
音乐欣赏 第三章 中国乐器和器乐

埙
埙在“八音”中分属 “土”。各时期的埙 形态不完全相同,有 橄榄形、圆形、椭圆 形、鱼形等。主要用 于历代雅乐,民间也 有流传。
10
筚篥(管子)
管子古代称为“筚 篥”(音“bì lì”)。公 元四世纪由龟兹(新 疆库车一带)传入内 地。管子音色深沉、 悲凉,所奏乐曲常有 如泣如诉之感。
11
7
芦笙
芦笙流行于西南地区 苗、瑶、侗、彝,壮 等少数民族中,各地 形制不一。音色悦耳 动听。常在节日喜庆 时边吹边舞,有时演 奏者可达一、二百人, 场面十分壮观。
8
唢呐
唢呐原是波斯(现伊朗)、 阿拉伯的乐器,唢呐两个字 就是波斯名surna的音译。流 传在各地的唢呐有大有小, 有的粗犷、有的柔和,种类 很多。唢呐的音量很大,出 音高亢有力,适宜和锣鼓结 合,或与整个乐队抗衡,表 现热烈的气氛、雄伟的气魄 以及欢乐的场面等等,在乐 队中非常突出。
6
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乐器。在公 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的甲骨文 字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笙 的构造可粗分为笙簧、笙苗、 笙斗三个部分,外形有圆的 与方的两种。 笙的音色甜美、柔润,它那 短促的吐音近似弹拔乐器的 音响。由于笙的特殊音质, 使它在管弦乐队中起着“调 剂”的作用,可与吹、拉、 弹三组乐器很好结合。
20
艾捷克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 是维吾尔族、乌兹别 克族乐器,主要用于 演奏民间歌舞和木卡 姆音乐,现在专业文 艺团体也用来独奏和 合奏。
21
三、弹拔乐器
弹拔乐器是用手指、拔子或用琴扦击弦而发音 的乐器总称。根据乐器的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 弹拔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古琴为代表,包括瑟、筝等乐器。这类 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 琴弦,平放着弹奏。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 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 手按弦,右手拔弹,多放在膝上演奏。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扦击弦发 声,约在明代由波斯传入。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简谱) 打击乐合奏-优秀奖

《八音之乐》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七年级课型:综合课课题:八音之乐课时:四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代乐器,认真听赏古代乐器演奏的乐曲,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并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
2、积极参与本课的有关活动,能用简洁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通过讲故事、欣赏、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运用教学材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乐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请同学们欣赏四首乐曲。
猜猜它们都是些什么乐器1)这首乐曲的曲名(二泉映月二胡)2)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笛子)(一)八音分类法简介以及乐曲欣赏,穿插师生互动。
师:三字经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背过,“人之初,性本善。
”(师手势停止),不能只停留在这里,其中有“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出示课件)的句子。
古人将七十多种乐器按照不同的材质归纳为八音。
问题来了,古人用哪些材质制作乐器(金、木、革、石、匏、土、竹、丝)让我们一一道来。
1、金师:金是由金属制作的乐器。
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提起曾侯乙墓,当然会提到这件编钟,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件著名的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组编钟里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组。
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轻重、大小不同的编钟按照发音原理,依次排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
横向看,从左到右编钟依次增大;纵向看,从上到下编钟逐渐增大。
整套编钟排列整齐,气魄雄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古代大型乐器,实在令人惊叹!80年代初,《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升入太空,响彻寰宇。
我们来欣赏。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编钟的音色中上层的甬钟和钮钟清脆悠扬,下层甬钟雄浑醇厚。
2、石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
编磬就是其中的一种(出示课件),曾侯乙编磬和编钟一起,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
211250732_中国古代吹管乐器溯源

文 图/蒋薇三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华夏就以礼乐通神、治国、教化民众,辉煌的音乐文明孕育出众多形态各异的乐器。
《周礼·春官·笙师》载:“笙师掌教龡竽、笙、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
”这些乐器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为现今民族乐器的滥觞,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历久弥新。
《周礼》所载的“龠、箫、篪、篴”是中国吹管乐器笛箫的前身,均为无簧吹管类乐器。
无论竖吹、横吹、斜吹,还是单管、编管,它们都用口腔吹出成束气流,以斜面的角度吹入管状乐器的吹口端,从而产生边棱振动,在管内形成音波,并以横开的音孔缩短管长,发出与管长相应的音高频率。
笛箫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其极具表现力的音色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常常居于乐队的首位。
历经数千年的斗转星移,周代的龠、箫、篪、篴发生了怎样的流变?这里尝试通过梳理出土文物,查证历代文献,比对传世的图画、石刻等,厘清源流,一探民乐吹管的古往今来。
“龠”之溯源史载,夏朝有皇家乐舞《夏籥》(又作《夏龠》,又名《大夏》,“籥”“龠”读“月”中国古代吹管乐器溯源明代韩邦奇《恭简公志乐》之“周舞”图音),用以歌颂大禹功绩。
《吕氏春秋·古乐》曰:“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潦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礼记·仲尼燕居》中记:“下管《象武》《夏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
”东汉郑玄注:“《象武》,武舞也;《夏籥》,文舞也。
”唐人孔颖达疏:“《夏籥》谓大夏文舞之乐,以《象武》次序更递而兴。
”《夏籥》得名于表演时舞者手中拿着的“龠”,它是一种目前只见于史籍中的笛箫类吹管乐器。
据载,龠由西方伊耆氏传入中国。
《礼记》称:“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关于龠的音孔,历代各家所说并不相同。
三国魏张揖《广雅》曰七孔;汉代《毛诗故训传》曰六孔。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埙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击杀猎物)。
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
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埙作为一件乐器,也就基本成型了。
众所周知,古有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分,这看似不起眼的埙,在其中竟独占土音。
其实古代制埙的材料很多,有陶、石、玉、木、象牙等,但后来多为陶制。
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
古有:“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
埙在古乐之中负责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所谓“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正,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功……”的说法,正体现了埙的功用。
埙在古乐中的地位等同于钟磬,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埙在古代常与笛子合奏,象征兄弟之情(或许是“埙笛”与“兄弟”谐音的缘故——笔者妄猜而已)。
《诗经·小雅》里就有“伯氏吹埙,仲式吹篪(音‘迟’,即古之八孔笛)”的说法。
埙的形状很多,现发掘出来的就有梨形、球形、鱼形和笔管形等。
现代的埙也有很多形状,比如两端突出,开十三孔的握埙、形如二卵相连,开二十孔,上下皆可吹奏的鸳鸯埙以及左右互抱,开十七孔的子母埙等,但最为流行的是卵形的十孔埙和葫芦形的十一孔埙。
埙的音量很小,音程也窄,平吹只有一个八度,加上俯吹技巧,可以达到一个半八度,现在的一些卵形埙和葫芦埙,通过对形状和吹孔的改造,音域已经拓展到了两个八度,表现力也日渐丰富。
埙的音色苍凉古朴,带着三分神秘,尤其适合表现一些悠远悲怨的曲调,著名的埙曲有《霓裳中序》、《秦王破阵乐》和《哀郢》、《楚歌》等。
中华响扇第二段分解教学

中华响扇第二段分解教学
本教学将分解中华响扇第二段,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演奏技巧。
第二段的节奏比第一段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掌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的旋律,它由两个主旋律构成。
第一个主旋律由四个音符组成,它们是do、re、mi、fa。
第二个主旋律由六个音符组成,它们是fa、mi、re、do、re、mi。
在演奏时,要注意切换两个主旋律的转换,过渡要自然流畅。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段的节奏。
第一拍是重拍,需要加强力度,一般可以使用拨法演奏。
第二拍是弱拍,需要注意控制力度,可以使用指法演奏。
第三拍是半拍,需要注意长度,一般使用拨法进行演奏。
第四拍是再次重拍,需要加强力度,一般也可以使用拨法演奏。
在整个演奏中,需要注意和弦的变化和节奏的起伏。
尤其是在第二个主旋律的前半部分,需要注意力度的控制,保持平稳的节奏。
在演奏完第二个主旋律后,需要注意停顿的时间,然后再进行下一段的演奏。
练习时,要注意练习节奏,掌握好每一个音符的长度和力度。
可以进行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同时也要注意调整好响扇的音量和音调,使其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乐器-篪
中国古代乐器-篪
篪,音驰,是我国古代一种管乐器。
原料取于天然竹管,发音原理同横吹竹笛,但无膜孔而“有底”。
篪,发音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1历代文献有关篪的记载
古代经学家用不同方式,对篪形制做了极为形象的描绘,言简意赅。
但时至今日,由于汉字古今意义的差异,篪的形象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从有记载的周代起,即有关于篪的记载;《周礼.春宫》中就记载了笙师掌教吹笙、篪、埙等所有管乐器。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即由《诗经》所记。
后人称要好的朋友为“埙篪之交”就是由此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篪的制作工艺已相当精良,演奏技术也有较高水平,不但用于雅乐的伴奏、合奏,也可单独演奏。
《史记》记述“伍子胥出昭关,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薄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几句话,把伍子胥吹篪行乞的神态描写的活灵活现。
汉代,竹笛已在宫廷乐队及民间大量使用,并取代了篪在乐队中的部分地位,但篪在雅乐中仍是主要乐器;《后汉书.明帝记》云“永平十年,闰月甲午,帝幸章陵,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
”北魏以后,民间广为流传着老妪吹篪的故事,“秦民语云:快马健儿不如老于吹篪。
”隋唐时期,篪是钦定雅乐二十件乐器之一。
北宋政和三年,一个宫廷乐
队中国就有吹篪乐工二十八人之多。
元代,宫廷雅乐三十七中乐器,其中也有篪。
明清时期,不少典籍中都曾记述过篪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还绘有篪的图形。
清乾隆二十四年,法国人苦朗绘制了《皇朝礼乐图式》,其卷八即有篪图。
一九五七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赴山东曲阜孔庙考察雅乐乐舞时即拍有乐生吹篪的照片。
2 后人对篪的音响效果的考察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考古队在随县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巨型古墓-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七千多件,其中有很多珍贵乐器,如编钟、石磬、鼓、瑟、琴、笙和两支竹制管乐器。
这两支管乐器,一略粗,一略细,制作工艺相同,外形很想竹笛,但其尾部由天然竹节封死,身着七孔。
平放时,靠竹节一孔上出,中间五孔并列外出,另靠竹节一孔内出。
把这两支乐器与清朝篪对照,参考《三才图绘》、《玉海》、《皇朝礼乐图式》关于篪的图形及有关说明,可以断定这两支竹管乐器是篪无疑。
由于年代太久,加上泡在水里,竹肉均已烂掉,只剩下竹皮和漆皮,好似一层薄膜卷起的筒子,虽翘窍清晰,但无法吹奏出声音来。
湖北武汉的部分竹笛专业工作者对这两支战国早期篪进行了考察和试奏(仿制品)。
从音响效果来看,篪发音纯正,中低音区很像无膜短笛中音区及竖笛的音色,适于表达庄重和思念的情绪。
同时由于他们在形制上相似,所以历来有不少人把它们误认为是同一种乐器。
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两种乐器区分开。
3 篪横笛巴乌
本文就篪的形制,逐一考证先秦以来相关记载,得出结论-古代篪即今巴乌,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3.1 从字义方面考察篪为巴乌而不是竹笛
最早记载篪的形制是战国《世本》。
《世本》曰“苏成公造篪,吹孔有觜如酸枣。
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
汉代经学家对篪有以下注释。
郑玄注《周礼》“篪,如管,六孔”;《通典》引《月令章句》:“篪,竹也,六孔,有距,横吹之。
”东晋郭璞(276-324)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
“吹孔有觜如酸枣”,有距”,“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当然不是在这“横吹之”的竹管乐器的吹孔上设置猫头鹰如酸枣刺般的毛角;设置鸟喙;设置鸡爪货雄鸡足后尖骨;设置钓钩上的倒刺;设置鸟尾长毛。
觜、距、翘云者,比喻而已矣。
其意是,在篪的吹孔山有一个如猫头鹰的毛角、如酸枣刺、如鸟喙、如鸡爪、如雄鸡足后尖骨、如鸟尾长毛那样一个长一寸三分的尖锐形状的激振器。
这个激振器就是一片尖形得簧。
这样,联系到《礼记月令》之记载,篪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一管多孔,吹孔上有尖形之簧,横吹。
这种形制的乐器就是今日流行在西南少数名族地区的簧振气鸣乐器——巴乌。
巴乌之簧必须尖锐如刺,簧舌分段振动与按音孔各段气柱振动耦合,从而构成音阶。
其
形状如簧,如笙中簧,不能施于巴乌。
巴乌是一广义的称谓,有竹簧即主管自身刻簧与金属簧的区别,篪之簧当为前者。
3.2 从演奏技巧和发音原理方面推敲论证
河南偃师柳凯墓有一吹簧乐俑。
出土报告说,有一“头偏左侧,手执横笛与右侧,口贴与横笛上吹奏”的乐俑。
从同事发表的照片与白描图判断,此器为簧或义觜无疑,因同时出土地的乐俑的风格均非写意,如吹萧俑的下唇高于吹口。
五代前蜀王建墓石浮雕伎乐亦有篪伎。
虽然许多学者也把王建墓之篪定名为篪,但他们并未作巴乌看待。
张世彬先生《中国音乐史论述稿》所谓王建墓之篪,实是误解了“翘”的涵义,何况石雕图象上并无翘然而出之物。
“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容易误解为“一孔翘然上出尺三分”。
这样解释的本身便经不起推敲。
在竹制管乐器的吹孔上要加上一个超过管身直径的达一寸三分高的“翘”,对于古人来说何其艰难;并且,加上这个危乎高哉的“翘”与不加这个“翘”发音原理完全一样——都是气息经吹孔边棱激发管内气柱振动,加上“翘”岂不多此一举?当然,引起误会的是“一孔上出”。
簧的吹孔是向内置于两唇间的,“上出”则不确;但他并非是意图说明簧的吹孔与安音孔不在一个平面上——经学大师毕竟不是乐工。
《律吕精义》接着介绍明代太常篪:“吹孔不在中间而在右旁,其底左端有孔,前面四孔,后面一孔,又有穿绳二小孔…….”
清代的篪,见《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三《篪考》:“通长一尺四寸,一孔上出为吹口,五孔外出,一孔内出,又二孔并开不出,未出音孔,管未有底,中开一孔。
”
由此看来,至篪自明代起,这“吹孔有觜如酸枣”、“有距”、“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有底”的簧振气鸣乐器——簧,已不为人所识矣。
“吹簧先弄曲,调筝更搓弦”。
篪:这一古老乐器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中起不少作用,历代诗人也常把它作为笔下描写的对象。
“篪疑老妪吹”即典故于朝云吹篪的故事。
现代,多数人已不太了解这一乐器了,但作为整理文化遗产,丰富我国古代音乐史料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李成渝《篪考》,音乐研究1997年10月第4期
[2]于德琛《篪》,中国音乐1983年3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