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_七年级(下册)_历史总复习知识
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知识点七年级下历史课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
鲁教版历史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它精心编写,针对初学者制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七年级下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如音乐、戏曲、绘画和雕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和哲学。
这些事件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课程还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学生将了解不同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它们的特点。
此外,学生也将学习关于社会制度、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社会群体的知识。
3.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包括:- 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动荡;- 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明朝的底层社会与社会动荡。
4. 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同的方言、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在这个章节,学生将学习到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
5. 历史的联系学生将学习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将不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画面。
总结七年级下历史鲁教版课程是非常丰富和有趣的。
通过学习其中的知识点,学生将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希望本文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与我国古代史1.人类文明的起点——石器时代1.1 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石器时代的分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特点:使用石器工具、生产力极低、人类社会原始阶段•石器时代的历史意义:人类文明的开端2.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2.1 三代时期•三代的先后顺序:夏、商、西周•三代都是奴隶社会,社会制度是龟甲、甲骨文和青铜文化的代表2.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敌对政治形态和强化了对封建王朝的管制。
•发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春秋五霸等,也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以及楚辞、诗经等文化代表。
二、世界文明与世界史1.古代文明1.1 埃及文明•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始于公元前三千年多,人民开垦了尼罗河流域,创造了封建的神权君主制、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开创了古代数学和医学等方面的先进文明。
1.2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历史和特点:从公元前1千年前后开始发展,希腊成为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贡献者和世界文明史中的代表。
罗马文明对世界文明史具有重要影响。
2.中古文明2.1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丰富多彩:古印度人民创造了印度教、佛教;建立了孔雀王朝、德里苏丹王朝;编写了著名的《摩诃婆罗多》等文化瑰宝。
2.2 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从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穆罕默德的成功越来越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什叶派和逊尼派各自吸收了自己的信徒,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系。
三、中国古代史实录1. 唐宋时期1.1 唐朝•唐朝的历史纪律和特点:它是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王国之一,它是一种富裕和繁荣的时期。
•唐代的社会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和文化都发展了。
唐代的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文化艺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1.2 宋朝•宋朝的历史特点: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官僚政治的代表,有较高的道德、文化和科学水平。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初一历史学习方法技巧一、学会听课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
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
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
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
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
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1)知识主干化。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史纲要-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
- 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
第二章秦汉史纲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 汉武帝开启了西域通商的先河,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纲要-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对峙为主要特征。
-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
-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多朝分裂时期,是中古时期的重要历史阶段。
第四章隋唐史纲要-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封建文明的巅峰时期。
- 唐朝的开元盛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五代十国和辽金宋元史纲要-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割据时期,其中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是指当时的十个割据地区。
- 辽、金、宋、元四个朝代统治着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明清史纲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王朝。
-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
-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的阶段,也是外族入侵和封建制度衰落的阶段。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鲁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鲁教版】七年级历史重点内容七年级时,我们将学习到全新的历史知识。
以下是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书中的重点内容:一、古代文明我们将了解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从而了解人类是如何发展的。
二、欧洲中世纪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欧洲中世纪的内容。
我们将了解到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欧洲的贵族和教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古代史我们还将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这将包括夏朝、商朝和周朝等时期,我们将学习到古代君主制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同时也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四、世界史我们还会学习到世界史的其他重要发展。
这可以包括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将了解到荷兰、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以及印度和中国的历史。
五、历史思维我们还将培养历史思维。
这就是了解历史事件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背景,并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六、历史研究方法我们也将了解历史研究方法。
这将包括了解不同的研究工具,如考古学和社会学等,并探讨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
七、远古文明在远古文明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到发现和探索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从而了解人类是如何发展的。
八、中世纪在中世纪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欧洲的贵族和教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作用。
九、文艺复兴在文艺复兴的学习中,我们将研究它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总之,对于鲁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我们需要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同时也了解到历史事件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我们还需要探讨历史研究方法,并培养历史思维,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5、(1)时间: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4、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第3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 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时间地点: 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 1949 年 10 月 1 日。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5、(1)时间:西藏和平解放:1951 年。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 2 课最可爱的人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0 年 10 月到 1953 年7 月( 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年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4、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第 3 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鲁教版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鲁教版历史是一门学科,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历史是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七年级下学期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学习鲁教版的课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鲁教版的内容。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与古人类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学习内容包括:人类文明与古人类、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字的发明和民间故事。
第二单元:龙的传说这一单元围绕“龙”的传说展开,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对于龙的崇拜和龙的传说故事。
其中包括龙的起源、龙的形象特征、龙的传说。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辉煌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辉煌时期,学习内容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
此外还介绍了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舜、禹、太公望、韩非子等。
第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一单元探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学习内容包括:道家、儒家、佛教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与世界的交融等。
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国家和政权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和政权发展,学习内容包括:封建社会、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等。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崛起这一单元探讨了现代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历程,学习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重要历史事件。
以上是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鲁教版的内容,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及其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掘自身的中华文化根脉。
历史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塑造健康人格、启迪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容:(1)选举中华人民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5、(1)时间:和平解放:1951年。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1950年6月朝鲜战爆发),以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4、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第3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时间地点容: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我国工业十分落后)3、成就: 1953年底,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鞍钢); 1956年,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召开。
制定了《中华人民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中共八大:(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政协礼堂召开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召开。
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好快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任务: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
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5)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急于求成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发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1立足国情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的错误泛滥(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人物: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成就:油田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2、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
3、1971年九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4、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5、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环境。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2、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时间时间差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是以场馆反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时间:1978年底4、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民族法制建设的加强: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7、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9课改革开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开始: 1978年,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作用: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的、、,的)四个经济特区;现在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经现代化建设(2)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1992年,在南方的讲话(南巡讲话):①容——特区姓“社”不姓“资”。
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1课民族团结1、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律平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部事务。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管理本民族部事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4.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1)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地干部支援建设。
①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