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资料
地震学术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参加地震学术交流会,与各位共同探讨地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参会人员,向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地震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次交流会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地震领域的专家学者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我国地震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首先,我想谈谈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因地质构造运动或地壳变动而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因此,深入研究地震机理,提高地震预测能力,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成因与预测1. 地震成因地震成因是地震研究的基础。
目前,关于地震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
(2)断层力学理论:认为地震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断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
(3)应力积累与释放理论:认为地震是由于地壳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而引起的。
2.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地震研究的重要任务。
目前,地震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活动性分析:通过分析地震活动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
(2)地震地质学方法:通过研究地震地质背景,预测地震的发生。
(3)地震前兆观测:通过观测地震前兆现象,预测地震的发生。
(4)地震统计预测:通过统计分析地震发生规律,预测地震的发生。
二、地震监测与预警1.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主要包括地震台网、卫星观测、地下流体观测等。
2.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通过地震监测系统迅速获取地震信息,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提供逃生时间。
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不断完善。
三、地震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1.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灾害防治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学基础课件-知识归纳整理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92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93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94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95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96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97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20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21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22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23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24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25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26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27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28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29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30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31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32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33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34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35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36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37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80 页/共 108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81 页/共 108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82 页/共 108 页
地震有关专业知识PPT课件

地面振动
岩石
最新课件
26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
摆锤
弹簧
最新课件
27
现代地震仪
最新课件
28
三、地震的记录与定位
地震观测站
地震观测站
震中
震源
地震观测站
地震波传播时间图
• 最新课件 震中的确定
29
三、地震的记录与定位
地震仪记录下来的起伏震动的曲线,称为地震谱. 曲线上S-P为时差(纵、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
震级每提高1级,大地振动增大 10 倍, 能量释放增加30 倍。 已测到的最大地震为里氏9.0级。
最新课件
34
里氏震级
震级
剧震:几乎是毁灭性 的,人员大量死亡 大震:严重经济损 失,人员大量死亡 强震:造成数十亿美元 的破坏,人员死亡 中震:财产毁坏
轻震:部分财产毁坏
小震:人有感觉
无感地震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41
最新课件
全球地震分布与 板块边界的关系
全球地震的绝大多数 发生在板块边界(提 供了地震释放总能量 的95% ) 板块内部的地震常常 与古板块边界或造山 带有关
42
板块俯冲与贝尼奥夫带
岩石圈
深震
中震
岛弧
海沟
浅震
软流圈
最新课件
• 贝尼奥夫带: • 海沟开始向大
陆方向深处倾 斜延伸的地震 震源深度面。 是板块的汇聚 边界。(活动 大陆边缘)
1999.8
最新课件
6
第一节 地震的含义及有关地震描述术语
二、地震描述术语
断层崖
• 1)震源:震动发 生的地方
地震波
• 2)震中:震源在 地表的垂直投影
6-2 地质灾害(学生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理解掌握地震的发生的原因和地震构造2.知道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影响因素3.能说出地震产生的影响,知道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4.理解掌握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在我国的分布知识点01 地震1,地壳中的岩层在 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或 。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 或 ,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 。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 。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 。
3,地震能量的大小用 表示。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 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但可以有多个 。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 、 等有直接关系。
受 、 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4,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 ,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会诱发 、 、 、 、 、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 。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6,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 和 地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等。
【即学即练1】2016年上半年,台湾接连发生地震。
下图显示了其中两次地震的基本信息。
台湾正在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波传播到某地区前,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伤亡。
读图,回答两次地震相比,高雄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是()①震级较高②震源较深③时值深夜④地处山区⑤人口稠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知识点02 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是山地上的岩体或土体,因、、及等原因,在作用下,沿一定的整体下滑的现象。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Th

从 8大 自 然 区 及 整 个 中 国 地 震 强 度 一 度 关 系 式 可 见 , 频 各 式 的 相 关 系 数 均 在 0 9以 上 , 可 见 根 据 现 有 统 计 资 料 建 立 . 起来 的 中国地 震强 度一 度关 系式是 合理 的 。 频 2 3 根 据 地 震 活 动 分 维 值 与 b值 之 间 的 关 系 ,计 算 出 中 国 . 不 同 自然 区 地 震 活 动 分 维 值 。具 体 结 果 见 表 3 。
1 1 研 究 方 法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 震 的 发 生 , 在 许 多 情 况 下 有 G t br— i tr 系 存 u n egRc e 关 e h
在
l gN : 一 b 。 + Ⅱ M
次 , 占地 震 总 数 的 4 .6 ; 以 上 震 级 ( 83 % 4< M。 ) 的 地 震 ≤6 总 数 总 共 占地 震 发 生 总 数 的 8 .4 , 而 6级 以 上 地 震 仅 占 68 %
基 金 项 目 : 教 育 部 “ 育 振 兴 计 划 ” 青 年 教 师 奖 励 基 金 教 (0 1 L S J C 2 2 0 D X B B 1 )项 目成 果
收 稿 日期 :20 —30 ; 修 回 日期 :20 .6 1 0 20 — 4 020 .1
作 者 简 介 : 朱 晓 华 ( 92 ) 男 ,博 士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地 17 一 ,
地 震 总 数 的 l .6 。 31%
式 中 : M。 震 级 , Ⅳ 为 震 级 大 于 J。的 地 震 数 目 , o、 b为 为 I f 待 定常数 。 结 合 分 形 理 论 有 关 概 念 , K n m r 和 A d r n (9 5 、 aa oi nes o 17 ) A i(9 1 等 推 论 和 证 明 了 在 GR 公 式 中 的 b值 与 地 震 活 动 k 18 ) - 的 分 维 值 D 之 间 存 在 下 述 关 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学基础考研真题分章总结

一:绪论1.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名词解释仍答上面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对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岩土工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问题、地下洞室稳定性问题。
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稳定.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渗漏、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
5.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泛指由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渗透变形等。
6.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7.工程地质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定性),数学力学分析法(定量),模型模拟试验法(定量),工程地质类比法(既可定性,亦可定量)。
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8.工程地质类比法:工程地质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场地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分析(主要指分析以前类似的)相结合进行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主要用于定性评价,有时也可以用于半定量评价,是将已建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经验用到自然地质条件与之大体相似的拟建建筑物中去的方法。
9.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波是使建筑物在地震中破坏的原动力、也是研究地震 的最主要的信息和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有力工具。
地震波
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体波
纵波(P) 横波(S)
沿地表传播的波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压缩波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剪切波
面波
瑞利波(R) 勒夫波(L)
P波和S波到达地表的时间、两种波速度比率、振幅等可以用 地震记录仪测定记录,从而提供地震的严重程度、震中及震 源深度等信息。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 震源深度:震源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是一区域 ) 震中距:某点至震中的地面距离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截至2008年9月25日12 时,已确认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地 震诱发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 的发生。据评估,汶川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国 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史培军,2008年9月)。
遭受地震破坏的北川县城
被地震摧毁的居民楼
遭地震摧毁的汶川县映秀镇 地震触发的大型滑坡摧 毁了北川中学
滑坡堰塞湖淹没了1座小 学和几个自然村
汶川县震中构造断裂处
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仅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 12O 余万 人遇难于地震灾害;五十年代以来,全球破坏性地震造 成的经济损失已逾 2000亿 美元。地震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 灾害之一。
一般认为:大地震时在地面产生的地震断层和变形带的走 向代表了震源断层面的走向。来自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我国强震空间分布及地震区带划分
板块边缘地震带:① 台湾地震带;② 西藏-滇西地震带 板块内部地震带:③ 郯城-庐江地震带;④ 华北地震带;⑤ 南北地震带;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 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大小可根据地震波记录 图的最高振幅来确定,按李希特一古登堡的最初定义,震级 (M)是按标准地震仪(伍德-安德森式标准扭力地震仪) 在距震中100km的地面所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微米)计算的:
地震认识专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2016~2017学年度第二次基础知识交流会
第一次交流会的反思总结
形式?内容?反馈?
据联合国统计资料,20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 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地震每年造成的灾害达几十亿美 元,为防震抗震投入的消耗也达几十亿美元,足见这种地质环境问 题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烈度表:地震破坏程度大小的分级标准(中国:十二度表)
等烈度线图:在同一次地震下,破坏程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1)等烈度线的几何特征: 等震线图上最内一根等震线长轴方向就是断层面的走向。 当极震区两侧的等震线基本对称时,断层面近乎直立,当
等震线不对称时,断层面向波及得宽的那个方向倾斜,不对 称性愈显著,说明断层面愈缓。 (2)地表断层和裂缝
M=lg A
弱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震(4.5~6级); 强震≥6级;巨大地震≥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地震震级为9.0级。
地震烈度: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地震活动造成 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划分出若干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 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 件的影响。 •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 在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松软 土场地烈度小。
⑥ 天山地震带
地震灾害表现为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
本世纪以来发生的 9次大于8级的大地震, 除2次发生于台湾临近 海域,其余7次均发生 于新疆、西藏、宁夏、 甘肃、等西部省份。
本世纪以来,中国 大陆发生的300多次6 级以上的地震,西部 地区为250多次,占 83%。
地震灾情总体特点:东重西轻
中国的地震灾害又居世界之首。在我国历史记载中,1556 年陕西华县地震8级死亡人口达 83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 死亡人数也超过 20万。令人痛心的 1976年唐山地震7.9级, 死亡 24.2万 多人,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 100亿 元,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还有1966年的邢台地震,1970年 通海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 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2010玉 树地震。(我国这些地震震源深都在13km左右)。
对地震及其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 将是未来环境地质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11
地震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三、地震效应 四、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五、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怎么办?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震(earthquake)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 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