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地球上并不是一片平静安宁的乐土,它也有着许多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危害,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着重介绍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地质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的危害的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地震和山体滑坡。

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和山体滑坡等现象。

地震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住所和基础设施,还会造成大面积的生命财产损失。

2.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指山区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得场地内的岩石松散,失去稳定性而发生滑动的现象。

山体滑坡的危害较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而且还会导致大规模的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的现象。

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地震、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雪灾、干旱等。

1.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会带来很强的风和降雨,给人类带来重大威胁。

一般来说,台风往往会造成建筑倒塌、交通中断、电力中断等问题,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暴雨洪涝暴雨和洪涝是由大气环流变化、地形特征等因素引起的降水过程和洪水过程。

如果暴雨和洪涝强度过大,就会引发洪灾,导致道路中断、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生活安全。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坡地区地质构造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

当沟壑内的积雪、雨水等因素使得沟壑内部的岩层松散并且失去稳定性时,就可能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较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生活环境,而且还会导致损失严重的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介绍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 类型。

- 地震。

-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 成因:主要是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地震要素: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里氏震级是常用的衡量标准)、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有关)。

- 滑坡。

- 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 成因:- 岩土类型:松散堆积层、黄土、页岩等抗剪强度低的岩土体易发生滑坡。

-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发育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

- 地形地貌:坡度较陡(一般大于20°)、高差大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 气象条件:降雨特别是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抗剪强度。

- 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建筑等)、蓄水(水库蓄水改变地下水位等)等。

- 泥石流。

- 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 成因:- 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 松散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地区,岩石破碎,风化强烈,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 水源条件:暴雨、冰雪融化等为泥石流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 崩塌。

- 定义: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而引起的、对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

下面是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一、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发生在地壳中的一种地震现象,可分为轻微震动、中度震动、严重震动和毁灭性震动四个等级。

轻微震动指震感轻微,无造成重大损失;中度震动指震感较明显,造成一定损失;严重震动指震感强烈,造成重大损失;毁灭性震动指地面严重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二、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等原因所引起的土体滑动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滑动、中度滑动、严重滑动和毁灭性滑动四个等级。

轻微滑动指土体表面出现裂缝,土石松动;中度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米以内;严重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100米;毁灭性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100米以上。

三、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是指地下岩土层发生变形或变质,导致地表下沉或坍塌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沉降、中度沉降、严重沉降和坍塌四个等级。

轻微沉降指地表下沉5-20厘米;中度沉降指地表下沉20-50厘米;严重沉降指地表下沉50-100厘米;坍塌指地表下沉大于100厘米。

四、地面侵蚀灾害地面侵蚀灾害是指河流、海岸、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表材料发生风化、溶解、流失等现象,导致地表削蚀或冲刷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侵蚀、中度侵蚀、严重侵蚀和毁灭性侵蚀四个等级。

轻微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少于10厘米;中度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10-50厘米;严重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50-100厘米;毁灭性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大于100厘米。

五、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暴雨、滑坡等原因,形成的泥石流,可分为轻微泥石流、中度泥石流、严重泥石流和毁灭性泥石流四个等级。

轻微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小于1米,宽度小于5米;中度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1-5米,宽度5-10米;严重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5-10米,宽度10-20米;毁灭性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大于10米,宽度大于20米。

地理地质灾害总结

地理地质灾害总结

地理地质灾害总结地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地理地质灾害进行总结,以期增加对灾害的认识,促进预防和减轻灾害的能力。

1. 地震地震是一种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产生的振动现象,常常造成巨大破坏。

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可以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直接破坏,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土壤液化、海啸等。

为减少地震灾害,人们可以通过建设抗震建筑、加强震后救援等手段来增加抵抗力。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和火山气体的排放现象,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火山喷发不仅释放出岩浆和熔岩,还会产生火山灰、火山弹等物质,对大气、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引发泥石流、崩塌等次生灾害。

预测火山喷发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监测地震、气体排放、地表变形等指标,可以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3. 滑坡滑坡是指在斜坡上,由于重力作用、水分影响等因素导致土壤和岩石向下移动的现象。

滑坡往往造成山体塌方、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滑坡的发生和防治同样重要,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估、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加固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滑坡灾害的风险。

4.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大量泥沙和岩石组成的含水流体,沿山坡迅速流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冲击力强等特点,对房屋、农田、交通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

预防泥石流的关键在于加强山区植被的保护,有效固定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5.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针对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趋势。

其次,加强灾害防治规划和建设,包括抗震建筑、防滑措施、植被保护等。

此外,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非常重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由多个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因地球内部构造变化而发生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破坏性和威力。

1.地震的发生原因地球内部的板块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不断运动、变形并释放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球各个地方,但在板块边界附近和构造活跃区域更加频繁。

2.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2.1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滑坡地震等。

-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滑动或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域,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 滑坡地震:由于岩石崩塌滑落、山体滑坡而引起的地震。

2.2 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地震,主要包括地下核试验、深部岩石爆破、水库蓄水、地下开采等。

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地球地壳造成影响。

3.地震的测量和预测地震测量是用来记录和研究地震的工具和方法。

地震仪、地震台、地震图等设备和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和研究中。

地震预测则是试图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仍然有限,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和地壳运动等数据,正在不断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地震的危害和应对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水源短缺、通信中断等。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需要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灾后重建。

为了减轻地震的危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包括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地震演练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5.地震对于地球科学的意义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地震产生的震波传播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的特性。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上地质活动中最重要、最具破坏力的一种自然灾害。

它是指地球地壳在一定范围内的破裂和震动。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引起的,而地质灾害则是地震产生的结果。

地球地壳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壳下相对运动,形成了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条件。

当板块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了它们的粘合力,就会发生地壳的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使地壳发生震动,即地震发生。

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地震会引发建筑物倒塌、土壤液化、断层破碎、地面滑动等一系列的灾害。

大地震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上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就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比如,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2000万人次无家可归。

地震引发的震源波和地震波对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性非常大。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更多的损失和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力于研究地震机理和建设抗震设施。

地震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提前预测地震、减少灾害。

而建设抗震设施则可以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通过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系统和人工干预等手段,我们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向公众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然而,尽管我们在地震预测和抗震工程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上着手,而非完全依靠地震预测来解决问题。

除了地震,地球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火山爆发的时候会伴随着火山灰、火山岩和毒气的喷发,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造成直接威胁。

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

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

预警阈值设定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历史 灾害记录等因素,设定合理的预 警阈值,确保预警的准确性和有 效性。
预警系统测试与验

对预警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 证,确保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及时 、准确地发出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多渠道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包括电视 、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确保信息 能够快速传播到公众。
安置措施
对于无法及时疏散的人员,应采取必 要的安置措施,如搭建临时住所、提 供基本生活物资等,确保受灾群众的 基本生活需求。
பைடு நூலகம்
抢险救援的实施
救援队伍组织
迅速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搜救等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救援。
救援资源调配
合理调配救援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等,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次生灾害的防范与应对
重建规划
根据灾后评估结果,制定 科学的重建规划,明确重 建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资源整合
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 方面的资源,为重建工作 提供有力保障。
重建资金的筹措与管理
政府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灾后重建的 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 和税收优惠。
社会捐赠
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捐赠, 拓宽资金来源。
资金监管
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 确保资金使用透明、规范 ,防止腐败和浪费。
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建立高效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准确 无误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应对 措施。
公众宣传与教育
加强公众对地震和地质灾害预警的认识和了 解,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04
CATALOGUE
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

突发地质灾害

突发地质灾害

突发地质灾害突发地质灾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地质运动或地质现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突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通常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应对应急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原因1.地震:地震是地壳发生突变或破裂时放释的能量造成的。

主要原因包括构造运动、板块碰撞和地壳应力释放等。

2.滑坡:滑坡是地层内部的动力平衡被破坏,造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现象。

降雨过程中持续的水力作用和重力对地表岩土松散物质进行不断侵蚀和破坏,是滑坡的主要原因。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岩溶地区下方的溶洞或岩层发生溶解或崩解,导致地表下沉的地质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地下水开采、地下排水和地质构造等。

4.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大量的土石块、泥土和水混合,形成类似于流体的降雨过程中的地质现象。

降雨过程中的大量降水和地势高差造成的动力作用,是泥石流的主要原因。

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1.地震预防: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加固和改造现有的建筑物,提高其抗震能力。

2.滑坡预防:对潜在滑坡区进行土地利用管制,避免在滑坡易发区修建房屋和其他重要设施。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加固地面,减少水土流失。

完善滑坡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滑坡的动态变化。

3.地面塌陷预防:加强岩溶地区的地质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岩体的稳定性。

制定严格的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排水管理措施,避免过度开采和排水。

4.泥石流预防: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和监测,及时疏散受威胁的人员。

修建拦截堤、壅堵坝等工程,阻止泥石流的形成和扩散。

加强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地表的稳定性。

三、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方法1.地震应急:地震发生时,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如桌子下、墙角等避难点,保护头部和颈部。

若被困,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待救援。

2.滑坡应急:当滑坡发生时,迅速离开易滑坡的地区,避免滑坡体的直接袭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1.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

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

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

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

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大到板块边界,也可小到仅几十公里长。

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内,全球两大地震带是活动的板块边界大断层带;世界上著名的破坏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说明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层走向一致;从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可知,震源错动面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

可见,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

因此可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而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本原因。

5.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活动异常,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等。

6.7.地光earth light :指地面或低空的自然发光现象,从成因上讲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按其成因大体可分三类:岩石摩擦、破裂、振动撞击发光;地下活泼易燃易电离气体冲出后氧化燃烧或从高能状态恢复到低能稳定状态时释放出能量而发光;从地下喷出的气体强化低空大气静电场达一定程度或在外因触发下造成各种发光现象。

为和高空的极光等发光现象相区别,故将这些发光现象统称为地光。

8.地声earth noise :指地下发出的声音。

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

这些声音主要表现为:狂风怒吼声或山洪咆哮声,兵戈砰砰声,马达轰鸣声,响雷声或闷雷声,履带拖拉机、坦克开动时的吼叫声,撕布声等等。

由于声源介质、能量、传播介质、距离,人的经历,精神状态各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地形地物的反射折射等因素,人们描述地声时各具特色。

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9. 震源seismic focus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即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10. 震中epicenter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称为震中11.震中距epicentral distanee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12.震源深度focal depth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13.地震波earthquake wave :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你推我、我推它,由直线形式向四周传播的,速度较快,对地面的振动是上下颠动;横波是像水波一样向四周传播,速度较纵波慢,对地面的振动是左右摇晃,所以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动的纵波,几秒钟后才感到左右摇晃的横波。

14.震级magnitude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并考虑到地震波随着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而得来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越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根据震级的不同,可划分为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

15.烈度intensity :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说来,烈度大小与距震中的远近成反比,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反之烈度愈小。

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烈度表,我国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16.诱发地震(人工地震)induced earthquake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比如人类活动:开山、开矿、爆破等)诱发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也叫人工地震。

如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

17.构造地震tectonic earthquake :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积累和作用下,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产生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迅速传到地 面,这就是构造地震。

世界上 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18. 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 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这种地震的震级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小,数量只占地震总数的 7%左右。

19. 陷落地震collapse earthquake :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 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形成了巨大的 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弓I 起地震,叫做陷落地震。

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都很小。

20. 微震microearthquake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人不易感 觉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称为 小震”或微震”弱震weak earthquake :震级在3级~5级的地震,称为 弱 震。

中强震moderate earthquake :震级在5~7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强震strong earthquake :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能造成各种破坏,为强烈地震。

24. 无感地震feltless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觉到的地震。

一般震级在3级以下,震中烈度在皿度以下。

21. 22. 23.25.有感地震felt earthquake :震级3级以上的地震人们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26.破坏性地震destructive earthquake :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7.严重破坏性地震severely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震级在7级以上的地震会在一个大范围内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一一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米取相应行动的地震。

28.浅源地震shallow focus earthquake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7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且震源深度多为5~20千米,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大。

29.中源地震in 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 :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

30.深源地震deep focus earthquake :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这类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31.远震distant earthquake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为远震。

32.近震near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为近震。

33.地方震local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为地方震。

34.地震活动的周期性seismicity periodicity :地震活动周期包含平静和活跃两个阶段。

由于各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地震活动周期长短不同。

我国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台湾除外),东部一个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总的看来板块边缘地震活动周期较短,板块内部地震活动周期较长。

在一个地震周期中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时间更短的周期,我们称地震幕,是否还有更长的周期,由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太短,目前尚难确定。

35.地震活动的重复性seismicity repetition :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

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重复时间越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