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相关性分析

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相关性分析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产生常常伴随着大规模地质灾害,如地震海啸、滑坡、地面沉降等。
本文将分析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其影响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过程中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例如,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潜藏的地震能量释放后,引发了巨大的地震海啸,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地震还可以导致地表破裂,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倾斜、破损,从而引发城市灾害。
其次,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地震活动的频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地震的次数,而地震活动的强度指的是地震引起的破坏程度。
通常来说,频繁的地震活动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同时地震活动的强度也会决定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较强的地震活动会导致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城市倒塌等。
因此,在灾害预防和应对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减轻地震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关系。
地质灾害也可能对地震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地震活动会引发地表破裂,而这些破裂往往成为地震断层,将进一步增加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可能改变地下岩石的应力状态,进而对地震活动的发生和能量释放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综合考虑地震活动和地质灾害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活动和地质灾害的预防中,科学的监测和预测手段非常重要。
地震活动可以通过地震仪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
同时,地震预报和预测技术的发展也为地震灾害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灾害的预防可以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来进行。
例如,对于山区地区的滑坡灾害,可以通过调查山体的岩石类型、坡度、地下水位等参数来判断滑坡的潜在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在地球上,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而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其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两类。
地震灾害一般指地震引起的损失和灾害,而地质灾害包括多种类型,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塌陷等。
本文将探讨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方法。
一、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需要全面评估其风险并及时预测。
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搜集历史地震数据、地下构造和地震活动等相关资料,绘制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发性区域图,进而确定可能发生地震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地震预测则是通过对地震活动、地壳变形、地磁场变化等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对地震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虽然目前科学技术进步了很多,但是地震仍是一个如此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预测难度极大,需要多方面地观测和研究。
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与地震相比,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小。
但是,地质灾害通常具有破坏性强、难以预测、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因此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搜集研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形地貌、降雨等相关资料,形成灾害易发区、潜在灾害区、预警区等划分。
其中,松软土地质灾害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风险评估通常以土质情况、地形、水文地质、同一区域的过去历史记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来确定,以制定相相应的科学严谨的应急预案。
三、应对方法应对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方法通常有预防、减灾、救灾三个方面。
地震灾害可以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对地震活动及地下构造进行观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演练和应急响应,提高民众防灾意识等方式来进行预防和减灾。
对于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研究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岩土力学及工程地质方面的基础研究,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救灾保障和科学管理手段等。
总之,自然灾害在人类社会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规避、评估风险、预测甚至减少灾害的损失。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而引起的、对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
下面是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一、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发生在地壳中的一种地震现象,可分为轻微震动、中度震动、严重震动和毁灭性震动四个等级。
轻微震动指震感轻微,无造成重大损失;中度震动指震感较明显,造成一定损失;严重震动指震感强烈,造成重大损失;毁灭性震动指地面严重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二、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等原因所引起的土体滑动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滑动、中度滑动、严重滑动和毁灭性滑动四个等级。
轻微滑动指土体表面出现裂缝,土石松动;中度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米以内;严重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100米;毁灭性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100米以上。
三、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是指地下岩土层发生变形或变质,导致地表下沉或坍塌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沉降、中度沉降、严重沉降和坍塌四个等级。
轻微沉降指地表下沉5-20厘米;中度沉降指地表下沉20-50厘米;严重沉降指地表下沉50-100厘米;坍塌指地表下沉大于100厘米。
四、地面侵蚀灾害地面侵蚀灾害是指河流、海岸、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表材料发生风化、溶解、流失等现象,导致地表削蚀或冲刷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侵蚀、中度侵蚀、严重侵蚀和毁灭性侵蚀四个等级。
轻微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少于10厘米;中度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10-50厘米;严重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50-100厘米;毁灭性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大于100厘米。
五、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暴雨、滑坡等原因,形成的泥石流,可分为轻微泥石流、中度泥石流、严重泥石流和毁灭性泥石流四个等级。
轻微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小于1米,宽度小于5米;中度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1-5米,宽度5-10米;严重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5-10米,宽度10-20米;毁灭性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大于10米,宽度大于20米。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地震与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地震和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于评估其风险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和风险评估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现象。
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是地球的正常现象。
地震具有严重破坏力和突发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导致的各种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地质过程,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其次,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因素,如地震活动带的分布、地质构造特征等。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其地震灾害风险相对较高。
其次是人文因素,如城市规模、建筑结构等。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高层建筑的兴建、基础设施的发展都增加了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地质灾害形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的山区冰雪融化和降水增加,又加剧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最后,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预防和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威胁程度。
地震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震源参数和地震烈度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动力学模拟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则包括岩土工程调查、地质环境监测等。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用于制定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
总而言之,地震与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
了解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风险,有效应对灾害的发生和蔓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在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所产生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震不仅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防范措施。
一、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首先,地震能够导致土地震动,使土壤失去稳定性,引发土地滑坡和崩塌。
地震瞬间的剧烈震动会破坏岩石和土层的结构,使之变松散,加之水分的渗透,导致土壤的流动和滑动,造成山体滑坡。
其次,地震还可以引发地震液化现象。
当地震波传播到含水土层时,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会使土体中的固-液饱和层气泡膨胀,土体失去原有的强度,形成液体状。
这种液化现象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造成破坏和倒塌。
最后,地震还会引发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导致地下水涌出或下降,引发泉水暴涨、断流、湖泊消失等灾害。
地震能量会使岩层产生位移,进而改变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距离,从而给地下水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地震灾害的防范措施为了减轻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合适的抗震结构设计,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建筑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对既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位于地震活跃区域的重要建筑物。
其次,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防范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民众撤离提供宝贵的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还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另外,加强公众的地震防范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开展地震防灾知识宣传活动,向公众传授地震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这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地震灾害的防范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监测研究的投入,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上地质活动中最重要、最具破坏力的一种自然灾害。
它是指地球地壳在一定范围内的破裂和震动。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引起的,而地质灾害则是地震产生的结果。
地球地壳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壳下相对运动,形成了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条件。
当板块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了它们的粘合力,就会发生地壳的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使地壳发生震动,即地震发生。
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地震会引发建筑物倒塌、土壤液化、断层破碎、地面滑动等一系列的灾害。
大地震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上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就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比如,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2000万人次无家可归。
地震引发的震源波和地震波对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性非常大。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更多的损失和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力于研究地震机理和建设抗震设施。
地震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提前预测地震、减少灾害。
而建设抗震设施则可以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通过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系统和人工干预等手段,我们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向公众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然而,尽管我们在地震预测和抗震工程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上着手,而非完全依靠地震预测来解决问题。
除了地震,地球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火山爆发的时候会伴随着火山灰、火山岩和毒气的喷发,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造成直接威胁。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表面由于地壳内部产生的能量释放所导致的地球震动现象。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地球表层自然作用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人为破坏,导致生命、财产和环境受到损失的现象。
地震是一种广泛的地质灾害,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可小觑。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一、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断层破裂引发地表震动:地震的震源区域通常是地壳中断层破裂的地方。
当断层破裂释放能量时,会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地表震动,导致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受损甚至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2. 地震引发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的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当地震波穿过地下岩土时,会引发土壤液化、土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建筑结构的沉降或倾斜,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地震引起地壳变形:地震时地壳产生的应力和应变作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进而引发各种地理现象。
例如,地震引发的地壳断裂可能导致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灾害,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影响。
二、地震灾害的预防与减轻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对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减轻措施。
1. 加强地震监测: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震的发生、发展趋势和震源位置等信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抗震建筑设计: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对地震频发区和可能受到地震影响区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灾害防范规划和措施。
4. 加强人员培训与宣传:通过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抵御地震威胁的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强跨区域合作:地震是地区性的自然灾害,需要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自然灾害第四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一、课标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预设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设计:【温故·习新】〖知识点一〗地震灾害1.概念(1)地震:(2)相关概念①震源②震源深度③震级④震中⑤震中距⑥烈度⑦等震线2.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的地震灾害特点和频发地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5.地震的避防政府和社会层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预警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个人层面:①在室内迅速关闭电源、煤气,选择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远离窗户、镜子,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被子、枕头、坐垫等保护头部。
②在室外徒步选择空旷地带避难,远离电线杆、高大建筑物、大型广告牌。
③在野外远离山崖、陡坡和高压线。
④被困在废墟中应保持冷静,保存体力,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适时发出求救信号,如呼叫、敲击物体等。
〖知识点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4.我国的多发地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5.滑坡与泥石流的避防政府和社会层面:滑坡: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
泥石流: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个人层面:1.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倾听远处山谷是否传来雷鸣般的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地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滑坡或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滑坡或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研讨·拓展】〖合作探究一〗地震灾害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答案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归纳总结一〗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多发的原因特点分布灾情地震灾害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拓展提升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合作探究二〗滑坡和泥石流材料2016年5月8日凌晨,福建泰宁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截至5月14日,已造成35人遇难,仍有1人失联。
1.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国家,为什么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答案我国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66%,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到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或滑坡。
2.我国哪些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答案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3.我国滑坡的分布有何特点?答案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
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4.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答案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是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归纳总结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特点拓展提升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反馈·纠正】日本地震频繁。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 )下列能正确反映日本多地震的示意图是2.( )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有A.滑坡、泥石流B.火山喷发、台风C.洪涝、海啸D.泥石流、火灾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
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
读表回答3~4题。
地点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震中距千米地震发生当地时间震级死亡人数X 200 5.8 10:25 7.4 8Y 500 2.5 4:00 7.1 1820 3.( )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C.X、Y两地都不位于震中D.X、Y两地的地震均属于破坏性地震4.( )Y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A.Y地人口密度较大 B.Y地距离震中较近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右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回答5~6题。
5.右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右图所示地区夏季经常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地区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高山冰雪大量融化B.人类在沟谷堆积碎石C.地形起伏大,降水变率大,多暴雨D.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8.关于图示地区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部地处板块内部,地质灾害较少B .受地形影响,西北部高原上滑坡、泥石流较少C.西部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D.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东南部地质灾害少9.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 .预警、预报 B.抢修道路 C.植树造林 D.修护坡工程10.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A.震级B.震中距C.烈度D.震源深度读右图回答17~18题。
11.若图中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A.A地B.B地 C.C地 D.D地12.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乙中的A.①B.② C.③ D.④25.右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髙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崩塌、、、等自然灾害。
当你在山谷中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
(1)断层坡度(2)泥石流滑坡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思维导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