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合集下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安全,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本文将从预防层面、建筑物设计、应急救援、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这些措施。

一、预防措施1.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可以提前发现地震动态,预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2.地震演练:定期演练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和自救自护意识。

这种预防措施可以在地震来临时,减少混乱和恐慌的情况下,有序地进行应急疏散和自救自护。

二、建筑物设计1.抗震建筑设计:在地震区域,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需要按照抗震建筑设计规范进行,采用抗震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结构加固和改造:对于老旧建筑物,应进行结构加固和改造,增加其抗震能力。

同时,在建筑物设计中充分考虑地震影响因素,例如增加抗震支撑、设置基础降震设备等。

三、应急救援1.组织演练:对应急救援人员和机构进行定期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响应速度。

通过演练,可以更好地组织资源和人力,进行快速救援和灾后恢复。

2.建设应急避难所:在地震频发地区,建立应急避难所,提供安全的住所和食品等生活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科学研究1.地震预测研究:加强地震预测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有效依据。

2.地震科普宣传:通过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防御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预防、建筑物设计、应急救援和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伤害和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6篇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6篇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6篇第一篇: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㈠预防措施1、学校办公室负责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部署校园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校长办公室负责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灾的指示,传递防灾信息。

3、政教处负责组织师生学习辨别地震等灾害预警信号,掌握灾害预防和自救知识。

4、安全处、总务处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教室、宿舍、供电线路、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玻璃门、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及时记录并整改。

5、政教处制定防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并指导校内师生掌握地震逃生知识。

6、成立防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导小组。

㈡现场处置及救援措施1、在发生灾害时,组织各方人员切断电源,检查和加固窗外的悬挂物,检查旗杆、墙报栏,防止高空悬挂物摔落伤人,要检查保管好各类电器。

2、组织各班班主任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迅速将学生带领到在安全地方躲避。

若遇人员受伤,积极组织抢救。

如有伤势较重的伤员,学校无能力处置的,就近送医或在第一时间内联系“120”医疗急救中心,请求救治。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发生破坏性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在上级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4、安全处以及总务处检查学校食堂、宿舍、教室等重点部位,查看是否受损及损坏情况,检查是否发生火灾、毒气等次生灾害,并组织人员采取相应预防、处置措施。

发生火灾、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后,学校应在处置的同时,向“119”、“110”等部门提出救援请求。

㈢事故报告及现场保护1、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要按照上级指令和预警信号安排学校各项工作,若需要停课,则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老师、学生、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2、通讯小组随时与教育系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保持联系,在接到地震预警时,立即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

防范地震灾害应急预案【7篇】

防范地震灾害应急预案【7篇】

防范地震灾害应急预案【7篇】防范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精选篇1一、演练目的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园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园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

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1、内容:(1)应急避震演练(2)紧急疏散演练2、对象:全体幼儿。

3、时间:5月12日(周四)上午9:10。

三、演练准备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教职员工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园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各班进行一周时间为幼儿教会紧急避震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组织机构(1)领导小组:组长:__副组长:__成员:全体教职员工信号员:__(2)教室室内指导组职责:①、“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幼儿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幼儿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

③、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3)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幼儿园大楼职责:①、合理调节幼儿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的事故。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御体系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御体系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御体系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考虑到地震的灾害性质,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地震风险评估与防御体系,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首先,地震风险评估是建立地震防御体系的基础。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破坏性,以便为社会和人口做出合理的安排。

评估首先需要收集各种与地震相关的数据,包括历史地震数据、地壳运动数据和地质勘探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规律和趋势,从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

评估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地震风险分析。

通过对地震发生地区的线性弹性模拟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可以得出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这样可以评估到不同地震强度下可能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

地震防御体系是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

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确保建筑物的耐震性能能够应对潜在的地震威胁。

此外,还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并配备高精度的地震仪器和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给予相关部门和民众足够的反应时间。

另外,地震防御体系还应包括科学的灾后救援和重建机制。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的迅速响应和高效组织能力是保障生命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关键。

同时,对于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应根据地震风险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易受地震威胁的地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除了以上提到的措施,地震风险评估与防御体系还需要考虑与经济、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紧密结合。

例如,在选址和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因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教育方面,应定期开展地震防护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公共安全方面,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培训和装备,提高应急响应和灾后救援能力。

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安全工作

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安全工作

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安全工作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所以我们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必不可少,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防震减灾工作一、震前准备在地震来临前做好对策预案,加固建筑物,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在思想和知识上有所准备。

在地震发生阶段,人们主要根据平时的防震知识和实际情况,寻找安全地方紧急避震。

同时要注意观察附近的情况,是否有人遇难和负伤待救。

负伤待救者也应做好自救或尽快寻求救援。

在震后自救阶段,短时间内救援力量难以到达灾区,这时是最困难的时期。

在此阶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们应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项,并且预防强余震。

大震后3个小时,救援力量一般可到达灾区,有组织的救灾活动即可全面展开。

但此时也应注意强余震和续发性大震的防御。

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

要做好以下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震前白防,是指有中、短期地震预报背景的地区,根据临震前所发现的宏观异常,采取简易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的举动。

另外,震前的物质准备也是很重要的。

主要有高能量食品、水、急救箱等,放在震时紧急躲避处,以争取足够的等待外援时间。

(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

(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做到畅通无阻。

(4)加固室内器具。

(5)落实防火措施,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

(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适时进行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防震减灾工作二、震时应急(1)瞬时抉择,珍惜12s自救机会。

地震发生时,人们能感觉到并受其害的主要有两种地震波,即专业人员常说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

每种类型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运动。

P波运动速度最快,传播速度每秒钟8~9km,最先到达地面。

在震中区,P波使人感到的是上、下颠簸,造成的破坏不大,是给人们地震发生了的信号。

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是确保公众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举措。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1. 生命安全威胁: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特别是地震和洪水等灾害。

人们面临失去家庭成员和亲人的痛苦,同时,减少生命安全的威胁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首要目标。

2. 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农田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人们失去了房屋、交通工具等财物,这不仅经济上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重大负担,也对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3. 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洪水和土壤侵蚀导致了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的下降,地震和火灾带来了空气污染和垃圾堆积。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预防和预测:通过加强地质勘探和气象观测,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这将有助于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2. 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和分工。

在灾害发生时,各相关部门和组织应有条不紊地行动,迅速组织救援和转移受灾人员,以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在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受灾区域的恢复工作,包括重建房屋、修复基础设施和恢复农田等。

这将帮助受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

4. 投资科技研究:加大对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和应对技术的投资。

通过对地质、气象和水文等方面的研究,为灾害预防和减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对公众进行自然灾害的宣传和教育。

使公众了解自然灾害的风险和防御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结语: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2023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最新版5篇

2023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最新版5篇

2023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最新版5篇2023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最新版5篇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校长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成立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本校抗震救灾应急工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最新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2023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最新版(精选篇1)0编制说明我公司驻地位于山西地震带太原盆地,是被国家确定为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地区之一。

面对严峻的震情和所处能源重化工区,次生灾害甚多,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十分严重。

为使公司各单位在破坏性地震预报发布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高效有序地做好防震减灾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法》和地方政府防震减灾要求,制定本应急预案:1场景1.1震区概况太原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从历史上看是山西地震带上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

它的特点是频度高,强度中等,最大震级为6级,震源浅,有的只有几公里。

历史上的地震曾给太原地区及其外围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根据已掌握的构造特征及近期小震活动的趋势粗略地看,太原地区危险地段的南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与北部相比要大。

1.2破坏性地震分类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

按其造成破坏程度分为:一般破坏性地震,中等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和特大破坏性地震。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集团公司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城减灾工作。

防震减灾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公司各单位及职工家属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3组织机构及职责: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在市,区政府和防震减灾委员会领导下,领导,指挥协调公司所属各单位的防震减灾应急工作。

3.1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组长:刘建亭(公司总经理)副组长:王贵良(公司党委书记)张勇飞(公司副总经理)聂名东(公司党委副书记)徐拴宝(公司总会计师)成员:彭平生阎双军葛金铎郝天寿邝维萍李刚王泽润沈阳张晓亮刘幸根金鑫张玄亨杨金友马有国杨明峰白英杰牛银林朱建军杨四宝王双林宁国友公司防震应急组织机构包括各抢险救灾组和所属各单位。

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震成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震成灾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地理实践力:通过地震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2012阳江市社区学校地震演练_高清导课:我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大自然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鸟语花香,有时也会带来深重灾难。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避震,防震知识呢?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

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由学生读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出今天的学习计划第一部分,世界及中国地震带的主要分布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

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不仅毗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而且又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所以说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过度..........那么大家又对地震知识了解多少呢?同学们,认真研读学案并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理解有关地震的术语名词。

(接力赛)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生:震源生:震源深度生:震中生:震中距.........过度 ........大家知道吗?全球每年大概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感觉不到了,极少数破坏性较大。

那么我们怎么衡量一次地震能量的大小呢?对…..是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的。

那他们怎么区分呢?你们可以讨论讨论。

看看谁的表达更明确。

(随机提问)生:讨论......过度..............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面对地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拨方法导引列表分析法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1.地震(1)地震的发生: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

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

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

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

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

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

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

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

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

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

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

(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地震B.森林退化C.泥石流D.洪水泛滥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 )A.海啸B.滑坡C.火山D.台风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 ( )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D.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 )A.震源深浅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D.震中距远近素质优化1.下图中a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读图回答:(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ab表示,bf 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

(3)c点所受的影响和破坏比f点,从图上可看出的原因是c点的比f点小。

(4)b、c、d、e、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小到大排列应是。

(5)图中地面上的三条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有。

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合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同点的集合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我国海南岛某县,60年代初该县的森林覆盖率为66.2%,每年登陆台风难以造成损失。

1963年9月7日—9月9日,十一级台风在该县登陆,雨量为384毫米,未造成灾害,70年代,该县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7.5%,登陆台风或轻或重都造成灾害。

1977年7月19日—7月21 日,十一级台风在该县登陆,雨量为400毫米,不仅造成洪灾、暴雨,还引发了几处山谷中含有大量泥石流,它们共冲毁水利工程669宗,冲毁农田141.2公顷,倒塌房屋122间,死亡5 9人,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读了上面的报道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的国家。

在上述的短文中,该县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2)造成该县灾害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

(3)上述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哲学启示?创新深化1.举实例,说明人类在改造环境时,为什么可能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2.读图分析: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下列各词填入图中:震源、震中。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A地发生了4.5级地震,B地的震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情况下A地的破坏程度比B地。

(4)一般情况下,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倍左右。

综合实践试做地震报警器。

有些地震活动区,在大地震到来之前,小地震会突然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对小震的监视和测报工作,以预报大震。

请做一报警器。

材料:玻璃瓶、铜、铝或铁片、铁环、导线、电铃等。

做法提示:将包上了铜、铝或铁片的瓶子,倒立在固定的铜、铝或铁环中,接上导线,串联电源和电铃。

如图:报警器原理:瓶子因支点面积小,稳定性小,所以当地面稍有震动,就会被震歪,此时金属皮与金属环接触,使电路形成通路,电铃就会“报警”了。

探究学习在南美洲,人们想了一些缓解火山爆发的办法,你认为对的是( )A.把水灌入火山口,浇灭火山内的火B.在火山上钻一条隧道,引出高温岩浆,把火山能量释放出来C.把原子弹放在正在喷发的火山上D.向天祈祷E.以上方法都行不通生活运用……穿过薄雾,我来到火山口,站在酸瀑布前时,一股酸水突然喷出,我浑身上下都淋了个透。

接着来到一些小气孔处,我看这些小气孔好象不错,便坐在上面取暖……第二天,裤子上出现了许多小洞。

我想,我给了短语“热屁股”新的诠释。

请根据上文诠释“热屁服”。

科内渗透读下图,回答:1989年10月17日17时4分(西八区区时),美国旧金山附近发生了6.9级地震,世界各主要地震台记录了这次地震的各种数据。

请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A地震台(东三区)公布,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0月18日4时4分。

是否正确?。

(2)C、D、E三个地震台测得该次地震震级3级、4级、6级。

是否正确? 。

(3)D、E两个地震台测得的两地地震烈度均为8度,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

科间渗透根据材料,回答以下各题:材料:格林尼治时间2002年1月17日凌晨5点,位于刚果(金)境内戈马市以北10千米的尼拉贡戈火山突然爆发,造成100多人丧生,50多万名戈马市居民逃离家园,进入邻国卢旺达。

这是尼拉贡戈火山1977年以来首次喷发。

当年的那一次喷发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共造成约2000人死亡。

尼拉贡戈火山这次喷发的岩浆不是从火山口流出的,而是从山坡上的三个裂口流出,岩浆摧毁了沿路数十座房屋。

戈马市80%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1.国名“刚果(金)”括号中“金”的含义是 ( )A.国名简称金B.最大城市的简称C.首都的简称D.说明该国盛产金刚石2.火山爆发时 ( )A.北京时间为1月18日13时B.全球大多数地区为1月17日C.日地距离逐渐增大D.开普敦烈日炎炎3.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 ( )A.地壳中的软流层B.上地幔C.下地幔D.地下约60~250千米至400千米4.火山爆发的一般过程是。

5.火山爆发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6.尼拉贡戈火山的喷发说明刚果东部一带地壳比较薄弱,因为这里有一条世界著名的断裂深陷的带;此带南起河口,向北延伸到西亚的附近。

7.分析的“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图”,戈马市居民逃难邻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迁出地中的“十”B.迁入地中的“十”C.迁出地中的“一”D.迁出地中的“O”8.刚果(金)境内主要是热带雨林带,该自然带的典型动物是 ( )A.猩猩B.河马C.孔雀D.长颈鹿9.二战前,刚果(金)属于下列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 )A.英国B.法国C.葡萄牙D.比利时10.火山爆发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外,还可以带来( )A.矿产资源B.旅游资源C.土地资源D.地热资源11.尼拉贡戈火山长期熄灭达24年之久,说明该火山属于 ( )A.活火山B.休眠火山C.死火山D.既是休眠火山又是活火山参考答案:知识强化 1.AC 2.AB 3.AD 4.D 5.BC 6.CD 7.B素质优化 1.(1)a震源 b震中 ab震源深度 bf震中距 (2)减小 (3)大震中距(4)f <c<e<d<b (5)B 2.(1)台风、泥石流、洪涝 (2)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风和狂风,乱砍滥伐森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