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乡 愁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乡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乡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乡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背景分析乡愁是人们在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乡愁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和故乡,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诗歌朗读和情感表达活动,唤起学生对乡愁的共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乡愁的含义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朗读和演讲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怀念故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难点:引导学生发掘并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呈现一幅具有乡村特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回忆。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图片:一座安静的农庄,迎着朝阳,周围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教师:你们看到了这幅图片,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你们想起了什么?2.展开活动:让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以朗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分发相关诗歌和散文,学生选择其中一篇进行朗读)3.展示和分享:每位代表朗读完毕后,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评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也可以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4.小结和延伸: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愁对每个人的意义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进一步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思考和感受。

五、教学手段与资源准备1.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朗读、互动等。

2.教学资源:乡愁相关诗歌和散文、乡村图片、小组活动指导。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的了解。

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小组活动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继续写作或绘画,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2.组织学生参观农村、老街区等地方,亲身感受乡愁的魅力。

3.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乡愁的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诗歌深情地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3、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

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罗大佑谱曲并演唱。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声念出来。

(请生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多媒体显示:走近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到了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乡愁诗人”。

二、深情地朗读:1、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2、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请选择你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诗歌的情感:(1)、读——反复朗读,体会情感,读出“乡愁”(2)、讲——谈谈内涵,讲出“乡愁”(3)、写——写写思想,写出“乡愁”(4)、唱——找出同样情感的歌曲,唱出“乡愁”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诗人的情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应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如反复朗读、细品词句、联系背景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初中语文乡_愁教案

初中语文乡_愁教案

教案:《乡愁》课程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乡愁》;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 领悟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2.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准备:1. 课文《乡愁》的复印件或投影仪;2. 相关背景资料的复印件或投影仪;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感受;2. 提问:你们听说过“乡愁”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发课文《乡愁》的复印件或使用投影仪显示课文,让学生自读;2. 讲解诗歌的背景,让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poem;3.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4. 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诗歌鉴赏和表达(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3.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诗歌表达,可以是朗诵、表演或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诗歌背诵和默写(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可以使用比赛或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2. 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纠正发音和书写错误。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表达,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乡愁》优秀教案

《乡愁》优秀教案

《乡愁》优秀教案第一篇:《乡愁》优秀教案乡愁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作者链接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

第三课《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5.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二、自我研学(一)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代表作《乡愁》。

(2)背景链接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2.生难字词(1) 字音邮.票(y óu) 窄.(zh ǎi) 矮.(ǎi) 大陆.(l ù) 乡愁.(ch óu) 坟墓.(m ù) (2)词义【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二)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乡愁》优秀教案

《乡愁》优秀教案

《乡愁》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解析《乡愁》的文章主旨和情感表达;
(2)掌握并运用生僻词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能够运用文学知识描述自己对家乡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杨洪基的情感变化背后所代表的乡愁情怀;
(2)通过诗词互动、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乡愁情怀的力量;
(3)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描述,了解乡愁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2)让学生体会乡愁情怀的力量,懂得珍惜和回忆自己的年少时光;
(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并运用生僻词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2.难点:理解并解析《乡愁》的文章主旨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热身:通过观看杨洪基的《乡愁》歌曲MV,引导学生
对乡愁这一主题进行思考,了解歌词中的乡愁情感。

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跟着歌曲的旋律一起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乡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地图像什么?(鸡)那么宝岛台湾又像什么?(鸡蛋)没错,鸡蛋是鸡的孩子,而宝岛台湾就是我们祖国的孩子,但是,它曾经离开我们太久太久。

这让无数的赤子牵挂心头,无法释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让我们从这位台湾游子的心里感受那一份令人牵挂的浓浓的乡愁……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范读欣赏。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注意朗读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学生明确: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读完整首诗,你的脑海里留下几个什么词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确:
四个: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表达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结:
二、深入探究——把握意象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明确:诗中四个意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一节画龙点睛,使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突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所以不能去掉。

三、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1.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成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明确: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物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2.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

除此以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前三节犹如汹涌的波涛,最后一节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四、拓展延伸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

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适当穿插评价、表扬) 示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不同的事物赋予思乡之情有更丰富更深沉的内涵,这就是故乡情结,是中国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

故乡情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中,都有一棵永不老去、没有年轮的树!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