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教学目标: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教学过程: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

(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二、考点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导学案 - 副本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导学案 - 副本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特殊句式运河中学北校区高三语文组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2、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一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课前准备案一、温故而知新:特殊句式的分类回顾一轮复习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些,从必修教材中找一个典型例句,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每一个小组抽一成员为代表,进行交流,然后将文言特殊句式名称及例句写下来。

课堂学习案一、考点解读《考纲》明确指出: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词类活用。

这一考点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中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尤其体现在翻译题中。

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和辨别,从而正确地翻译句子。

二、知识归纳与点拨1、展示课前准备案中的知识梳理,并进行点拨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原则和翻译原则。

2、自我反思:写下你的薄弱环节的知识构成并举例分析。

三、学习致用1、下面的小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必须指出来。

岳飞诉冤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

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

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

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

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

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

心之竭诚,人神共鉴。

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2、合作探讨,理解高考文段。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 “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

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2、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及阅读能力;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积累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判断句)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教学过程:导入: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授新: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常见判断句句式:1.……者,……也典型例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也典型例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者,……典型例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典型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典型例句: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秦,虎狼之国。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高一语文语法微专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自主学习学案

高一语文语法微专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自主学习学案

高一语文语法微专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的四大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2.掌握倒装句的四个类型: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3.运用:文言文翻译时,能准确翻译特殊句式。

学习重难点:理解四大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导学案相关知识。

用红笔圈画重点和疑问点。

2.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补充笔记。

3.同步训练巩固复习。

学习内容:文言文中的四大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一般句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一)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而文言文中则存在大量的宾语前置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许”,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许之”,译为:当时的人不赞同他这样相比。

《隆中对》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知”的宾语)②何陋之有。

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

③吾谁与归。

应为“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时宾语前置。

如: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宋何罪之有。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宋有何罪之”。

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介词宾语前置。

如:①“一以当十”中的“一”是作介词“以”的宾语。

(5)用“自”作宾语,也常常前置。

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②忌不自信。

应为“忌不信自”。

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练习,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表示判断或肯定。

举例:《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也”。

2. 被动句:用“被”、“受”、“遭”、“见”、“给”等词表示被动。

举例:《史记》中的“项伯见杀”。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举例:宾语前置如《诗经》中的“谁谓草木不如人”。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举例:省略主语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疑问句:用疑问词或语气词表示疑问。

举例:《论语》中的“吾谁欺,欺天乎”。

3. 练习: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类型,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汉语中的其他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对仗句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言特殊句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如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特殊句式。

八、案例分析1. 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2.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教学要点: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的技巧教学重难点:如何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画出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线性示例图,并分析下面的例句:高三年级的部分班级已经讲完了语法运用的第四部分。

【引入新课】现代汉语:《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没有邪念。

文言语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提问:上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在句式特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在现代汉语中,“用一句话”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是“一言”在前,介词“以”在后。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这种和现代汉语句序不一样的情况,在文言文里叫特殊句式。

【课堂活动】1.老师给出几个句子,请同学们从特殊句式的角度,辨析它们“特殊”在哪儿。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⑧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小结】以上八句分别对应着八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补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2.下列两组句子,一共涉及几种文言特殊句式?你的选择是()⑴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⑵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A.三种B.四种C.五种D.六种【参考译文】⑴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后,赏赐五个有功劳的人,高赫是第一个受奖赏的人。

⑵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盛满,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夜里派人送给晋公子。

【小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

所谓文言特殊句式,是和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相对应而言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倒置类特殊句式;二是词语类特殊句式;三省略类特殊句式。

第一种情况叫倒置类特殊句式。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特殊句式》复习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特殊句式》复习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特殊句式》复习学案苏教版【高考真题】(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江苏)(2)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江苏)(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 江苏)(4)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 江苏)【考纲解读】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不同的句式,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

【考点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另外,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文言文中的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并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的。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的词“是”来表示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作判断动词。

尤其在汉代以前的上古汉语里,“是”一般不作为系动词出现。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基本格式。

例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变式有:(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形式为“……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2)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也”。

例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岁,元和四年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乡原,德之贼也。

2、“者”“也”都不用,形式为“……,……”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学案学案博苑10-13 0450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学案学习目标熟悉文言特殊句式,学会辨析与归类;能够根据文言句式特点准确进行古文翻译。

学习重点与难点辨析与归类;2、根据文言句式特点准确翻译古文语句。

学习过程与内容学习导入: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举例分析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一)“……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二)“……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此所谓战用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附加专题: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专题例释: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三、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