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的句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和否定句之外,其他的句式都被称为特殊句式,因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的类型包括:1.“……者,……也”类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类型,如“此帝王之资也。
”3.“……者,……”类型,如“XXX者,扬之泰州人。
”4.“……,……”类型,如“XXX天下枭雄。
”5.“……者也”类型,如“XXX之参乘樊哙者也。
”6.“乃”类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为”类型,如“XXX、XXX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8.“则”类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即”类型,如“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10.“是”类型,如“巨是凡人。
”练: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而欲投XXX,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4.XXX为XXXXXX夫人。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我为XXX,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蔺相如者,XXX也。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9.“离骚”者,犹离忧也。
10.XXX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3.吾闻二世XXX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XXX。
14.我,XXX也。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6.XXX,XXX也。
17.此世所以不传也。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秦国是一个充满虎狼之气的国家,不可信任。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6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鸿门宴》)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斯用兵之效也。
⏹4、赵尝五战于秦⏹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9、暴霜露二、词类活用⏹1、非兵不利,战不善⏹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特殊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2、请其矢,盛以锦囊⏹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二、词类活用⏹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3、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特殊句式⏹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2、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4、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6、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1、惟兄嫂是依2、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3、未可以为信也。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5、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9、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10、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二、词类活用⏹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特殊句式⏹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根本形式有:①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与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诸葛亮出师表〕○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欢迎阅览。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用副词“皆”表示肯定判断。
①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②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五)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 定词表判断。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
(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 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1、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 伐齐,大破之。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鸿门宴》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 …者, … …”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 “… …, … …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②夫战,勇气也。
这一类可以小结为: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5、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①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荀卿,赵人。
二、用“为”、 “是”表示判断。 1、用 “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用“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词》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 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 看作判断词。
格式四:动词(形容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形容词)
介 格式一:动词+以+宾语(名/代)
宾
短 语
格式二:动词+于(乎)+宾语(名/代)
后
置 格式三:形容词+于(乎)+宾语(名/代)
小
结 格式四:动(形词)+如/若+宾语(名/代)
归纳句式特点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2、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3、用“为”、 “是”表示判断。 4、用副词“乃”“则”“即”“皆”“非”表 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 否定词表判断。
请判断:
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赤壁赋》 《刻舟求剑》 《荆轲刺秦王》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 语”式结构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三、用副词辅助完成判断。
(一)用副词“乃”表示肯定判断。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副词“则”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三)用副词“即”表示肯定判断。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
《马说》 《石钟山记》
《蜀之二僧》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①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鸿门宴》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④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 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 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 结句。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③楚人有涉江者。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B )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C)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
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4、唯余马首是瞻。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 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 的“是”或“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在意义。
1、何以战? “何以”
“以何”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 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 “… …者, … …也。”。“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 …者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标志
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Nhomakorabea(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3、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 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③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4、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来判断。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倒置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即将谓语前置,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大都是为了突 出谓语部分, 适应表达的需 要。
译: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主谓倒置
句以感叹句、
疑问句居多。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
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 进行判断。
定语后置句、文意被动句、“也”字表判断句
(归顺槽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 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何操”
②沛公安在? “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为”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式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谁”,它们分别作 “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所”,表 被动,构成“…为…”和“为…所…”式。
2、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
“与谁”
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向” “向东”
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 “以何”
规律四:介宾结构, 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 于介词前,形成介词 的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 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③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用“…于…”“见(受)…于…”表示 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温馨提示:“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 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 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式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句。(记住:中学语文文
言文里没有补语一说。)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3、请其矢,盛以锦囊 5、申之以孝悌之义
《张衡传》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寡人之于国也》
格式一: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1、长于臣:《鸿门宴》 2、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青,取之于蓝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