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下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五下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一、第一单元:我们爱我们的祖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 教学内容:祖国的疆域、地形、气候等特点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等国旗、国歌、国徽的含义和由来3. 教学活动:观看祖国风光视频,感受祖国的美丽讲解国旗、国歌、国徽的含义和由来举办爱国主义知识竞赛二、第二单元:我们的价值观1. 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诚信、友善、勤奋、节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不良现象的识别和抵制方法3. 教学活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组织诚信、友善、勤奋、节俭等方面的故事分享开展不良现象识别和抵制实践活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相处,培养家庭责任感。

2. 教学内容:家庭的关系、结构、功能等与家人沟通、相处的技巧家庭责任感的培养3. 教学活动:观看家庭关系视频,了解家庭的重要性举办家庭成员角色扮演活动,学会与家人沟通、相处制定家庭责任感培养计划,进行实践操作四、第四单元:我们的学校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学会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2. 教学内容:学校的环境、设施、组织等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3. 教学活动:参观学校各个部门,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讲解集体荣誉感的意义,举办集体荣誉感主题活动学习学校规章制度,进行遵守规章制度的实践活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区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培养关爱社区、服务社区的意识。

2. 教学内容:社区的环境、设施、组织等与他人合作、共处的技巧关爱社区、服务社区的实践行动3. 教学活动:参观社区各个场所,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举办与他人合作、共处的实践活动制定关爱社区、服务社区的行动计划,进行实践操作六、第六单元:我们的自然环境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全册教案第一章:相亲相爱的一家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家庭的组成和亲情的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家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共建和谐家庭。

1.2 教学内容家庭的组成: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

亲情的意义:血脉关系、关爱与支持。

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尊重、沟通、合作。

1.3 教学活动观看家庭主题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特点和亲情故事。

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

第二章:我们的社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区的构成和功能。

培养学生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遵守社区规则,共建和谐社区。

2.2 教学内容社区的构成:居民、公共场所、服务机构等。

社区的功能:居住、生活、交流、互助。

遵守社区规则的重要性:秩序、安全、和谐。

2.3 教学活动参观社区场所,如公园、图书馆等,了解社区功能。

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改善社区的建议,学会遵守社区规则。

第三章:我们的国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文化。

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尊敬国家领导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3.2 教学内容国家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人口、面积等。

历史文化:传统节日、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等。

国家领导人:了解国家领导人的贡献和形象。

3.3 教学活动观看国家主题的纪录片,了解国家基本情况。

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组讨论:如何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第四章:自我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应对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和报警。

4.2 教学内容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乘车。

火灾逃生:火灾时的逃生方法和安全措施。

寻求帮助:遇到危险时如何寻求成人帮助和报警。

4.3 教学活动观看交通安全和火灾逃生的教育视频。

模拟演练:火灾逃生和交通安全情景演练。

未来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学设计

未来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年级共有学生16。

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多数学生思想积极、热爱生活。

能自觉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部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差. 学习习惯不够好,作业不够认真,仔细,按时交作业,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也不够好,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

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同学们能够做到团结互助,关心集体,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材分析1、课程特点:《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学生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学生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2、课程基本理念:(1)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

(2)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4)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本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有四节教材:祖国多大、首都北京、香港和澳门、宝岛台湾;第二单元壮丽的的山河:有二节教材:我们的母亲河、祖国名山知多少;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有四节教材:走上黄土高坡、登上世界屋脊、走进东北黑土地、享受热带风光;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有三节教材:大家庭里的成员、多彩的民族风光、各族人民大团结;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有两节教材:自然灾害的威力;自然之中的救护;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有四节教材:生命只有一次;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快乐生活。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及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的基本状况和特殊历史,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名山大川,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4、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民族政策。

5、了解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直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的本领。

6、了解生命的意义,拒绝毒品及不良习惯,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

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三、教学措施:1、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未来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未来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未来版第一章:我们生活的地球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位置和形状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保护1.3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图片和视频,了解地球的形状和位置。

讨论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

小组活动:调查地球上的资源,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提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第二章:家庭的重要性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等。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家庭的定义和结构家庭的功能和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2.3 教学活动讨论家庭的定义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

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分享个人对家庭的感受和经历,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家庭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学生能表达对家庭的情感和关心。

第三章:我们的学校生活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活动、交往等。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校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

3.2 教学内容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的文化活动学校的人际交往3.3 教学活动讨论学校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参观学校的功能室,了解学校的文化活动。

角色扮演:模拟学校的人际交往,学习合作和尊重他人。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能展示积极向上的学校态度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章:遵守规则与秩序4.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包括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社会规则的种类和作用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维护秩序的实际行动4.3 教学活动讨论社会规则的种类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规则的意义。

角色扮演:模拟遵守规则的场景,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五下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五下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一章:尊重他人1.1 学习目标: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1.2 教学内容:介绍尊重他人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尊重他人很重要。

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分享尊重他人的实际例子。

1.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尊重?小组活动:讨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模拟尊重他人的场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二章:责任与担当2.1 学习目标:理解责任与担当的含义。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

2.2 教学内容:介绍责任与担当的概念。

讨论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分享勇于担当的实际例子。

2.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小组活动:讨论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模拟勇于担当的场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三章:团队合作3.1 学习目标: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与他人合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团队合作的概念。

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

分享团队合作的实际例子。

3.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团队合作?小组活动: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团队游戏:模拟团队合作的情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四章:诚信做人体4.1 学习目标:理解诚信的含义。

学会诚信做人。

4.2 教学内容:介绍诚信的概念。

讨论诚信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诚信做人。

分享诚信做人的实际例子。

4.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诚信?小组活动:讨论诚信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模拟诚信做人的场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五章:爱护环境5.1 学习目标:理解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会节约资源。

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爱护环境的概念。

讨论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节约资源。

分享保护环境的实际例子。

5.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爱护环境?小组活动:讨论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模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情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学会尊重他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1.2 教学内容介绍尊重他人的概念。

讨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包括礼貌、倾听、不嘲笑等。

1.3 教学方法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尊重他人的理解和经验。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尊重他人的场景。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积极发表对尊重他人的看法。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表现出尊重他人的行为。

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和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方法。

观察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章:学会合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合作的概念和重要性。

讨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包括沟通、协调、分工等。

3.3 教学方法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合作的理解和经验。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积极发表对合作的看法。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

第四章:学会感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感恩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感恩的态度和行为。

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感恩。

介绍感恩的概念和重要性。

讨论感恩的态度和行为。

学习如何表达感恩,包括感谢他人的帮助、关心他人等。

4.3 教学方法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感恩的理解和经验。

情景模拟法: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感恩的情感。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积极发表对感恩的看法。

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表现出感恩的情感。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学设计(3)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学设计(3)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五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学习和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由六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好的一个家》、第二单元为《壮丽的山河》、第三单元为《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为《各族人民一家亲》、第五单元为《自然灾害与救助》、第六单元为《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

“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

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1.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域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一课、祖国有多大教学目标:1.: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

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

2.: 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祖国大。

3: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祖国有多大》,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张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我们的祖国像什么?二:“徒步旅行”,漫长的国界线。

1.读书查找数字。

我国的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祖国的辽阔。

2.识图做好铺垫。

3.计算获得感知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如果我们每天走8小时,每小时走4千米的话,要走多少天?(整整1200天,3年多,如果从现在开始走,走完一圈,我们都已经上初三了。

)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计算,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是啊,我们的边界线太漫长了。

我们的祖国太大了,真可谓幅员辽阔。

三:对照比较,宽广的土地。

1.温差比较2.时差比较3.面积比较我们的祖国真的很大。

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全世界超过中国面积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加拿大,我国位于第三位。

四.歌曲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祖国幅员辽阔,而且在内心深处已经升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下面就让我们在《大中国》中结束本课。

第二课、首都北京教学目标1、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都市风貌。

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从此,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

二.、提问: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和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

三、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分别阅读教材第10页至12页,选择与本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

四、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第三课、香港和澳门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简单了解什么是“一国两制”。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1、搜集香港和澳门风光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港澳的历史。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特别行政区1、提问: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两个被称为特别行政区。

它们是哪两个呢?它们在哪里呢?为什么是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地图,找到香港和澳门。

3、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卡”,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4、学生探究:“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具体指什么?“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怎么回事?是谁提出的理论?二、指导学生追寻历史1、为什么根据在香港和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卡”内容后,指名说一说三、回顾港澳回归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四、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

第四课、宝岛台湾教学目标:1、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

2、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准备: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指导了解台湾1、提问:台湾在哪里?2、台湾什么样?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为什么会分离?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美丽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

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7、课外拓展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

五课、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目标: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

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

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2、()和()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3、长江发源于()西部,最后注入()。

长江流经()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千米,是我国第()大河。

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二、说一说祖国名山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

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

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

4、出示课件,完成练习:(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位于()省,西岳(),位于()省,南岳()山,位于()省,北岳()位于()省,中岳(),位于()省。

(2)东岳泰山被尊为“”,孔子有“”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的佳句。

(3)华山有“”的说法。

黄山有“”。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课外拓展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

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走上黄土高坡1、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4、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资料卡”。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

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三、课外拓展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1、指导学生识图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

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1、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

2、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1、提出问题: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2、说一说: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生产方面: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

五、课外拓展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

第九课、走进东北黑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一、我国最北的地方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描述东北。

(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3、森林宝库。

(1)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

(2)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

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

第十课、享受热带风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一、享受热带风光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

2、联系实际: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识图1、出示:《中国政区图》。

2、讲解: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

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第十一课、大家庭里的成员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2、根据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征。

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查一查1、在学习本课之前,准备《中国民族分布图》。

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二、比一比师生互动: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主要分布区,并试着说出这个地区的名称、主要省份。

三、扩展学习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四、少数民族知多少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

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主要聚居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