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DOC 37页)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中学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忠实务实实干兴校,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总载体,以“整四风、解难题、推发展、促改革、惠民生”为总抓手,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省教育厅(委)六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为切入点,突出作风建设,以整风精神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专项整治,建章立制,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师生、家长、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为推进全面改革和同步小康各项任务,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保障。
二、总体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下简称“教育实践活动”)在我校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中开展,以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吸纳其他干部和群众参加,突出抓好党支部、学校行政、工会、团委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
发扬“认真”精神,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讲求实效,切实加强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到“六个注重”:注重领导带头、做出示范;注重聚焦四风、解决问题;注重敞开大门、群众参与;注重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注重上下协调、衔接带动;注重严格要求、真督实导。
三、目标任务紧紧抓住反对“四风”这个重点,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四风”和“庸懒慢浮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着力推进教育目标创建,把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着力解决教育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师生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013〕35号)文件资料

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 (2)第一节主要成就 (2)第二节发展优势 (3)第三节机遇挑战 (4)第二章总体要求 (6)第一节指导思想 (6)第二节基本原则 (7)第三节战略定位 (8)第四节发展目标 (9)第三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1)第一节功能分区 (11)第二节空间结构 (12)第四章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3)第一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3)第二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5)第三节推进通信、能源通道建设 (15)第五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6)第一节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 (16)第二节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17)第三节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18)第六章推进新农村建设 (19)第一节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 (19)第二节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20)第三节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21)第四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22)第七章促进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 (23)第一节建立产业布局和发展引导机制 (24)第二节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4)第三节建立资源加工循环利用体系 (25)第四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6)第五节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27)第六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29)第八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0)第一节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30)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1)第三节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2)第四节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3)第五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4)第六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35)第九章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35)第一节提升对外经贸水平 (36)第二节加强与国内相关区域的经济合作 (37)第十章政策保障 (37)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37)第二节深化多党合作 (39)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40)第四节落实督促检查机制 (41)前言毕节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第一个在贫困地区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2.14•【字号】毕府办通〔2016〕89号•【施行日期】2016.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航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毕府办通〔2016〕89号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现将《毕节市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2月14日毕节市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我市通用航空业,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为契机,规划建设通用机场,加快推进全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2013〕35号)政策优势,全力确保1个县(区)、力争3个县(区)作为一类通用机场纳入《贵州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2030年)》,争取其它县区各规划布局1个二类通用机场,根据发展需要,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布局适当的三类通用机场(起降点)。
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1个以上通用机场、部分二类通用机场和若干三类通用机场(起降点);已建成的毕节飞雄机场和待建的威宁机场兼顾通用航空服务,初步构建形成全市通用机场基本框架。
力争到2030年,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通用机场体系,实现县县通通用机场,基本形成毕节飞雄机场、威宁机场2个支线机场(通用航空功能)和一类通用机场为枢纽,二类通用机场为骨干,三类通用机场为节点的县区和重要景区全覆盖格局。
二、重点任务(一)统筹做好通用机场规划布局。
通用机场建设规划要先行。
省人民政府关于《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9年修订)的批复

建设 用 地 与 建 设 活 动 实 行 统 一 、 严格 的 规划 管
理 ,
市级城 市规划管理权 不得下放 ,
切 实 保 障
规 划 的 实 施 。 禁 止 在 《总 体规划》 确 定 的 建 设 用 地 范 围 之 外 设 立 各类开 发 区 和 城 市新 区 。 要
建 立 健全 《总体规 划》 动 态 监 管 制 度 , 定 期 对
城 镇 综 合 承 载 力 促 进 城 乡 基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
化 ,
改善 城乡 空间 品质 和人居环境 ,
促 进 区 域
协调 ,
推 动 乡 村 振 兴 。
三 、 优 化 城 市 功 能 和 空 间 布 局 。 要 坚 持 节
约 集 约 利 用 土 地 , 严 格 控 制 城 市 规 模 , 遵 守
)》
示 收悉 。
经研究 ,
现 批
复 如 下 :
一
、
原则同意
《 毕 节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年 201 0— 2030
(
}》
20 19 年 修 订
(
)
以 下 简
{
称 《 总 体 规 划 》 ) 。 毕 节 是 以 “ 开 发 扶 贫 、 生 态
黔西县城关镇及25个村发展规划(1)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黔西县城关镇及二十五个村发展规划地直部门赴黔西县城关镇工作队中共黔西县城关镇委员会2011年10月23日编委会顾问:何志勇主编:吴轩岐副主编:陈杉徐东春刘剑曾慧黄梅编委:罗玉鹏王玉红卢兴云袁正江尤洪武李少祥邵云张道元胡冬张成义龙昌华赵阳蒋永潘正康王建琦舒毅靳海波谢裕王贵王恒樊国庆张习荣杨胜军郭棣罗青张黎潘迪龚良军编务:龚正刚夏永碧李鹃张西敏序言黔西县城关镇位于中国杜鹃花都――黔西县中心地带,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东距省会贵阳市117公里,西距毕节市(行署所在地)115公里。
全镇面积122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8个社区,人口16万人。
年平均气温13.2摄氏度至14.5摄氏度之间,气候宜人。
在全区各级党组织抓紧贯彻落实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大会,深入开展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之际,黔西县城关镇按照地委和地委组织部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
围绕县委提出的“工业强县、城建带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的战略目标,抓住举办全省第七届旅游发展大会的有利时机,扎实推进“三化”同步建设。
“以十二看十二比”选准配强镇各站(办、所)负责人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把干部推进发展的实绩作为激励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
以“三亮三比三评”、“六民”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全镇基层组织“六新”建设。
在8个社区开展“网格化”服务工作,把8个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在21个网格工作室成立党支部,推进社区工作重心下移,贴近群众,服务上门。
对软弱涣散的党支部进行整改,在民族、双桥等9个村实施基层党建精品建设计划,为夯实全镇新一轮改革发展,实现全镇“双领先、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 8761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08元。
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5个,总投资2100多万元。
各项工作得到地、县领导的肯定。
黔西县城关镇及25个村发展规划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黔西县城关镇及二十五个村发展规划地直部门赴黔西县城关镇工作队中共黔西县城关镇委员会2011年10月23日编委会顾问:何志勇主编:吴轩岐副主编:陈杉徐东春刘剑曾慧黄梅编委:罗玉鹏王玉红卢兴云袁正江尤洪武李少祥邵云张道元胡冬张成义龙昌华赵阳蒋永潘正康王建琦舒毅靳海波谢裕王贵王恒樊国庆张习荣杨胜军郭棣罗青张黎潘迪龚良军编务:龚正刚夏永碧李鹃张西敏序言黔西县城关镇位于中国杜鹃花都――黔西县中心地带,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东距省会贵阳市117公里,西距毕节市(行署所在地)115公里。
全镇面积122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8个社区,人口16万人。
年平均气温13.2摄氏度至14.5摄氏度之间,气候宜人。
在全区各级党组织抓紧贯彻落实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大会,深入开展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之际,黔西县城关镇按照地委和地委组织部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
围绕县委提出的“工业强县、城建带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的战略目标,抓住举办全省第七届旅游发展大会的有利时机,扎实推进“三化”同步建设。
“以十二看十二比”选准配强镇各站(办、所)负责人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把干部推进发展的实绩作为激励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
以“三亮三比三评”、“六民”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全镇基层组织“六新”建设。
在8个社区开展“网格化”服务工作,把8个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在21个网格工作室成立党支部,推进社区工作重心下移,贴近群众,服务上门。
对软弱涣散的党支部进行整改,在民族、双桥等9个村实施基层党建精品建设计划,为夯实全镇新一轮改革发展,实现全镇“双领先、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 8761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08元。
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5个,总投资2100多万元。
各项工作得到地、县领导的肯定。
贵州毕节2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项目

贵州毕节2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贵州渝富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评价单位:北京中环国宏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03月目录1建设项目概况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概况 (2)1.3项目组成 (3)1.4生产工艺 (3)1.5规划与政策相符性 (4)1.6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5)2项目周边概况 (5)2.1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范围 (5)2.2项目周边环境现状 (13)3运营期污染源及排放量 (18)3.1废气 (18)3.2废水 (19)3.3固体废物 (19)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0)4.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20)4.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22)4.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4)4.4声环境影响评价 (25)4.5固废处理处置影响分析 (25)4.6生态影响分析 (25)4.7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29)4.8环境风险评价 (29)5环境保护措施 (32)5.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32)5.2废水治理措施 (34)5.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38)5.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39)5.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39)6环境监测与管理 (39)7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 (39)1建设项目概况1.1项目背景(1)结合我国资源特点,顺应国际能源形势21世纪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石油资源供需矛盾,世界上正在面临着能源资源的又一次结构性转变。
我国是石油资源匮乏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化石能源总量(约46万亿吨标准煤)中,95.6%为煤炭。
预计未来20年内,中国能源消费将保持2.6%年均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日益增长的车用燃料需求进一步加剧了石油供需紧张的矛盾。
预计2020年国内原油需求量超过6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67%,石油安全问题严重。
因此,发展煤制油产业、提高油品的供应保障能力,有助于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研究

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研究刘克仁吴建洪曹咏梅吕翔(毕节市委党校试验区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毕节551700)[摘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
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要创新机制体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构建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继续支持毕节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努力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从试验区变成示范区,必须在改革、发展、创新方面探索出新路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310(2021)01-52-06一、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机遇(一)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是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最重大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在重要会议中提到毕节。
尤其是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毕节试验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的重要指示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对毕节发展的重视和关怀,为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指明了方向。
国家23个部委出台了28项支持政策,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46条具体意见,为毕节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
毕节要抢抓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毕节重视和支持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推动毕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二)统一战线支持帮扶是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力量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DOC 37页)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 (2)第一节主要成就 (2)第二节发展优势 (3)第三节机遇挑战 (4)第二章总体要求 (5)第一节指导思想 (5)第二节基本原则 (6)第三节战略定位 (7)第四节发展目标 (8)第三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9)第一节功能分区 (9)第二节空间结构 (10)第四章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0)第一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1)第二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2)第三节推进通信、能源通道建设 (13)第五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3)第一节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 (13)第二节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14)第三节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15)第六章推进新农村建设 (15)第一节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 (15)第二节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16)第三节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17)第四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18)第七章促进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 (19)第一节建立产业布局和发展引导机制 (19)第二节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0)第三节建立资源加工循环利用体系 (20)第四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1)第五节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22)第六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23)第八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4)第一节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24)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5)第三节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6)第四节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26)第五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27)第六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28)第九章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28)第一节提升对外经贸水平 (29)第二节加强与国内相关区域的经济合作 (29)第十章政策保障 (3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30)第二节深化多党合作 (31)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32)第四节落实督促检查机制 (32)前言毕节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第一个在贫困地区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试验区成立24年来,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飞跃,人口数量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明显下降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要求,为全面总结经验,探索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后发赶超之路,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毕节市所辖行政区域,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2011年末常住人口652万人。
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主要成就24年来,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7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41倍;财政总收入181亿元,增长了91倍;固定资产投资831亿元,增长了35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53:22:25调整为18:47:35。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路通车里程由3748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解决2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成效明显,农村贫困人口由312.2万人减少到65.5万人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132元、4210元,森林覆盖率由14.9%提高到41.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404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5‰下降到6.2‰。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人均受11988的贫困人口数为绝对贫困人口,2011的贫困人口数为收入低于127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
按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最新标准,贫困人口数为250.05万人。
教育年限由3.9年提高到6.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9%,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24年来,试验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主题,按照“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要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坚持发展与扶贫并举,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进,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坚持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把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同心同行,把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优势作为改革发展的推动力。
第二节发展优势自然资源丰富。
已探明矿产32种,其中煤、磷探明储量分别为281亿吨、14.2亿吨,均占贵州省的50%左右;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达2800多种,天麻、竹荪、半夏等中药材享誉国内外,农特产品品质优良;年均水资源总量134亿立方米。
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旅游资源独特,气候清爽宜人,织金洞、威宁草海、百里杜鹃、九洞天等景区风光秀美,素有“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之美誉。
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结合部,是珠三角地区连接西南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
规划建设的厦门至成都、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和成都至贵阳快速铁路、隆昌至黄桶铁路、昭通至黔江铁路等将成为试验区新的对外交通通道。
多党合作助推。
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及社会各界始终关心和支持试验区建设,形成了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
第三节机遇挑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试验区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发〔2010〕11号和国发〔2012〕2号文件的印发实施,为加快试验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东部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为试验区发挥资源富集优势,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有利于试验区参与区域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广大干部群众思改革、谋发展、奔小康的愿望强烈,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试验区还面临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和落后仍是试验区的基本区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基础设施落后、生态脆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等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乏力等问题亟待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然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有待于进一步破除。
第二章总体要求加快试验区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要,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探索全国贫困地区后发赶超之路,实现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主题,坚持开发扶贫与经济发展并举、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进、人口控制与人的全面发展并重,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创新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创新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全国贫困地区探索一条超常规的后发赶超之路。
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经济驱动,跨越发展。
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夯实发展基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增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统揽全局,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工业与农业、开发与保护、资源利用与强市富民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节战略定位科学发展试验区。
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产业集聚区。
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创新扶贫示范区。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坚持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减贫积累经验。
生态文明先行区。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不同类型生态区建设,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多党合作示范区。
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坚定贯彻“同心”思想,奋力推进“同心”实践,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科学发展水平,形成多方参与、协调并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团结奋进新格局,努力建设好试验区。
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基本建成,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节能建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城镇化率达40%左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基本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
到2020年,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川滇黔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工程性缺水问题基本解决;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扭转,环境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4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