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统一的条件和基本经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各种规模的动乱和战争从未停歇。

几乎每一个王朝和国家都是在战争与动乱中建立,又在战争与动乱中被推翻。

然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却不断得到强化和维护。

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凝聚力也在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一个以汉文化为中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在种种内忧外患中延续数千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历代君王和思想家们善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治国之策,以缓解内外矛盾,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国家统一。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主要面临着三个威胁:第一,内部阶级矛盾,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再到太平天国起义,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世界历史之罕见的,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东汉黄巾军起义、宋朝方腊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

每一次农民起义,都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第二,外部民族矛盾,即中原华夏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

自秦朝建立以后,中原汉族政权就始终与周边少数民族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当内地中央政府实力强大,民族关系就好。

若是中央政府实力衰弱,民族矛盾就为激发,甚至于导致中原政权的崩溃。

比如宋朝被元朝取代,明朝被清朝取代。

第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

从西汉开始到北宋,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斗争都比较激烈。

汉朝实行分封制,封国不断强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

唐朝的藩镇有充分的自主权。

政治上可以自行任免官吏;经济上可以不向中央交赋税;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一是“大一统”的传统;二是官僚政治的传统;三是文治的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

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

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短,新传统尚未定型。

而古代政治传统,则相对凝重,影响深远,其中,最值得研究的,主要有三。

一是“大一统”的传统。

“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

在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明清两朝,它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

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

秦汉以降,尽管知识界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讨论时有发生,但并未产生重要的实际政治影响,“不过迂儒之常谈”。

“封建”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

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

明代,“国家罢除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事权归于朝廷”,皇帝实现了对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垄断(傅恒等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100)。

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帝语,《清圣祖实录》卷144)。

乾隆皇帝称:“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

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出现“百家争鸣”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由君主专制到思想专制。

(亚洲文化国)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开发——佛教盛行,建筑、绘画、石窟4、隋唐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全面繁荣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外传6、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世界历史总纲•世界大事和分期,希腊罗马对应记;奴隶民主与法律,思想源于人主义;•宗教神学愚弄时,全部断送中世纪;航路新开近代期,文艺复兴新世纪;•近代科学哥白尼,启蒙思想创新机;立宪共和是政体,英国始建美独立;•三次革命强科技,蒸汽电气与信息;自由垄断两经济,二九全球现危机;•斯福新政挽消极,推波助澜凯恩斯;战后制度展新意,全球区域有良机;•本质揭开马克思,巴黎十月现代史;国际格局有两极,苏东巨变成多极;•和平发展两主题,世界历史最好记。

世界历史具体分期•一、奴隶社会: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律;人文主义起源。

•二、封建社会:(475——1500)宗教神学统治人们的思想,封建割据。

•三、近代社会:•(1500—1900)或(1640—1917),•一是从全球化考虑;二是传统观点,资阶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四、现代社会:•(1900—至今)或(1917—至今)一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二是传统观点,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世界史特点及知识体系•1、上古史——奴隶社会:•小国寡民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罗马法律的不断成熟、思想上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主要是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必修三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解释:小国寡民的奴隶民主政治决定希腊出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而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反映当时的政治现状。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中国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属于地大物博的国家,富饶的大地在古代,避免不了的就是土地归属,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备考导航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

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台湾问题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能力目标1.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2.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

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

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

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

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祖国统一知识点八年级历史

祖国统一知识点八年级历史

祖国统一知识点八年级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的辽阔领土逐渐统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统一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到自豪的话题。

从远古时代到近代,无论是王朝还是民族,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祖国的完整和统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概述祖国统一的知识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统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为七十多个小国,这导致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严重分裂。

公元前400年左右,晋国崛起,通过诸侯请命、兼并燕国等方式逐渐实现了中原地区的部分统一。

此后,周朝东迁到洛阳,结束了东西两个割据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前期统一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式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完成了中央集权式的统一。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行律法制度、实行同一度量衡标准、烧坑焚书勾销儒家思想等,巩固了各地间的联络和统治。

同时,秦朝把中原地区北疆、南疆、西南、东北四大殖民地的人民纳入了中央统治范围。

这一时期的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拉开了中国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新阶段。

三、唐朝统一为中国的传统统一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这个时期的统一为中国的传统统一奠定了基础。

唐朝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实现民族融合、领土扩张和经济繁荣的过程。

唐太宗时期,为了维护安定和稳定,推行了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

这两种制度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

四、建立较长时间的封建王朝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的统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建立了较长时间的封建王朝。

宋朝成立后,国内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技术和文学艺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

这个时期还经历了对外战争,比如金朝的战争等。

五、明清时期的结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统一的时期,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高一(上)历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高一(上)历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唐律规定:“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指器物不平不直)、短狭(谓绢、布长宽不足)而卖者,各杖六十。

”“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

”这说明A.唐代商品的质量已达到较高水平B.唐代依法抑制商品生产和销售C.唐朝政府重视对商业秩序的维护D.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商品产销2.“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磧(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隋唐时期海上贸易的发达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C.长安城来自各地的商人来往不断,商业繁荣D.唐宋时期“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3.我国的许多建筑创造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表格中所列建筑能够修筑并发挥巨大作用的相同因素在于A.小农经济决定B.科技进步推动C.国家政策推动D.民族危机加深4.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帅拥有截留赋税之权。

唐宪宗时期藩镇留使钱被局限于治州范围之内,属州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得到加强,而藩镇借助“税外加征”弥补损失又遭朝廷明令禁止。

这表明唐宪宗时期A.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根本解决B.控制了地方财政收人C.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D.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5.唐代地方乡族势力较为关注地方官员的去留,有时会“诣阙”请求官员留任,或带领民众遮道拦留官员,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

而中央也重视向以者老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治绩是否属实。

这些举措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D.反映了“家天下”观念的弱化6.某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时,在黑板上手绘了下面的示意图。

其中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因为A.藩镇设置产生弊端B.相权受到较大削弱C.北方经济趋于停滞D.科举制度不够完善7.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夏、商、周三代,虽小邦林立,史称“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 汤而三千余国”[1](《用民》);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国, 布列于五千里内”[2](p410),但所有这些小邦或封国都先后 统属或臣服于相继而起的夏、商、周三个中央王朝,显示出中 国最早的大一统初步格局。此后,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前期,中 国又先后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第一次 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 向隋唐大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 清(前期)持续三朝的大统一。总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 始终呈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夏、商时的统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西周则扩展至长江以南。 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 山至辽东” 汉通西域。唐朝周边进一步扩大,“其地东极海, 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 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元代虽享国不足百年,却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 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统治范围北至贝加尔湖;西南地 区的西藏、云南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又在彭湖设巡检司,以 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统辖。明、清两代,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规 模,尤其是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稳固更是做出 了杰出贡献,其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 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奠定了今天 中国的版图。
其二,分裂割据有时会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某种有利契机,但 常常是破坏多于建设,摧残多于繁荣,秦统一后的历史就是如此。
事实上,在烽火遍地、战祸连年的情况下,学者的生存都成问题, 不能谋食焉能谋道!像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初期, 攻城掠地犹恐不及,是不可能顾及思想文化的建设与繁荣的。 其三,分裂时期虽然也不排除对峙政权之间和平交流的可能,但 交流是极其有限的,总体而言,分裂则更多的表现为阻隔、对抗 和冲突,阻隔是对天各一方的人们灵魂的煎熬,对抗是对对立双 方财富的无谓耗损,军事冲突则是对对立双方芸芸众生的血腥屠 戮。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统一状态下的各地区、各民族间 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大一统历史名词解释

大一统历史名词解释

大一统历史名词解释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一种制度和理念。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通常指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统一了各个地区、民族和政权,实现了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秦
朝的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统一化的措施,
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以实现全国的一体化管理。

之后
的汉、唐、宋等朝代也都追求大一统的理念,努力将全国各地纳入
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

大一统的实现通常伴随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以及统
一的法律、行政体系。

这种制度可以带来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促进
文化、科技、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然而,也有人认为大一统制度可
能会削弱地方政权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中央集权的腐败和权
力滥用。

除了中国,大一统的概念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上也有类似体现,比如古代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等。

这些帝国也通过统一各地区
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体系,实现了大一统的管理。

总的来说,大一
统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
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统一的条件和基本经验《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文人罗贯中对分裂和统一关系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局势,有统一,也有分裂,但若认为分裂久了必定统一,统一久了必定分裂,则未必允当。

而且这句话只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没有揭示出国家统一和分裂的实质内涵。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问题进行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

比较而言,对于元代以前的国家统一,则研究成果较少,有继续深入的必要。

1回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有过几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在传说中的上古时期,中国存在着许多部落和方国,文献中称“万国”或“万邦”。

到了夏商周三代,王朝统治的地域逐渐扩大。

特别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各地封邦建国,周王成为诸侯的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出现了较为松散的统一。

周王室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虽然周王在名义上仍是诸侯的共主,但政令难以通行,各诸侯国以霸主的马首是瞻,社会又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由于大国不断兼并小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和宋、卫、周、中山等几个小国。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强盛,至秦王嬴政时,终于以武力灭亡关中六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西汉,维持数百年之久。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皇权削弱,州郡势力渐强。

董卓之乱后,州郡牧守和部分朝官拥兵自强,专制一方。

后来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却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其子曹丕建立魏国,与割据长江上、下游的蜀汉和吴国形成鼎足之势。

不久曹魏灭蜀,司马氏以晋代魏,继而出兵灭吴,实现了西晋的短期统一。

西晋王朝以宗室诸王出镇地方,领军治政。

诸王争权夺利,酿成“八王之乱”,西晋国力削弱。

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南下,入主中原,中国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割据状态,东晋王朝则偏安江南。

其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前秦主苻坚倾全国兵力南下,欲一举吞并江南,实现全国的统一,不意在淝水之战失败而一蹶不振,北方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境地。

继而鲜卑拓跋部建立的魏政权再度统一北方,欲南伐灭齐,奈何力量不济,结果只能是南北两政权对峙。

此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旋为北齐、北周取代。

北周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又为隋朝取代。

隋灭亡南方的小朝廷陈,再次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延续至唐朝,维持了数百年的统一局面。

唐代后期,藩镇尾大不掉,割据一方,皇权削弱。

镇将朱温灭亡唐王朝,北方经历了“五代”的更迭,南方则有“十国”的割据。

五代后期,后周开始了统一的事业,但其政权却为赵宋取代。

北宋继续统一大业,却被南下的金人灭亡。

最后蒙古灭金与南宋,实现了有史以来地域最广大的统一。

这次统一,延续至明清二代,维持时间最长,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

2综观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国家统一时期比分裂割据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裂割据意味着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社会生产也遭受严重破坏。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但在分裂割据状态下,大型水利工程难以兴建,流域上下诸国各自兴建堤防,“以邻为壑”,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分裂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在边界和交通要冲设立关卡,驻军稽查,不利于商旅往来,商业经营也没有安全保障。

当然,在分裂割据时期,某一地区的经济也可能有所恢复和发展。

如三国时期,曹魏的屯田和兴修水利,使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两岸地区生产有所恢复。

但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却出现在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的汉、唐时期。

同样,国家统一也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兹不赘述。

但是,国家的统一,不能单凭某些政治家的个人意志,而是要具备一些前提和条件。

首先是民族的认同。

早在传说时期,中国大地就生活着华夏、东夷、苗蛮等许多部族。

这些部族以华夏部族为核心,实现了融合。

后来华夏部族建立了夏朝,商部族建立了商朝,周部族建立了周朝。

中国古代各部族都承认他们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祖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夏禹为颛顼之孙,殷始祖契、周始祖弃均为帝喾之子。

秦的祖先女修,亦为颛顼之苗裔。

不仅华夏部族认可同族同源,而且汉朝以降的少数民族也认为自己是黄帝子孙,如“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谆维”。

卢水胡和羯人则为匈奴别部羌渠之胄;鲜卑慕容氏,其先有熊氏(即黄帝)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

羌人姚戈仲,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建立后魏的鲜卑拓跋部亦为黄帝之后,“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黄帝以土德王。

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河西鲜卑秃发氏,其先与后魏同出。

这些古代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之后,各族同祖同源,有着共同的血缘。

这种民族和血缘的认同是统一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文化的认同。

中国古代文化,从周公旦的制礼作乐,经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各家著书立说,各种政治主张经受了实践检验,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汉代以降,儒家经学不但吸收了法家思想,“以霸王道杂之”,而且吸收了道家学说,形成玄学,又吸收印度传来的佛学,最终形成宋明理学,构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不但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所保有,而且因其先进性为诸少数民族所仰慕、学习。

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学习《诗》、《书》,实践《礼》、《乐》,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对中国古代统一有直接影响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儒宗董仲舒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思想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思想。

孟子答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时说:“定于一。

”他认为只有行仁政的君主方能实现统一。

历代帝王都以拥有“天下”、“海内”为目标。

李斯说秦王,“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羊祜上疏晋武帝:“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

”苻坚出兵进攻东晋,也说“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利器, 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理论支柱。

以上,我们宏观阐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但是国家每次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着具体的历史条件。

以隋朝统一为例,其实现就有经济、政治、民族、军事方面的背景。

就经济而言,由于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有明显的发展。

但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朝与南朝相比有较强的经济优势。

就政治而言,南朝后期仍然是腐朽的门阀政治,陈后主陈叔宝耽于声色,而北周统治者励精图治,颁行“六条”诏书,进行了一些改革,其政权有一定的活力。

就民族而言,到北朝后期,北方各族的融合大体完成,“五胡”等少数民族已基本汉化,其政权推行封建制度,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些优点,增强了国力。

从军事方面言,北周军队数量较多,有较强的战斗力,而陈朝,“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

因此薛道衡认为隋出兵伐陈有“四必克”。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使隋朝灭陈实现统一成为可能。

3在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如果诸国势均力敌或相差无几,则统一难以实现。

只有在割据诸国中有一国较强大,打破均势局面,统一才有可能。

因为统一大业的完成往往是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结果。

古今中外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途径有二:一是和平谈判;二是武力兼并。

我国上世纪50年代西藏的解放,就是采用和谈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几乎全是靠战争来实现,靠和谈实现统一十分罕见。

虽然中国古代政治家有“先礼而后兵”的传统做法,在出兵之前遣使送书,劝对方主动归降,但是收效甚微。

因为割据者既为一国之君,往往不愿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既得的权力、利益,不愿退出历史舞台。

劝降无效,仍然要诉诸武力。

秦朝的统一,是秦国通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一一灭亡关东六国而实现的;西晋灭吴、隋灭陈则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来实现的。

只有在大兵压境、兵临城下之时,小国君主为保全身家性命,方肯出城投降,使统一得以实现。

历史经验还表明,在统一条件基本成熟之时,统治者还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既不能在条件不具备时贸然行动,也不能因优柔寡断而坐失良机。

其次,战争的统帅必须知己知彼,实施正确的指挥,以保证战争的必定胜利。

否则,统一将难以实现。

在中国,每次由分裂走向统一,都会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乐。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秦亡后出现了强大的汉王朝,形成了汉民族;“结束数百年来大分裂局面的隋朝,年代虽短,而中国封建社会却从此向前迈进一大步,封建经济和文化也从此更加发达起来”,从而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严重分裂割据与宋、辽、金、西夏等国对峙的政治局面,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

总之,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既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相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摘自:《新华文摘》2004年24期作者:程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