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优质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着》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到爱心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他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爱心的传递,并学会关爱他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认知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学会如何主动去关爱他人,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爱心的传递,激发他们的情感认知,提升他们的关爱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到爱心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他人的。
2.引导学生感受到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到爱心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他人的。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到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爱心的传递,激发他们的情感认知,提升他们的关爱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一些爱心小卡片,用于课堂中的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爱心是如何传递给他人的?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关于爱心传递的图片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爱心传递的力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爱心是如何传递的,并分享给其他组。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爱心小卡片记录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爱心传递,贴在黑板上,形成一个爱心墙。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关爱他人,传递爱心?可以举例说明。
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心的传递者》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什么是社会公德,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爱心的传递者。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通过故事情节的呈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内容:故事《爱心的传递者》、学习活动设计。
2. 教学资源:幻灯片或图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等。
3. 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板书、录音设备(非必需)等。
4. 教学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以及适当的座位布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我会提前准备一幅简单而有趣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问学生这幅图片给他们的感觉是什么。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讨论对他人是否关心以及乐于助人的价值。
2. 故事呈现(20分钟)接下来,我将通过故事《爱心的传递者》来引导学生学习社会公德和成为一个爱心的传递者。
在讲述故事之前,我会让学生打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找到相应的故事页面。
然后,我会以生动的方式叙述故事,并利用幻灯片或图片等辅助工具来展示故事情节。
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听,留意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道德冲突。
3. 讨论与思考(20分钟)讲述完故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我会给予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们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是什么?你们认为故事中的谁是一个爱心的传递者?你们对爱心有什么理解?”等。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观点。
4. 认识重点与遗憾(15分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带领学生总结他们认为是故事中的爱心的传递者的特点和行为,将重点整理到教学板书上。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冲突,并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正确的决策。
5. 分组表演与分享(30分钟)接下来,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或角色编写一个小短剧,并准备相应的道具和服装。
每个小组将在课堂上表演他们的小短剧。
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课题:爱心的传递者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行为与惯、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懂得帮助他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在日常研究、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惯;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求。
教学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帮助他人时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1.展示教材64页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2.请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以及当时的感受。
3.请学生分享自己关心或帮助别人的经历。
4.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体会自己得到帮助后内心的温暖以及帮助他人后内心的快乐和充实。
活动二:寻找身边的爱心使者1.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关心着我们,默默给予我们帮助。
2.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的《他们在偷懒吗?》,找出故事中的爱心。
3.学生分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认识到身边的爱心使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温暖。
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充实。
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有很多人默默地关心着我们,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和奉献。
板书设计:10.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都有爱心第二课时活动三:善于帮助他人1.老师: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的学问。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第67页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位同学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
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对于剩下的段落,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以使其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 教学设计 优质

1、出示课件(播放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1.除了大的事件外,生活中的小事上你还遇到过哪些困难呢?得到过别人的什么帮助呢?
翻开书64页我们来看看你是否也遇到过此类情况你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哪些帮助呢
学生回答:
2.听了大家的讲述我能感受到大家在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动和感激之情,那么大家有没有主动帮助过别人呢?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爱心,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
最后:听歌曲《让爱传出去》,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爱心的传递者
无私奉献
关心帮助
教学设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时间
2019.4.10
课题
10爱心的传递者
教
学
目
标
1.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3.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重
点
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
难
点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教
学
流
程主Leabharlann 设计导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呢?(出示爱心图片)你们是不是也有一颗爱心呢?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好,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个爱心的传递者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
学生回答:
看同学们在讲述自己的时候都很开心幸福,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二、寻找身边的爱心使者
关爱就在我们身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
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主备设计
才能发现的,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教材65页的《他们在偷懒吗?》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10爱心传递者》,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材通过讲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的力量和传递爱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他们对于爱的理解逐渐深入,能够感知到爱的存在和力量。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如何传递爱、如何关爱他人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通过故事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传递爱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提高关爱他人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传递爱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分析爱心传递者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2.课件: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及相关图片。
3.教学道具:爱心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感受爱的力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学会关爱他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爱心传递者故事的理解,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爱心传递活动,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10爱心的传递者-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3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10爱心的传递者-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执教人:XXXXXX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第三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帮助学生形成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知道以尊重他人人格、满足他人所需的关爱方式,才是对他人真正的关爱。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地社会公益活动。
二、教学目标1、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2、认识到关爱就在他人需要时,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热情,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但由于个性的差异,少数学生对于献爱心这个话题,只停留在表面上,他们缺少对献爱心的真正意义的认识。
所以,需要从他们的亲身经历出发,帮他们认识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意主动献爱心,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轻松开放的教室氛围,通过活动,和音频、图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教室上能形成关爱他人的意识,建立学生良好的助人动机。
这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分享、启发等方式。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只要人人都献出爱心,就会形成一个充满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学难点:从关爱他人后、被他人关爱后的情感体验着手,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是一件双方都感觉到快乐的事情,从而自觉地从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爱心的人,他们热心帮助需要关爱的人。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尽本人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是他们的爱,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温馨。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爱心的传递者》。
板书课题。
3、让我们在《爱的贡献》这首歌的背景下,去感受那些温暖的瞬时。
播放视频。
二、我们都有爱心1、生活中处处有爱心。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故事;认识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姐妹花;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关注他人,有爱心;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记述、表达的能力与听取别人讲解、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与为他人着想的观念;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使其弄清“爱心”的内容,萌发其爱心。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讲故事,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爱心。
四、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故事情节导入“爱心”的话题。
(老师拿起课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曾遇到过一个同学在路上摔倒,需要帮助挽救?有一个下雨天你在学校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有带伞,让她困在了雨中,你会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课前可以进行兴趣调查)【讲授】2、讲故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对姐妹花,一个叫小芳,另一个叫小丽。
她们个子不高,长得也很普通。
但是,她们的爱心却是最强大的。
一天,小芳的老师生了病,小芳就给老师送去了一罐热汤。
那时正是大雨天,她也没有伞,湿透了的衣服裹在身上,手里还拿着热汤,这样的雨,她尽管在街上走着,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冷。
因为,她知道病人需要她,所以她即使感觉不舒服,仍决定前行。
但是,等小芳到了医院,却发现医院里的电梯不开启,她也上不去呀。
这时,小丽过来看到了小芳的狼狈模样,二话不说就把手上的伞递给了小芳,让她去送温暖了。
小芳也顾不得太多了,顺着水泥台阶上楼,一路往病房的方向走去。
走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到病床前了。
老师见到小芳,非常感动。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小芳像一缕暖阳,照亮了老师的生活。
老师看着窗外的雨,心里默默祈祷:愿这份爱心得到传递!这个故事听着感人吗?这对姐妹花无论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还是在做一些细小的事情时,始终都有一颗善良、热情和爱心的心。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但对于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会遇到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情况,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2.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实践演练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感人故事,引起学生对爱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懂得帮助他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2.情感与态度: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3.行为与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难点:帮助他人时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爱心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导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
二、共同回忆,体验爱心
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
1.(展示教材64页图片)
师: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你的感受如何呢?
2.师: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得到过别人的哪些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
预设:①摔倒了,同学把自己扶起来,自己心里很感动。
②没拿笔,同桌借给自己,自己心里很感激他。
③下雨了,没有伞,同学送我回家,自己很感谢他的付出。
3.师:你又曾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与大家分享一下。
①同学生病了,好几天没来学校。
当他身体恢复健康回到学校后,我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他,主动帮他补课。
②捡到钱包,归还失主。
4.师:看同学们在讲述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很感动和开心;在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很开心幸福。
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体会自己得到帮助后内心的温暖以及帮助他人后内心的快乐和充实。
】
话动二:寻找身边的爱心使者
1.师: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教材第65页的《他们在偷懒吗?》
2.师:找一找,他们的爱心藏在哪儿?你的身边有这样隐藏着的爱心吗?
3.学生分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4.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关心着我们,默默给予我们帮助。
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爱心装进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温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关心我们,教导学生学会感恩、奉献。
】
三、设置情景,奉献爱心
活动三:善于帮助他人
1.师: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第67页的图片。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2.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遇到困难,却不愿意被帮助呢?
3.学生分组讨论,班内交流意见,教师注意做引导。
4.师:所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用平等、友善、热诚的态度帮助别人,不嘲笑别人,以免使被帮助的人产生自卑心理,引起他们的反感。
5.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表达爱心的做法,演一演吧。
6.学生班内表演。
7.(出示教材68页“相关链接”)师:想一想,如果你是老
年公寓的老人,你想对志愿者们说些什么呢?
8.师: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例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友善与热诚的态度帮助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帮助人的时候应该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
四、课堂小结,传递爱心
本节课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得到关心、帮助,还是关心、帮助别人,都能获得快乐和幸福,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懂得了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奉献爱心时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