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浅论

合集下载

浅谈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渗透传统文化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教学中全面、深入地渗透传统文化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在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第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首要的。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利用各种教材进行渗透。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传统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道德、情感和人生哲理;在美术课上可以让学生欣赏传统绘画作品,了解其中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在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学唱传统民歌,感受其中的民族风情。

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寺庙、古建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例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灯笼节,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扎染、陶艺等,让学生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技艺。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研究。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集、文学作品等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研究。

通过鲁迅、丰子恺等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故事集中的传统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传统。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 引言1.1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深远意义。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冲击,传统价值观逐渐淡化,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重视。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1. 良好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等。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生活化,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培养情感与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5. 鼓励创新与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浅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古诗词、古文名篇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们在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让学生们朗诵古诗词、背诵古文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和认同。

除了语文和历史学科,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书法、国画、剪纸、剪纸、雕塑等等。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科学教育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郭守敬、祝穆等,他们在数学、天文、地理、医药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这些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科技文明,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如伯牙、钟子期、嵇康等。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这些古代音乐家的故事,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文化的传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文化的传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小学语文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国古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中国古文化的传承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实践和教学策略等方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文化的传承。

一、中国古文化的传承意义中国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字、礼仪、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承中国古文化可以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古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传承中国古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中国古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通过传承古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传承中国古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

中国古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古文化的传承,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承中国古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中国古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通过古文化的传承,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品味和鉴赏能力。

传承中国古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中国古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传承实践:注重古文古诗的教学。

古文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学生古文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智慧,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重视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思想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思想、艺术、文学、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宝贵遗产。

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因此,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一、语文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掘,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在教学《红楼梦》的时候,可以将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大观园文化、红学等知识。

又比如,在讲解语文词汇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典故、名言警句等形式的词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史教育中,也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可以将历史人物、事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历史。

此外,在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也可以将其渗透到历史教育中,让学生来了解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衣食住行等习俗和文化内涵。

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加深学生的数学认识。

比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对称性、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知识时,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装饰、建筑物等事物展示对称性的应用。

再比如,在教学数学中的几何形体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面体物体制作,以此来深度理解大量论证与计算等数学基础知识,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美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美术,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天性的发挥,更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在教学中国画时,可以加强对中国画的讲解,让学生领略中国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此外,在制作手工艺品时,也可以采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剪纸、刺绣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情。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文化的传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文化的传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语文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含了众多的经典著作、思想、道德观念等。

在课堂上传承古代文化,对于促进小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很有意义。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份深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历久弥新。

要保持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老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珍视和自信。

其次,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理解。

学习古诗词、古文、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有望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哲学及其他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加深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小学语文教育中注重传承中国古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

在小学课堂中,适时引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情操等方面,学生通过学习与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尊重他人、自我约束、自我超越的道德品质;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正直、正义、公正、诚信等方面,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则是指欣赏美的、创造美的能力和追求美的情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歌、故事等,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文字、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素质。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中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是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浅谈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农村小学生中的传承和渗透变得愈发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减少,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大打折扣。

如何在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希望可以为农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一、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渗透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并且可以更加自由地展开。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民俗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等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通过课外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孟子》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经典的魅力,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竞争和交流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来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古文观赏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诗文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美术课上,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传统的绘画技法,画一些传统的题材,比如山水画、花鸟画等,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课上,可以教学生学唱一些传统的民歌,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体育课上,可以融入一些传统的文化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跳绳、打陀螺等,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了解到传统文化的体育活动,感受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瑰宝。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意义、渗透途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教育意义1. 培养国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底蕴,其深厚的道德内涵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传授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学习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渗透途径1. 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是最主要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可以通过古诗词鉴赏、古文阅读、传统戏曲欣赏等方式,使学生接触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历史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历史课程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文物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3. 美育课程。

美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4. 思品课程。

思品课程是培养学生品德和思想的重要课程,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典、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三、实施策略1.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设计古诗词朗诵比赛、古文名篇朗读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感受和传承;在美育课程中,可以组织书法、中国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论文题目: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浅论
学校:孙镇一小
教师:田辉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浅论
摘要:童年的教育对个人文化品质的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学生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烙印将影响其终生。

小学语文教育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勇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只有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教学方式;实践活动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自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所以,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深远意义的。

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对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下面略陈鄙陋,浅谈一下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看法。

1 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物质文化发展的速度。

特别是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长淡化了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使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孩子身上继承的很少。

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优秀品质荡然无存,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反映出在少年儿童中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

同时,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本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在许多孩子们知道的多是奥特曼、米老鼠,而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些文化故事却鲜有所闻。

与日韩孩子们身上浓厚的传统文化气质相比,我们自己孩子身上确实缺乏传统文化的气质。

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阻,西方文化盛行的状况下,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采取的教学方式
山东省通用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在教材的编写上非常好。

对于如此好的教材,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受到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启蒙与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在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至关重要的奠基和引导作用,是民族思想的来源,话语的来源甚至是民俗民风的来源,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

而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

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

如低年级的
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安排其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

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

诵读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再结合其它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可以有效地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抵制不良的精神污染。

启蒙与诵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好传统文化这门课。

3 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
文化不是纯理论性的,不是仅停留在书本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日常生活中。

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呤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每周开设一节表演课,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的表演的快乐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地博大精深。

小学教育对个人文化品质的形成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学生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烙印将影响其终生。

小学语文教育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勇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只有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使之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