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7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1

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 C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尽管两次改革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均破坏了井田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令行于民。
”以上故事最能说明改革者应该( )A.一诺千金,立信于民B.足智多谋,能言善辩C.大公无私,赏罚分明D.不畏权贵,百折不挠答案 A解析从故事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其说明的道理主要是A项。
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 B解析注意题干材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变化,说明小农经济在秦国得到发展,故选B项。
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在“瓦解”;D项中的“战斗力”无法从材料中获取。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答案 B解析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5.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 A解析通过表格可知其为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二)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单元质量检测(二)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改革史时做了如下总结,符合史实的是( )A.李悝和商鞅都提倡“赏罚分明”B.管仲和商鞅都鼓励商业的发展C.管仲和李悝都废除了井田制D.商鞅和李悝都致力于维护贵族的利益解析:选A 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主张,商鞅变法中也多次体现“赏罚分明”,比如按军功授爵等,因此A项正确;商鞅主张“抑商”,B项错误;管仲和李悝都只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井田制但并没有废除,C项错误;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都对贵族利益造成了威胁,D项错误。
2.《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则材料反映( ) A.秦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秦代农民税赋较轻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解析:选D 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项与题意相符。
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选D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担负固定的赋税和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4.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而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
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析:选A 据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破荫附”,可知二者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17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该材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解析】题干中说到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工资决定了市场的购买力或者是市场需求,而不断上升的生产率就等于市场的供给,由此可以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生产相对过剩严重,故选C项。
【答案】 C2.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导学号:14330132】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D.经济规律的作用【解析】之所以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后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
【答案】 B3.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行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盛行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之风。
1924年到1929年之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
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B.进一步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发展【解析】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了市场虚假繁荣,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 D4.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
”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解析】题干所描述的是1929年经济危机时的社会现状:股市崩溃引起连锁反应,“工人大量失业”,分析各选项,B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水平测试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④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
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各种思想交相辉映,这都是预示着未来变革的力量。
2.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答案 C解析审题时需要注意题干中的设问角度是“经济方面”,A项的内容主要涉及文化方面,B项为政治方面,都与题意不符;C、D两项均为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但D项的统一度量衡,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没有打击旧贵族的作用,因此答案为C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上述记述可以说明( )A.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B.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答案 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从史书上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多强调自己是炎黄子孙或大禹、汉室之后,说明当时各个少数民族在心理上认同华夏文明,一方面通过对其祖先的追述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本民族对华夏民族心理的认同。
故选B项。
4.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模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
”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制度方面的措施。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履亩而税”政策,实质上是( ) A.根据土地的多少收税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C.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D.按公田的数目收税解析:这些改革都从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B2.“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
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
”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A3.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前三项都是正确的。
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所以,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4.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封建化”的含义。
“封建化”主要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应由天子决定。
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增强,权力开始下移,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开始瓦解。
A、C、D三项均与春秋时期史实不符。
2.(原创)管仲自称其安国之策是“修旧法,择其善者而用之”,这说明( )A.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D.春秋时期奴隶制已受到破坏制度已被破坏,但却未完全被废除。
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行连坐制度。
4.(原创)东汉学者桓谭曾说:“李悝著《法经》,卫鞅(商鞅)受之,入相于秦,是以秦、魏二国深文峻法相近。
”理解最准确的是( )A.商鞅是李悝的学生B.秦魏两国文化同源C.商鞅相秦后,以法治国D.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潮流,而D项显然是材料中现象的本质。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指的是(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为解决实施均田制后的户籍管理、赋役征发等问题,北魏实施了三长制。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故选A项。
7.王安石变法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方针。
高中历史第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

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 C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尽管两次改革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均破坏了井田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令行于民。
”以上故事最能说明改革者应该( )A.一诺千金,立信于民B.足智多谋,能言善辩C.大公无私,赏罚分明D.不畏权贵,百折不挠答案 A解析从故事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其说明的道理主要是A项。
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 B解析注意题干材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变化,说明小农经济在秦国得到发展,故选B项。
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在“瓦解”;D项中的“战斗力”无法从材料中获取。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答案 B解析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5.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 A解析通过表格可知其为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卷(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岳麓版)选修1 2013高二历史练习(含解析)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春秋时期,齐国进行赋税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目的是 ( )。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解析首先明确“相地而衰征”的内容: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它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其次逐个分析备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出答案为A。
答案 A2.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比较能力。
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尽管两次改革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均破坏了井田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答案 C3.右图反映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答案 A4.商鞅变法哪些内容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 )。
①军功授爵制②准许土地买卖③禁止弃农经商④建立县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奴隶主贵族特权主要靠血缘、世袭取得。
①②两条内容打破了世袭,以军功和金钱为标准代替特权。
答案 A5.世人对秦国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 D6.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解析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事实是“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而不是所有的都不拥有。
不符合史实。
答案 B7.“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 2016-2017 学年高中历史 第 2 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
革(下)学业分层测评 7 忽必烈改制 岳麓版选修 1
( 建议用时: 40 分钟 )
[ 学业达标 ]
1.忽必烈即位后进行了政体更新,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 合题意。
答案】 B
2.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含④的选项。
答案】 D
①保护临安等城市, 使之不毁于战火 ②废除州县官世袭、 释放大批奴隶 派的挑战 ④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 题中①②③④所述内容均是忽必烈推行“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的主要 措施。
答案】 A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 ③御史台——纠察百官
B 项符
①理藩院
②宣政院 ③澎湖巡检司 ④台湾府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
和琉球,大大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答案】 B
3.下列对忽必烈改制中的政体更新的评价,
表述正确的有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 ③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④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 有利于社会稳
A.①②③④
.①②④ C.②③④
.①②③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
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
4.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
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
③粉碎顽固
答案】 C
[ 能力提升 ]
【解析】 A C D 三项只是对当时起作用,而 B 项中的行省制度奠定了后来省级行政
区划的基础。
答案】 B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这说明他要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制”的结论。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
主要
表现有 ( )
①地方设劝农官 ②中央设大司农司, 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
法 ④颁布“农桑之制”
A.①②③ .①③④ C.①②③④
.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以农桑立国的国策的基本内容, 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C
6. 下列对“汉法”和“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 . 社会进步是在不断地斗争中前进的 C . 汉法”与“旧俗”性质相同 D . 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 “汉法”是封建性质的, “旧俗”是奴隶性质的,
故选
C 项。
7. 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 ) A .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B .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 . 重视发展农业 D . 实行兵民分治
8. A . 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 B . 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制 C . 实行南北汉蒙分治
D . 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
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
材料一 忽必烈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 在利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的同时, 又在政治
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
所以,忽必烈吸收汉法是有保留的,是以不危及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
忽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带有明显的蒙汉二元性。
这种二元政策, 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内蒙外汉”的形式表现出来。
草原旧俗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当多得占据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汉法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地位。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
本。
” 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 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
稼桑果之禁。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做法?
【解析】第⑴问回答时要注意与教材内容的结合。
第⑵问注意材料信息的提示作用。
第(3)问注意分析忽必烈改制双重性的特点。
【答案】(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本的
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发生变化。
(2)政治: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在地方,设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民族关
系方面,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变过去的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经济: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
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
(3)忽必烈重用汉官,推行汉法,充分反映了他接受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追求社会进
步的精神;但他同时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实行民族分治,流露了他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
10.下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
请思考:
(1)上述改革从措施上来看,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相同。
你
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2)从改革者的命运上看,你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什么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第⑴(2)问都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
之有理即可。
答案】(1) 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
一般来说,最高
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来突破改革的阻力。
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变法
变法也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最高统
就难以成功。
(2) 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
因为只要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
人往往是社会的特权阶层。
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