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艺术手法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逍遥游节选教案:情感表达与文学创作的方法

逍遥游节选教案:情感表达与文学创作的方法

注:本文是由的,只供参考。

逍遥游,是唐代文学家渊明的一篇散文名篇。

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逍遥游的教学案例。

一、情感表达1.1 情感主题逍遥游的主题是“游”,但不是游泳、游乐园那种游,而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是一种解放精神的游。

陶渊明通过文字表达他对束缚约束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反叛的情感,在文学中被称为浪漫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但在逍遥游中也有体现。

1.2 情感表达手法情感表达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逍遥游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游走的旅途,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前者或卧或起,或安或移;后者或水中或泥中,或高或下,或左或右”,表现出对旅行和自由的向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出对人生经历和自由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的情感表达广泛采用意象和联想的手法,这是文学作品的常见技巧。

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象和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感同身受,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文学创作2.1 文学技术逍遥游采用的散文体裁,为中国文学史上体裁的开拓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所能写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的创作需要具备的技术是文字表达。

陶渊明的文字表达方式清新自然,简洁达意,即使是用诗般的语言质朴又意味深长。

这种技巧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

2.2 叙事策略逍遥游所采取的叙事策略,同样是文学作品中需要突出的一点。

例如,作者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山水、日月星辰,达到了景物与人物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时,在描写逍遥游的旅途中,作者故意使用了一些短语,如“或卧或起,或安或移;或水中或泥中,或高或下,或左或右”,通过不断的反复强调,达到了情感和文学效果的双重效果。

2.3 艺术感受文学作品中,艺术感受是关键之一。

陶渊明在逍遥游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富有艺术性。

例如“陆行不辍”的气韵,“怀弱齿”的比喻,这些语言的优美度和显著性,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高度。

《逍遥游》教案sun

《逍遥游》教案sun

《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3)能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2)学会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等,理解作品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逍遥的向往,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逍遥游》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3. 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逍遥游》原文。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鉴赏书籍、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生僻词语、修辞手法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4. 文章解析(1)解析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揭示作品的主题。

5. 古代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介绍古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方法,鉴赏《逍遥游》。

6. 实践练习(2)互相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8. 课后作业(1)熟读《逍遥游》,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古代文学鉴赏方法。

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逍遥游节选教案:语言表达与修辞艺术的提升

逍遥游节选教案:语言表达与修辞艺术的提升

前言《逍遥游》是唐代大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其幽雅清新、意境高远而被誉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

近日,笔者针对该诗篇进行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诗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语言表达与修辞艺术两个方面入手,对《逍遥游》进行节选教案分析,以期能够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欣赏古人智慧和美学。

一、语言表达的提升《逍遥游》的语言表达显得通顺自然、清丽脱俗,使人沉浸在仙境一般的美好境地中。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下几个方面:1.句式简练《逍遥游》的句式简练,语言质朴生动,自然流畅,兼顾了文学与实用性。

例如,“清溪流石间,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话短小精悍,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清溪与石间的景象,同时凭借“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

2.意象鲜明《逍遥游》的叙事手法以意象鲜明著称,特别是在描写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心理情感等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

例如,“松花江上,冰入数丈,云屯蚁阵,风吹象群,素月生光,犹如霜色。

远近山川皆变色,何以明之又何以晦?”这个意象的运用,让整个诗篇充满了神秘感和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深邃思考和自由想象。

3.语言美感《逍遥游》的语言美感体现在大量使用压韵、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上,增强了诗篇的调性,让整篇诗篇的节奏感更加鲜明有力。

例如,“世人纷纷对我言,但言纷纷不如闲。

闲言闲语听不闲,挥手自得青山先。

”这一段清新脱俗的语言,充满了婉约柔美之美,让读者不禁沉迷于其中。

二、修辞艺术的提升修辞艺术是诗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逍遥游》之被誉为“绝世好诗”的关键所在。

在《逍遥游》中,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整个诗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1.对比修辞对比修辞在《逍遥游》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掘,是实现情感表达和生动描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紫芝含英,云英积翠,芳菲巧蝶,肥水纤鱼。

”这个修辞手法,把不同的自然景象、生命形态和物品与动物进行了巧妙对比,笔者不禁为陶渊明的深刻生命意义而感叹。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作为引导者,努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存在依赖心理,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逍遥游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掌握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五、教学反思
在《逍遥游》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诗文教学的特点和挑战。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反思: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成功的。这个问题与庄子《逍遥游》的主题紧密相关,使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导入的设计,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审美情趣的培养:庄子散文的审美情趣独特,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庄子散文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4)文化背景的拓展:学生对古代道家哲学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逍遥游》的理解。
突破方法:补充讲解道家哲学背景知识,推荐阅读相关资料,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逍遥游》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逍遥游》为庄子名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篇章整体感知:了解《逍遥游》的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2.词语积累:学习并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逍遥”、“游刃有余”等。
3.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等,理解句子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自读要求:(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一、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壹五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提炼观点,表达自己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分析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对比分析法: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庄子。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对比分析: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对《逍遥游》与其他作品异同的分析能力。

示范教案(逍遥游)

示范教案(逍遥游)

示范教案(逍遥游)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品味《逍遥游》中的诗意,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品味诗意,培养兴趣。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意境解析。

2. 诗意的体会。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逍遥游》原文、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让学生朗读《逍遥游》原文,感受诗意。

3. 分析作品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讨论:《逍遥游》中的诗意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5.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逍遥游》原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逍遥游》中诗意的体会。

第二章:逍遥游的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1. 主题思想的把握。

2. 寓意剖析。

教学难点:1. 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

2. 寓意的挖掘。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逍遥游》主题分析、寓意解读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分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寓意。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4. 讨论:作品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主题思想和寓意?5.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回顾《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逍遥游》主题思想和寓意的理解。

第三章:逍遥游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逍遥游》中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对主题的体现。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识别。

2. 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1. 人物形象的特点归纳。

2. 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联。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逍遥游》人物形象分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的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 的描写之中,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散文的独 特风格:想像丰富,奇思连翩,变幻莫测,使人 感到汪洋恣肆,雄奇壮丽,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色彩。从文学成就来看,在诸子作品中《庄子》 是最突出的。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说:“其文 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 也。”
一、用寓言说理。 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
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 记 • 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位有意识创作寓言的作家,而《逍遥游》全 篇就是运用大量的寓言来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 中的。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形成一种奇诡异常、 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三、善于运 用比喻。 课文中的比喻,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
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 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 而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先以水与舟的比喻,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 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 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此处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而杯水芥舟数 句则是比中之比。如批评蜩与学鸠不能理解鹏之 远飞行径,以旅行备粮为喻:“适莽苍者,三餐 而反,腹尤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接着还通过朝菌、蟪蛄与冥灵、大 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 “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课文一开始,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 雄奇深邃的境界。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 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起飞之时,“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奇雄壮阔的景象。接着 ,转入对九万里高空景观的描写,只见“野马”奔腾微尘浮游,茫 茫苍穹难辨其色,这又是何等高远幽寂的境界。这则寓言对大鹏的 描写,表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把鹏鸟与寒蝉、灰 雀、斥鴳作比,表明了庄子的“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的自我得意者。
运用寓言故事,将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盎然多趣,这就使庄子 的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性。
二、极富想像力。 先秦其他诸子的散文中也多用寓言,但他们的寓
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取材一般也是人们熟悉的日常 生活和熟知的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 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 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在《逍遥游》中,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 了诗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 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古训中或为刚孵出 的小鱼,或为尚未孵化的鱼卵,本为至小之物,文中 却把它想像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接着,在作者的笔 下,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 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想像力之强令人惊 叹。写鹏的南徙,一“击”“三千里”,一 “抟”“九万里”,此时,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 上苍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诗人的 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
《逍遥游》艺术手法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 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 ,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 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 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 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 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 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 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 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志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