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翻译赏析
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彬,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 指颖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狼籍残红: 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蒙蒙: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肇管伴奏的歌筵。
散: 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帘彬:窗帘和窗模,泛指门窗的帘子。
翻译: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肇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产奏、酒杯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
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
“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
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
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
“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
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
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译文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
驱车去追寻。
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
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飞盖相追:化用曹植《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盖:车篷;飞盖指奔驰的马车。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阑干:“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后来就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指水气交错的样子。
晖:阳光。
沧洲:水边的陆地。
赏析: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
作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该篇用审美的语言把西湖的好处给介绍出来。
该词上片是说,西湖的第一点好处,是在于“佳景无时”——一年四季风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处;一天之中,无论晓景、午景、黄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
正因为如此,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车马载着游客翩翩而至。
人们往往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观景,直至尽兴方归。
在下片中,作者则告诉人们,虽然西湖“佳景无时”,但好中选好,最妙的还是黄昏之景。
闲倚栏杆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水远烟微,引人遐想;而最让人感到惬意的是,水边草地上,高洁潇洒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该词末两句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目的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桑榆晚景,他对西湖黄昏之景情有独钟,这是符合一个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态的。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是北宋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述了夏季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
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旌(jīng)旗:古代旌旗仪仗。
③幢(chuáng):古代的帐幔。
④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⑤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⑥笙(shēng):簧管乐器。
赏析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
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词中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读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
描绘出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秋荷所导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诗诗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赏析一】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
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桑子》原文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采桑子》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
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
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
“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
风格空灵、淡远。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全诗原文及赏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归。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译文及注释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
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 ...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1]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juview_1267.h tml绿叶紫裹,丹茎白蒂。
出HH56F>自先秦宋玉的《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
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
湫兮如风,凄兮如雨。
风止雨霁,云无所处。
”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
”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
广矣普矣,万物祖矣。
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开过以后,西湖风光依然好。
落花遍地,残红零乱,柳絮漫天飞舞,栏干畔垂柳柔条竟日在风中飘拂。
笙歌散尽,喧闹消失,顿觉春空宁静。
回到室内,待双燕从细雨中归来,才放下窗外的帘子。
【集评】
清·谭献:“‘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
”又:“‘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
”(谭评《词辨》卷一》
清·先著、程洪:“‘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
”(《词洁》)
【赏析】
此词写西湖暮春景物,胸怀恬适之趣。
古诗词中此类题材,多写群芳正盛之时游观,本词却于群芳过后,于落红飞絮之外,得寂静之境;游客皆随笙歌散去,词人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
上片写游冶之盛。
首句乃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色,皆实景。
下片写人去之静。
过片写昔日湖上游乐,是虚写。
“群芳”句语意似尽,却逗起下句“狼籍残红”,欲断还连,即所谓“扫处即生”,章法极妙。
西湖之好,词人之乐,并可想像而知。
全词于景中见情,文字疏隽。
词人此时以太子少师致仕归居颍州西湖,远离世纷固然轻快,而脱去世务不无空虚,静观自适虽充满情趣,却又不免微露怅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翻译赏析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前言】《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这首诗描写了夏季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上片,把荷花,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下片,写畅游荷塘,饮酒听曲,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旌旗:古代旌旗仪仗。
③幢:古代的帐幔。
④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⑤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⑥笙:簧管乐器。
【翻译】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
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赏析】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
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
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词中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读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
描绘出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秋荷所导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诗诗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