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析:雪掩孤村,一枝独放,这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 的感受。 “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又透露出诗 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给读者以 强烈的感染力。
“数枝” 非早,不如“一枝” 更佳——郑谷
1、请给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写一篇文 艺随笔,侧重于体现诗歌景物描写与 情感的关系。(400字以内) 2、请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从你读 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 危害性。(400字以内)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闹”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 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春鸟 和鸣的生动景象。(描景象) 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 听觉的感受。 (点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
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 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贬词褒用 文中义: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观点: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事例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一句的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 着变了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 善用联想义,意蕴更丰富 剖析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合阳中学雷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随笔,以一种平淡和深刻诠释了朱光潜先生的大气,更凸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咀嚼”艺术的独到见解。

那么,对于我们的中学生而言,如何学习,如何把这种“咀嚼”的严谨习惯贯穿在自己以后的读书学习中,是个可以不断商榷的话题。

作为教师,上好一堂公开课,无论是于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我对《咬文嚼字》一课作如下设计。

三维目标: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之精神。

教学重点:1.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观点。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2.明确“套板反应”的内涵,引导学生注意避免联想的惰性。

教学方法:自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3分钟)[PPT课件演示:P.1欢迎语;P.2课题]咸丰年间,曾国藩战败失利,在奏折中自写“臣屡战屡败,请求处分”。

他的师爷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皇上不但没有问罪,反而嘉许他顽强不屈。

作战不利的曾国藩,仅凭着师爷的一句“屡败屡战”就轻轻松松化解了一场灾难。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门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咬文嚼字》(板书)二、咀嚼课题和结构(4分钟)情景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PPT课件演示:P.3](当说不出时,立即请同学查字典。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

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

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学习议论文的写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四、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六、教具:PPT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欣赏小故事: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

”可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改后的语言更能让人感受到乞丐的可怜,更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

不同的语言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咬文嚼字》。

(二)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其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三)解题:“咬文嚼字”什么意思?明确: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四)走入课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1、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学生读第3段)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讲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讲解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包括词汇积累、语法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错别字和语病,并共同探讨如何避免和纠正这些错误。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讨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练习法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一、导入新课;二、投影材料;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__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__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__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__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__结构,掌握__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__的__——《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__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起源2.2 咬文嚼字的历史发展脉络2.3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第三章:咬文嚼字的类型与特点3.1 字义咬文嚼字3.2 字形咬文嚼字3.3 字音咬文嚼字3.4 词语咬文嚼字3.5 句子咬文嚼字第四章: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1 字义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2 字形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3 字音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4 词语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5 句子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1 咬文嚼字在文章写作中的应用案例5.2 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案例5.3 咬文嚼字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案例5.4 咬文嚼字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案例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6.1 咬文嚼字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6.2 咬文嚼字在日常沟通中的实际应用6.3 咬文嚼字在不同场合的沟通策略第七章: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7.1 咬文嚼字对提高学术写作质量的作用7.2 咬文嚼字在学术论文中的常见应用7.3 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注意事项第八章:咬文嚼字在媒体传播中的价值8.1 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8.2 咬文嚼字在广告宣传中的创意运用8.3 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第九章: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9.1 咬文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9.2 咬文嚼字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性9.3 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第十章:咬文嚼字的实用技巧与练习10.1 咬文嚼字的实用技巧总结10.2 咬文嚼字的练习案例及解析10.3 咬文嚼字练习的反馈与改进方法第十一章:咬文嚼字与语文教学11.1 咬文嚼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1.2 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11.3 咬文嚼字在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第十二章:咬文嚼字与跨文化交流12.1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2.2 不同文化背景下咬文嚼字的差异12.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策略第十三章:咬文嚼字与认知心理13.1 咬文嚼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13.2 咬文嚼字对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13.3 咬文嚼字在认知心理中的应用案例第十四章: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14.1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联系14.2 咬文嚼字在各种修辞手法中的应用14.3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综合练习第十五章:咬文嚼字的评价与反思15.1 咬文嚼字学习的自我评价15.2 咬文嚼字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调整15.3 咬文嚼字学习的目标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讲解了咬文嚼字的定义、发展、类型、方法、应用和练习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六、运用实践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经过多次修改,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据洪迈《容斋续笔》)试说说为什么用“绿”字最好?
(板书: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实例4: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启示: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实例5: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例子有:郭老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改诗、苏轼写诗、套板反应
实例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五、小结:
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套板反应(反)
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实例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实例3.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极其富于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
七、作业
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郭老改字句式
王若虚改句繁简
贾岛改诗字眼文字和思想感情关系密切
苏轼写诗联想(正)
(二)作者文中的“咬文嚼字”是何含义?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最后一段:咬文嚼字要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