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主语“父母宗族”,谓语是“戮没”,“为”实 际上是放在动词“戮没”的前面,行为的主动者 没有出现。“皆为戮没”是说“皆为秦王戮没”。 这里的“为”字就不能看成介词了,而应该看成 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为”字直接用在动词的前 面,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是省略 了,而应该看作是“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 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 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不应该认为是 省略了。
公子列传》 ▪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 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
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被动句 王力古代汉语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意念被动句)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邹阳《狱中上梁王 书》)
句式辨析二:V+于+N (二)
丧地于秦七百里;举于市:于,引进动作 发生的地点。
败于齐;辱于楚;膑脚于宋: “齐”、 “楚”、“宋”可以理解为地域范围,也 可以理解为具有动作施行能力的国家。进 而“于”就有两可理解,可以理解“于” 是引进动作发生地点的介词,也可以理解 为引进施动者的被动标记。
句式四:“R为A所V”
在动词谓语前用 “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在主动者与动词谓语之间加 “所” 构成 “为……所”式。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汉代。一直沿 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但直到汉代才逐渐 多起来。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庄子·秋水》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 《史记·管晏列传》
句式八:R被AV(一)
在动词谓语前用“被”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这种句式就是现代表被动的“被”字句的源头,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
子·五蠹》
句式三:“R为V”
“为”的宾语(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省 去不出现。例如: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 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 乎!” 《左传·成公二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3)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施事+所+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所+谓语”,女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谓语”女口: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女口: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
女口: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爲……所”式中“爲”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不出現, 爲 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不出現, 所 式中“ 如: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 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史 李將軍列傳) 記·李將軍列傳)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恐為所並。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恐為所並。(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 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 夏,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 夏焉。(史記·大宛列傳) 夏焉。 史記 大宛列傳) 大宛列傳 還偶爾可以與“ 結合表被動: “爲”還偶爾可以與“於”結合表被動: 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 ……失其國家 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 墨子·法儀》 (《墨子·法儀》) 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泰伯世家) 。(史記 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泰伯世家)
上述被動表示法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被動詞, 上述被動表示法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被動詞, 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這 種被動句稱爲“意念被動句” 種被動句稱爲“意念被動句”,也叫做 無標誌的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也有, “無標誌的被動句”。現代漢語中也有, 如: 新教學樓終於建好了。 新教學樓終於建好了。 論文寫完了。 論文寫完了。 老虎打死了。 老虎打死了。
3.1“於”字句 於
“於”最初是表提攜義的動詞,甲骨文時代 於 最初是表提攜義的動詞, 它已經虛化出介詞,且功能非常多, 它已經虛化出介詞,且功能非常多,可以 引介對象、處所、起點等, 引介對象、處所、起點等,於是就在這麼 活躍的基礎上產生出引介行爲動作的施事 者的用法,即表示被動。 者的用法,即表示被動。如: 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論語 衛靈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章 。(老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64章)
3.2“爲”字句 爲
),母猴也 母猴也, 《說文·爪部》:“ (爲),母猴也, 說文·爪部》 其爲禽好爪, 母猴象也; 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 但古文中未見“ 有此義, 形。”但古文中未見“爲”有此義,最早 見到的“ 爲動詞, 見到的“爲”爲動詞,春秋時期已經虛化 出介詞,可以引介對象、處所、方式等, 出介詞,可以引介對象、處所、方式等, 爲引進主動者、表被動奠定了基礎。 爲引進主動者、表被動奠定了基礎。 字被動句產生於春秋時期, “爲”字被動句產生於春秋時期,戰國末 期發展成爲“ ……所 期發展成爲“爲……所”式,漢以後是它 的繁榮期,並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 的繁榮期,並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
“爲”字之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以不出現,“爲” 字之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以不出現, 直接處於動詞之前, 直接處於動詞之前,如: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戮沒。(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使身死而爲刑戮。(《墨子·尚賢中》 刑戮。( 使身死而爲刑戮。(《墨子·尚賢中》) 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 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史 ·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本紀) 記·秦始皇本紀) 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爲弑易。(《史記· 弑易。( 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爲弑易。(《史記·晉 世家》 世家》)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爲禽矣。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爲禽矣。 史記·淮陰侯列傳 淮陰侯列傳) (史記 淮陰侯列傳)
如是者謂之壅於言,壅於言者制於臣矣。 如是者謂之壅於言,壅於言者制於臣矣。 韓非子·南面》 (《韓非子·南面》)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荀 王制》 子·王制》) 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論語·公冶 禦人以口給, 於人。(《論語· 。( 長》)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 荀子· 。(《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荀子·榮 辱》) 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於人乎?( ?(戰國 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於人乎?(戰國 趙策) 策·趙策) 趙策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韓 非子·備內 備內) 非子 備內)
但是我們認爲這裏的“ 但是我們認爲這裏的“於”字式仍然是被動 句式,原因在於,在這種被動句中, 句式,原因在於,在這種被動句中,“於” 是介詞,本身並不能表示被動, 是介詞,本身並不能表示被動,而是動詞已 經表示了被動的意義, 的作用只 經表示了被動的意義,“於”的作用只是引 入行爲動作的主動者,由於它引入了主動者, 入行爲動作的主動者,由於它引入了主動者, 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 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 現代漢語中“ 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前, 現代漢語中“被”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前,而 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後,古今詞序不同。 “於”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後,古今詞序不同。
“爲”字句的特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加 字句的特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加 有時在“ 後再加主動者, “爲”,有時在“爲”後再加主動者,後來 又可以在動詞之前再加“ 又可以在動詞之前再加“所”。如: 將爲三軍獲。(左襄 左襄18) 止,將爲三軍獲。(左襄 ) 不爲酒困 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 。(論語 不爲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 而身爲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 韓非子· 而身爲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道術將爲天下裂。(莊子·天下) 。(莊子 道術將爲天下裂。(莊子·天下) 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賈誼《 ?(賈誼 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 秦論上》 秦論上》) 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爲鄉黨戮笑。(漢 戮笑。( 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爲鄉黨戮笑。(漢 司馬遷傳) 書·司馬遷傳)
被動句式: 被動句式: 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的 句式叫“被動句式” 句式叫“被動句式”。 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 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 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 只是當時還沒有現代普遍。 只是當時還沒有現代普遍。古代漢語最常 見的被動句式有“ 字式、 字式、 見的被動句式有“於”字式、“爲”字式、 字式、 字式等。 “見”字式、“被”字式等。
三、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
從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看, 從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看,古代漢語最常 見的被動句式有“ 字式、 字式、 見的被動句式有“於”字式、“爲”字式、 字式、 字式等。 “見”字式、“被”字式等。 據唐鈺明( 據唐鈺明(1985)的研究,漢語被動式起源 )的研究, 於商代,且早期只有“ 字式。春秋開始, 於商代,且早期只有“於”字式。春秋開始, 字式之後相繼出現了“ 在“於”字式之後相繼出現了“爲”字式和 字式,戰國後期才出現“ 字式。 “見”字式,戰國後期才出現“被”字式。 這幾種單一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 這幾種單一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出現 了綜合式, 了綜合式,如“爲……於”、“見……於”、 於 於 “爲……見”以及漢代最常見的“爲……所” 見 以及漢代最常見的“ 所 式等。 式等。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一、要解决的主要問題
何爲“被動” 何爲“被動句式” 何爲“被動”?何爲“被動句式”?漢語 的被動句從古至今有什麽異同? 的被動句從古至今有什麽異同? 漢語的被動句式有哪幾種?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式有哪幾種?都是怎樣 構成的? 構成的? 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 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被”字被動句式是 怎樣發展來的? 怎樣發展來的?
漢代, 漢代,“於”字句仍比較常見,如: 字句仍比較常見, 是故聖人法天順情, 於俗, 於人。 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於俗,不誘於人。 淮南子·精神訓》 (《淮南子·精神訓》) 故內惑於鄭袖, 於張儀。( 史記· 。(《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 原賈生列傳》 原賈生列傳》) 前不遇於魯,後不遇於齊,無以異也。 前不遇於魯,後不遇於齊,無以異也。 論衡·非韓篇》 (《論衡·非韓篇》) 然而兵破於陳涉, 於劉氏者,何也? 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 漢書·賈山列傳》 (《漢書·賈山列傳》) 漢代以後,這種被動句逐漸少見。 漢代以後,這種被動句逐漸少見。
戰國末期, 戰國末期,“爲”字句又發展爲“爲……所”式, 字句又發展爲“ ……所 即在“ 字句的施事者與動詞之間加入“ 即在“爲”字句的施事者與動詞之間加入“所”字, 這種句式在漢代廣泛使用,現代漢語中也可以使用。 這種句式在漢代廣泛使用,現代漢語中也可以使用。 如: 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 韓非子· 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鱉所食 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鱉所食。 莊子·盜跖》 (《莊子·盜跖》) 漢軍却,爲楚所擠。(《史記·項羽本紀》) 漢軍却,爲楚所擠。(《史記·項羽本紀》 梁父卽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擄者也。(同上) 。(同上 梁父卽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擄者也。(同上) 追北至平城, 胡所圍,七日不得通。 史記·樊 追北至平城,爲胡所圍,七日不得通。(史記 樊 酈滕灌列傳) 酈滕灌列傳) 衛太子爲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 衛太子爲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 少北,則爲匈奴所得。(《漢書·張騫傳》 少北,則爲匈奴所得。(《漢書·張騫傳》)
二、被動與被動句式
所謂被動,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 關係,也就是說, 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的 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例如: 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例如: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不折; 可鏤。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荀子·勸學》) 魯酒薄而邯鄲圍。(《莊子·胠篋》 魯酒薄而邯鄲圍。(《莊子·胠篋》) 亡其六郡。(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昔者龍逢斬 比干剖 萇弘胣 chǐ,刳腸, 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ch ,刳腸,裂 ),子胥 子胥靡 爛於江中)。( 莊子·胠篋》 )。(《 腹),子胥靡(爛於江中)。(《莊子·胠篋》) 得兔, 不可復 。(《韓非子·五蠹》 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最後一句更加明顯,兩個“ 都是受事者, 最後一句更加明顯,兩個“兔”都是受事者,但一 個作賓語,一個作主語。 個作賓語,一個作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