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观题练习1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推荐下载

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 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 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 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 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 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问题:(8 分)
判决一
倘建筑师为自由民建屋而工程
不固,使房主之子因而致死,则应 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
杀此建筑师之子,判处乙之子死刑。 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1)这两份判决分别依据下列哪部法律?(2 分)
①《民法大全》
判决一:
(2)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6 分)
【考点】古代罗马法;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 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0产中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2负料,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3试时23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55工且22作尽2下可护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5试技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4置管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3技试资件且、术卷料拒管中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主观题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凡分⽥,照⼈⼝,不论男妇,算其家⼈⼝多寡,⼈多则多分,⼈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如⼀家六⼈,分三⼈好⽥,分三⼈丑⽥,好丑各⼀半……盖天下皆是天⽗上主皇上帝⼀⼤家,天下⼈⼈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天下⼤家处处平均,⼈⼈饱暖矣。
-----引⾃《天朝⽥亩制度》材料⼆:中国⽂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之上,独⽕器万万不及。
……中国欲⾃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其⼈。
——— 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材料三:(⼀)驱除鞑虏。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创⽴民国。
今者由平民⾰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总统由国民共举。
(四)平均地权。
……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同盟会宣⾔》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代表近代中国哪个阶级的什么政治派别的主张? (3分)(1)材料⼀是农民阶级太平军的主张、材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命派的主张。
(2)材料⼀的基本主张有哪两点?,能否落实?原因何在? (5分)(2)其⼀是绝对平均分配⼟地,其⼆是实⾏公有的圣库制度(或者答绝对平均分配⽣活资料);不能落实;因为绝对平分⼟地和圣库制度都是空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法落实。
(3)材料⼆的主张的根本缺陷何在?,这导致了什么结局? (3分)(4)材料三作为⾰命纲领的弱点是什么?这导致了什么结局? (4分)(4)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民权主义不敢放⼿发动⼴⼤群众,民⽣主义缺乏彻底的⼟地⾰命纲领。
结局是导致⾟亥⾰命缺乏群众基础,使⾰命失败。
答案:71.(1)材料⼀是农民阶级太平军的主张、材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命派的主张。
高一历史主观题[资料]
![高一历史主观题[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9a61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6.png)
高一历史主观题1.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4分) (1)晚清列强人侵,清政府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4分)材料二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关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2分)为实规“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3分) (2)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
(2分)措施:政治——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1分) 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1分) 文化生活——剪辫子,称呼改大人为先生、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等。
(1分)材料三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2分)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2分) (3)背景: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2分) 同意:新中国即将成立,原歌词已经不符合新中国的国情。
不同意: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2分)2.(1)概括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内容:对外反抗列强的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1)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1)选择题1.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________。
A. 政治家B. 诗人C. 作家D. 画家答案:C. 作家2. 中国共产________________。
A. 军队B. 党派C. 领导者D. 企业答案:B. 党派填空题1. 中国的四大古书包括《尚书》、《礼记》、《诗经》和《______》。
答案:《春秋》2. 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________和指南针。
答案:火药简答题1. 请简单描述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答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2. 请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运动,起源于1919年的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成立。
解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发展和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经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使得中国的政治权力得以制度化,并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并考取功名。
此外,科举制度还造就了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貌。
2. 请简要解释"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中国的开放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开放政策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开放政策还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主观题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主观题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整合必修一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
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
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三省制运作的特点。
(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2分)答:特点:讲求程序;集体负责;档案制度规范;皇权中心。
(3分)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分)材料二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答: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分)材料三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十八条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一一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材料四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一一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3)材料三与材料四相比,在内容上有何变化?(3分)分析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变化: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中国近代)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中国近代史)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
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请回答:(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1分)为什么?(2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2分)(3)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4分)(4)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
这能反映什么问题?(3分)2、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
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① “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 ,并选择 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材料二② 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主观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主观题含答案1、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朱子类语》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使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材料三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
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
……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材料四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威廉·格莱斯顿材料五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分)(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2分)(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2分)(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的相同点及其进步之处。
(3分)(5)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制定宪法或法律的最重要依据应是什么。
(1分)2、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材料一:第一章总纲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2020最新整理高中历史主观题及答案(1)

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教材)改编材料二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
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普遍选举必能,也惟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会带来繁荣。
__摘自1843年《全国请愿书》材料三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义务。
工人们似乎已经了解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已在英、法、意、德八国都同时活跃起来,并且同时采取了从政治上改组工人的政党的步骤。
__摘自《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
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汗流浃背”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
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立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为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
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5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发展的背景条件。
(4分)(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实践上、理论上、组织上有哪些发展?(8分)(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
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那些有利影响(5分)2.(18分)农业问题是国家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
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解决成败直接影响政权巩固和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观题练习1班级姓名学号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四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五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2)根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材料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3)材料六中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七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4)材料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分封制与材料七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3、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7分)4、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
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诏。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5、材料一: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的主要途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途径。
通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的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智慧,方可寻用为相。
入相之后,皇帝定期亲判其考课,评有等第。
材料二: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也。
──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宰相》材料三: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
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
问题:⑴根据材料一,说说唐朝选拔宰相的制度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给今人以什么借鉴?⑵材料二三显示唐朝宰相的设置有什么特点?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
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请回答:(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1分)为什么?(2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2分)(3)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4分)(4)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
这能反映什么问题?(3分)7、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
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①“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材料二② 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2分)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③ 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4分)④ 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
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4分) 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3分)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 ——《史记·周本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7分)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
其祭堂的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9、(13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