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理系统建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二章_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第二章_细胞的基本功能
特点:主动、耗能、蛋白质参与、膜面积改变 形式:出胞(exocytosis)、入胞(endocytosis)
出胞(exocytosis)
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例如
外分泌腺细胞排放酶原颗粒和粘液 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 神经纤维末梢神经递质的释放。 形式 持续性出胞:安静自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节性出胞:诱导释放
效应器酶:催化生成第二信使 腺苷酸环化酶 (AC)、磷脂酶C (PLC)、 磷脂酶A2 (PLA2)、鸟苷酸环化酶 (GC)
离子通道 转运蛋白
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
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 酸鸟苷(cGMP)、Ca2+
作用:使靶蛋白(蛋白激酶、离子通道)磷酸化、构象变化
Ca2+信号系统 Ca2+
总结: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第一信使
G蛋白耦联 受体
G蛋白 α α
G蛋白 GT
GDβγ
PP
细胞 功能 改变


效应器酶 第二信使
蛋白激酶 或通道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 自身具有酶的活性或能与酶结合的膜受体 结构特征:
仅一个跨膜区段 胞外结构域含有可结合配体的部位 胞内结构域则具有酶的活性或含能与酶结合的位点
本质:载体或转运体(transporter):贯穿脂质双层整合蛋白 对象:水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特点:
(1)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4)顺浓差或电位差 机制: 载体蛋白分子内部的变构
(三)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南华大妇产科护理学讲义02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南华大妇产科护理学讲义02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

一、骨盆(一)组成1 .骨骼⑴舐骨5-6般椎⑵尾骨4-5尾椎⑶骸骨:骼骨、坐骨、耻骨2 .关节⑴耻骨关节⑵既能关节⑶舐尾关节女性耻骨间盘内矢状间隙较大,孕妇、产妇尤甚。

3 .韧带⑴舐结节韧带⑵舐棘韧带靓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

妊娠期激素影响下,韧带松弛,关节活动度增加,利于分娩。

(二)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骼耻缘及舐岬上缘连线为界骨盆假骨盆(大骨盆)腹腔内真骨盆(小骨盆)即骨产道,胎儿娩出通道真骨盆标记:能岬骨盆内测量对角径重要据点坐骨棘经肛查或阴道可触及,是分娩过程衡量胎先露下降程度重要标志耻骨弓(三)平面(四)类型(按Callwell与Moloy分类)1.女型最常见2.扁平型3.类人猿型4.男型(五滑盆轴(六)骨盆底二、生殖器(一)外生殖器即外阴,位于两股内侧之间,前以耻骨联合为界,后以会阴为界1 .阴阜⑴耻骨联合前隆起的脂肪垫⑵阴毛呈倒三角,其疏密、粗细、颜色因人或种族而异2 .大阴唇⑴起于阴阜,止于会阴⑵外侧皮肤,内侧粘膜⑶含丰富血管、神经、淋巴,局部受伤发生出血易形成大阴唇血肿⑷未产妇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尿道口;经产妇因分娩影响两侧分开;绝经后呈萎缩状。

3 .小阴唇⑴大阴唇内侧⑵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4 .阴蒂⑴位于两小阴唇之间顶端⑵似男性阴茎海绵体组织,有勃起性⑶分为阴蒂头、阴蒂体、阴蒂脚5 .阴道前庭⑴两小阴唇之间菱形区⑵两口两腺一球一膜尿道口尿道旁腺(斯氏腺)阴道口处女膜两面为鳞状上皮,中间一孔经血、阴道分泌物排出通道初次性交时破裂分娩后残留数个隆起处女膜痕前庭球前庭大腺(巴氏腺)位于前庭后方小阴唇和处女膜之间性兴奋分泌黄白粘液,润滑作用;若感染,腺管口闭塞,形成脓肿或囊肿(二)内生殖器1 .阴道⑴作用:性交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通道⑵位置和形态①真骨盆下部中央,前临膀胱和尿道,后临直肠②上宽下窄,前浅后长(前壁7~9cm,后壁10〜12cm)③上端包绕子宫颈,称阴道穹隆,可分前、后、左、右四部分④后穹隆与直肠子宫陷凹紧贴,后者若有积液,可经后穹隆穿刺或引流,是诊断或手术的途径⑤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⑶组织结构①阴道壁由粘膜、肌层构成,有横纹皱裳②阴道粘膜淡红色,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③肌层内环外纵④阴道壁富含静脉丛,损伤易出血或形成血肿2 .子宫⑴作用:青春期宫内膜产生月经;性交后精子到达输卵管之通道;孕期胎儿生长、发育部位;分娩时宫缩使胎儿及附属物排出⑵形态:前扁后稍凸"到置梨形,重50g,长7~8cm,宽4〜5cm,厚2〜3cm(7×5×3)z宫腔容量5ml(3)分部:宫体宫底、宫角体颈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2:1子宫峡部非孕时长约ICm,孕12周后拉长变薄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伸至7~IOCm,常在此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上端)解剖学内口:解剖上较狭窄(下端)组织学内口:此处子宫腔内膜转变成宫颈粘膜宫颈宫颈内口以阴道附着为界宫颈阴道上部宫颈管宫颈阴道部宫颈外口未产妇呈圆形,已产妇分为前后两唇⑷组织结构:①宫体内膜(粘膜层)上2/3为功能层,有周期性变化下1/3为基底层,无周期性变化肌层内环外纵中交织内含血管,收缩时压缩血管,可制止产后子宫出血浆膜②宫颈粘膜有腺体分泌碱性粘液,在宫颈管内形成粘液栓。

第2章 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仪器设计

第2章 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仪器设计

图2.6 指套式血氧探头及其电路结构图
2.3 构建生理模型的常用方法与实例 2.3.1 理论分析法建模
图2.7 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原理方框图
2.3 构建生理模型的常用方法与实例 2.3.1 理论分析法建模
仪器采用单片机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功能如下: (1)周期性地输出两路脉冲,作为红光和红外光的测量信号源。 (2)通过串行D/A(或PWM)控制基线自动调整电路,使其输出的红光和 红外光脉冲的基线电平恒定。 (3)通过滤波将交直流信号分离。
不受力时,其作用类似于无源机械;
施加一外力使肌肉拉伸,此时肌肉呈现弹性机械的特点; 肌肉组织的伸缩运动常常伴随着热量的产生和温度的增高,这些效应 表现在肌肉组织内有某种类似于摩擦机构的作用,使得肌肉运动时一 部分机械能做功,另一· 部分变为热能。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2.1.1 物理模型
(a)肌肉在受外力作用时被拉伸 (b)肌肉的力学类比模型 (c)肌肉的电路类比模型
回归系数:
观察值的平均值:
2.3 构建生理模型的常用方法与实例 2.3.3 数据分析法建模
实例5 非线性回归问题 对某些非线性问题,常常在对其进行线性转换后,再进行拟合。
2.3 构建生理模型的常用方法与实例 2.3.3 数据分析法建模
实例5 非线性回归问题 对某些非线性问题,常常在对其进行线性转换后,再进行拟合。
采用波长为 λ 光强为 I0 的近红外光,得透射光强度:
10!
手指动脉搏功时,引起动脉血液吸光度变化为:
2.3 构建生理模型的常用方法与实例 2.3.1 理论分析法建模
动脉血液中的血氧饱和度:
采用另一路波长为的红光λ’对手指组织同时进行透射和测量,可得:
从而求得血氧饱和度: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四)直肠
长约15~20cm,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 前为子宫及阴道,后为骶骨。直肠上中段被覆 腹膜,于中断处折向前上方覆盖宫颈及子宫后 壁,形成直肠子宫陷凹。肛管长2~3cm,妇 科手术及分娩处理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肛管、直 肠。
(五)阑尾
上端连接盲肠,通常位于右髂窝内。其位置、 粗细、长短变化较大,下端有时可达右侧输卵 管及卵巢部位,而妊娠期阑尾位置又可随妊娠 月份增加而逐渐向外上方移位。因此,妇女患 阑尾炎时有可能累及子宫附件,应注意鉴别诊 断。
输卵管的蠕动和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分泌及 纤毛摆动均受性激素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四)卵巢(ovary)
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具有产生卵细胞 和分泌性激素功能。
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3cm×lcm大小,重 5~6g,呈灰白色;绝经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 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 表面逐渐凹凸不平。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一、 女性各阶段生理特点
根据女性一生的年龄和生殖内分泌变化,划分 为7个阶段即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 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但 各阶段并无截然界限。
(一)胎儿期(fetal period)
(三)淋巴
1. 外生殖器淋巴 (1)腹股沟浅淋巴结 (2)腹股沟深淋巴结
(三)淋巴
2. 盆腔淋巴 分为3组:①髂淋巴组由髂内、髂外及髂总淋巴
结组成;②骶前淋巴组位于骶骨前面;③腰淋 巴组位于腹主动脉旁。
(四)神经
1. 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主要由阴部神经支 配。
2. 内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主要由交感神经与 副交感神经支配。
(二)子宫
2. 组织结构 (1)宫体: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有“拾卵”作用。
结构分三层
(手术时作为识别输卵管的标志)?
1.外浆膜层即阔韧带上缘;
2.中层为平滑肌,内环行外纵行、有节奏的收缩有利于输 卵管由远端向近端蠕动。
3. 内层为粘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组成。
4.总之输卵管的收缩、上皮细胞的形态、分泌及纤毛的摆 动均受性激素的影响。
【内生殖器】
(四)卵巢:是一对性腺;具有生殖和内分泌的功能 ,绝经后变小变硬
【内生殖器】
输卵管
附 件
卵巢 子宫 阴道
(1一、)阴阴道道
【内生殖器】
(1)解剖结构:位置 真骨盆下部中央
形态 上宽下窄
协助临床诊断
大小 前7~9cm 后10~12cm
阴道穹窿:环绕子宫颈周围的组织。
前、后、左、右四部分
(2)组织结构: 粘膜 、肌层 、 纤维组织膜
直肠子宫陷凹 复层鳞状上皮 、无腺体、随激素水平变化 而变化、富有静脉丛,易形成血肿
子宫位于真骨盆腔中央 ,坐骨棘水平之上,膀胱与直肠之 间,呈倒置的梨形。
子宫颈管:又称宫颈内腔,成梭形。子宫颈管黏膜为高柱状 上皮,宫颈阴道部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交界处 是宫颈癌好发部位。
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 成年妇女为2:1,老人为1:1。
【内生殖器】
(二)子宫
大小:4×3×1cm 重5~6g 灰白色扁椭圆形 无包膜
结构:皮质: 始基卵泡和致密结缔组织
经 淋巴管
髓质:无卵泡 疏松结缔组织 血管 神
【骨盆】
(一)骨盆的组成
骨骼:2块髋骨+1块骶骨+1块尾骨
【骨盆】
骨盆关节 1、耻骨联合 2、骶髂关节 3、骶尾关节

生理学第二章

生理学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一 受体的概念及特征
受体:凡是能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细胞发生特定 生理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存在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 特征:①特异性 ②饱和性
③可逆性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分为三类:

①离子通道藕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化学,电压,机械门控性通道)

②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③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动 作 电 位 的 产 生 机 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 到阈电位水平。

去极化过程:Na+大量快速内流形成


复极化过程:K+快速外流形成
后电位过程:Na+-K+泵活动的结果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 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 加强而增大; ⑵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 部位产生,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布,而它的 幅度不会因为传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可迅速扩 布到整个细胞膜; ⑶脉冲式: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 能重合在一起,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的间隔而 形成脉冲式图形。
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有效刺激,引起肌肉一次迅速的收 缩,称为单收缩。 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的有效刺激时,当刺激频率达到一 定程度时,引起肌肉收缩的融合而出现强而持续的收缩,称 为强直收缩 。
注: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与肌肉收缩时所遇 到的负荷大小有关 ①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 ②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 收缩; ③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 的,而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当肌张力增加到超 过后负荷时,才出现等张收缩。

第二章 性教育

第二章      性教育

第二章性教育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人懂得“性”的活动。

人类从知道性与种族繁衍的联系开始,就有了性教育,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从性中来维系血缘关系、强大种族社会、促进两性交往、建立家庭团体……,并一代又一代地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是人类早期性教育的方式。

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性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教育活动,是随着一个国家性文明、性文化的历史一道发展的。

到了20世纪,性教育就成了人类教育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一节国外性教育简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包括性文明的发展史,而性教育史是性文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最早的正规的性教育活动是在瑞典开始的【1】。

1770年前后瑞典的卡尔·冯·林奈就举办了最早的性教育讲座,性教育的显著标志是:在1912年“国际卫生会议”首次提出了“性教育”一词,并号召将性教育列入对青年人的教学大纲。

此后,欧美各国的性教育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所以,性教育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欧洲性教育简况欧洲各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性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瑞典和荷兰。

瑞典是最早实行性教育的国家之一。

继1770年卡尔·冯·林奈举办的性教育讲座后,女医生卡罗琳娜·韦德尔斯特朗成为真正被瑞典誉为的“性教育的先驱”。

20世纪初的女权运动也对瑞典的性教育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瑞典的女子高中里已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性教育课,但在男校和小学义务教育中开设的时间则要晚得多。

这些曾受过良好的性教育的女孩,到20世纪20~30年代时已长大成人,她们对于在整个学校系统内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后来对瑞典性教育的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性病在瑞典急速传播引起了政府的关注。

1918年,瑞典政府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并责成它提出克服性病的措施。

委员会中的一个医生提出,除非使全体国民普遍具备性知识,否则其他任何措施都无济于事。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二章 基本组织_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二章 基本组织_PPT课件

B. 相关功能: 微观结构和其功能相适应,反之亦然。
C. 人体结构的4个层次: 1. 细胞(Cell): 人体结构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组织(Tissue): 由一群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
细胞(及其细胞间质)构成。人体内有4种基 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 神经组织。 3. 器官(Organ): 由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 4. 系统(System): 由结构相似且功能相关的器官构 成。
TEM显示胰腺腺泡 细胞内部结构。
C.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细胞化学)法: 通 过生物化学的方法在原位产生不溶解的 有颜色的反应产物,来显示微细结构的 位置,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PAS 反应: 用来显示多糖的分布。先用 过碘酸(Periodic acid )将多糖氧化,在多 糖表面形成戊二醛结构,然后用无色亚 硫酸品红( Schiff试剂) 还原戊二醛形成紫 红色沉淀。
( 2) 纤毛(Cilia)和鞭毛(Flagella): a. 由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长突起,毛
发样结构,可运动。5 -10 μm长。直径 0.2 μm。 协调摆动时象风吹麦浪。 b.鞭毛比纤毛长,但结构相似,分布于精子尾部。通常 一个精子只有一条鞭毛
4.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3.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属胞膜相关结构。通 常存在于上皮组织的细胞之间,也可存在于其 他组织的细胞之间。
(1) 微绒毛(Microvillus):
a. 由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外覆细胞 衣。长约1μm,直径约80 nm。
b. 内含20~30根由终末网发出的纵行微丝。 c. 扩大细胞表面积。 * 纹(刷)状缘(Striated (brush) border): 密集排列的微 绒毛在光镜下的结构。分布于小肠内表面(肾近曲 小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数学模型
4. 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① 解析方法
直接应用现有的数学定律去推导和演绎数学方程(模 型)的解。
② 数值方法
用计算机程序求解数学模型。
2.1.3 描述模型
三、描述模型(descriptive model): 抽象的(没有物理实体)、不能(至少目前很
难)用数学方法表达,只能用语言(自然语言、程 序语言)描述的系统模型。
原型:一般为真实的活体系统, 模型:为与这些活体系统在某些方面相似的系统。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实体: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形态。 属性:描述实体特征的信息。 模型:对实体(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
定量的抽象。
模型是对相应的真实对象和真实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 令人感兴趣的特性的抽象,是对系统某些本质方面的描述, 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提供被研究系统的描述信息。比如地 球仪、日心说轨道、苯分子模型、DNA双螺旋结构,这 些都是人们在对宏观、微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用于 描述事物某种属性的模型。
2.1.2 数学模型
常用的线性统计模型: Y=AX+E
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E是误差项;A是系数矩阵。
2.动态数学模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由于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系统
状态在时间轴上的变化,其数学式通常是一组微分 或差分方程。
2.1.2 数学模型
3.建立生理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①黑箱方法(黑箱模型):黑箱是指对所研究的
2.1.1 物理模型
3.生理特性相似模型(动态物理模型) 既不追求几何形态上的相似,亦不追求动力学上的相
似,而是以模拟出的生理特性为评判标准。
例如在研究主动脉瓣膜同主动脉内血压变化关系时,无论该模型如 何构建,只要与生理波形相似即可。
4.等效电路模型(动态物理模型) 许多系统的动态特性都可用一个等效电路来描述,故亦
第二章 生理系统建模与仪器设计
第二章 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仪器设计
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以将生物系统简化为数学模型并 对此模型进行计算机分析、从而代替实际的复杂、长期、 昂贵及至无法实现的试验,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和定量性, 并可认为施加控制条件以影响生物系统运行过程,是医学 仪器设计的第一步。 建模:即要建立一个在某一特定方面与真实系统具有相似 性的系统,真实系统称为原型,而这种相似性的系统就称 为该原型系统的模型。 对于生理系统而言,
2.1.2 数学模型
例如,为了研究血压对心率调节系统的作用机制, 则可通过一个可令血压下降的刺激如失血,同时记录下 心率在此刺激下的反应,那么,由此而获得的关于血压 与心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即为此心率受血压影响而进行调 节的黑箱模型,这里就没去追究这种由血压所引起的心 率变化是如何产生的等内部细节。
②推导方法(参数模型),这里就不做过多的 介绍。
可用模拟电路作为系统的一个模型。
例如用一个理想的弹簧和一个阻尼器的组合来类比一束肌肉的物理模型, 其中弹簧类比肌肉的弹性(K弹性系数),阻尼器(D阻尼系数)类比肌肉的摩擦 现象。若以电阻与阻尼系数、电感与弹性系数类比,又可以得到电路类比模型。
2.1.1 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优点:直观、形象化、易于理解,可 以在控制条件下进行长时间重复实验,对于所要 进行测量的物理量也有明确的意义,有时还可为 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一些数据。
例如血液循环动力学是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规律,为了 研究这种流动中的力学特性,在构造模型时着重于与原型 在动力学特性上的相似性,如保证血液所受的力,它的速 度和加速度与活体情况相似。但是建立模型的材料很难与 血管属性匹配,若要保证其力学方面的相似性,则往往牺 牲其几何方面的相似性,所以,也有人称循环系统中的力 学相似模型为畸变模型。
描述模型源于计算机科学的分支—人工智能。
2.2 建模的基本过程
首先由实验观察开始,进而认识事物和提出 问题,然后形成和产生概念,对系统特性和行为 可能性的看法与实验描述,接着引用有关的自然 定律,构建系统模型。在对所建立的模型实验求 解后,再进一步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以检查 其真实性和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系统模型
静态 物理模型(PM) 动态
数值法 静态 解析法 数学模型(MM)
数值法 动态 解析法
描述模型(DM)
2.1.1 物理模型
系统模型的分类:
一、物理模型:按照真实系统的性质而构造的实体模型。 对生理系统而言,其物理模型通常是由非生物物质构成
的,根据其与原型相似的形式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几何 相似模型、力学相似模型、生理特性相似模型、等效电路 模型。 1.几何相似模型(静态物理模型)
系统的内部构造和机理一无所知(往往是因为对黑 箱内系统的解析存在较大的困难),仅仅能从外部 的可观测量,如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来考察系统。
例如,生理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补偿机理目前还不很清 楚,可观测的情况还主要是作为输入的外部刺激,以及相应 的系统反应,即输出的变化情况。
2.1.2 数学模型
作为数学模型,一个黑箱问题实际上就是构造 一个联系输入与输出的传递函数,黑箱问题由三 部分组成:输入X(s),输出Y(s)和黑箱系统的传递 函数H(s),这三者间的关系如下:Y(s)=H(s)X(s)。 刺激信号即为系统的输入函数X(s),而系统在此 刺激下的响应则为系统的输出函数Y(s)。
★物理模型的缺点:构造一套物理模型有时将花费 比较大的投资,建立的周期较长,且应用范围有 限,很难修改模型系统的结构,利用其做试验就 受到限制。所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数学 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1.2 数学模型
二、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事物的数学 特性,它不像物理模型那样追求与客观事物的几 何结构或物理结构的相似性,但可较好地刻划系 统内在的数量联系,从而可定量地探求系统的运 转规律。 1.静态数学模型 静态数学模型是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取值, 因此静态数学模型中不含时间因素,其数学式通 常是一个或一组代数方程。
按照真实系统的尺度构造比例而建立的物理模型,强调 模型与原型的几何形态上的相似性。
例如在建立主动脉血管模型时,采用将尸体的主动脉取下后灌注 硅橡胶,并在大约13.3kPa的生理压强下进行铸型,先造成主动脉弓 的阳模,然后再用此阳模铸型而构造出与人体主动脉几何尺度相似的 模型。
2.1.1 物理模型
2.力学相似模型(动态物理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