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3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3知识点汇总

必修3(区域地理)考点

注意:区域地理复习时一定要结合教科书中的图,做到图文对照。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关于区域的一些概念:

(1)区域是地球不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气候区、地形区、工农业区等。○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有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选择题或判断题)

2

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4.现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的地位日渐下降原因?

答:(1)随着工商业、交通的发展,○1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2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加之土质粘重,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附]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1)人均耕地多;(2)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3)肥沃的黑土.

5.我国最大的粮仓是东北,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棉花产区为新疆南部,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6.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7.遥感简称(RS.)是人们在航空器(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信息数据的获取)。

⑴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响图像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⑵利用遥感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

8.全球定为系统简称(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为系统。(1)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全球定位系统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3)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4)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地点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高程(海拔)。(5)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地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为你服务。(信息数据的获取)

10.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1)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检索、空间分析、和运用评价。并对区域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交通、人口、经济等进行精确的分析。对自然环境进行评估等(管理、分析和应用)[选择、判断题]。

11.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促进。遥感主要用于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12.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后,有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3、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14.荒漠化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1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

答:(1)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及高大山系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渡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16.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设置沙障工程)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⑤控制人口增长

17.西北地区绿洲上土壤次生盐碱化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气候,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漫灌,抬高了地下水位;导致盐分极易向地表聚集。

18.荒漠化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天然植被是最有效措施。19.荒漠化危害:(1)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草场质量下降,鼠害、虫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导致贫困。(2)加剧沙尘天气,破坏环境。

[补充]一般的情况下如何阐述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理解]

答: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地山丘陵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1山区坡度较陡(或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2季风气候,雨量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

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危害:①造成当地土壤贫瘠、农业低产;②使河流下游地区河床抬高,增加防洪难度;③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

2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和治理措施?

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1)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冲刷剧烈。(2)人为原因:人口激增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①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植被被破坏(毁林开荒)。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其结果是使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原有的植被被破坏殆尽,无法恢复。)③过度放牧。④开矿,破坏植被。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1)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2)扩大林地、草地种植面积。(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4)做好矿区复垦工作。(5)做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缓坡修梯田,采用喷灌、滴灌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1.森林的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22.世界热带雨林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地球的“绿色腰带”):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其次在大陆的向风地带伸展到南北纬15~25地带。(以上地区雨林没被破坏的原因:○1地广人稀;○2自然条件严酷;○3难以通行;○4开发较晚。)

23.为什么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受世人的关注?[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答:亚马孙雨林的全球的环境效应显着:①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②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③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④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综上所述,雨林现状关系着全球的环境问题。所以,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和开发为世人关注。24.绘制联系框图说明关系。“(P课本26页活动题2题3)

点拨:[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26.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主要包括:过度的焚林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27.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28.雨林的保护措施: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设立国际基金;○3降级自然保护区;○4保护性的开发,发展旅游业;○5采伐与更新鲜结合;○6建设缓冲区。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29.能源的几种分类

非可再生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一切矿物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沼气)、海洋能等。

常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不含沼气)等。新能源有:太阳能、发电的风能、核能、地热能、沼气、海洋能等。

来自太阳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生物能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地热、核能。自天体引力的能源:潮汐能。

30.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③位置适中:输煤输

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2)改革开放初期初期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采取的措施;

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③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附加值。

(3)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②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4)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A提高煤的利用技术大力推动以清洁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B 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方面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新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C加强对“三废”的治理。

31.山西省煤炭外运途径:(1)建设坑口电站,通过高压输电网将电输往东部沿海地区;(2)铁路运输:①大同—秦皇岛(大秦线)最佳线路;②神府—黄骅港(神黄铁路);③焦作—兖州—日照铁路。

【补充】如何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适当记忆,要会运用到具体实际中]

答:(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移;(2)立足本地区区为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3)积极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如旅游业);(4)培育和引进人才,科学创新。(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消除污染,改善投资环境。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记忆)。自然背景指:地形、气候、水系和水文及矿产资源等。

32.概念:

(1)水系: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等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

(2)分水岭、分水线: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平原和湖泊)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是分水线(3)流域:河流干支流流经的整个区域,又称为集水区或供水区(包括地上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33.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注:自然条件是流域内开发的有利条件。(需改造的部分:受气候影响,水量不稳定;地形起伏大,水流急,不利于通航;但流量大、落差大,富水力,却是可以利用的部分)—这也是TV A将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34.美国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记忆,要会运用到具体实际中]

(1)、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⑵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2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补充]35.对河流进行开发和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点外,还要考虑流域的整体特征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河流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评价一条河流水力资源是否丰富需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流量和落差。流量大、落差大水利资源就丰富。

[补充]36.分析一个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影响一个地区农业的区位因素)往往从哪几方面着手?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科技、劳动力、工业对其影响、国家政策、交通、机械等。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它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不过,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的类型和产量。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37.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自然条件】○1气候:为中温带,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水热协调的较好,农作物复种指数一年一熟。不利条件:热量不足(受低温冻害影响)。○2地形、土壤:东北地区地势平坦,肥沃的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3水源:有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可以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肥,另外也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交通:交通发达;○3市场:市场广阔;○3政策:国家商品粮基地的政策扶植;○4劳动力: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多,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经营,商品率高。○5农业生态环境较好,适于发展绿色农业。

(2)农业布局:

【耕作农业区】○1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水稻,主要经济作物:大豆、甜菜。○2分布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主要为春小麦、大豆、甜菜。松辽平原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带。南部辽河、松花江流域为水稻。

【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兴安落叶松、红松、白桦等。长白山鹿茸、人参。

【畜牧业区】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三河马、三河牛。

(3)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4)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38.三江平原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答:三江平原(1)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蒸发弱);(2)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土质粘重;(3)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4)夏秋多雨,排水不畅。

39.湿地的范畴?湿地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记忆]

(1)湿地的范畴: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

(2)湿地生态效益: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地球之肾”。具有○1调节气候;○2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3降解污染物,○4保护生物多样性。

40.如何保护湿地?[适当记忆]

○1已开垦的荒地要还林还湿;○2建立自然保护区;○3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综合开发。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4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4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但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由于A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B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处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少,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产值增长较慢。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全球化、信息化篷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较快(附加值高)。

4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44.读下统计图(《必修3》p75页),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

有何变化?

答:①珠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至

2003年呈下降的趋势,2003年以后呈上升趋势;长

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总体呈上升的

趋势。②2000年,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超过了珠

江三角洲。③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

比重呈下降的趋势。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

全国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③2003年长江三角洲外贸

额占全国比重超过珠江三角洲。

(2) 分析两地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①产业化基础、②科技实力、人才队伍除劣势;③北部由于南岭的阻隔,经济腹地不及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①浦东新区开发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②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③科技与人才优势进一步明显;④轻重工业都发达,产业结构优,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⑤水陆交通便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⑥经济腹地广阔。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45.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工程以新疆的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海、香港的输气管道

46.阐述西气东输原因及意义。

原因: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47.为什幺说西气东输是东西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对西部地区来说:①可以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推动化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④西气东输巨大投资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天然气气勘探与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⑤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2)对东部地区来说:①缓解能源供应紧张,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的使用比例。有效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③减轻交通运输压力。④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相关产业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参考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

[补充]南水北调

48.为什幺要实施南水北调调水工程?(参看必修3的94页图)

答: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最紧张。

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水资源短缺。(2)人为原因:①工农业发展快,耗水量大;②人口增加的快;③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途径:(1)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2)修建水利工程:①修建水库;②跨流域的调水:南水北调。[调水的前题是先节水,防止水污染]

49.调水的意义:(1)缓解(或改善)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2)缓解北方因水资源短缺而引起的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北方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50.调水路线:(南水北调就是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去)

东线(江苏扬州抽水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穿过黄河后至京津唐)

优点:①可调水量大;②基础设施较好:京杭大运河,江都抽水站等。③沿途湖泊对调水起调节作用;④黄河以北水可自流。缺点:①水质较差;②黄河以南需需逐级提高水位,耗能大;③调水流经华北平原,有可能提高地下水位,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④穿黄工程量大。

中线(湖北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通过挖人工渠沿太行山东部平原跨黄淮海平原直流至京、津)

优点:①水质较好;②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缺点:①可调水量有限(三峡大坝建成候可引江济汉)②工程量较大;③调水途径华北平原,由于河水补给地下水,提高了地下水位,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④水利工程不当,有可能带来水土流失。

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挖人工渠穿巴颜喀拉山至黄河上游、西北)

优点:距离最短,水质好。缺点:工程艰巨(隧道需打穿巴颜喀拉山)。

[补充]西电东送

51.西电东送原因: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不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华东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缺,制约着经济发展。

线路:1。北线:主要把晋、内蒙古的坑口火电,其次是黄河上中游的水电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输往华北京津唐地区。

优点:对于中西部地区①将中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东部地区②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促进经济发展;③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④减少铁路运输压力。

2。中线:以三峡水电为核心,把三峡、金沙江的水电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输往华东地区。

优点:对于西部①,对于西部②、③、④皆同上;不同之处,中线是水电代替火电,水电是可以再生、无污染的能源。

3。南线:把西南水电(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广西的西江、红水河的水电)及黔西的坑口火电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输往广东、珠三角。(优点同中线)。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5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过程:50年代日本→60—70年代韩国、台湾、香港地区→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90年代后期我国中西部地区)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20世纪6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

③市场因素:(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5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①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②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54.分别阐述产业转移对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产业转移出去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有利:○1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步伐。○2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3解缓就业压力。不利:有可能受到环境污染。

【对产业转移出去的国家(发达国家)】有利:○1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的调整创造了条件。不利: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对整个世界】:①推动区域经济一体;②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不同发展阶段 1、开发早期:技术水平低。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发展时期 (1)技术水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2)克服限制条件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三角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三角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 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 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 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 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 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 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亚洲高频考点) (1)A山脉, B河, C山脉, D海峡, E运河, F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 B 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 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 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 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 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 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_____(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____和______,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______ ⑶区域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 ⑷区域之间是_______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_______关系和_______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__状;交通运输业—___状、___状;农业—___状;城市群和工业区—___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___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___业和_____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 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 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 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 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 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常用指标:人均___________、人均________、________比值、 综合指标:人文指数即预期_____、_______程度、_______总值. 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二、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 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 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 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 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

(完整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完整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经过 秦岭—淮河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P9图)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 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 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其它(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 4、方向: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一、区域 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 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 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 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 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 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 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GDP:东>中>西 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学好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知识是有很多需要去记忆的。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一) 1、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市场、交通) 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 3、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4、环境保护和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③三废的治理。 5、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水系)、资源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

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6、早期开发中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7、如何综合开发利用 例: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发展工业)、提高水质、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矿区生态)等进行统一的开发与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形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例:长江宜昌以西、以东流域综合开发治理重点有何不同 以西:(梯级)开发水能、改善航运、保持水土、发展旅游 以东:防洪防涝、发展航运、土地利用(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二) 1、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例:山东接受韩国产业转移的原因

(完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Array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 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全球定位系统(GPS):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组成: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 GPS 卫星。 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地理信息系统(GIS): 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简要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 数据库→ 空间分析→ 表达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 与 RS 相结合)应用领域: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管理。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三者关系: 遥感(RS): 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装置:传感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 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 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地区人类活动后果 过度樵采干旱区、绿洲砍伐天然植被作燃料 植被的破坏,易引起地表起沙和造成风沙前移草原采挖药材、发菜 过度放牧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旱作农业及草原牧区毁林、毁草开垦风蚀加强,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用水不当绿洲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气候干旱地区灌溉不当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表现自然原因人为因素 土地沙漠化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土壤次生盐渍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灌溉措施不当 石质荒漠化石质山地,降水强度大坡地开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区措施 绿洲外围沙漠边缘 生物措施封沙育草 绿洲前沿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风沙林带 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缺乏水源地区工程措施利用柴草、树枝等设置沙障,拦截沙源、阻挡沙丘移动 各地因地制宜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地区主要的人为因素治理措施 农作区灌溉不当、过度开垦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 牧区草原掘井、过度放牧减少水井数量,降低载畜量 绿洲地区过度樵采、上游用水过量多渠道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河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