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
4、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5、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3、赏析片段,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2、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方法:指导读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走近鲁迅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XXX在《朝花夕拾》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其中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2.学生自由提问: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或不解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教师进行解答: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阅读整本书,提高阅读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阅读整本书时,你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方法可以克服?(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分发《朝花夕拾》的部分篇章,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简单的赏析评价。
3.学生分享: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1.XXX在47岁时出版了《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
这部作品不仅是怀念过去,还有其他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
2.在介绍《朝花夕拾》时,学生可以介绍XXX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信息。
3.《朝花夕拾》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通过了解XXX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
4.在《朝花夕拾》中,XXX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
学生可以分享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的理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包括她的愚昧迷信和朴实善良的爱。
通过分析长妈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
5.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收获,回顾研究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6.布置作业:细读《五猖会》,完成研究任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花,走近作者;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走近作家作品。
2.过程与方法知花,了解文本;学会阅读小引、知人论世、对话法等整本书阅读方法。
赏花,制定阅读策略;通过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拾花,深入文本;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提炼出鲁迅破封建、唤国魂的赤子情怀,汲取其人生精神营养。
【教学准备】学生已略读《朝花夕拾》【教学过程】一.识花——走近作者说到鲁迅,若让你用一个词形容,可能多半会是:严肃、人间清醒、不苟言笑……但这样的鲁迅着实有些片面,他其实还是个特别好玩和可爱的人,不一样的“迅哥儿”,了解一下!PPT出示材料一:“吃货”鲁迅夜里睡不着,又计划着明天吃辣子鸡,又怕和前回吃过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样。
《集外集》)材料二:“时尚先生”鲁迅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人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人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材料三:“怼言大师”鲁迅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估学衡》)材料四:“段子手”鲁迅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死》)知花——走近文本(一)读小引,知背景《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什么叫小引小引,亦称“序”或“叙”,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一般是介绍作品内容、写作缘由、作品特点等;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
背景补充:女师大风潮1924年秋至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因校长杨荫榆开除进步学生爆发“驱杨运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新人教版

例题: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所蕴含的寓意。
解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通过描述“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成长过程,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百草园是“我”童年时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代表了封建教育的束缚。通过这一对比,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呼吁人们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1)学生层次: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层次差异,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兴趣和较高的理解能力,能够较快地掌握课程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兴趣不足,理解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2)知识方面:
-学生在小说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了解有限,可能导致在学习《朝花夕拾》时,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通过学习《朝花夕拾》,对人生和社会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培养了自己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5.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课堂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听讲、笔记、思考、提问等,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理解《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和社会背景,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并探讨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及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质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 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 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 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1. 名著题解师: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 内容概述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一说, 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四、布置作业1. 展示结束后整理好自己的阅读成果,补充修正自己的缺乏,形成自己完整的名著阅读知识库。
2. 运用你学到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推荐作品: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板书设计】《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专题一:探究鲁迅的童年专题二:探究鲁迅笔下的人物专题三:探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设计亮点】本次教学设计从课本的要求“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入手,具体细致地用阅读任务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走向深入。
细致入微地指导阅读,学生可操作性强, 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帮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o教授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
2.教学难点o理解鲁迅作品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精神。
o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视频短片,引出《朝花夕拾》。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讲述他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
o展示《朝花夕拾》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浏览。
o教师讲解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骊歌(lí)”“确凿(záo)”等。
o学生简要谈谈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4.方法指导(10 分钟)o介绍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o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的前几篇文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阅读的进度和感受。
2.内容探讨(15 分钟)o学生分组讨论自己阅读的篇章,分享印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
3.主题探究(10 分钟)o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o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和分析。
4.阅读分享(5 分钟)o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第三课时1.总结归纳(10 分钟)o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o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收获。
o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涵。
(2)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3)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汇报、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3.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 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汇报、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的视频短片,介绍鲁迅的生平、成就和影响。
- 视频中可以展示鲁迅的照片、故居、作品手稿等,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配上解说词,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提问学生: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学生可能会回答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读过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同学们,与名著对话,可滋润心灵;和大师同行,能启迪智慧。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经典名著《朝花夕拾》,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一、整体感知,寻求书名指引《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旧事重提》,鲁迅先生的这次旧题新改得到了世人极高的评价,既然改名为花,那花就应该有其颜色,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为这朵花涂上一种颜色,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那我们给他取名温情之花(重情感性)、趣味之花(活泼快乐)、理性之花(理智冷静)、批判之花(善于发现问题)……(板书:温情之花、趣味之花、理性之花……)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通过初步阅读就能感受到《朝花夕拾》如此丰富的内容,可见大家的整体把握能力非常不错,而初次阅读就能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把握,正是走进经典名著的第一把钥匙。
(板书:整体把握)二、诵读品味,走进温情回忆接下来,老师要交给同学们第二把钥匙,阅读经典,切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学会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经典作品中语言之隽永,情感之丰富。
(板书:诵读品味)今天我们就用这瓣“温情之花”来进行诵读品味,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
请看片段一:片段一: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阿长与山海经》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阿长与山海经》,找到老师出示的这一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自由诵读,读出感情。
一分钟时间,开始。
哪位同学们愿意来为大家诵读一下。
从他的诵读中,你感受到什么?当他读到哪里的时候,你这种感觉最强烈?还有其他感受吗?(学生回答,老师勾画,)好,请同学们关注这几句话的语言形式。
(长短句、单独成行、单引号、轻重音、省略号)有没有发现,轻重缓急停连的点就是我们品味语言情感的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时间:2017 年 9月日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课题《朝花夕拾》课型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课前准备预习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用具小黑板课件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赏析片断写出感受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归纳:1.(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山海经>>。
(重点)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三、指导阅读归纳手法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教师归纳: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拓展思维勇于实践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网页。
活动一:自主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活动二:精彩片段赏析活动三: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活动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概括《朝花夕拾》使用的写作方法板书设计朝花夕拾1、作者2、具体内容3、篇目4、写作评价如何描写人物教学反思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时间:2017 年月日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课题《朝花夕拾》课型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课前准备预习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用具小黑板课件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1. 简洁的导入2.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视频)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
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
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
《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
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
”(《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朝花夕拾》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 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3.代表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