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量线是把降水量相等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二、合作探究:读图并分析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让学生自己类比等高线、等温线图的概念,可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基本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 000毫米。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1000毫米以上。

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观看视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朋齐,可望而不可及!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

素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

能够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过程与与方法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学生学习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知道了什么是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等知识及学法对这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降水量的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难点:绘图和读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从什么是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气温这一节课的内容。

那么我们以类似的思路来学习“降水变化与分布”这一节的内容。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二、学前热身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图片引导出学生对于“降水是什么?”的认识。

(直观展示图片激发学习兴趣)1、阅读教材58页1-2段课文回答课件展示的问题。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注意区分:露、霜、雾与降水的不同。

归纳: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降水的多少呢?阅读P58阅读材料,自我总结。

汇报自学体会。

(通过自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自学能力)降雨的大小怎样表示?课件展示分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等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量的测量以及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降水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数据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解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降水量测量工具的图片或实物。

3.相关地理实例和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天气和气候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展示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例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5.拓展(10分钟)讨论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降水变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测量和降水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3.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绘图;分析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富贵的自然资源。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水始终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自然界中的水体都要通过降水的形式完成水循环。

降水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降水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世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拓展延伸:观看视频-----降雨的形成2.降水的影响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利影响:一、降水可以调节气候,二、可以灌溉农作物,三、可以促进海陆间大循环等。

不利影响:泥石流,暴雨导致山洪、洪水等自然灾害。

3.降雨的等级读表格,了解降雨的等级回顾旧知识:降雨的天气符号4.降水量的测量测量仪器:雨量器和量杯人工测量: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

单位:毫米(mm)5.降水的季节变化(1)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不同月份降水量是有差别的。

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降水的年际变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2)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月降水量:50毫米左右空气较湿润;超过100毫米叫多雨读降水量柱状图,得出:(常年湿润型:降水年变化小;夏季多雨型:降水年变化大;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3)小画室:学绘降水量柱状图某城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4)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7月、 8月、 9月)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12月、 1月、 2月)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约740毫米)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3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散布教课方案《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散布》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均匀降水量散布图,说出生界降水散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读图、画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研究能力。

2、经过讲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3、经过活动设计,让学生经过动脑、着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加强地理的学习兴趣,加强自信心,培育学生主动研究、战胜困难的意志,提升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1、降水的季节变化。

2、世界降水的散布。

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三、教法1、小组沟通议论法2、讲话法3、多媒体课件协助教课法四、教课过程【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散布(多媒体展现)雨、雪、冰雹三种降水的形式,引出降水的定义。

(一)降水和降水的测定:1、降水的定义(多媒体展现):从大气中下降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测定:(多媒体展现)单位及测定的仪器。

降水量的计算:(多媒体展现)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设问)不一样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3、降水对人类和生活的影响(学生活动赐教材)分红 3 组,每组议论此中的一项,由代表讲话,而后小组互评,教师评论。

(多媒体展现降水对人们的影响,两组图片,共8 张)总结 :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降水合时适当,对农作物生长特别有益。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期间的降水量是不一样的,下边我们就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的学习和剖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多媒体展现)降水的季节变化可用柱状图表示1、问题:我们所处的北方地域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什么特色?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2、读柱状图(多媒体展现)让学生知道降水的季节变化能够用柱状图表示。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和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节只安排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方面知识,其知识体系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2、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3、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学习地知识的良好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掌握读图、绘图的能力和方法,学生归纳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用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让学生说出这首诗中反映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冬季的降水是一种什么形式?除此之外,降水还包括哪些形式?板书: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讲授新课】课件展示几种天气现象图片。

板书: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概念及形式师:什么是降水?生: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归纳。

大家思考:雾、霜、露水属不属于降水?我们所看到的雾、霜、露等不属于降水,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或固态的水,而霜、露都是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直接凝结于物体上形成的。

雾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大气中,没有降落到地面。

所以,它们都不是降水。

师:降水的形式有降雨、降雪、冰雹等。

降雨是降水的最主要形式。

在古代诗词里面也有很多描写降雨的美丽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等。

(过渡)我们知道降水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比方说降雨就分为好几种: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

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测量降水量的多少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8页的阅读材料《降水量的测量》。

生:学生看书。

板书:2、降水量的测量师: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

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也称为可降水量。

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用英文字母p表示。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师: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图中所示的测量降水的工具由哪两种容器构成?(2)在读降水量数值时,应注意哪些观察规范?生:学生看图讨论后,发表意见。

师: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和量杯。

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mm)。

观察时,视线要与刻度值齐平。

师:气象部门用一种仪器来测量一个地方一天中的降水,它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是毫米。

日降水量: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的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某年每日的降水量相加。

降水的等级:测量出降水量,气象部门把日降水量小雨20毫米的称为小雨,日降水量为10-25毫米为中雨,日降水量25-50毫米为大雨,日降水量大雨50毫米为暴雨。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 min为单位。

分别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过渡)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我们要怎样直观地知道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变化情况呢?就要用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情况,那么降水量柱状图是怎么绘制的呢?板书:3、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师: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有4个步骤:(1)绘出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的多少;(2)把横坐标轴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

在纵坐标轴上,按相等的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3)按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4)在图上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师:带领学生绘制图3.23。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提醒学生注意画图步骤。

学生在书本上画好。

教师适当巡查,对画的好的给予表扬,不会的及时指导。

师:大家学会了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那么如何判读呢?首先是读数据: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并说出全年降水量多或少。

其次看极值:即看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月份。

最后说变化:看各季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降水量多,什么季节降水量少,并描述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

师:观察课件上的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思考以下问题:(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师:该地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全年降水不均匀。

板书:4、降水的季节变化师:请同学们看到图3.22,这是两个降水量柱状图,表示的是A、B两地,观察A、B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情况,从A图我们可以看出该地一年内各月降水都比较均匀,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大;B图看出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7、8月份降水最多,12、1、2、3、4月降水少。

课件展示全年多雨型、全年湿润型、冬季多雨、全年少雨型的降水量柱状图和分布地区并总结规律。

【课堂小结】展示多媒体课件,带着学生一起归纳、梳理本节知识结构。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差异,就不同地方来说,年降水量也不一样。

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多,那么,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板书: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讲授新课】师: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那么,什么是等降水量线呢?生:阅读课本回答。

师: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

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课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总结中国地图上三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为湿润地区,此线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为半湿润地区。

传统意义上南方与北方分界线;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等。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一线,它同时也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400mm降水量线把我国大致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

(3)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线,此线是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也是中国沙漠区与非沙漠区的分界线。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的《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61活动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对小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

师:通过以上的读图分析,大家能够归纳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吗?板书:2、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展示课件,总结以下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量较少;(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多,沿海地区降水较少;(5)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板书:3、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1)地形因素师: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除了地形因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啦?大家阅读课本60页的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生:学生思考。

师:我们前面总结了降水分布的规律,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因此,纬度是影响降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板书:(2)纬度位置师: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量较少,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因此,海陆位置是影响降水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

板书:(3)海陆位置师:(展示课件)世界和中国降水量的极值。

板书:4、降水的极值师:世界各地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有差异,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降水量的多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从农业、交通,衣、食、住、行两方面考虑)板书:5、降水与人类生活生: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降水现象图片,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有两个方面,有利(风调雨顺),不利(灾害)。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体系图,引导学生对降水的知识有个全面的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