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德育案例
初三特殊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特殊学生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特殊学生指的是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存在障碍,需要特殊教育支持和帮助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引导。
本文将以一个初三特殊学生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针对这类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二、案例描述学生姓名:李明(化名)性别:男年龄:15岁年级:初三家庭背景:单亲家庭,父亲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母亲照顾李明及家庭生活。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性格特点:内向、敏感、易焦虑,与同学交流较少,缺乏自信。
学习成绩:语文、数学成绩较好,英语成绩较差,物理、化学成绩中等。
心理问题:存在自卑心理,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学业,对未来充满担忧。
三、教育措施1. 了解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首先,教师应深入了解李明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需求。
同时,教师要关注李明的心理变化,耐心倾听他的心声,给予关爱和鼓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针对李明的学习特点,教师为他制定了以下个性化学习计划:(1)英语:通过每日背诵单词、听英语歌曲、观看英语电影等方式,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
(2)物理、化学:针对李明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特点,鼓励他参加实验课程,提高动手能力。
(3)其他科目:针对李明的语文、数学成绩较好,教师适当减少对这些科目的辅导,让他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3. 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心理(1)开展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李明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2)鼓励参与班级活动:教师鼓励李明参加班级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培养团队精神。
(3)树立榜样:在班级中树立李明的榜样,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习动力。
4.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与家长沟通:教师定期与李明的母亲沟通,了解他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2)开展家长会: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会,共同关注李明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德育案例特殊教育(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的教育,旨在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缺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融入社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特殊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特殊教育中的德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关爱特殊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杰,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杰的自闭症状愈发严重,与同龄人的交流越来越困难。
在学校,小杰的学习成绩较差,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被同学嘲笑。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杰的父母倍感焦虑,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小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为了帮助小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团队,对小杰进行个别化教育。
在德育方面,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关爱小杰,建立信任关系教育团队首先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杰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制定出符合小杰特点的教育方案。
同时,教育团队还通过日常互动,关心小杰的生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2. 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小杰的社交能力学校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活动,如手工艺品制作、音乐欣赏等,让小杰在活动中与其他同学互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此外,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关注小杰的成长。
3. 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小杰的道德品质教育团队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从小杰的日常生活入手,培养他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团队引导小杰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的责任感。
4. 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杰克服心理障碍针对小杰的自闭症状,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辅导师通过与小杰的交流,了解他的心理需求,为他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三、案例分析1. 关爱特殊学生,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特殊教育中,关爱学生是德育工作的核心。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本案例中,学校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关注小杰的生活,为他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特殊学生教育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特殊学生是指在智力、语言、身体、感官、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要特殊教育支持的学生。
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以一起特殊学生教育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关爱和支持特殊学生成长。
二、案例介绍小王(化名),男,12岁,患有自闭症。
从小王进入我校以来,他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
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与同学交往困难,缺乏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深感无奈。
三、教育策略1. 建立关爱团队针对小王的情况,我们成立了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教师、家长等组成的关爱团队。
团队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小王的教育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 调整教学方式针对小王的学习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方式:(1)个性化教学:根据小王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他能够跟上学习节奏。
(2)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小王的学习兴趣。
(3)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小王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 加强家校沟通为了更好地关注小王,我们加强了家校沟通。
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联系,了解小王在家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增进家校感情。
4.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教师定期对小王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同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小王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5.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教师针对小王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如穿衣、洗漱、整理床铺等。
通过反复训练,小王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爱和支持,小王取得了以下成效:1. 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在个性化教学和情境教学的帮助下,小王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2. 社会交往能力增强:通过游戏教学和团体心理辅导,小王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交流,逐渐融入集体。
德育案例特殊孩子爱的教育(王芳)

特殊孩子爱的教育从教二十多年,每接一个新班级,总是会碰到一两个“特殊”的孩子。
这学期也不例外,我们班的韦玮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
韦玮,男,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离异家庭。
他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行为习惯差,不喜欢读书、做作业,经常欺负同学,不善与人交流,封闭自我,对老师的教育不听。
原因分析;:韦玮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他一生下来就被扔给了爷爷奶奶,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行为习惯特别差,不听话,爱顶嘴,脾气暴躁,没有礼貌,经常惹是生非。
这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都与别的孩子不同,有时感觉什么规矩都不懂,有时又像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大人,他能猜透你,对你提的要求不屑一顾,一般哄孩子的办法在他身上丝毫不起作用。
在学校,具体表现为:不合群,欺负同学,不听老师的教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行为没有约束力。
不喜欢学习,上课不听还故意捣乱,特别不喜欢写字,作业不做,喜欢跟别人对着干。
他还喜欢下课了到花坛里去捉各种小动物去吓唬别的小朋友,自己开心得不得了。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丝毫没有效果,他一个人就能搅乱一个班级,我“软硬皆施”都无济于事。
只能每隔几天就和他奶奶联系,请家长配合教育。
我一直在想,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到教育他的“突破口”才行。
一、抓住契机,有效教育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
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
“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有一天,所有孩子都放学回家了,我单独留下韦玮给他补补课。
因为他平时上课基本不听,只能一对一课余辅导。
总算,那天他心情好,比较配合,半小时的辅导顺利结束。
他整理好书包准备回家,我也把教室稍微整理一下准备下班。
突然背好书包的韦玮主动走到我面前,说:“王老师,我去帮你倒垃圾吧。
”我一愣,这还是他第一次主动要求为班级做事,我太高兴了,原来他也相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一面。
一年级特殊学生师德案例

一年级特殊学生师德案例
案例概述:
小华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他有一些特殊的需要。
他患有轻度自闭症,这使得他在社交互动、语言表达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进入一年级之前,他的父母曾担心他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但最终还是决定让他接受教育。
教师表现:
小华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有耐心和爱心的老师。
她深知小华的情况特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在开学之初,她与小华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了小华的兴趣、习惯和需求。
她还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了交流,确保他们了解小华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支持他。
在上课时,老师会特别关注小华的表现,并根据他的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例如,她会使用简单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帮助小华理解课程内容;当小华出现情绪波动时,她会及时安抚他并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在课间休息时,老师会鼓励小华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和交流。
她会密切关注小华的情绪变化,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结果与反思:
在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小华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他的父母对老师的付出和努力表示感激,并认为老师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老师
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为关注特殊学生的需要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支持他们。
结论:
这个案例展示了教师对于特殊学生的关心和支持。
教师通过与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课间休息时,教师也鼓励特殊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教师的耐心、爱心和专业素养为特殊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班集体里不允许有一个“核外分子”——做特殊性格学生思想工作案例安徽省霍邱一中南校区李绍全(缘起)创建模范班集体的步伐正快,班里却出了一位“刀枪不入”的“老大难”!情况是这样的:班里有一位叫王兰的女同学,因父母离异,造成她的性格孤僻,和班上不少同学都有矛盾,班干多次做工作也做不进去。
有同学气愤地将她称做“核外分子”。
(诊断)不同的家庭生活境遇,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发展。
受悲剧色彩影响的学生,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不合群,有时甚至是很自私。
一个班集体是健康的,就不允许有一个“核外分子”。
(教育契机)一次,王兰得阑尾炎住院动了手术,女同学主动要求轮流去看护她,又凑钱给她买营养品,就连她平时不爱理睬的几位女同学也不记前嫌,这让王兰大为感动。
(工作过程)王兰同学出院后,我组织了一次“我在班里的位置”的主题班会。
那位女学生干部深情地说:“我们全班几十位同学,朝夕相处,已融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离开了哪个都不再是我们这个集体。
在我们这个集体里,连欢乐和忧愁都是大家所共有。
比如王兰同学,她的家境,同学们都非常同情,都设法想让她快乐起来,但多次努力都失败了。
王兰同学,你可知道,看着你不快活,我们全班都快活不起来。
希望你能振作起来,相信我们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别人不能替代的位置,谁也离不开谁!”王兰同学的泪水夺眶而出,她真诚地向同学们表示歉意和感谢。
我趁机向同学们说:“要让钢琴弹奏出悦耳动听的乐章,那就要求弹琴者十个指头协调地都动起来;要下赢一盘棋,必须车、马、炮、卒都发挥作用。
我们要创建模范班集体,每一个位置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努力!”(效果)那一次活动,不单是使王兰同学受到了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到模范班集体创建活动中来,也教育了全班同学,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果我们班高质量、高规格地进入学校和全县模范班集体的行列。
(后记)德育工作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也不仅仅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做个快乐自信的孩子—特殊后进生德育案例

做个快乐自信的孩子—特殊后进生德育案例一、案例背景爱在细微处,更在需要时。
教师的一句鼓励、一句表扬、一个微笑、一个关心的眼神都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孩子的心灵十分脆弱,需要耐心呵护,当学生面对挫折时、失去信心时,只要教师伸出帮助之手,并给予学生饱满且真诚的爱,就能给予学生自信的翅膀,让学生可以自由翱翔!二、案例描述(一)基本情况我的学生都是维吾尔族人,性格活泼开朗,十分热情,对学习也有足够的兴趣与积极性,其中有一个例外,我们叫她小欧吧。
小欧是一个女孩子,她智力有些缺陷,之前教她的老师也知道她的情况,所以,也很少过问她的学习情况,在班级中,小欧一直坐在最后一排,每天上课就是在玩或者画画,甚至课堂上还会站起来与其他同学说话,老师布置的作业她从来不做,之前的老师也不管,导致她永远都是班级的倒数第一名,也经常被其他同学嘲笑。
后来,我接手这个班级之后,才慢慢了解到,原来小欧家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对她们的关心不足,小欧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她的哥哥也是我以前的学生,现在已经上高二了,还会经常和我联系,给我发短信。
(二)德育工作目标(1)认真做好德育教育,做好小欧的思想教育工作与辅导工作,提高小欧的学习成绩。
(2)通过德育教育,让其他同学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不再嘲笑小欧,而是尽可能地帮助小欧。
(3)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关心小欧,并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帮助小欧。
(三)教育过程首先,我从小欧的生活中出发,我先从小欧的哥哥处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原来,他们兄弟姐妹较多,生活压力较大,所以父母每天奔波,想要多赚钱,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关心,而且因为小欧智力有缺陷,所以也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喜爱,父母也一直对小欧处于放任状态。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又和小欧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在交谈中,我也体会到了小欧父母的力不从心,但是小欧父母也答应我,会多给予小欧一些关心与爱护。
然后,在学校,我也对小欧的学习展开了帮助,首先,我根据小欧的身高,把她的座位调到了第二排,并安排了一个温柔、干净的小女孩小雅做小欧的同桌,在课堂中,小欧若是玩或者画画时,小雅就会提醒小欧,让小欧认真听讲,若小欧再站起来想和同学说话,小雅也会温柔的拉着小欧的手,让小欧回到座位继续听课,我发现,几天之后,小欧不会在课堂上站起来说话了,虽然还是会走神、画画,但只要小雅一提醒,小欧就会看着老师,听老师讲课。
高中特殊生教育案例(精选5篇)

高中特殊生教育案例(精选5篇)高中特殊生教育案例篇1让冷漠的心灵重焕生机【背景】作为一个老师, 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差异。
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存在许多差异性。
因此, 班级里不可避免存在了一定量的特殊学生。
什么是特殊学生?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在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 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 就是特殊学生。
而在特殊学生的诸多“问题”中, 最难解决的就是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如自闭, 自恋, 忧郁, 退缩, 躁动, 攻击行为, 无法集中注意力, 多疑, 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
心理型特殊学生给人的感觉是“怪”。
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 不符合一般学生的逻辑, 令人费解。
教育心理特殊学生的时候, 教师的角色类似心理医生, 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找到他的“情结”, 才能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个案分析】刚刚接这个班的时候, 有一个小孩子小进入了我的视线, 别的小朋友来到新的学校都充满新奇, 而他却很冷漠, 独自坐在教室的后面不说话, 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
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他一下, 他就对小朋友大吵大叫。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 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思想真的不简单。
就哪换座位来说吧, 小金个子不高, 刚刚进入班级时, 安排坐在最后一排, 课在后面他根本不学习, 就是一个劲的用剪刀剪纸片玩, 每天他的座位里都堆满了碎纸, 根本无法专心学习。
于是我想还是把他调到前面吧, 至少能多关注他。
可是, 和他一商量, 他死活不肯, 或许他知道到前面就没有那么自在了吧。
没办法我准备把他“强制”给调到前面, 可是还没等我动手, 他就把桌子掀了, 用一种怨恨的眼神看着你, 说真的,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小孩子会有这种眼神。
或许那时想的太简单, 感觉调座是为了他好, 我还是不顾他的情绪给他调了座位, 结果他把所有的作业用剪刀剪成碎片。
最后我费了好大劲才安抚好他, 他才勉强坐在了前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学生德育经验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特殊教育学校屈金花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材的地方,这是对每一所普通学校最基本的要求。
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学生除了了解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也尤为重要。
因为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残疾,品德教育较普通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下面我谈一下我们乾县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例。
案例背景:
我校的生源绝大多数属于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多重障碍学生。
鉴于孩子的特殊性,在家里,有的家长溺爱他们,几乎一切生活琐事为他们代办,有的家长没有耐心,干脆代替孩子做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这样了,也不指望他长大能干什么,于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放弃了孩子。
当孩子来到学校,大多数不会文明用语,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特别是我校的王少乐和李佳莹同学表现尤为突出,王少乐动不动就掀翻桌椅,毒骂老师,李佳莹是名眼睛长得很漂亮的女孩,但她总是不讲卫生,手、脸、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动不动就躺在地上打滚示威,有时可以哭闹到半夜十二点,谁也拿她没办法。
特殊孩子们由于生理的原因,他们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不多,交往的对象一般尽局限在家人和老师。
这一现状,严重
影响了学生思想认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落实我校“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的办学理念,逐步实现残疾儿童身体逐渐康复,思想得到教育,生活能力获得提高的教育目标,我校下大功夫彻底从零做起,安排部署了一系列制度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此来教育感染他们。
案例主题: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好的生活,不再受歧视和异样的目光,我校全体教职工为爱撑起了一片蓝天。
案例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多次仔细观察,发现11岁的男孩王少乐虽然撒泼行为恶劣,但是他胆小怕事,老师稍微大点声,他就赶紧爬起来跑掉,但内心不甘心,骂骂咧咧的,又忍不住地看老师的进一步行动。
10岁的李佳莹吃饭不擦嘴,爱流口水,着急了就用袖口擦一擦,头发乱蓬蓬的,早晨起床没有梳头的习惯,穿了一周的衣服,下周一来还是那身脏衣服。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回到教室,她还坐在秋千上不下来,老师拽她,她就撒泼哭闹。
王少乐和李佳莹没有上过学,没有是非观念,更不懂尊敬老师,文明用语,也不知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美丑的思想。
2、进行密切家校联系。
我们学校设在县城,但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周一早晨被家长送来,周五下午再接回去,每周老师都要和家长见两次面,利用这样的机会,我校规定,正副班主任必须做好周一和周五的家校联系工作。
王少乐和李佳莹之所以养成今天这样的不良习惯,一个是家庭的溺爱,一个是家庭的放弃造成的。
因此进行家校联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每周五老师告知家长孩子在校情况,包括优缺点,进步和退步情况以及在家里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每周一老师认真听取家长的诉说。
以求家校共同监督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制止和引导他们。
学校要求老师每周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记录,以备以后探讨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经验。
3、针对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提高课堂德育培养。
每个学校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育学生的根据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和生活校本教材,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提供,更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每周都安排公开课、示范课,组织全校老师听课,课后及时做好评课工作。
因此我们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内,学生总能在兴趣、自信中学习,经过多次听课,发现王少乐撒泼骂人的情况在逐渐减少,在老师的表扬中,他轻松愉快的完成着学习任务。
李佳莹贪玩也少多了,因为他感觉课堂更有趣味,在老师和同伴的影
响下,她也知道了爱美,当然衣服、手脸干净多了。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品德和情操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丰富我校文化生活,我小精心设计了校园墙面,利用浅显的标语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告知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用语。
此外,我校每月几乎都要组织一次大型文艺活动,不管是体操表演,音乐朗诵还是文艺活动,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孩子们热情洋溢,感知到了集体的力量和荣誉。
在每次活动中王少乐都积极表现,从没有过骂人等现象。
李佳莹最爱大活动了,因为老师可以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5、做好期中、期末表彰大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没到期中、期末,我校都要进行综合能力检测活动,并及时做好表彰工作,对于成绩优异和进步大的学生都要进行表彰,同时我们还要评选出“校园弯腰小天使”、“爱心小天使”、“文明礼貌小天使”、“勤劳小天使”等,发给他们奖状的同时,并摄影留念,如此,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德育素质。
最近,王少乐和李佳莹被多次表彰,走进校园,总能看到他们阳光又有点羞涩的笑脸。
6、重视校外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殊学生正因为自己身体和心智的特殊性,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交往的对象一般尽局限在家人和老师。
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他们将来还是要立足于社会,只有走出校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炼,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于是我们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在乾陵旅游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感知了历史遗迹,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更感受到了老师无私的爱,在老师的讲解和拍照中不断和老师拥抱、拉手,把学校分发的食品主动分给老师,其中做的最突出的就是王少乐和李佳莹。
7、借助社会力量培育学生德育。
每一个特殊孩子的降临,首先是家庭的巨大灾难,他们看病少至十几万元,多至上百万,而他们大多是农村孩子,好多家庭都是负债累累。
他们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就是我们的一份子,学校尽最大的能力,多方联系社会力量帮助他们,截至目前,我县残联、工会以及社会个人、集体都为我校学生捐赠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在社会集体的救助下,全体学生在我校接受免费教育,免费住宿,享受三顿营养餐。
我们也采用各种形式告知学生这些事情,教育他们积极学习,有一颗感恩的心。
案例结果:
通过我校多方努力,办学一年多来,以王少乐和李佳莹为代表,全体同学在德育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在家里养成的粗暴,说脏话行为基本得到了改善,好多同学见
了老师能够问好,会自己洗脸刷牙洗脚,换干净的衣服,养成了文明礼貌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分析: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育人,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健康的体魄,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
特殊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渴求知识,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理解和肯定,特殊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引导提高他们,给他们一个特别的天空,那就是爱,用关爱发信他们的不足,用耐心引导他们,用爱心让他们持之以恒,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