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墓葬是人们对逝者的一种纪念和尊重方式,同时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内涵。
在古代,墓葬有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和文化意义,这些习俗和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生死的理解。
本文将从祭祀仪式、墓葬风俗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和文化意义。
一、祭祀仪式古代对逝者的祭祀仪式是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表达对逝者敬意和怀念的方式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仪式一般分为几个步骤:祭坛供奉、祭文默祷和祭品献放。
祭坛供奉通常在墓地附近或家中的祭堂中进行,人们会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器等物品,以表达敬意。
祭文默祷是祭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人们会背诵祭文向逝者致敬,以此向祖先请求保佑和祝福。
祭文一般会包含对故人的悼念和感恩之情,也有的会陈述家族的世代之道和家训。
这种仪式既是一种思念逝者的方式,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文化传统的手段。
而祭品的献放更是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们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祭品。
这些祭品一般是逝者在生前比较喜欢的物品,或者是其生前所需的各类生活用品。
通过献放祭品,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生前关怀和爱戴的心意。
二、墓葬风俗古代墓葬的风俗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葬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地下洞穴式墓葬和地上墓葬。
地下洞穴式墓葬多见于古代王朝和贵族,墓穴一般由多个葬室和陵墓组成,丰富的墓葬陈设和雕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而地上墓葬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墓葬形式,也是广大民众所采用的墓葬方式。
古代墓葬中,人们常常会在墓地上方建立墓碑或石刻,上面刻有逝者的姓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等信息,以此来永久纪念逝者并铭刻其名字于史册。
除此之外,古代墓葬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风俗习惯,比如陪葬制度。
陪葬制度指的是将逝者的亲属、奴仆、马车以及一些贵重物品一同下葬。
这种制度表达了古人对家族观念和尊卑等级的理解,同时也彰显了富有阶层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知识点: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特点一、丧葬仪式1.儒家思想影响:儒家主张“孝道”,认为尊敬死者是孝顺的表现,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
2.道教与佛教影响:道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佛教则讲究因果报应,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
3.丧礼程序:主要包括小殓、大殓、出殡、下葬等环节,各环节都有具体的礼仪要求。
4.服丧制度: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服丧时间长短、服饰颜色等都有规定。
5.丧葬禁忌:如禁止娱乐、声乐等,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二、陵墓建筑1.墓穴形制:古代中国墓穴有土葬、火葬、洞葬等多种形式,其中土葬最为常见。
2.墓碑与墓志铭:墓碑用以标识墓主身份,墓志铭则记载墓主生平事迹。
3.墓室结构:古代陵墓建筑有单室、双室、多室等结构,室内装饰丰富,如壁画、雕刻等。
4.陵园制度:古代帝王陵墓周围常有陵园,包括祭祀建筑、神道、石像生等。
5.丧葬建筑与风水:古代中国人讲究风水,认为墓地位置会影响家族运势,因此在选址上有诸多讲究。
6.丧葬建筑材料:古代陵墓建筑多使用木材、石材等,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7.丧葬制度演变:从原始的简朴葬礼到封建社会的奢华葬礼,丧葬制度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知识点:__________习题及方法:习题一:下列哪项不是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丧葬仪式的影响?A. 主张“孝道”B. 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C. 允许奢华丧葬D. 尊敬死者解题方法:通过回顾儒家思想对丧葬仪式的影响,可以得知儒家主张“孝道”,认为尊敬死者是孝顺的表现,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
因此,选项C“允许奢华丧葬”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影响。
习题二:在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中,下列哪项不是道教与佛教的影响?A. 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B. 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C. 禁止娱乐、声乐等D. 死亡是因果报应的开始解题方法:道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佛教则讲究因果报应,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兰台世界2012·2月上旬………………………………………………………………………………………………………………………………………………………症下药;或选择他所信奉的理论原著,为之布道;或填补士人阶层的知识空白,提倡新知。
他绝不是无的放矢,视翻译为玩意儿。
具体而言,《天演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为救亡运动作了总动员,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社会通诠》展示了一幅由图腾社会到宗法社会、再到军国社会的完整社会进化图式。
《原富》为中国人民自强求富贡献了“自由平通”的方略。
《群学肆言》强调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对国家政治的指导作用。
《穆勒名学》与《名学浅说》介绍了近代西方格物穷理的治学方法。
《群己权界论》、《法意》介绍了自由民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君主立宪的优点。
严复以一己之力,率先独立翻译出横跨如此众多学科的西学名著,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
他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得到众多同时代及后辈学者众口一词的认同与推崇。
如蔡元培先生认为,“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推其为“译界之宗师”[1]。
就社会影响而言,“严译名著”为救亡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人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严复的译著中,《天演论》被众多的中小学堂选作教材;《原富》曾被南洋公学选为教材;《名学浅说》也是如此,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九次印刷的该书即注明“师范学堂小学堂用”。
3.兼容古今,会通中西。
严复从事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移植过程,它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可以说,严复的译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其特殊地位,这是与他将西方文化所作的特殊处理分不开的。
严复译书喜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严复采前人译佛经的方法翻译西书,不另例体裁的目的是他当时想改变普通士人对西学的轻视态度,给那些顽固守旧的老朽开一点窍,他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叫他们看得起译本,进而看得起“西学”。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第一篇: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极为平常但在我国古代社会,却衍生了一套复杂仪式,并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
形成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经历了朝代更迭,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鬼灵信仰:早期人类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和肉体分开,并未死去,而且还能干预人事,影响生者。
“灵魂不灭”观使人产生了敬畏恐惧心理,人自然萌生了鬼灵信仰。
在灵魂和灵魂不死观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善待死者的肉体便可使死者的灵魂获得慰藉;因而不敢随意遗弃死者尸体,选择妥善处理,并举行相关仪式,期待亡灵安息,进而产生了一整套礼仪。
原始宗教的发展及阶级社会的出现,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
儒家孝道观:在古代中国,占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儒学,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儒家的孝道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在世父母;一是对逝去父母先祖。
父母在世,子女要敬孝,使其得以善终;父母过世,子女要“追孝”,要“永言孝思”。
由于这种孝道观念的影响,儒家主张厚葬死者,施以隆重的祭祀仪式,事死如生。
是否按照丧葬仪礼和禁规安排丧事,成了衡量孝与不孝的标志。
宗法等级制:宗法等级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社会制度,它关系着社会等级的区分、家族长幼秩序的确立。
它是整个传统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地位、权力的继承和财产的分配。
传统丧葬仪式的所有禁忌所围绕的核心都是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死亡文化在丧葬过程中严格的上下、尊卑安排表面对死者的尊重,但实际上,死者既不能看到,也不能体验,因而,其根本的意义只在生者――通过强调阴间的等级关系再次明确人间宗法关系。
丧葬文化的原则生死如一:在我国古代社会,“灵魂不死”观被普遍接受。
死者灵魂并不随肉体的死亡而消散,因而死者需要生前必需的一切。
这就要求生者尽可能要为死者创造和生前一样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2月上旬………………………………………………………………………………………………………………………………………………………症下药;或选择他所信奉的理论原著,为之布道;或填补士人阶层的知识空白,提倡新知。
他绝不是无的放矢,视翻译为玩意儿。
具体而言,《天演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为救亡运动作了总动员,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社会通诠》展示了一幅由图腾社会到宗法社会、再到军国社会的完整社会进化图式。
《原富》为中国人民自强求富贡献了“自由平通”的方略。
《群学肆言》强调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对国家政治的指导作用。
《穆勒名学》与《名学浅说》介绍了近代西方格物穷理的治学方法。
《群己权界论》、《法意》介绍了自由民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君主立宪的优点。
严复以一己之力,率先独立翻译出横跨如此众多学科的西学名著,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
他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得到众多同时代及后辈学者众口一词的认同与推崇。
如蔡元培先生认为,“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推其为“译界之宗师”[1]。
就社会影响而言,“严译名著”为救亡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人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严复的译著中,《天演论》被众多的中小学堂选作教材;《原富》曾被南洋公学选为教材;《名学浅说》也是如此,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九次印刷的该书即注明“师范学堂小学堂用”。
3.兼容古今,会通中西。
严复从事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移植过程,它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可以说,严复的译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其特殊地位,这是与他将西方文化所作的特殊处理分不开的。
严复译书喜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严复采前人译佛经的方法翻译西书,不另例体裁的目的是他当时想改变普通士人对西学的轻视态度,给那些顽固守旧的老朽开一点窍,他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叫他们看得起译本,进而看得起“西学”。
严复认识到自己所译书对于那些仍在中古的梦乡里酣睡的人是一副副难以下咽的苦药,因此他在上面涂了糖衣,这糖衣就是一般士人所最醉心的汉以前古雅文体。
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它使得那些对西洋文化无兴趣甚至有反感的人也认真阅读和思考起来,在学界取得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胡适说:“他对于译书的用心与郑重,真可佩服,真可做我们的模范!”严复的翻译从内容上说是输入西学,从形式上看则是继承中学。
此外,在他的译著所加“按语”中,还有大量讨论中西学术的文字,它们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严复会通中西文化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严复个人的学术见解,其中不乏对传统学术的评价和精审。
综上所述,严复的译著实际上是集传播西学、整理国故、表达政见于一体,如果将“严译名著”单纯视为一种西学著作的普通中译本,就等于浅薄地阉割了“严译名著”中的重要内容。
翻开“严译名著”,不仅诸多兼容古今、会通中西的个案值得研究赏析,严复这种创造性的治学方法尤其值得后辈学者再三致意。
对中国今后的文化建设而言,严复式的译者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1]皮后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严复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王克非.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俞政.严复著译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5]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6]沈苏儒.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8.★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人们从古代丧葬习俗研究入手往往会取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效。
一、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1.生死并重。
在灵魂不灭观念支配下,古人心目中往往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活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鬼魂出没的彼岸世界即中国人通常所说的阴曹地府。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结束,又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新生活的开始。
也就是说,人死就像搬家一样,在九泉之下依旧会好端端地生活,衣食住行与往日相同。
故古人在人死之后总是按照其生前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后事,调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史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史又云:“使生死始终如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报也。
”这就告诉我们对待死者应该和对待生者一样,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一成不变地复制到鬼魂世界,从而体现出生死并重的特点。
其实,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丧礼习俗中不乏反映。
譬如:把死者装进棺材时,为其准备足够的衣物,以供死者一年四季穿戴之用;修筑坟墓时,仿照人间房屋的样式,以寓意死者在生时的居室;殡葬和祭祀时,大量焚钱烧纸,以供死者在冥界用作货币等。
2.等级色彩鲜明。
在古代中国,如果人们在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死后丧葬待遇也会有别,例如:坟墓的高度大小、随葬品之多寡、碑志的规格等,都依据相应等级而有所不同。
清朝礼制规定:“公侯墓地一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一品墓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二品墓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三品墓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围墙周围三十丈……七品以下墓地为二十步,坟高六尺,围墙周围十二丈;庶人墓地九步,坟高四尺,围墙周围八丈。
”[1]不仅如此,同样是死,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死了,对其死的称谓也完全不同。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死者称谓尊卑不同,可见社会等级昭然。
另外,丧仪中“饭含”的习俗也是社会等级森严的佐证。
《说苑·修文》载:汉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如果违背丧仪的规定,官府往往会以“僭越”的罪名查办。
史载:汉桓帝时,宦官赵忠僭越礼制,私自使用“玉匣”葬父,结果,“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
”[2]就这样,人们借助丧葬礼仪将人世间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关系堂而皇之地植入鬼魂生活的阴曹地府。
3.以儒家《仪礼》、《礼记》为圭臬。
儒家崇尚孝道,而对送终之礼尤为注重。
《论语·为政》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周秦诸家学派之中,儒家谈论丧葬可谓最多。
儒家经典之作《仪礼》,此书杀青于先秦时期,收集了儒家所规定的各种礼仪制度,其中,《土丧礼》、《丧服》、《既夕礼》等就是专门撰写丧葬礼仪的。
儒学的另一部经典之作《礼记》,也用不少篇幅详细阐述了有关丧葬的礼仪规范。
作为儒家的两部经典之作《仪礼》和《礼记》,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丧葬制度□魏登云陈华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案博览档Dang'an Bolan52的基础。
自秦汉始,朝廷和民间丧葬礼仪中的葬前丧仪、五服制度以及居丧守孝等基本程序,都是以《仪礼》和《礼记》为圭臬,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烙上儒家的印记。
4.丧葬形式各种各样。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丧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
其中,土葬和火葬是比较普遍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
这就使得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多姿多彩,形式不拘。
实际上,各种葬式又昭示着人们不同的信仰象征。
人们采用土葬是相信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死亡只不过是一种自然回归,再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人们采用火葬是相信灵魂会随着火苗而升入天国,肉体是可灭的,而灵魂是不灭不死的。
人们采用崖葬是因为人类长期居住山洞,道教产生后,认为人死“羽化升仙”,而崖葬高出地面,是成仙的理想场所。
水葬是人类把江河湖海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灵魂的归属……可见,人们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埋葬方法都是在其不同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此特点彰显着古人的生死观、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二、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岁月中,生与死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如影随形贯穿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沉淀深厚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功能。
1.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古代丧葬习俗中所奉行的不少原则与封建“三纲五常”的精神相吻合,这就在客观上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功能。
譬如:丧葬习俗中的五服制度,它奉行“尊尊”、“亲亲”的原则。
以封建国家而言,皇帝为全天下的至尊,依据“尊尊”的规定,天下吏民百姓理应为天子皇帝服丧守孝;以家庭而言,父权处于支配地位,按“尊尊”之制,父族之孝理应重于母族之孝;以嫡庶关系而言,嫡尊庶卑,故嫡系之孝明显重于庶系之孝。
家庭成员亡故,不论长幼,依据“亲亲”之制,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为之披麻戴孝,也就是说,纵使晚辈先逝,长辈也要为之服丧。
不仅如此,在居丧期间,还对守制者的衣食住行作了严格的规定,使其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以各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如毁容尽孝、节制饮食、住所简陋等,以此来体现所谓的封建“孝道”。
可见,丧葬习俗通过五服制度将家丧和国丧融为一体,在不经意间就将封建“三纲五常”的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之中,从而取得了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功效,这对维护传统封建统治秩序无疑起了促进作用。
五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富含强大生命力,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其根本之因莫过于此。
2.强化社会伦理规范。
在人类学家看来,要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一套完备的社会伦理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丧葬习俗就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
在古人眼里,死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它所引起的悲伤哀痛也是人类其他事情所无法比拟的。
而送死,乃是为人子者应尽的孝道。
因此,丧葬不仅仅是安葬死者,而且还可以强化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
史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
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葬,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
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
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
”(《大戴礼记·盛德》)可见,丧祭可以强化人们的仁爱之心和行孝之道。
史又称:“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
”(《大戴礼记·礼察》)也就是说,尚若没有丧祭之礼,则君臣之义和父子之情就会弱化,致使伦理道德崩坏。
宋太祖赵匡胤毫不隐讳地指出:“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
”[3]《论语·学而》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历代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丧葬中的这一社会功能,竭力推崇以孝为本,以巩固其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