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 网络增值服务 阅读材料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目录
• 细胞基本功能与生理概述 • 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生理 • 血液成分与循环系统生理 • 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过程 • 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 •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01 细胞基本功能与 生理概述
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具有流动性,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 界线。
胃腺
分泌胃液,包括盐酸、 胃蛋白酶等,促进蛋白
质消化。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 化酶,分解糖、脂肪和
蛋白质。
肝脏和胆囊
肝脏分泌胆汁,储存于 胆囊,促进脂肪消化和
吸收。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和机制
糖吸收
主要在小肠进行,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方式进入血液。
脂肪吸收
主要在小肠进行,通过乳化、水解和被动扩散方式进入血 液和淋巴。
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率。
影响因素
包括体表面积、年龄、性别、内分泌、体温和营养状况等。
临床应用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对于评估甲状腺功能、诊断甲状腺疾病等具有重 要意义。
体温恒定机制及调节方式
体温恒定机制
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调节方式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流 量、汗腺分泌等;体液调节主要通过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
临床应用
对体温的监测和调节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如高热病人的降温处理、低温病人的保暖 措施等。
发热原因和处理方法
发热原因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病理性体温升高。常见原因包括感染、炎 症、肿瘤等。
(完整版)生理学各章节习题训练

(完整版)生理学各章节习题训练生理学各章节习题训练苏州大学医学部生理学系王国卿第一章生理知识绪论一.名词解释:1 内环境2 稳态3 兴奋性4 刺激5 反应6 阈值7 兴奋8 抑制9 负反馈 10 正反馈二.填空题:1 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和————。
2 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是————、————、————和————。
3 反馈包括—反馈和—反馈,用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反馈主要是——反馈。
4 反应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和——————。
5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叫————,大于该刺激的刺激叫————,小于该刺激的刺激叫————。
6 描述兴奋性的指标是——,它与兴奋性呈——比。
7 常见的内环境组成有——、——、——、——和——,其中以——最为重要。
8 ——————————————————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实例。
9 刺激与反应的相同之处是————。
而不同之处,前者是————,后者是————。
10 新陈代谢包括两个过程:——————和——————。
11机体中的可兴奋组织通常指————、————和————,这些组织受到有效刺激后能产生————。
三.单选题:1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神经活动 .肌肉收缩 .腺体分泌 .反射活动 .动作电位2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自身调节3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4 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恒定 .降压反射 .呼吸节律的维持.体温恒定的维持 .排尿反射5 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血液凝固 .排便反射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H释放增加.排尿反射 .分娩反射6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与环境关系 .人体细胞功能 .人体功能调节.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人体功能活动规律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应 .适应 .正反馈 .负反馈8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是().动作电位 .阈电位 .组织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强度阈值.除极速度9 机体功能调节中,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反馈调节 .前馈调节10 下列关于刺激和反应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有刺激必然产生反应 .产生反应时,必然接受了刺激.阈刺激时,必然产生反应 .有刺激时,不一定产生反应.有时反应随刺激强度加大而增强四.回答题:1. 试述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几种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2. 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 单纯扩散2 易化扩散3 泵转运4 静息电位5 动作电位6 阈电位7 局部兴奋8 绝对不应期9 “全或无”现象10 兴奋-收缩耦联 11 等张收缩 12 等长收缩 13 完全强直收缩14 极化状态 15 去极化(除极) 16 复极化 17 超极化 18 超射二.填空题:1 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和————。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章末整合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原因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1)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特点:①单向性。
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3)作用效果: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和抑制。
3.二者的比较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常用方法研究思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区别(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①甲状腺激素能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②性激素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动物性行为的控制。
关于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在神经纤维上:(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典例1】如图为一个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已知ab=bd,则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B.b点1次,c点1次C.b点1次,c点2次D.b点2次,c点0次解析在神经元之间: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生理学章节自测(全)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A.人体细胞部的变化规律 B.人体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C.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2.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电位 D.阈值3.机体的环境稳态是指:A.细胞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代水平稳定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D.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4.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A.反馈 B.前馈 C.正反馈 D.负反馈5.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6.一定围,心肌纤维的初长度越长其收缩力越大,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反馈调节7.下列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A.减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 D.血糖浓度调节8.机体环境的实质是指:A.细胞外液 B.细胞液 C.组织液 D.血浆9.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A. 传入神经B.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10.刺激强度越小,即阈值降低,则表示组织的兴奋性 A.不变B.越高C.越低D.消失11.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是:A.新代 B.兴奋性 C.生物节律 D.生殖12. 刺激是指:A.外环境的变化 B.环境的变化 C.生物体感受到的环境变化D.引起机体抑制的环境变化E.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13.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分娩B.排尿反射C.减压反射D.小肠运动E.血液凝固14. 能比较迅速反映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脑脊液 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E.细胞液15. 组织处于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A.为零B.高于正常 C.低于正常D.无限大E.正常16. 神经细胞在产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期变化是: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成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17.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A组织液B 血浆C淋巴D 脑脊液E房水18.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A神经调节B自身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激素远距分泌E旁分泌19.肾小球率在肾动脉压于一定围变动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E激素远距分泌二、多项选择题1.可兴奋组织通常指:A.神经 B.肌肉 C.软骨 D.腺体 E.以上都是2.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反应迅速 B.作用局限 C.持续时间较长 D.反应准确 E.以上都是3. 体液调节的特点有:A.作用时间持久 B.定位准确 C.作用围大 D.效应缓慢 E.调节幅度小4. 关于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维持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体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C.正反馈调节是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E.以上都是5. 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 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6. 维持环境稳态的系统主要是: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C.运动系统D.循环系统E.排泄系统7.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A新代B兴奋性C生殖D适应性E反馈8.下列现象中存在正反馈调节的是A排尿过程B排便反射C分娩D血液凝固E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时钠离子流三、填空题1.机体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形式包括和。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蛙的神经肌肉接 点处
引自《分子神经生物 学》,陈宜张主编
(Nature Rev Mol Cell Biol,2001,2:98106)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000. 16:19–49)
Figure 1 Synaptic vesicle life cycle. The synaptic vesicle life cycle begins with the synthesis of vesicleassociated proteins in the cell body (step 1), followed by targeting to synaptic terminals (step 2). At the terminal, the vesicle undergoes a maturation process involving membrane fusion and endocytosis before neurotransmitter is actively transported across the membrane (step 3). A reserve pool of vesicles is tethered to the cytoskeleton (step 4).Mobilization (step 5) from the cytoskeleton is followed by vesicle docking (step 6), which consists of the approach of the vesicle toward the active zone plasma membrane and the form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linking the two membranes. Exocytosis requires an ATP-dependent priming reaction (step 7) as a prerequisite for Ca2+triggered membrane fusion (step 8). Following release of the neurotransmitter, vesicle membrane and protein constituents are recycled via endocytosis, mediated at least in part by clathrin coats (step 9).Recycled vesicles shed their coats, then can directly reuptake neurotransmitter (10a) or first pass
生理学1~3章总结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新城代谢:机体或生命物质与环境之间不断第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城代谢。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的形式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兴奋: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
抑制: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3.兴奋性: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和特性。
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又称刺激阈或阈强度。
两者关系: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4.阈刺激:刺激的强度等于阈值的。
阈上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
5.体液:人体内含大量水分的,体内的水分和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分布在细胞内的体液。
细胞外液:分布在细胞外的体液。
(又分血浆、组织间液、淋巴液、脑脊液、房水等。
)6.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稳态: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城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7.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
它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精确,作用时间短。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体液调节:指体液因子(激素、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过程。
它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持久。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用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8.自身调节:指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9.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
其生理意义是促进人体尽快完成某项生理活动。
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发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生理学┃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生理学┃呼吸的反射性调节生理学· 呼吸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呼吸节律虽起源于脑,但呼吸运动的频率、深度和样式等都受到来自呼吸器官自身以及血液循环等其他器官系统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反射性调节。
下面讨论几种重要的呼吸反射。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一种反射性活动,称为化学感受性反射(chemoreceptor reflex)。
这里的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液、组织液或脑脊液中的O2、CO2和H+。
机体通过呼吸运动调节血液中O2、CO2和H+的水平,而血液中的O2、CO2和H+水平的变化又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呼吸运动,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中这些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和机体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1.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是指其适宜刺激为O2、CO2和H+等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化学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peripheral chemoreceptor)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
(1)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1930年,比利时生理学家Heymans首次证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在化学感受性呼吸调节中的作用,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分别沿窦神经(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颈动脉体)和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主动脉体)传入延髓孤束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后者见第四章)。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虽都参与呼吸和循环的调节,但颈动脉体主要参与呼吸调节,而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颈动脉体的解剖位置便于研究,因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颈动脉体。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其每分钟血流量约为其重量的20倍,100g该组织的血流量约为2000ml/min(每100g 脑组织血流量约为55ml/min)。
生理学┃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

生理学┃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展开全文生理学· 消化和吸收第三节胃内消化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成年人胃的容量为1~2L,具有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食物入胃后,经过胃的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食团逐渐被胃液水解和胃运动研磨,形成食糜(chyme)。
胃的运动还使食糜逐次、少量地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一、胃液的分泌胃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通过胃黏膜中多种外分泌腺细胞分泌的胃液来实现的。
胃黏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①贲门腺,为黏液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宽1~4cm的环状区;②泌酸腺,为混合腺,存在于胃底的大部及胃体的全部,包括壁细胞(parietal cell)、主细胞(chief cell)和颈黏液细胞(neck mucous cell);③幽门腺,分泌碱性黏液,分布于幽门部。
另外,胃黏膜内还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胃肠激素来调节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活动;常见的内分泌细胞有:①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物质,分布于胃窦;②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起调节作用,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③肠嗜铬样细胞(enterochromaffin-like cell,ECL cell),合成和释放组胺,分布于胃泌酸区内。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纯净的胃液(gastric juice)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pH 0.9~1.5,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1.5~2.5L,其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其余为水、HCO3-、Na+、K+等无机物。
1.盐酸:胃液中的盐酸(hydrochloric acid,HCl)也称胃酸(gastric acid),由壁细胞(parietalcell)分泌。
胃酸有游离酸和结合酸两种形式,两者在胃液中的总浓度称为胃液的总酸度。
空腹6小时后,在无任何食物刺激的情况下,胃酸也有少量分泌,称为基础胃酸分泌。
基础胃酸分泌在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也有所不同,平均0~5mmol/h,且有昼夜节律性,即早晨5~11时分泌率最低,下午6时至次晨1时分泌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