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对联文化

合集下载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对联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又称“桃符”、“对子”等。

从格式看,对联由出句、对句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从反映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婚联、挽联和寿联等。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

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许多对联佳作可以反映时代风貌,弘扬真善美,催人奋进,使人观后受到启发和教育。

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意思是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大事,不能读死书。

我把这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心中,勉励自己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对联中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我喜欢对联!这个风俗的起源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

传说,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en shu音申舒]和郁垒[yu lu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详话.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里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头尾嵌上“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年,他那幅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1.通用联——春联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按字数分类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

关于汉字的对联大全 (4)

关于汉字的对联大全 (4)

关于汉字的对联大全引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汉字与对联紧密相连。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汉字组成并取得对、义、形、韵等多方面联系的文学表达形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不仅带来一系列精美的对联,还将介绍汉字与对联的相关知识。

汉字的定义和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系统。

汉字的形态丰富多样,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

汉字通过不同的造字法演化而来,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和声旁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成熟,并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联的定义和特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是由上下两行对称的诗句组成,要求字数相等或相仿,表达意义相对应。

对联的形式简洁明了,结构严谨,能够将作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联常被用于节庆、宣传和装饰,成为人们生活中独特的艺术形式。

汉字与对联的联系汉字是对联的基石,对联使用的字词必须符合汉字造字法。

对联的两行诗句都需要使用汉字,这样才能达到对偶、对仗的效果。

除了字形上的相似,对联还要求字义相对应,以达到表达的准确和美感的统一。

同时,对联也是汉字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联的排比、对仗和韵律,展示了汉字独特的魅力。

汉字对联的分类1. 义对联义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意义相对应。

比如:上联:山高路远春暖人多下联:雪绿江山夏凉人少2. 韵对联韵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使用的字的音韵相同。

比如:上联:花开春风下联:月满秋水3. 形对联形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中使用的字的形状相像。

比如:上联:碧波荡漾下联:白云飘飞4. 反对联反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的顺序相反。

比如:上联:山明水秀下联:水秀山明5. 平仄对联平仄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的平仄相对应。

比如:上联:窗前明月光下联:疑是地上霜汉字对联的创作与发展汉字对联的创作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艺术感悟力。

创作者需要具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优美的表达能力。

关于汉字的对联儿

关于汉字的对联儿

关于汉字的对联儿
1、上联:汉字成章,永结华夷为一体
下联:弦歌流韵,长传礼乐入千家
2、上联:对起三门,中华报里奇葩艳
下联:联结天下,平仄声调国粹传
3、上联:赋诵千章,对韵常敲言灼灼
下联:声闻九域,联坛更见马萧萧
4、上联:华夏中兴,万里河山沾雨露
下联:金瓯永固,千年俎豆享烝尝
5、上联:经典诵读,涧水常闻贤圣语
下联:简牍铭刻,尼山永激古今人
6、上联:重教崇文,泾川自古多贤达
下联:地灵人杰,联苑而今放馥香
7、上联:临池洒翰,三真六草世争宝
下联:闭门著书,万岁千秋谁与传
8、上联:中国诗文,扬华夏千年异彩
下联:楹联艺术,耀翰园一朵奇葩
9、上联:联雅墨香,珠联璧合联联墨
下联:对工文妙,意对词连对对文
10、上联:汉字殊荣,千丈妙联飞雪窦
下联:文坛盛誉,八方俊彦聚剡溪
11、上联:文笔蘸三江,书和谐福字
下联:铜岩崇百丈,传诚信春声12、上联:翰墨宏开,喜听汶上流新韵
下联:人文蔚起,笑看中都蕴古风13、上联:百家挥毫,画中司马春无限
下联:千师作赋,笔下新村韵有余14、上联:人文故里,乾坤永铸仓颉字
下联:礼义之邦,天地常思始祖功15、上联:一记钟音,十里金声播永爱
下联:万寻汉韵,千年祖墓沐春晖16、上联:常念四知,贤明风带莲花韵
下联:勤读千卷,翰墨香熏文化村。

关于汉字及其对联

关于汉字及其对联

关于汉字及其对联
(1) 汉字背后的故事
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它或许代表着人们对文明的伟大探索和创新探索,而一个汉字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

比如“水”字,要表达它的深层含义就要追究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禹帝的成就,而禹帝则是位“水史”的先驱,因此“水”字更是伟人的缩影,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

再比如“火”字,它代表着燃烧的活力,但同样也蕴含着改变万物的力量,寓意着为实现改变不断努力的巨大勇气,所以“火”字也有着无穷的神秘美感,激励着人们创新,勇敢地探索与创造。

(2)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相传尧舜用对联来记录太甲之乱后取得的和平,以此来铭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联的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巧妙地用有限的汉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浪漫的情怀。

今天,对联可以用来装饰新人在婚礼上订立终身大约时用,也可以悬挂在新房的大门上象征着房主的幸福;再加上韵文的驰骋及汉字的雅
致,对联的魅力反而因此更上一层楼。

(3) 汉字及其对联的艺术意义
汉字与对联,这两者之间都有着精美的艺术意义。

汉字经历社会文化现象长期发展演变,反映了传统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生活;而对联由趣味简短的文字组成,却蕴含着深刻的意涵和艺术价值,令人发思古之真,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总之,汉字与对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着文化内涵,更弘扬着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们的魅力!。

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

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

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

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

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

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

这是。

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

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

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

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

对联的定义及特点

对联的定义及特点

对联的定义及特点对联是一种用于春节对联贴春联的古老传统文化形式,它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之一,因其言简意赅、形美祥和的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与追捧。

下面将从定义、特点等方面对对联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对联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形式。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对联作为一种汉字艺术形式,是通过叠字、对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寄托情感的,因此对联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内涵。

其次,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形美。

对联的形式非常独特,它要求上下两联的字数相等,字形和字音相对称,字意相对应,整体呈现出一种协调、平衡的美感。

这种对称的形式给人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观赏对联就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陶醉其中。

再次,对联的特点之二是言简意赅。

对联的每一句话不多于七个字,但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这是对联集中表达主题的要求,也是对联能够概括和凝练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特点。

言简意赅让对联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者在短短几个字中能够感受到对联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此外,对联的特点之三是情感饱满。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欢乐、愿望、祝福等情感。

通过对联的对仗、对比,更能够突出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

无论是欢乐喜庆的春节,还是节日祝福或美好寄语,对联都能够以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方式传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除此之外,对联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在对联的创作中,不仅仅是琅琅上口的好词佳句,还包括对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涵概,甚至可以借用古今诗词、典故等的表述。

对联的创作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如婉约、豪放、俏皮等,也可以有不同形式,如八字、抱字、横批等。

这种多样性给予了对联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使得对联更具综合性和博大精深性。

总结起来,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以言简意赅、形美祥和、情感饱满、多样性等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对仗、对比、概括等方式,传递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千古对联大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千古对联大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对联文化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当这种文化与各省特色相结合的时候更加妙不可言: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山东上联:泰山日,孔子仁,人文典范;山西下联:壶口烟,关公义,天地奇观。

云南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香港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澳门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

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点击看完整视频哦 ..点击上图看完整视频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台湾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江西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

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河北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名人自题联自题联,一般是自作自赏,悬挂于墙壁,或作为座右铭,自我鞭策勉励。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袁崇焕自题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翁同苏自题联)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陶绍原自题联)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自题联)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黄遵宪自题联)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康有为自题联)春随香草前年绝;人与梅花一样清。

(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

(梁启超自题联)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

(朱方湖心亭联)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

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大全5篇)

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大全5篇)

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大全5篇)第一篇: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除借助字、音变化来制联外,还有通过字序翻转来制作的回文联,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相传乾隆皇帝私访回京时路经一个叫“天然居”的饭店用餐,得一回文上联“客上天然居”,可却难得下联,后来纪晓岚以“人过大佛寺”对上,成为妙对。

用回文的方法写作,是汉字奇妙所在,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倒过来读,而且诗意盎然。

古人还用回文的方法写成诗,称为回文诗,可称汉字一绝。

风流才子唐伯虎写过咏春、夏、秋、冬的联珠回文诗,其中咏春的诗句是“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几个字,化开来是一首诗:“花枝弄影照窗纱,影照窗纱映日斜;斜日映纱窗照影,纱窗照影弄枝花。

”按此方法,可以将咏夏“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咏秋“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咏冬“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化开来成诗,诸位有空时可一试。

除运用文字本身变化外,还有巧用奇思妙想制作的对联。

北宋初年,有一个叫吕蒙正的秀才在洛阳城南门贴了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一时无人知晓,耍弄了官老爷。

那对联的意思是“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

有人曾给袁世凯写过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意思是“忘八(王八),无耻”。

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用巧用国名、城市名,妙趣横生。

1976年清明节,有人在天安门广场只用“?!” 写了一副对联,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字胜有字。

在过去,对对子既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私塾先生教学生的一种辅助手段,更是才子佳人比试才能的一种工具。

因为对联虽短,但其中包含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种知识,又充满机趣,形式灵活,老少偕宜,雅俗共赏。

所以,经常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

有个老石匠,修好一座石拱桥后,出了一个上联求对,那联是:“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一个秀才路过,开始不以为然,但却无法续对,还是路过的一个篾匠对出了下联:“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对联文化汉字和对联文化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

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

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是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对联,雅称“楹联”,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对联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二、对联的种类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一)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二)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三)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四)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五)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三、对联的特点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3)、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汉字与对联之间的关系汉语由单音节语素组成。

由这样的语言载体构成的词汇,其中配合成对偶的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 能力是无限的。

世界上诸多广泛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具有这种天生的属对能力。

绝妙处还在于,为了适用于记录汉语,汉字从其创制之始,就成为一种兼表形、音、义的单音节方块型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一般每个字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的意义(有的字还不止一种意义),由一定的笔画构成方块字形。

这就像同类形状的积木或方砖,能搭成一堵堵整齐划一的墙那样,为它们两两相对搭配造成了基本条件。

再看汉语的词、词组、句子的结构,也是相当整齐划一的。

汉语词汇中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就是多音词,也是由一个个单音节构成的,同样很便于两两搭配。

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句子,其结构搭配方式不多,不外有:联合(并列)和偏正、动宾(包括使动和意动等变通用法)、动补,以及仅为记音的不可分割的连写(联绵词、音译词语等)等等。

因其有上述的单音节方块字为组成基础,所以同结构形式的两两搭配也很容易。

总的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

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特殊性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

日本从古代到近代,大力推行汉化文化,什么都向中国学,他们的优秀汉学家甚至具备写律诗和骈体文的能力,可是中国明代以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对联,在他们那里没有流行起来。

这是因为对联是汉语对偶修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非汉语系统的人学习起来究竟太吃力了,不容易被普遍接受。

而对联是一种社会性实用性极强的文体,需要得到社会上公众的认可与爱好。

要想让日本人像中国人那样把对联当成一种人际关系交际工具,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太吃力了。

当然,在中国对联大流行的时代即明清两代,日本已经逐渐开始向西方学习了,这也是另一个社会原因。

相对来说,那时候的朝鲜半岛地区还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打算,仍然一心一意地面向中国,因而他们接受对联这项比较新鲜的人际交往工具,使用得相当普遍。

五、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汉字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

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无疑是神奇而美丽的,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魂牵梦绕的中华魂。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无论赤县也好神舟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它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