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十二章第三节: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培养理论概述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格伯纳(Gerbner,1969)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
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该理论揭示的是大众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
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按照Adoni&Mane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现实,即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亦即人们的现实观。
在传统社会里,主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较为直接的反映,而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Analysis):起源于20世纪60年 代后,格伯纳主持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培养分析 课题。考察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的 关系,这些内容的社会影响。研究发现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 年犯罪的“诱发效果”(Trigger effect),但无整体必然联 系,但是,强调了它的内容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危险程度 的判断,从而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性社会影响。该 理论强调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2019/8/6
专业分享,敬请收藏
6
第六节 媒介构造理论与真实的社会建构
真实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2019年瑟尔斯提出。即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 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和精心处理等方式对新闻内容提供背 景,并提出中心议题的做法。如冷战思维。恐怖主义的报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9/8/6
专业分享,敬请收藏
5
第五节 创新扩散与社会变革
创新扩散理论:1971年美国学者罗杰斯与休梅 克在《创新的传播》书中,提出创新扩散的四 个环节。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大众传媒
=信息流 =影响流
革新者
早期采纳者 早期追随者
后期追随者
滞后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果9/8/。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专业分享,敬请收藏
1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产生背景:教育机会平等和补充教育计划, 《芝麻街》电视片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1970年,美国传 播学者提奇诺等人在一系列研究中提出,认为,由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培养理论

思考题
? 用自己的话复述培养理论的重点。 ? 大众传播的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哪三方面
的内容。 ?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对培养理论的
看法和评价。
2 、大众传媒的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倾向,会影响人们的“主观现实”,造成与客观 现实出现很大偏差。
3 、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 默化的 “培养”过程;往往是以“报道事实”或 “提供娱乐”的形式出现,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 人们的现实观。
培养理论的提出背景
时间:20 世纪60 年代后期 背景: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 1968 年 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解 决 这行些动问之题一。:《暴力与媒体》研究报告 内容: 历史的视角、新闻媒体、电视娱乐与暴力三部分。
主人公教一个男孩做汉堡包的镜头使得欧洲的公众认 为有必要改变地中海地区的食谱。 ? 二战结束以后 ,在整个西欧的城镇与大城市 ,西奥多·怀 特看到美国的电影吸引着观众 ,并向他们灌输了类似于 美国人的梦想:拥有豪华公寓、色彩熠熠的折蓬汽车或 游艇、摆设豪华的家庭。
结论:
1 、 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对人的心理和态度会产 生影响。电视的接触量越大,这种影响越明显。
《从受众的审美疲劳谈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1994年香港新妇女协进会传媒与妇女关注小组 “电视广告中的性别调查”项目对广告中女性 的身材、衣着的暴露程度、特写部位做过统计, 数字显示: 90.7%的女性是苗条的 ;女性着暴露 衣着的占14.5%,男性只有 1.6%;女性的脸部特 写最多,占 89.2%, 其次是手部、腿部和胸部。 一项调查表明,在电影中,也包括电视和伴随 的广告中,女性的外表被频繁地评论,在电影 中有58%的女性角色被评论到她们的长相,在 电视中有28%,广告中为 26% 。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大众社会理论1、奥古斯特·孔德:集体有机体观念:2、斯宾塞:有机体比拟:3、费迪南·藤尼斯:共同体与社会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5、大众社会的出现6、大众社会的特点四、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宣传的效果强大的三个条件:第六章第九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心理学取向第一节第一节认知平衡理论一、追求一致性的本能二、海德的平衡理论:三、纽科姆的对称理论:四、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五、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理论六:讨论:非理性的人。
八、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九、说服行为的道德讨论:十、说服研究的精致化模式(ELM)沉默的螺旋一、关于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二、沉默螺旋理论体系的三个中心论点:三、沉默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与效果观四、沉默螺旋理论的发展与不足第三人效果一、起源:二、理论假设:三、主要成果:1、适用范围2、第三者效果的起因3、受众方面的变量4、可以解释内容检查者的心理5、在宣传活动中,可以声东击西。
图式(schemas)效果一、一、概念:二、二、图式的种类:1、自我图式2、个人图式:3、角色图式4、事件图式5、与内容无关的图式:三、三、媒介中的图式1、 1、媒体图式的特点:2、 2、媒介图式的种类:四、四、图式的来源1、 1、从社会中学习的图式2、 2、个人建构的图式:五、五、图式的使用1、 1、匹配:2、 2、联接:3、 3、修剪:六、六、图式对人类心理的影响第七章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群体的影响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过程。
一、人民的选择1、1940年总统竞选:2、研究者:Lazarsfeld,Berelson and Gaudet3、研究主旨:4、地点:5、研究方法:“固定样本设计”6、社会地位和既有倾向:7、调查结果7、影响选民作最后决定的因素:8、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和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9、研究成果:(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8%)二、个人的影响:1、 1、研究背景2、 2、小群体研究的再发现:3、 3、意见领袖的确定:4、 4、意见领袖的特点:5、 5、意见领袖三个指标:三、创新与普及:1、 1、起源2、 2、创新的决定过程:3、 3、传播流与影响流4、 4、 N级传播5、5、大众媒介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得力。
培养理论

理论形成与背景
•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当时, 电视媒介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暴力和犯 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成立了“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 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 教养理论的开发是为了解释看电视对人们的理念、态度和价值观 的影响。其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 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 实的影响。 • 格伯纳认识,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涵盖 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 果,例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电视节 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不安 全感)的判断。 • “培养分析”后来受到检验、质疑和发展,80年代初形成了“主 流化”的思想,视野不断扩大,更多地关注媒介所建构的箱号现实与 社会文化各层面的观念现实,而不是暴力与恐惧之间的直接线性关系。
培养理论
也称教养理论、涵化理论、涵化假设、 涵化分析。 由G·格伯纳等人提出。 理论解释: 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 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 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 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 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 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 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 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 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 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 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主要内容
• 1)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 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 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 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 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 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 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 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 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 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 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dia and perception of reality
Two kinds of cultivation effects
1) Mainstreaming
Are Mainlanders dangerous?
Very
friends
B
Have personal in Mainland? A = yes B = no
电视中的比 率为20%
优势人群 尊重和模仿 的对象
电视中不足 2%,被丑化: 顽固、保守、 迟钝、消极。
与媒介环境的 评价类似。处 于被排斥的地 位。
早在 1912 年 ,专家就发现 ,好莱坞电影所到之处 ,对 美国其它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譬如 ,一部关于美国工 厂状况的好莱坞电影在爪哇放映 ,促使美国缝纫机销售 在爪哇市场大获全胜。
Mediated knowledge dominates in modern societies Traditions are weak in modern societies Personal experiences are interpreted with mediated knowledge
The theory of cultivation The media – both news and entertainment – cultivate conventional beliefs about the world Construct basic assumptions about the broad “facts of life” rather than specific attitudes & opinions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培养理论
(cultivation analysis)
文化传播学院 王群英
人与现实的关系
客观现实(客观环境)——实际存在 现实 象征性现实(媒介环境、信息环境或拟态环
境)——主要由大众媒体有选择地提供 主观现实(主观环境)——人们头脑中的世 界——行为的依据
Media and perception of reality
•Mainstreaming :
"means that television viewing may absorb or override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 and behavior that stem from other social, cultural, and demographic influences. It represents the homogenization of divergent views and a convergence of disparate viewers (p. 31)" (Miller, 2005, 286).
Heavy
Media Consumption
知识链接
1967-1978的美国
客观环境 媒介环境 主观环境
美国人一周卷入 律师法官占 60岁以上的老 暴力事件的概率 人口的1% 人11% 1%以下
1548部电视剧中 暴力内容80%, 每部暴力场面5次 左右。人物与暴 力有关的60%
卷入暴力概率调 查显示为10%以 上,与电视接触 率成正比。
Not At all
Light
A Heavy
Media Consumption
Media and perception of reality
Assumptions of cultivation effects Media use is habitual and non-selective The audience is unsuspecting –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Different media products portray more or less the same reality – there is a dominant picture of reality offered by the media
•Resonance :
"is another concept proposed to explain differential cultivation effects across groups of viewers. The concept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viewing will be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for individuals who have had related experience in real life. That is for a recent mugging victim or someone who lives in a high crime neighborhood, the portrayal of violence on television will resonate and be particularly influential" (Miller, 2005, 286).
Media and perception of reality
2) Resonance effects
Are Mainlanders dangerous? Very
A
Having things stolen in Mainland? A = yes B = no
Not At all
B Light
Tradition dominated in primitive societies Mass media did not exist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ensures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were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