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一分为三_和_三阳三阴_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
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
提要中医是三阴三阳学说的集大成者,本文探讨了三阴三阳的古天文学背景和医道内涵,指出三阴三阳是对阴阳的定位、定量、定性、定向标定,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阴三阳,中医,古天文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已有诸多讨论,但大多集中在阴阳定性研究以及阴阳观的流变探讨。
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往往重视不够或语焉不详。
实际上,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三阴三阳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
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而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
因此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三阴三阳学说的天文学依据1.阴阳观念与古代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对远古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
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识,祭祀仪轨是整顿人间秩序之学,医疗方技是洞察人类自身生命的学问,其中天地人三才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正是远古文明在大方向上给予我们把握与引导,才开始了东方文明游历几千年的伟大探险。
而中国的所谓文明也正是发源于经天纬地。
天的现象的重要性从来就没有被忽略过,人们始终认识到一个事实: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某些普遍的宇宙状况。
而仰观天文与俯察地纪则是古代思想家掌握世界、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手段。
天文与地纪相互作用的顶点,则是后世医家提出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是通过对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相互作用来推演地对空间的普遍的气运法则,并由此扩大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三阳的辩证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在生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阴阳变化的不同状态。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它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描述和把握。
阴阳的辩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对人体阴阳状态的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经,三阳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三阴三阳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经络,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上肢,与肺脏相关。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脾脏相关。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胸部和上肢,与心脏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呼吸、消化和心脏功能。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头部和面部,与大肠相关。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胃脏相关。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颈部,与小肠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排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脉搏、舌苔、面色等信息,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态。
阴阳的不同状态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阴阳状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总结起来,三阴三阳的辩证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观察人体的阴阳状态,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三阴三阳的辩证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通过对三阴三阳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理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

中医理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中医理论有四条魂,贯穿于中医理论终始。
四条灵魂分别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
天人相应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而五运六气理论是对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达,其地位和作用被当代所弱化。
阴阳、五行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当代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其内涵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经意。
三阴三阳在当代中医理论中只保留了概念性的认识。
一、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理论之魂,五运六气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是魂中之魂,人法天地而生,人是天地整体的一个有机成分。
陈无择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之常道也。
”(1)天体运行影响自然界万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就有对天象的观测记录。
《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㧾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说明了天地自然地生化规律。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说明万物资始,天地化人,人的生存依赖天地以供养。
自然之道在于天、地、人的和谐,人和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在于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2)自然因素影响人体健康与发病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天地相应:日月、星辰(五大行星、北斗)、潮汐、不同的年份、四季、五季、二十四节气、日夜等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1707dd0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e.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小编说:古代医家根据医学实践自身的需要,大大发展了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这样才可以适应认识事物与疾病,对事物、疾病进行比较分类的需要。
本篇文章阐述了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阴阳理论的源头是昼夜,所以《灵枢·卫气行》有“阳主昼,阴主夜”之论。
昼夜再分阴阳,昼又可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就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夜又可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则是阴中之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很显然,这里将一昼夜分为朝(旦)、日中、日入(夕)、夜半四个时段。
昼为阳,平旦时阳气渐生,故为“少阳”,“少”通“小”,“少阳”也就是“小阳”;日中时阳气最盛,故为“太阳”,“太”通“大”,“太阳”也就是“大阳”。
夜为阴,日夕时阴气渐生,故为“少阴”,也就是“小阴”;夜半时阴气最盛,故为“太阴”,也就是“大阴”。
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哲学,但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与发展,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与太阳、少阳、阳明。
其中,“厥阴”“阳明”这两个名称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可以视为中医学独创的概念与范畴。
日本人丹波元简在《医賸》中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
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除了阴、阳的两面之外,还有界于阴阳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临界点”。
如太阳照射下的阴影与明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明暗之间有一个非黑非白的光晕处;白天与黑夜,从太阳落山到完全的黑夜,还有一段过渡的时间;从黎明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也有一段过渡的时间。
这一“临界点”,正是事物由阴而阳、由阳而阴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因而提出了阴阳一分为三说。
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人,古人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阴阳理论中“一分为三”观点在中医学中的指导意义

阴阳理论 是 中医基 础理论 重要 内容 之一 ,对 中医学
由于事 物都存在着 发生 、发展 、毁灭 等各个 不 同的 变化 阶段 ,因此根据阴阳气的多少 ,《 黄帝 内经 》更 多的 是运用了三 阴三 阳的观点对 事物进 行划分 。如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日: “ 夫 自古 通天者 ,生之本 ,本 于阴 阳。 天地之间 ,六合之 内,其气九州 、九窍 、五藏 、十二节 ,
三 、三生万物 ,万物 皆负 阴而报阳 ,冲气 以为和 。 ” 阴阳的这两种分类方法在 《 黄帝内经》中都有 出现 ,
并对 中医理论 的系统化起着 重要作 用。一 分为二 的观点 如 《 素问 ・ 六节藏象论 》日 :“ 心为 阳中之太 阳,通 于夏 气 ;肺 为 阳 中之太 阴 ,通于 秋气 ;肾者 为 阴 中之少 阴, 通于冬气 ;肝者为 阴中之少 阳,通 于春气 。 ”
问・ 阴阳应象大论 》日:“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
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 之本始 ,神 明之府 也 ,治病必 求于本 。 ”古人认为阴 阳理论是 中医学 的基 石 ,所 有对涉 及到人体 生理结 构组成 上 的性质 分类 ,最后都 是用 阴阳
日:“ 愿 闻三阴三 阳之离合也……三阳之离合也 ,太 阳为
※ 基金 项 目 : 国家 自然 基金 资 助项 目[ N o : 3 0 7 7 2 8 3 3 ]
少 ,小 也 ;太 ,盛 ,大也 。少 阳 、太 阳,就 是形 容 阳气 的 由小到盛大的过程 。少 阴 、太 阴就 是形容 阴气 由少 到 盛大 的过程 。但是这样 的划 分方 法缺 少了 阴阳气 之间转 换 的环节 ,即阳气 由小 到盛大 再到少 而入 阴,阴气 由少 到盛大再到少而化阳的 阶段 ,这样很 难对 阴 阳气 运行转 换 的整个周期 进行完 整的描述 。要解 决这个 问题 ,古 人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一、中医阴阳学说
1、中医阴阳学说,即所谓的“五行阴阳”:金、木、水、火、土五
行之中,木金水火土的阴,金木水火土的阳,以此呈现出“阴阳并用,互
生互克,相生相克”的概念。
2、“阴阳之气相生相克”,即阴阳气互相抵消,相生相克以调和身
体的自然生理功能,以及达到调节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3、“一阳生三阴”,即以阴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升起、旺盛、凋零,它们都被赋予了三种不同的元气来完成阴阳之气的克补,以达
到身体的机能平衡。
4、中医五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医认为人体受四季更替及五行
的影响,对身体有不同的变化,在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四季更替和五行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养生之道
1、“二十四节气”:中医认为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学说最有力的佐证,每个节气均与特定的生理功能及养生药膳有关,如果能够根据二十四节气
的变化,合理安排膳食搭配,就可以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2、中医认为宜忌用药:宜用温补的药物滋润肺阴,忌用寒凉的药物
刺激肝阳;宜用温甘的药物调节肾阴,忌用苦辛的药物刺激脾胃。
3、平衡营养:中医认为,稀疏的膳食可以增进体力,但不宜过于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 春
厥阴
阴明 太阴 秋
枢……太阴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类论》
少阴
说:“三阳为表, 二阳为里, 一阳游部”。其三阳为太阳、二阳
为 阳 明 、一 阳 为 少 阳 , 游 部 即 枢 部 , 介 于表 里 之 间 , 故《伤 寒
冬
太阳
少阳 春
厥阴
阳明 少阴 秋
太阴
冬
论 》把 它 称 为 ( 半 在 里半 在 外 ) 半 表 半 里 部 。《灵 枢·寿 夭 刚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此之谓也”。古人把营卫循环于躯体的 图示:
头 胸 、上 腹 、下 腹 不 同 的 功 能 称 作 上 、中 、下 三 焦 。《 素 问·至
夏
夏
真要大论》提出了“气游三焦”的观点, 明确了中下二焦的分
界线:“半, 所谓天枢也”。
少阳
1.3 表、里、枢三部的划分 《素问·阴 阳 离 合 论 》说 :“太 阳 为 开 , 阳 明 为 合 , 少 阳 为
2.2 空间的三阴三阳划分
血多气, 阳明常多气多血, 少阴常少血多气, 厥阴常多血少
上下 、左 右 、前 后 的 划 分 是 阴 阳 属 性 的 划 分 , 一 分 为 三 气, 太阴常多气少( 多) 血, 此为天之常数。足太阳少阴为表
的三维空间划分才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态。《素问·生气通 里,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是为足阴阳
阐述了三部的病位, 说:“三部之气, 所伤异类”。
二阳 之 合 , 厥 阴 为 二 阴 之 交 , 阳 明 、厥 阴 在 三 阴 三 阳 中 只 有
1.2 三焦的划分
次序的含义, 仅表示阴阳的消长顺序和过程。同样, 三阴三
《灵枢·营卫生会》说:“愿闻三焦之所出……上焦如雾、 阳附 于 气 之 多 少 概 念 后 , 其 意 义 和 排 序 则 发 生 了 演 变 。 如
等作用; 女贞子强阴、健腰膝、明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预 防 和 消 减 动 脉 粥 样硬 化 , 有 强 心 、利 尿 、降 血 糖 及 保 肝 的 作 用; 山萸肉益肝肾、敛固涩、秘精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强 心 、抑 制 血 小 板 聚集 的 作 用 ; 金 樱 子 根 益 肾 固 摄 , 可 减 少 尿 蛋白; 临床经验, 上述药物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 均可应用, 且疗效确切。
时 、位 、性 三 位 一 体 的 完 美 统 一 。 三 阴 三 阳 是 中 医 的 时 位 观 和属性论, 是《周易》的“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 继承 和 发 展 。《周 易·系 辞 上 》说 :“变 化 者 , 进 退 之 象 , 刚 柔 者, 昼夜之象, 六爻者, 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 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
为阴中之阴以应冬、少阴为阳中之阴以应秋。丰富了四时阴 专门讲运气的内容外, 其它许多篇章也是按运气三阴三阳
阳的内容。但为以后的阴阳排序造成了混乱。尤其是与医学 论 述 的 , 如《素 问·热论 》、《素 问·厥 论 》、《素 问·经 脉 别 论 》、
结合以后, 其演变过程为:
《素 问·阴 阳 类 论 》等 。
六时次序阴阳
六时老少阴阳
柔 》称 作“不 表 不 里 ”。
4 三阴三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2 三阴三阳在划分时位上的应运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的三阴三阳划分
曰: 气有多少, 异用也。帝曰: 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 两阳合明
一昼一夜, 一寒一暑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 一天之 也。帝曰: 厥阴何也。岐伯曰: 两阴交尽也”。三阴三阳在《内
天论》说:“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三。”《伤寒论》的空间 也”。
病位完全依据三阴三阳划分为三部六位。
4.2 运气三阴三阳
3 三阴三阳的含义
五运 与 六 气 的 结 合 形 成 了 运 气 学 说 ,《素 问·天 元 纪 大
3.1 四时阴阳中太少的变化 最初 的 太 少 只 是 一 个 先 后 排 序 概 念 , 太 为 初 、为 始 、为
总之, 在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中、晚 期仍无特效治疗措施下, 中医药的作用是肯定的, 对中医药 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一定能找到更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 法。 参考文献 [1] 刘喜明, 丛秀云.糖尿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273~287 [2] 洪净.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学术发展切入点的探讨.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 讨 论 的 不 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 研究的是 事 物 的 空 间 结 构 和 时 间 秩 序 ;“一 分 为 二 ”是 事 物 的 属 性 论 , 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 “一 分 为 三 ”的 立 论 依 据 , 也 不 能 把 事物 的 空 间 结 构 和 时 间 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 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 阳是“一 分 为 二 ”即“一 阴 一 阳 之 为 道 ”和“一分 为 三 ”即“三 极 之 道 ”的 有 机 结 合 , 是“兼三 才 而 两 之 ”的 结 果 , 是 中 医 的
四时次序阴阳
四时老少阴阳
四时医学阴阳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以上为关阴”。在三阴三
3.2 六时阴阳中三阴三阳的含义及排序
阳 之 外 补 充 了 格 阳 、关 阴 。《灵 枢·终 始 》所 论 更 为 详 细 具 体 ,
三阴 三 阳 在 六 时 中 太 为 初 、为 始 、为 一 , 少 为 次 、为 中 、 把手 足 十 二 经 脉 尽 为 列 出 , 其 排 序 为 : 少阳 、太 阳 、阴 明 、厥
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 反此三 六经的三阴三阳的排序和对应关系与六时三阴三阳发生了
时, 形乃困薄。”《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把 重大变化, 三阴经的排列顺序厥阴排到了少阴之前。《素问·
一年分为六节和六步。
血气 形 志 篇 》说 :“夫 人 之 常 数 , 太 阳 常 多 血 少 气 , 少 阳 常 少
2006 年 6 月第 3 卷第 17 期
· 中医中药 ·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 中的重要地位
马文辉( 山西省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 山西太原, 030013)
[摘要] “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不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 完善, 是矛盾的统一, 是阴阳的平衡, 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 是对时空的划分,“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 是属性论。中 医的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 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时、位、性三种 特性。《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关键词]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暑 太阳 少阳 少阴 太阴
寒
夏 太阳 春 少阳 少阴 秋 太阴
冬
夏 太阳 春 少阳 太阴 秋 少阴 冬
4.3 脉诊三阴三阳 《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灵枢·四
时气》说:“气口候阴, 人迎候阳”。阳主外、阴主内, 故《灵枢· 禁服》说:“寸口主中, 人迎主外”。其诊脉方法《素问·六节藏 象 论 》讲 述 得 非 常 清 楚“人 迎 一 盛 , 病 在 少 阳 , 二 盛 病 在 太 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 病在厥阴,
一, 少为次、为中、为二。后来发展成为老少、大小、多少的含
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三阴三阳也”。运气学说把三 阴三阳分作一二三。《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厥阴也, 厥 犹尽也”。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为, 一阳少阳, 二阳太阴, 三
义。太阳为阳中之阳以应夏、少阳为阴中之阳以应春、太阴 阳太阳, 一阴厥阴, 二阴少阴, 三阴太阴。《内经》中除七大论
中医杂志, 2000, 41(12):751~752 [3] 郭立中, 刘玉宁等.叶传蕙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经验.中
医杂志, 2001, 42(3):140~142 [4] 王永革, 安学健等.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并
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9, 6( 5) : 230~231 [5] 于芳辰, 王淑花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 究.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 2004, 6:287~291
中的六时( 上午、中午、下午、前夜、子夜、后夜 ) , 一年之中的 经》时代已经形成并开始应用于医学理论的构建。
六节(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 才是对时间的一 4.1 六经三阴三阳
分为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
《灵 枢·经 脉 》中 的“六 经 ”完 全 采 用 了 三 阴 三 阳 的 框 架 ,
在糖尿病肾病前期、早期, 常服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养 肾, 丹参片或灯盏花素片活血化瘀, 祛除高糖造成的病理产 物在肾小球基底膜的郁积,“未病先防”, 可有效防止糖尿病 肾 病 的 发 生 , 逆 转肾 小 球 的 病 变 ; 中 期 、晚 期 肾 小 球 的 病 变 已 不 可 逆 转 , 常 服 金 匮 肾 气 丸 、济 生肾 气 丸 调 理 肾 之 阴 阳 , 金 樱 子 根 、女 贞子 益 肾 固 涩 , 生 脉 饮 益 气 强 心 , 五 苓 散 利 水 消肿, 丹参、益母草、红花活血化瘀, 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 肾功能, 延缓肾功能不全发展的速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其中, 黄芪有双向调节血糖、血压及利尿、强心、降脂、减 少血栓形成、促进机体代谢等多方面作用; 丹参有改善肾功 能 、保 护 缺 血 性 肾 损 伤 及 降 压 、调 脂 、扩 张 冠 脉 、改 善 微 循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