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调查报告格式

合集下载

(完整版)调查报告的格式与范例

(完整版)调查报告的格式与范例

调查报告的格式与范例格式当我们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中完成了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工作,最后的任务就是把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传达给他人,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即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是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其撰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和社会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

调查报告的写作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主要依据调查的目的、内容、结果以及调查报告的读者对象和主要用途来决定。

一、标题标题引起读者注意的关键因素。

标题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1、直接陈述调查的对象或调查的问题直接反映出主题的内容。

2、以某种结论式的语言或判断句作为标题。

3、以提问的形式作为标题4、采用双标题的形式注意:1、标题与内容相符 2、标题大小适当二、导言部分主要介绍调查的内容、调查的目的及调查的方法。

导言部分的具体写法有三种主要方式:1、联系所调查的现象,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调查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2、描述某一社会现象,然后再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这一现象的影响、作用、意义等提出若干问题。

3、在描述现象、提出问题的同时,直截了当地写明结论,然后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

三、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的结构必须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来确定。

要表现什么样的材料,要说明什么样的问题,报告主体部分要努力为这两者服务。

具体结构有三种形式:.1、据所调查现象本身所具有的时间顺序,从纵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

2、根据所调查现象本身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特征或不同方面,从横的角度来逐一描述、分析和比较。

3、将上述两种结构相结合,以其中一种结构为主。

四、结尾部分1、作用主要是小结调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研究者的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2、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调查分析,说明某一现象或问题对社会的危害性,以便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在写法上,结尾部分要简明扼要,要抓住调查结果中最关键、最有价值的结论,使读者能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人类学实验报告

人类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

为了深入了解社区文化,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本实验以我国某乡村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社区文化进行认知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乡村社区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2. 分析社区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探讨跨文化沟通的有效策略。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乡村社区文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研究方法;2. 田野调查: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乡村社区文化资料;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过程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乡村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包括语言、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

同时,了解到田野调查是研究社区文化的重要方法。

2. 田野调查:(1)选择研究对象:选择我国某乡村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该社区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2)访谈:与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认知和价值观;(3)观察:观察社区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宗教活动等,了解社区文化的具体表现;(4)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社区文化的认知程度。

3. 数据分析:(1)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认知特点;(2)内容分析:对访谈和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出社区文化的核心要素。

五、实验结果1. 社区文化特点:该乡村社区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特色:方言、服饰、建筑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2)信仰观念:社区居民普遍信仰道教、佛教等宗教;(3)生活方式:居民生活节奏较慢,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

2. 社区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价值观:社区文化对居民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如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2)行为规范:社区文化规范了居民的行为,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3)人际关系:社区文化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紧密的邻里关系。

田野作文之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作文之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篇一:人类学调查报告格式】都柳江流域(黔东南境)少数民族乡土知识调查研究(调查提纲)——以侗族社区为个案调查研究(节选)说明:该调查提纲制定于2006年,由提纲撰写人潘永荣提供。

乡土知识的调查是近年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重点,这也说明了地方性知识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调研流域社区背景简介(略)(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略)(三)调查研究的问题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利用不一样,因此,谋生的方法和手段自然也就不同,反映在文化方面的乡土知识与信仰更不一样。

侗族是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兼营林业的一个民族,捕猎和采集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补充手段,甚至演变为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课题根据侗族的这些显著特征,拟对调查点进行如下方面的调研(调查提纲):c、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气候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布是按什么原则进行的?等等)c.公共建筑及用地的管理(如鼓楼、花桥、萨坛、石板道、墓地等及用地的管理)d.村寨的防火设施及措施e.村寨的救助方法f.村寨冲突的调节(包括村与村之间和村寨内部冲突等)g.村民们的责任与义务h.外来户入村的条件以及在资源享有方面的规定(如外来户必须加入某一家族;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征得原住户同意后,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前两三年的收成可全部归己,但之后每年要向山主提交10%左右的谷物;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柴山上砍堆堆柴,只能砍挑挑柴等;人死后,不能进入所加入的家族墓地,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埋葬,或购买墓地埋葬等等。

)i.村寨传统管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演变情况和原因(包括寨老制、族长制、村民委员会等决策机制的演变,以及这些机制存在相互补充,还是冲突、折中状况等)历”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各种重要农事活动后,一般可以进行以下的调查) b.开工仪式(举办的时间、地点?由谁来主持?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做?目的和意义?活路头的由来、作用、地位;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些?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等等)c.稻田的分类及方法d.选种知识及种子的保存技术(还包括稻种的起源与传说、当地有哪些传统稻种?每一稻种的特征以及排序情况,目前还有哪些种子仍在播种?消失的稻种是人为的还是被新品种取代或自然淘汰?等等)e.育秧技术(包括秧田的选择、管理、禁忌等)f.栽培技术(包括犁、耙田技术和使用的工具;田间管理的方法步骤,如薅秧、追肥、割田埂、病虫害防治等等。

人类学专业调查报告

人类学专业调查报告

人类学专业调查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人类学专业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该专业的学科背景、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相关采访和调研的分析,可以为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一、学科背景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文化、语言、历史和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它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与联系,以及人类行为的演化和变化过程。

二、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调查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开展人类学研究。

3.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国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研究成果。

5.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的能力。

三、就业前景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1. 学术界:可从事教学、研究与科学出版等工作。

2. 文化遗产管理:在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地从事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

3. 发展与社会工作:参与社会与经济发展项目,进行社区发展、人权保护等工作。

4. 外交与国际组织:从事跨文化交流、国际援助与人权工作等。

5. 旅游与文化交流:为旅游业提供文化导游、跨文化培训等服务。

6. 媒体与出版业:进行跨文化报道、翻译和编写相关书籍等。

四、学习内容人类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文化人类学:研究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2. 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的物质遗存,以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3. 生物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生理、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科学基础。

4. 语言人类学:研究不同语言的起源、演化和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5. 社会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人类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和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人类调研报告

人类调研报告

人类调研报告引言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物种之一,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进行人类调研,深入了解人类的行为、习惯和看法。

方法为了进行这项人类调研,我们采用了三种主要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覆盖了人类行为、消费习惯、娱乐偏好、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在在线平台上发布了调查链接,并邀请参与者匿名填写问卷。

2. 观察研究:我们在不同场景下观察人类的行为,例如购物中心、公共交通工具、咖啡店等。

我们记录了人类的行为习惯、身体语言和社交方式。

3. 个案研究:我们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个体,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结果与讨论人类行为与消费习惯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人类在购物时倾向于根据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声誉作出购买决策。

超过7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购买新产品时会查阅评价和评论。

此外,人类对于价格也非常敏感,近一半的参与者认为价格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观察研究发现,人类在购物中心中的行为多样。

有些人抱着购物清单并迅速取得所需物品,而有些人则会反复比较价格和品牌。

此外,我们发现人们在购物时经常进行社交和咨询,尤其是女性。

这显示了人类在购物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和意见交流的重要性。

人类娱乐偏好调查结果显示,人类的娱乐偏好各不相同。

电影和电视剧是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约80%的参与者表示每周至少观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

此外,近6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喜欢阅读书籍。

而在数字媒体方面,88%的参与者在闲暇时间会使用社交媒体。

观察研究表明,不同人类在娱乐方面的偏好也存在差异。

有些人选择独自观看电影或阅读书籍,在享受个人时间的同时获得娱乐。

另一方面,有些人更喜欢与朋友一起观看电影、参加音乐会或打电子游戏。

这表明人类在娱乐中追求不同的体验和互动方式。

人类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人类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与工作内容、薪酬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大约5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其中通常是对于工作内容和同事之间的合作持有积极态度。

人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人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人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1. 前言本文是对我在人类学专业毕业实期间的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报告。

通过这次实,我深入了解了人类学研究的实践和方法,提高了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能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背景在人类学专业的毕业实中,我有幸加入了XXX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机构名称),担任实人类学家。

该机构是一家以人类学研究为主导的国内知名机构,致力于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等问题。

3. 实内容在实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具体包括:- 参与了一个关于传统乡村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项目,通过实地访谈和观察,了解了乡村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与了一个关于城市移民社区中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的研究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了移民在城市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和适应策略;- 参与了一个关于跨文化沟通的培训项目,为企业组织提供文化差异认知和跨文化交流技巧的培训。

在以上实项目中,我运用了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和文化解读能力,收集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并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解释。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和指导老师的支持,我逐渐熟悉了整个研究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4. 实收获通过这次实,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具体包括:- 深入了解了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会了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和技巧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增强了实地调查和观察的能力,汲取了丰富的田野经验,并学会了如何应对不同情境下的挑战和困难;- 提高了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的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反思,深入思考了众多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潜在影响;- 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协作,学会了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5. 实心得通过这次毕业实,我深刻认识到人类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的广泛性。

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和行为适应能力,为跨国企业、公共政策制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支持。

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湘西德夯的田野调查报告

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湘西德夯的田野调查报告

参考内容
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苗族是当地最 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拥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传承,然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湘西苗族文化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既有挑战, 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次演示将探讨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的现状、原因、方式和对 策,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
德夯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苗族人民的聚居地。苗族鼓舞在 这里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苗族人民的节庆、祭祀、生活等紧密相连。然而,在全 球化的冲击下,德夯的苗族鼓舞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德夯苗族 鼓舞的文化生态。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不仅对鼓手、舞者、观众进行了深入访谈, 还对鼓舞的表演形式、内容、传承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湘西马颈坳镇以其独特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了满足游客的 需求,当地政府将烧龙习俗包装成旅游产品进行推广。然而,这种商业化的开发 给烧龙习俗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随意简化或篡 改烧龙仪式,导致传统文化的失真;另一方面,外来游客的涌入也给当地居民的 生活带来了影响,一些当地人为了迎合游客而改变烧龙习俗的一些传统元素。
3、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苗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刺绣、银饰等 民间艺术形式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4、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 需求,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例如,可以将苗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具 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2、培养参与者的文化认同感
土家族烧龙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参与者的文化认 同感具有积极作用。在烧龙活动中,参与者需要学习传统礼仪、舞蹈和音乐等方 面的知识,这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参与烧龙 活动,参与者还能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氛围,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从而形 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人类学提纲

人类学提纲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提纲第一部分首页:报告题目、姓名、日期题目:关于大学生群体“班长”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调查报告第二部分题要: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下大学生群体中“班长”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素养状况,加之与普通学生对比观察,探求该类人群在大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该类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该阶段的心理状况。

对象: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10-2013级各班班长(包括现任班长和曾任职的班长,共计20人,男14人,女6人)方法:座谈法、电话采访、网络访谈结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班长”这一特定人群,他们的抗压能力远远高于普通学生。

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与上级交往过程中更加灵活。

他们往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且有较高的应急意识。

在今后走向社会中,能更快的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

但同时,他们的生活往往呈现出较强的不规律性,且在文化娱乐方面较为单一,缺乏生活趣味性,相比普通学生而言,他们有更多无处排解的郁闷情绪。

总之,在工作、政绩方面,他们表现得十分出色和优越,但往往在个人生活上较为不规律,情绪易焦虑,甚至处在亚健康的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目录第四部分正文:1、导言:研究的目的、意义、时间、范围。

简介前人的成果。

提出自己的研究步骤、方法和创新点。

2、正文3、结论与讨论:重申自己的结论,以及研究的贡献。

4、拓展研究: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究、完善,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第五部分附录:参考文献、引用的图表第六部分致谢:在此调查期间,感谢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班班长的帮助和支持。

正是有了各位的积极配合,才使得调查得以进行和完成。

再次致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调查报告格式都柳江流域(黔东南境)少数民族乡土知识调查研究(调查提纲)——以侗族社区为个案调查研究(节选)说明:该调查提纲制定于2006年,由提纲撰写人潘永荣提供。

乡土知识的调查是近年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重点,这也说明了地方性知识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调研流域社区背景简介(略)(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略)(三)调查研究的问题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利用不一样,因此,谋生的方法和手段自然也就不同,反映在文化方面的乡土知识与信仰更不一样。

侗族是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兼营林业的一个民族,捕猎和采集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补充手段,甚至演变为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课题根据侗族的这些显著特征,拟对调查点进行如下方面的调研(调查提纲):1.社区背景(概况)(共同调查,××执笔)a、村寨的形成与历史沿革(口述史)b、人口、民族、家族结构c、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气候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2.社区(村寨)管理中的乡土知识(共同调查,××执笔)a.村址的选择标准与方法(包括风水观、占卜法等)b.村寨的布局与规定(包括家族的分布状况、民居和公共设施的分布格局,以及这些分布是按什么原则进行的?等等)c.公共建筑及用地的管理(如鼓楼、花桥、萨坛、石板道、墓地等及用地的管理)d.村寨的防火设施及措施e.村寨的救助方法f.村寨冲突的调节(包括村与村之间和村寨内部冲突等)g.村民们的责任与义务h.外来户入村的条件以及在资源享有方面的规定(如外来户必须加入某一家族;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征得原住户同意后,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前两三年的收成可全部归己,但之后每年要向山主提交10%左右的谷物;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柴山上砍堆堆柴,只能砍挑挑柴等;人死后,不能进入所加入的家族墓地,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埋葬,或购买墓地埋葬等等。

)i.村寨传统管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演变情况和原因(包括寨老制、族长制、村民委员会等决策机制的演变,以及这些机制存在相互补充,还是冲突、折中状况等)3.农业中的乡土知识(××承担)a.水稻耕作中的乡土知识a.农事历(一年中各种农活的安排,注意以往的和现在的有何不同?通过对当地“农事历”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各种重要农事活动后,一般可以进行以下的调查)b.开工仪式(举办的时间、地点?由谁来主持?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做?目的和意义?活路头的由来、作用、地位;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些?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等等)c.稻田的分类及方法d.选种知识及种子的保存技术(还包括稻种的起源与传说、当地有哪些传统稻种?每一稻种的特征以及排序情况,目前还有哪些种子仍在播种?消失的稻种是人为的还是被新品种取代或自然淘汰?等等)e.育秧技术(包括秧田的选择、管理、禁忌等)f.栽培技术(包括犁、耙田技术和使用的工具;田间管理的方法步骤,如薅秧、追肥、割田埂、病虫害防治等等。

在此值得提醒的是,侗族一般村寨都比较大,很多田离村寨较远,为生产上的方便,人们习惯在自己的田间地角建造“牛棚”,每到割田埂的季节,男人们都住在牛棚中一两个月,将田边杂草割尽,一方面可喂牛积肥,二方面可防鼠,三方面可让稻田通光、通风等。

此外,栽秧还有两个重要的仪式,一为开秧门;二为关秧门。

)g.收割技术(包扩工具、方法、禁忌)h.储藏技术(包括晾晒方法,粮仓的修建,入仓吉日的选择,堆放方法,防潮和防腐、防虫、防鼠、防“搬运鬼”措施、禁忌等等)b.粮食加工中的乡土知识a.传统加工技术(加工工具,碓—人工碓和水碓,水碾等)b.现代加工技术c.粮食功用中的乡土知识a.糯稻的功用(生活上的用途、民俗上的用途;稻秧、稻草、稻糠的传统用途等)b.粘稻的功用(同上)4.稻田养鱼中的乡土知识(××承担)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其水稻的种植技术不仅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稻田养鱼和池塘屯鱼这种耕作方式,更是侗族所创,并形成了“饭稻羹鱼”这种独特的稻作文化。

鱼和糯稻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侗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也是侗族风情中密切相连的馈赠礼品和祭祀品。

因此,传统上侗族以糯稻种植为主。

“田塘”(daeml yav)是侗族密不可分的一个词语,有田则有塘。

田在村外,是种稻养鱼的基地;塘在寨内或村边,是屯鱼、储种(鱼种)的场所。

以往的侗寨鱼塘遍布,塘上建有粮仓、厕所,这种屯鱼、存粮格局的普遍存在,无不与侗族“稻鱼共生”、“鱼稻共存”的观念有关。

因此,在此将“稻田养鱼知识”列为一个专题很有必要。

a.稻田养鱼的历史以及鱼在侗族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b.鱼苗的繁殖技术(包括母鱼与公鱼的选择技术及饲养方式,繁殖方法,鱼苗运输工具及运输过程中的知识,放养知识,管理知识等)c.稻田养鱼的方式方法(包括亩养尾数,鱼窝的设立,以及搭架鱼窝树种的选择与禁忌,水温的调节办法等)d.稻田养鱼作用的认识(当地不同人群看法有何不同)e.屯鱼方式(一方面留过冬田;另一方面拿到鱼塘中来放养,在这里可对鱼塘作介绍)f.对鱼产品的加工与利用(田间烧鱼、酸汤鱼、鱼杂粥、腌鱼等)5.水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依山旁水是侗寨的特点,侗族离不开水,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有着一整套的知识。

a.水资源状况b.水资源利用情况(包括稻田灌溉、养鱼、养寨及其它利用方式)c.水资源的管理(溪流河段的分配与管理、山泉灌溉水的管理、山塘水库的管理、饮用水的管理等等)6.森林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a.森林资源状况b.森林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建房、薪炭、家具、农具、器皿照明及其它利用方式;各种树木在不同群体中的排序地位等等)d.森林资源的管理(风水林的管理、古木的管理、薪炭林的分配与管理、人工林的栽培技术与管理等等)7.纺织中的乡土知识(××承担)a.棉花的种植技术(包括种植习俗)b.棉花的加工工具及过程(包扎棉、弹花、纺线、浆纱、绕纱等一系列工序和习俗)c.织布(包括各种布的分类、织法等)d.印染工序及技术8.捕鸟中诱鸟的乡土知识(××承担)a.捕鸟方法b.媒鸟的饲养技术c.鸟塘的修建与维护d.沾膏的制作与保存e.捕鸟季节与技巧f.捕鸟习俗与禁忌g.产品的食用与加工。

9.家禽家畜饲养中的乡土知识(××承担)a.家禽家畜种类b.饲养方式方法(如圈养或放养,当地是否有将家禽挑到坡上放养的习惯?)c.繁殖手段(包括繁殖过程中的一些禁忌)d.对瘟疫的防治办法e.饲养的目的(肉食的主要依赖?生产的需要?待客?敬祖、祭鬼神?出售?等等。

提醒:当地养牛的目的不仅为生产服务,绝大部分作为商品出售,如今周遍牛市多靠往洞黄牛兴市,这得益于当地民间拥有很多养牛的传统知识)f.对家禽家畜产品的食用与加工10.旱地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a.旱地分类及分布情况(当地人的分类法)b.旱地中的主要作物g.耕作制度与管理办法11.妇幼保健中的乡土知识(××承担)a.通婚规则与范围(注意对有遗传病的家族或不了解底细的家族如何看待?)h.孕期的保护与禁忌(包括孕期的饮食、穿戴、劳作、用药等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们对孕妇的看法?等等)i.接生办法j.产妇的月中饮食与禁忌以及对婴儿的护理k.婴幼孩的喂养办法(包括母乳喂养与添加食品喂养,如母亲缺奶或奶水过剩一般情况下如何处理?孩儿添加食品的日期选择?为何这样?等等)l.妇幼常见疾病的防治与处理(列举不同病情的判断与防治知识)(如方便,此专题最好增加性知识方面的调查内容)12.调查发现及建议(由课题组在调查报告基础上共同讨论完成)篇二: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

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

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

这就是民族志。

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

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

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

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

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

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

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

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

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

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

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

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

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

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

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

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

三是以一条主线来串连庞杂的具体材料,使整篇报告形神合一,达到清楚地说明调查问题的目的。

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事物、问题或问题的某些侧面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比较专一,问题比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依据材料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那么广泛,反映问题也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普遍,但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