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译文: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

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

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柳宗元》的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的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

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年。

宗元少好学,博闻强识,尤善为文。

弱冠之年,即以文才名动京师。

初,宗元举进士,登第后,授集贤殿正字。

时李吉甫为相,见宗元文章,叹曰:“此子他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及宪宗即位,擢宗元为监察御史。

宗元刚直敢言,屡次上疏言事,虽犯颜直谏,亦不顾身家性命。

元和中,宗元为礼部员外郎,以直言极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柳州刺史。

宗元至柳州,政事修举,惠爱及民。

柳州旧俗,杀人者必偿死,宗元到任,乃改刑为赎,使得民免于刀锯之苦。

又兴学校,教民读书,使之知礼义,风俗为之一变。

宗元在柳州三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然终因直言敢谏,不得志于朝,抑郁而终。

宪宗元和十年,宗元卒于柳州,享年四十七。

宗元平生,好作文章,其文多讽刺时事,言辞犀利,发人深省。

所著《柳州城记》、《捕蛇者说》等篇,皆传颂一时。

宗元之文,既有《史记》之雄浑,又有《左传》之严谨,故有“柳体”之称。

宗元一生,历尽坎坷,然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堪为后世楷模。

宋欧阳修尝曰:“柳子厚文章,千载之下,犹有生气。

”盖言其文章之高妙,足以传世。

宗元虽生于乱世,然其心胸坦荡,忠诚爱国,矢志不渝。

其在柳州之政绩,虽不及孔明之治蜀,亦堪称一代名臣。

后世论及柳宗元,无不赞叹其才德。

夫柳宗元者,一代文豪,千秋英杰也。

其文章高洁,志节坚贞,虽身受贬谪,仍矢志不渝,其精神可歌可泣。

今人读其文章,不禁感慨万千,叹其一生之坎坷,赞其文章之妙笔。

盖柳宗元之文,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秋月寒泉,澄澈见底。

其文章之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深思考。

宗元之文,虽千载之下,仍能引起读者共鸣,实为文学史上之瑰宝。

宗元之才,非同凡响,其志,亦非同凡响。

然天妒英才,竟使其英年早逝。

然而,宗元之精神,宗元之文章,将永存于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

故吾人今日,当以柳宗元为楷模,学习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之精神,发扬其文学才华,为我国之繁荣昌盛,为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诗歌鉴赏】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

曾伯祖?,高祖朝宰相。

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两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柳宗元传翻译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

曾伯祖父柳?,是唐高宗时的宰相。

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侍御史一职。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

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__u)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翻译: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

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

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

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柳宗元《永州八记》2、柳宗元《零陵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零陵三亭记》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

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

会零陵政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

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

宿蠹藏奸,披露首服。

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

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鼓之音。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作者:品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运到后却没有可以使用的地方(处所),(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是个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奇的东西,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非常】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遁逃】;以为是(驴子)将要咬【吞噬】自己,非常恐惧【很惊恐】。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看】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的】本领【能耐】(似的);渐渐地熟悉【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出没(在它的)前前后后【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终归【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靠近,(态度)更为【更加】态度亲近而不尊重【随便】,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

驴不能承受愤怒【禁不住发怒】【非常愤怒】,用蹄子踢它【老虎】。

老虎就欣喜【喜悦、高兴】了,盘算这件事,(心想)道:“(驴子的)技艺【本领】只不过【只是】如此【这样】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它的【驴的】喉咙,吃尽【光、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柳宗元《谤誉》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谤誉》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资治通鉴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资治通鉴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柳宗元《封建论》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封建论》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封建论》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②,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注)①封建:指封国土、建诸侯。

②狉狉,野兽成群走动的样子。

译文: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不得而知。

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不得而知。

那么,有或没有哪一种说法接近实际情况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接近实际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
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④听听:争辩的样子。

译文:
王叔文一党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

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

三月,乙酉(十
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

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

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

”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

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

如此说来,刘属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

”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

”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

”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

”第二天,刘属锡便被改任为连州刺史了。

柳宗元善于撰写文章,曾经作过一篇《梓人传》,讲道:
“有一位木匠,不肯去做斧砍锯析这一类手艺活计,却专门用长尺、圆规、方尺、墨斗审度各种木料的用场,检视房屋的规制,观察高度、方圆、长短是否合度,指挥着众多的木工,各自去干自己的活计,对不能将任务承担起来的人们,便将他们辞退。

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

这也正像担当天下宰相的人们,设立大纲要领,整饬法令制度,选择天下的人士,使他们的才干与自己的职务相称;让天下的人们居住下来,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

提升有能力的人们,屏退没有能力的人们。

全国各地得到治理后,谈论起此事的人们唯独赞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等宰相,对那些各部门专职人员的辛勤劳苦却不能够予以记载。

有些宰相不识大体,不得要领,夸耀自己的才能与名望,亲自去做细小的劳务,侵犯百官的职责,在官署中吵嚷地争辩不休,而将重大而长远的方略遗落无存,这是不懂得为相之道。


柳宗元又曾撰写《种树郭橐驼传》说:“郭橐驼种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不繁茂的。

有人问他其中的道理,郭橐驼回答说:“我本人并不能够使树木延长寿命并且生长繁盛。

大凡树木的本性,树根喜欢舒展,喜欢让人培上旧土。

将树木种植好后,不需挪动它,不需为它担心,离开它后,便不用再去看管它。

裁种树木时,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将树木放入土中后,就象将它抛弃了似的,这就使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了。

别的种植树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使树木的根部拳曲在一起,而且更换了新土,对树木的爱护过于深切,担忧过于细密,早晨去看它,晚上又去抚摸它,已经离开了,还要再回头看上一眼。

更为过分的人们还要用指甲划破树皮,查看它是成活了,还是枯萎了,摇晃着树干,去观察枝叶哪里稀疏,哪里繁密,而树木却与自己的本性日见脱离了。

虽然说是爱护树木,实际却是损害树木;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
人了。

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

办理政务,也是这个道理。

我住在乡间,看到当官的人们,喜欢频频发号施令,像是对百姓非常怜悯,但终究给百姓带来祸殃。

整天都有吏人前来,将百姓聚集起来,向人们发布命令,敦促人们耕地收割,监督人们养蚕织布,我们这些小人把早餐晚饭都停下来,忙着去慰劳吏人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够使我们的生计得以繁衍,并且使我们的天性安然无扰呢!一般说来,人民困窘倦怠,主要是由于这个原故的啊!’”这是柳宗元文章中深含哲理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