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变迁资料
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古代的部落社会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中,以狩猎、采集和农耕为生。
社会结构简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限于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社会时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结构。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时代。
机械化生产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破,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日益增强,社会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的成就,同时也要积极适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不断适应变革,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生活变迁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19世纪40年代 2、西餐 : A、传入时间: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3)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 (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4)习俗风尚的变革
A、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 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 20 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 , 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 ,不少人已 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 结婚照, 经信奉了基督教 ,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许穿白色衣服的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1939.9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照
建国初: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50年代
6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 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 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 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 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第22课_社会生活的变迁

进展
缓慢
。
脱离贫困 。 、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 解决温饱
到迈向 小康生活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主要原因:随着 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 ,城乡 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 的同时, 精神文化的需求 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 ⑴对 文化教育 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 幅度增长。 ⑶ 医疗、养生、保健 、 、 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 化, 提前消费 、 、休闲生活 成为新时尚。
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 识;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 。
自学指导:
在课本中画出从贫穷走向小康社会的经过;画出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哪些。
一、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 艰苦 。 但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 改善
【合作探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消费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人们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 余地和发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 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展现了 生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 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原因:物质产品的丰富与居民收入的增加, 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变化。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9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课件)

2.公路 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 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 汽车。到202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 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是一项超大型跨 海交通工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 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21世纪的中国,人们 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千里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通信 方式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随着我国经 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 变化?
结合电脑、电视、手机、洗衣机、汽车、电动自行车等在生活中的作用, 谈谈科技进步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技进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话、手机等产品可以方 便人们之间的联系,电冰箱、洗衣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汽车、电 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电脑、电视等产品丰富了人们 的业余生活。
◎如今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二)通信的发展
1.电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 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 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 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联网
改革开放后
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 养均衡、粗细搭配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 显改善 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 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34张PPT)

6.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7.“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自 行车到私家车”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B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人们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改革开放前,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
C 的根本原因是( )
A.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防止人口流动
C.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5.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D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行
四
通
八
达
的
铁
路
网
行
立 交 桥
行
便 捷 的 高 速 公 路
行
民 航 飞 机
行
行驶中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后,多种交通设施
陆空
海地
综 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 合 已居世界__第__二__位___,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
了运营效率。
交 公路:较快发展,建立密集公路网,设立公
稿源:《南方都市报》
信 现在的“通信易”
受访人:在座的同学们 年纪:14岁 住址:唐县
说说你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的现状。
……
通信:
*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_全__球_第 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互 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近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有 何变化? (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由古代封 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 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 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 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 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 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史料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 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 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 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 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真题演练
1.(2014年福建卷,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 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 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2.(2014年浙江卷,16)从甲图到乙图,表 明
2、(2014,课标卷II,28)1892年,维新 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 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 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 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第一 次大 变化
鸦片 战争 后
第二 次大 变化
辛亥 革命 后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 推翻了封建帝制, 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物 建立了中华民国 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 了变化
变化 第三 次大 变化
时间 新中 国成 立后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 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 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 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 问题没有解决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 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 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类别
衣食 住宿 书籍 教育 娱乐 享受
成都 (%)
68 23 9
北京 (%)
23 32 45
单元总结提升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货”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城 市崛起 变化表现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 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 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 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 化尤其明显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 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表现在提倡女权, 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 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 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 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 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 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 求的一种时尚。
2(2014课标卷I,30)20世纪20年代,上 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 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 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 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③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 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④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 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
考能提升
例1[2012•四川卷]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 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 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3、(2014,江苏卷6)右侧漫画《发
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 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1.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
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1)原因: ①西方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影响。 ②仁人志士的推动。 ③民主思潮和政治运动的促进。 ④近代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有哪 些?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 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 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 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 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 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 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 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 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特点)是什么? (1)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 而不断加深。 (3) 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 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特色。 (5) 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 的进步。
2.你如何认识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 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 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 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 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 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 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 挥了重要作用。
甲图 是清初男子剃发蓄须
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弱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例2 [2012•上海卷] 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中央女校 神州女学 女子法政学堂 地点 北京 上海 上海 特色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结束,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制度建 立;由于政府的强 制行为,一些社会 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国 家把重点放在经济 建设上,努力改善 国计民生,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
考点二 近现代交通、通讯 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真题体验1(2013年浙江高考18题)据《中国 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 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 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 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 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史料研读
史料一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矿务、厘捐、行旅者, 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 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 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 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 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 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 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单元知识框架
高考真题体验
1、(2014,安徽卷,13) 1912年4月22日 《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 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 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 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 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 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 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答案] 答案1: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 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 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 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 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 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 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 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 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 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 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