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基本要求

古文,即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传承经典,我们需要对文言文进行翻译。
以下是对文言文翻译基本要求的阐述:一、忠实于原文文言文翻译的首要要求是忠实于原文。
翻译者应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不偏离、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原文的语法结构、修辞手法和修辞风格,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
二、准确理解词义文言文中的词汇丰富,许多词汇具有多义性。
翻译者需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 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2. 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语的具体含义;3. 注意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三、注重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如主谓宾、定语、状语等;2. 注意文言文的省略现象,如省略主语、宾语等;3. 识别文言文的倒装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四、保持文风文言文的文风独特,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文的文风。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 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2. 注意文言文的用词特点,如对仗、排比等,使译文具有古风;3. 适当运用文言文的句式,如四字句、六字句等,使译文更具韵味。
五、注重可读性文言文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原文。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生僻字、难懂词,使译文易于理解;2. 注意句子的节奏感,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3. 避免过度解释,以免影响原文的韵味。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既严谨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翻译者需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功底、丰富的词汇量和灵活的翻译技巧,才能使译文达到忠实、准确、通顺、优美的效果。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课下翻译全文。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原则:1.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照顾前后,确凿译句;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参照如下方法:
1.保留:凡古今义相同的词和专用名词都可保留。
如“陈康肃公善射”中的“陈康肃公”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下来。
2.增补:文言文成分省略的地方翻译时要增补出来。
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第二个“曰”前省略了“贫者”一词,翻译时要补充上。
3.省略: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要省略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第一个“之”字无实在意义,不译。
4.替换:通假字换成被通假字,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也要替换。
如:“满坐沉寂,无敢哗者”中的“坐”应译为“座”,“无”译为双音词“没有”,“哗”译为双音词“喧哗”。
5.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进行语序的调整。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属介宾短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放在谓语“语”前,“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
6.变通:直译难以确凿表意时,可以意译。
1/ 1。
文言文翻译的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也,言辞简练,寓意深远。
然时至今日,文言文之阅读已非易事。
故翻译文言文,需遵循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一、忠于原文,求真务实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便是忠于原文。
翻译者应恪守原文之意,力求还原古人之言。
不可随意增删,更不可凭己意臆测。
真务实之翻译,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智慧,领悟文言之美。
二、准确理解,把握文意文言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翻译时需准确理解文意。
翻译者应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功底,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有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住原文的主旨,确保翻译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重文采,传承文化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采,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流畅性。
同时,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言文中的精髓传达给读者。
四、适应语境,灵活变通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人物身份、情感变化等因素。
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使译文既符合原文之意,又具有现代汉语的表达效果。
五、尊重语法,保持逻辑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尊重语法规则,保持逻辑清晰。
翻译者应熟悉文言文语法特点,如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关联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译文语法正确,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语义混乱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六、注重风格,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文风。
在翻译过程中,要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具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生动性。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遵循以上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翻译者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努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实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者?”(2006高考天津卷)..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译:光武..的人?”..询问道:“众将中谁是能够派去镇守河内..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2004年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仅仅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仅仅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2006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长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即时行乐作为警戒。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古文译的原那么和方法一、古文译的根本要求对古文进行译时,要遵循三个根本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信〕“表意明确〞〔达〕“简明优美〞〔雅〕.“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多余,要求字字落实.“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简明优美〞就是在译古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二、古文译的方式古文译的方式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 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拟通顺、流畅、好懂.这两种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三、古文译的具体方法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并且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古文进行译,应学会一些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字法〞,即“留〞“补〞“删〞“调〞等.1.留“留〞,就是把古文句子中不必译的词保存下来. 古文中不必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 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2.补“补〞,就是在译古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古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使译文通顺、明确.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答复了他们.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确.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2021年武汉市?三国志•是仪胡综传?〕——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策好,就劝孙权听他的.“权以问仪〞中省略了“之〞,即“权以之问仪〞,译时要注意补出来.3.删“删〞,就是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八个“为〞字,译时只需要保存第一个即可, 其余省略不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有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 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译时也应该删除.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译.这种省略原文不译的情况虽不多, 但也值得注意.4.调“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译时必须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古文中比拟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如:屠惧,投以骨.〔?狼?〕——屠夫害怕,就把骨头扔给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译为“把骨头扔给狼〞.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歌于途〞“休于树〞状语后置,应调整为“于途歌〞“于树休〞.楚国之食贵于玉,新贵于桂.〔2021年泰州?苏秦之楚?〕——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贵于玉〞“贵于桂〞,应调整为“比玉贵〞“比桂贵〞.四、关注五个重点在译古文时,我们除了把握“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的译要求,掌握“留〞“补〞“删〞“调〞等四种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五个重点.1.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在具体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译.例:“临〞有多种解释:① 靠近;②面对;③来到,到达;④快要,将要.临溪而渔一一“临〞译为“靠近〞“在……旁边〞;执策而临之一一“临〞译为“来到〞“到它跟前〞;临表涕零一一“临〞译为“面对〞.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译古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它不根据正确的方法.“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用鞭子打,驱使〞.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桃花源中来来往往的人和耕种劳作的人, 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往来〞“种作〞都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应译为“来来往往的人〞“耕种劳作的人〞.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2021年连云港?晏子春秋?〕——我听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句中的“乐〞“哀〞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喜好〞“怜悯〞或“以……为乐〞“以……为哀〞.3.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古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根据固定的格式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译古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译,不能擅自意译.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句中“……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句中“如……何〞是固定格式,意思是“把……怎么样〞.4.特殊句式古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译出其句式特征.例: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帮助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都在这里聚会,欣赏景物产生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多会于此〞,状语后置,译为“都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怎能不有所不同呢〞5.修辞知识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 “百战死〞和“十年归〞, 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旬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古文译,可用下面的歌诀指导:忠实原文,不违原意;掌握实词,活用虚词;辨析词义,弄清语序;遇到难句,前后联系.总之,以上几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译时,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以到达最正确、最准的答案.。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一一信、达、雅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具体来说,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做到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真,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淳,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致。
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賂者丧。
(苏洵《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吏国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格等,对于这些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意,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1)借喻。
要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
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2)借代。
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对那些运用了借代手法的地方应意译. 译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
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3)互文。
互文乂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意思相同的部分合而为一。
原句:枝枝相度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译文:树木的枝条和叶子互相後盖,交又掩映。
文言文翻译六原则

以故,以……故 所以,因为……缘故
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 以……为……
把……作(为)……
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之谓 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解题步骤
答题步骤
翻译: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遣 部队。
【参考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 为先遣部队。诸葛诞被铲平,鲁芝升官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
3.补——补什么? ①省略了主语、谓语、宾语成分的省略句;②省略了介词“于”;③判断句补上判 断词。
【2018全国卷Ⅱ,节选】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 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翻译点】 ① 重点实词:“民”,百姓;“思”,思念;“德”,恩德;“立”, 建立;“食”,进食;“弦歌”,奏乐歌咏;“荐”,祭祀。 ② 重要虚词:“其”,指王涣;“为”,给;“每”,每当;“辄”, 就;“怎么这样
既……又…… 又……又……
且夫
再说,而且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的
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何则
为什么
何者
为什么,哪一个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
翻译格式
固定结构
翻译格式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是因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 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人(事),靠它来……的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信”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
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应直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词语。
2、达“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进行调整,使译文流畅自然。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我自身”,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应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雅“雅”要求译文有文采,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其意思,还应尽量展现其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不译。
2、删删除原文中无需翻译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3、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意思完整。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士气”,使句子更通顺。
4、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尝”译为“曾经”,“思”译为“思考”。
5、调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比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再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
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XX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XX年高考的选考内容。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XX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
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
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