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施细则解读
“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政策解读及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安排

助理全科培训安排
各个阶段时间分布(共104周)
100
82
周数, 集中授课, 2
50
周数, 基层实践, 16
周数, 考核与结业, 1 周数, 机动, 3
0
集中授课
临床培训
基层实践
考核与结业
机动
机动周:基地可结合本地特点自行安排,如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强化训练或由学员自选科室 学习等。
培训内容——基层实践
3+2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安排
(四)开展针对助理全科医生的小讲课活动,至少每月 1 次,不得用理论授 课替代;开展规范的病例讨论,至少每月 1 次;以上教学活动均需留存资 料。 (五)在出科前3天完成出科考核。要有理论试卷,有技能操作考核评分表, 有照片,有考核评分结果及反馈; (六)按照院内安排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
“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政策解读 及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安排
2020年7月28日
主要内容
一
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政策解读
二
3+2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安排
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政策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立完善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就是要
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 度和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 合理的就医流程。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0•【字号】鄂政办发[2012]51号•【施行日期】2012.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2〕51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精神,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发挥好全科医生作用,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问题,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守门人”作用。
坚持以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规范培养模式,统一培养标准,严格考试考核,确保全科医生培养质量;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逐步增加基层医生队伍中全科医生的比重;统筹当前与长远,既致力于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又注重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满足现阶段基层对全科医生的需要,加快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目标任务2012至2015年过渡期间,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在全省建立40家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招收1000名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进行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养,培训合格后,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遴选3000名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参加为期1-2年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为乡镇卫生院培养2400名左右从事全科医学的5年制本科或3年制专科医学毕业生。
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

强调医生要具备综合性的医学知识,能够从多个 角度分析和解决患者健康问题。
03 连续性照顾
培养医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关注患 者的长期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掌握基本诊疗技能
0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培养医生熟练掌握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巧,能 够准确获取患者病史和体征信息。
02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
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知识
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熟悉常见疾病的诊疗流程, 具备基本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医学影像学、实验室诊断等辅助检查知识
了解常用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原理及适应症,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实验室检 查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全科医学理念与技能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熟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 实施原则和方法,具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常见疾病的诊疗与转诊
掌握常见疾病的诊疗原则和方法,熟悉常见疾病的转诊指征和流程 ,具备处理常见疾病和及时转诊的能力。
急救与抢救技能
了解常用急救技术和抢救措施的原及应用范围,熟悉常见急危重 症的识别和处理流程,具备基本的急救和抢救能力。
全科医学基本概念与原则
理解全科医学的定义、特点及服务模式,掌握全科医生的 角色定位及服务范围。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针对不 同人群的健康教育策略,具备开展健康咨询和指导的能力 。
慢性病管理
掌握慢性病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常见慢性病的危 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具备制定和执行慢性病管 理计划的能力。
相衔接
将评估结果与医师执业注册相衔 接,确保只有经过严格培训并具 备相应能力的助理全科医生才能 获得医师执业资格,保障医疗质 量和安全。
全科医师培训细则

P18 全科医学科医师培训细则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 ; 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的各类健康问题 . 疾病;经过该专业培训出来的全科医师主要工作在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时间为 3 年;一、培训目标通过全科医学专科医师教育,培训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二、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分 3 个部分,即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学习、临床科室轮转、社区实习;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学习,时间为 3 个月,采取集中授课和自学的方式进行;临床科室轮转时间为 26 个月;在轮转期间,学员参加“临床培训基地”中的主要临床三级科室和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管理工作依照临床实习管理制度要求执行;此外,在医院轮转期间,每周安排不少于半天的集中学习,以讲座、教学研讨会与案例讨论等方式,学习全科医学相关问题与相关学科新进展知识;同时每月安排 1 天到社区基地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安排的教学活动;社区培训基地实习时间为 7 个月;要求学员在社区培训基地工作,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培训基地安排经过师资培训合格的医师,实行一对一带教;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的内容及时间分配 :注 : 每个月按 22 天计算 ; 理论课学时按每天 6 学时计算;三、培训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理论课学习 3 个月本部分学习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培训相关课程详见总则和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学习;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及学时分配详见下表;各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分述如下;全科医学相关理论课程及学时分配 :一全科医学概论1. 了解我国卫生改革的任务与目标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2. 掌握全科 . 家庭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概念和基本原则,包括医学模式转变与健康观的理论,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全科医师、三级预防等概念,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 ; 掌握全科医学对个人、家庭和社区进行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一体化照顾的理论;熟悉全科医师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全科医师的历史起源,全科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内外全科医学发展概况,我国发展全科医学的必然性、迫切性、特点与可行途径;3. 掌握全科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临床思维方式和诊疗策略;掌握生命周期保健和临床预防的原则;熟悉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病人管理与教育;了解生物医学模式的优势与缺陷、全科医疗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及其与医疗保险的接轨;4. 掌握家庭的定义、家庭结构与功能、家庭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家庭周期理论、家系图的编制与家庭结构的分析;熟悉家庭资源、家庭压力事件、家庭照顾的原则及保健的方法;了解家庭系统理论以及家庭功能评估;5. 掌握社区的定义及其要素、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 COPC 的基本概念和步骤、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特征 ;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社区诊断的原则和基本步骤;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作用及全科医师在其中的角色 ;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首诊制、双向转诊原则及其操作方式;了解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方法;6. 掌握社区慢性病的全科医疗管理技能,包括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评价、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原则与工作内容;掌握筛检和周期性健康检查的原则;7. 熟悉全科医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了解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特点以及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体系与方法;8. 熟悉全科医学的健康档案病历书写和使用;熟悉慢性病人的功能状态量表应用;了解基层医疗国际分类 ICPC 的原则和应用;二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1. 掌握医疗中的医患关系模型及其意义,以及调整医患关系的主要方法,全科医疗中伦理学基本原则,病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熟悉与患者交流的常用技巧;3. 医患关系在全科医学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现代社会中健康责任与卫生政策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师对患者照顾所涉及的伦理学决策问题; 三康复医学1. 了解康复与康复医学的概念,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服务对象、工作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2. 熟悉社区康复的概念和要素,工作任务,组织机构,社区康复与专门机构康复的关系 ; 熟悉社区康复的模式、工作程序与制度、社区康复工作及人员的职责;3. 熟悉康复评定的种类和特点;4. 掌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目的、方法和含义;5. 了解世界卫生组织的残疾分类,以及我国的残疾分类;6. 熟悉康复治疗的目的、种类和内容;熟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的基本原理,了解社区常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的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7. 了解康复医学工程的概念;8. 熟悉轮椅、助行器、矫形器、假肢、自助具的种类、作用、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的基本知识;四临床心理咨询1. 掌握社区常见心理问题的临床特征;2. 熟悉社区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方法与技术;五社区预防保健1. 掌握疾病预防的策略与分级预防 ; 掌握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评价、防治原则与工作内容;了解监测工作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2. 熟悉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 掌握平衡膳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涵 ; 掌握与营养有关的疾病的膳食指导原则 ; 掌握社区居民营养监测方法;熟悉社区营养干预、检测与评价;了解社区实用营养调查方法;4. 掌握健康传播、健康心理、健康行为的概念 ; 掌握人生三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 掌握人类不良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病人管理与教育的原则;熟悉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实施、评价方法;5. 了解社区中常见伤害的种类及其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预防要点 ; 了解残疾的主要致残因素及其残疾预防要点 ; 了解住宅、饮水、食品、空气卫生与健康及安全的有关知识 ; 了解环境与职业防护等;六实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1. 掌握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 ; 至少掌握一种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2. 熟悉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分类及其基本统计分析方法 ; 熟悉常用统计图表的编制;3. 了解定性资料的量化处理方法;4. 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基本概念 ; 掌握疾病分布与疾病负担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指标 ; 掌握疾病筛检的原则和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社区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评价;5. 熟悉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及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七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1. 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原则 ; 掌握科研论文的格式与内容要求;2. 熟悉科研论文评阅的基本原则和论文撰写的基本技巧;八社区卫生服务管理1.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目的、任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 掌握社区中人、财、物、资料、信息和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常用的质量评价指标和管理原则 ;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结构及其环境,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 ; 掌握首诊制与双向转诊制的基本概念与有关要求;第二部分医院科室轮转 26 个月全科专科医师轮转临床科室及时间安排:一内科轮转 12 个月;1. 学习目的通过内科轮转,使学员掌握准确询问病史,书写病历,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熟悉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等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2. 要求细则1 症状学 :掌握以下常见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技能和处理原则 : 发热、头痛、胸痛、腹痛、腹泻、头晕、昏迷、贫血、呕吐、黄疸、血尿、便血、咯血、腰背痛、水肿、抽搐、咳嗽、疲乏、消瘦、肥胖、便秘、失眠等;2 心脑血管系统 :1 高血压 10 例 :掌握 : 正常人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型 ; 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 ; 高血压的分级 ; 特殊类型高血压,如高血压危重症、急进型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原则 ; 高血压病的一、二、三级预防原则与康复;熟悉 : 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动态;2 冠心病 5 例 :掌握 : 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的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缓解期的治疗,急性期的处理及转诊指征 ; 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尤其是胸痛的鉴别诊断,院前急诊处理及转诊指征 ; 冠心病的一、二、三级预防原则及康复措施;熟悉 : ST 段抬高型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不同的处理原则 ; 心肌梗死恢复期、维持期的康复医疗;了解 : 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分型 ;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的方法和适应证;3 充血性心力衰竭 5 例 :掌握 :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型 ; 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心功能分级、治疗与预防原则及康复 ; 急性心力衰竭的院前急救 ; 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等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过量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原则; 了解 : 病因、诱发因素;4 心律失常5 例 :掌握 : 物理诊断与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表现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 ; 严重心律失常院前处理及转诊指征;熟悉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了解 : 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 ;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 脑血管病 10 例,至少 2 例出血性脑血管病 :掌握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及高血压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转运原则 ; 脑血管病的一、二、三级预防和康复措施; 了解 : 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分类;6 相关的诊疗方法 :了解 : 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测定,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范围 ; 头颅 CT 扫描的适应证 ;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适应证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 介入治疗后病人的社区照顾与随访;3 呼吸系统 :1 上呼吸道感染2 例 :掌握 :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合理用药的原则、防止抗生素的滥用; 熟悉 : 同其他疾病早期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鉴别诊断; 了解 :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2 支气管哮喘 2 例 :掌握 : 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发病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缓解期预防复发措施和社区防治;熟悉 : 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表现、急救原则;了解 : 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峰流速仪的使用;3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5 例 :掌握 : 病因、临床表现、分型、诊断、鉴别诊断 ;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治疗,一、二、三级预防措施与康复 ; 咳嗽的诊断步骤及常用的辅助检查,能引起咳嗽的疾病的鉴别诊断;4 肺炎5 例 :掌握 : 临床症状、体征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熟悉 : 鉴别诊断 ; 几种常见肺炎的特征与鉴别; 了解 :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处理;5 相关的诊疗方法 :熟悉 : 胸部 X 线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 : 纤维支气管镜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病人检查的准备 ; 常规肺功能测定方法 ; 动脉血气的判定 ; 痰涂片、抗酸染色、革兰染色、痰脱落细胞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的临床应用 ; 胸部 CT 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 磁共振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4 消化系统 :1 慢性胃炎 5 例 :掌握 : 慢性胃炎的分型及其不同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要点和常用的治疗方法;2 消化性溃疡 5 例 :掌握 : 临床表现特点包括特殊表现,如复合溃疡及球后溃疡的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大出血的急诊处理及转院措施 ; 溃疡病的手术治疗指征、预防措施; 熟悉 : 并发症及处理;受体阻了解 : 各项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检查前的准备 ; 药物治疗,如组胺 H2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3 急、慢性腹泻 2 例 :掌握 : 粪便外观、镜检特征、直肠指诊技术 ; 急、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 ; 一般常规治疗、特殊性治疗和预防原则;熟悉 : 感染和非感染性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了解 : 结肠镜检、钡灌肠的适应证及准备工作;4 肝硬化 2 例 :掌握 : 肝硬化黄疸、腹腔积液的病因、鉴别诊断要点;熟悉 : 辅助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黄疸、腹腔积液疾病的特征;了解 :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熟悉代偿期、失代偿期的表现、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预防;5 相关的诊疗方法 :了解 : 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液分析及消化道系统 X 线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查前准备 ; 超声和核医学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 三腔两囊管插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准备工作;5 泌尿系统 :1 泌尿系统感染 5 例 :掌握 : 鉴别诊断、抗感染治疗及预防方法;熟悉 :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脓尿及细菌尿的鉴别 ; 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2 肾小球肾炎 10 例 :掌握 : 与有关水肿、尿液异常、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疾病鉴别 ; 肾功能不全时的药物应用 ; 预防原则;熟悉 :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的应用 ; 急、慢性肾炎并发症的处理 ;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肾动脉硬化;3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5 例 :掌握 :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 : 非透析疗法营养疗法; 了解 : 透析疗法的分类和适应证;4 相关的诊疗方法 : 掌握 : 各种肾功能检查方法、应用和结果判断;了解 : 免疫、放射、超声、核医学方法在肾功能检查中应用;6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 :1 糖尿病 10 例 :掌握 : 分型与诊断标准,饮食疗法、食物热能计算及实施要点,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 ;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诱发因素、诊断及救治措施、转诊指征 ;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用法及注意事项;熟悉 : 糖尿病的心血管、肾脏、眼、神经系统病变,皮肤损害、诱发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病变的发生与监测 ; 胰岛素使用的适应证、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2 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5 例 :掌握 : 非药物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以及康复;熟悉 :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分类 ; 血脂异常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标准; 了解 : 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其代谢;3 痛风 2 例 :掌握 : 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原则; 熟悉 : 临床表现;了解 : 痛风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4 甲状腺功能亢进 2 例 :掌握 : 诊断、鉴别诊断 ; 甲亢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 ; 甲状腺危象诱因; 熟悉 : 甲亢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各项诊断标准;了解 : 甲亢的病因学、分类 ;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 ; 甲状腺危象的防治;5 相关的诊疗方法 :了解 : 内分泌疾病的分类、诊断原则、实验室检查的应用、内分泌试验及测定标本留取的要求 ; 营养病和代谢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分类;7 风湿性疾病 :了解风湿性疾病的分类;1 系统性红斑狼疮2 例 :掌握 :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熟悉 : 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诊断指标、疾病活动度的判定、药物治疗及其预后; 了解 : 病因、发病机制、诱发因素;2 类风湿关节炎 5 例 :掌握 : 有关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康复;熟悉 : 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了解 : 病因、发病机制;3 急、慢性关节痛 :掌握 : 能引起关节疼痛疾病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熟悉 : 急、慢性关节痛的病因、诊断、实验室检查及 X 线检查的应用原则;8 血液系统 :1 贫血 5 例 :掌握 :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鉴别诊断、临床表现;熟悉 : 实验室检查;2 出血性疾病 2 例 :掌握 : 常见出血性疼痛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3 急、慢性白血病 5 例 :掌握 : 急、慢性白血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药物的治疗原则; 熟悉 : 药物治疗方案;4 相关的诊疗方法 :熟悉 : 骨髓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 ; 输血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内科基本技能要求:9 老年医学 :掌握 : 常见老年病与老年问题的诊治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质疏松、前列腺问题、痴呆、尿失禁等 ; 老年人患病的特点 ;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 熟悉 : 老年人划分标准 ; 合理应用抗生素、维生素的原则;药物与疾病相互作用;二儿科2 个月;1. 基本理论1 小儿生长发育 :掌握 : 体重、身长、头围、前囟、牙齿、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计算方法及正常值 ; 几项临床专用发育规律指标;熟悉 : 小儿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了解 : 生长发育的规律、临床意义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2 新生儿常见疾病 :1 新生儿窒息 :了解 : 病因、临床表现青紫窒息、苍白窒息及诊断,并熟悉 Apgar 评分法 ; 急救处理及并发症的治疗转诊指征、预防措施、病理生理特点、并发症及后遗症;2 新生儿肺炎 :了解 :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转诊原则;3 新生儿黄疸 :了解 : 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 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 ; 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危害性及防治方法;4 新生儿败血症 :熟悉 : 诊断与防治原则了解 : 病因;5 新生儿出血症 :熟悉 : 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了解 : 病因及发病机制;3 营养性疾病 :掌握 : 营养不良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与预防措施 ; 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防治措施 ;WHO 关于贫血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 佝偻病临床表现及各期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 婴儿手足搐搦症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熟悉 : 营养不良病因、病理生理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及小儿铁代谢的特点、临床表现 ; 佝偻病病因及发病原理 ; 维生素 D 过量或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了解 : 单纯性肥胖症概念、定义、病因及病理生理 ; 维生素 D 的主要生理功能 ; 婴儿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及本病与佝偻病的关系;4 各系统疾病 :1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 3 例 :掌握 : 小儿上感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 : 小儿上感的临床特点;了解 : 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儿科的重要性;2 先天性心脏病 :熟悉 : 小儿各年龄心界、心率、血压正常值 ;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类及特点 ; 进一步确诊的检查项目 ;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征的治疗及转诊原则;了解 :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上述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3 病毒性心肌炎 :熟悉 : 诊断方法、治疗、转诊、患儿管理及预防原则;了解 : 病原及发病机制;4 小儿腹痛 :熟悉 : 病因、检查方法、鉴别诊断、内外科处理原则及转诊指征;5 腹泻及液体疗法 5 例 :掌握 : 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特别是液体治疗原则;熟悉 : 病因,发病机制;6 急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 3 例 :掌握 : 处理原则;熟悉 : 诊断要点 ; 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及泌尿系统感染的鉴别要点 ; 急性肾炎重症病例高血压脑病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要点; 了解 : 病因及发病机制;7 小儿急性白血病 2 例 :了解 : 临床表现、诊断和形态学分型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疗及预后特点 ; 患儿院外管理措施;8 小儿糖尿病 3 例 :掌握 : 患儿的院外管理的原则与措施;熟悉 :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处理原则 ; 酮中毒的早期发现和紧急处理; 了解 : 发病特点;9 小儿惊厥、癫痫 2 例 :掌握 : 高热惊厥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救措施和预防原则 ; 癫痫治疗原则,常用抗癫痫药的使用方法;熟悉 : 高热惊厥临床表现 ; 各型癫痫的诊断要点 ; 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危害性及治疗原则;了解 : 高热惊厥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原则 ; 癫痫病因、临床分型及各型特点;5 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 :1 麻疹 :掌握 : 麻疹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和预防措施;熟悉 : 临床表现及常见的并发症;了解 : 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2 水痘 :掌握 : 水痘临床表现、发疹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原则;了解 : 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并发症及防治原则;3 风疹 :掌握 : 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熟悉 : 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了解 : 病因、流行病学特点;4 流行性腮腺炎 :掌握 : 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熟悉 : 临床表现;了解 :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点 ; 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心肌炎等;5 猩红热 :掌握 : 猩红热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方法;熟悉 : 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了解 : 病因、流行病学特点;6 小儿结核病 :掌握 : 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熟悉 : 小儿结核病的常见类型结核感染、原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了解 : 小儿结核病的病因、发病特点;6 其他理论与知识 :掌握 : 小儿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2. 儿科基本技能要求。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

医生 。
二
(
)
完善毕业后 全科 医 学 教育 制 度 。
扩 大
全科专业 住 院 医 师规范 化 培训招 收规 模 每年 招 ,
生 5 00 名 左右 全 科住 院 医 师 力 争 到 202 0 年 当 年 总 招 收 计划 的 2 0% 。
流 建设 双 “ 一
”
、
“ 本科教学 工程 ”
中 ,
加 大对全
科医 学专 业 的 支持 力度 。 武 汉大 学 、 华 中科技 大
学 、 湖北 中 医药大 学 、 武汉科技 大学 、 湖 北 医药
学 院 新增 临 床 医学 和 中 医 硕 士专业 学位 研究 生招
生计划重 点 向 全科等 紧缺专 业倾斜 。 医学 院 校 和
每万 名 居 民拥 有 3 名 合 格 的 全科 医生 为 推动 医 ,
疗卫 生服 务 由 以 治 病为 中 心 向 以 健康 为 中 心转 变
提供 全科医 学人 才 支 撑 。
到 年 2 0 3 0 ,
适应 行 业
特点 的 全科 医 生培养 制度 和使 用激 励机 制 得到健
临床见 习 实 习 。
改革完 善高职
专科 (
)
临 床 医学
和 中 医 学等专 业人才培 养模 式 推进 教育 教学 标 ,
准 与助理全科 医生 培训 标 准有机 衔接 , 将 全科医
学理 论和技 能贯 穿培养 全过 程 , 重 点为本 地农村
基 层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和 村 卫 生 室 培 养 助 理 全 科
农村 订单 定 向 免 费培养 的本 科医 学毕 业生 以 及 ,
具有 临 床 医学 专科学历 并取 得执 业 医师资 格证书
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招收、培训、考核、学员管理实施办法

班主任(辅导员)
二、具体工作
(四)学员管理
管理职责:
院领导:负责全面协调、指导、督查。 助理全科管理办:安排带教老师,培训轮科,考核、考试 督促监管,配备班主任或辅导员,落实教学与学员管理具 体工作。 导师(带教老师):每位学员配备一名专门导师,到各科 室轮训时配备1名带教老师。各科室带教老师负责学员在 本科室的带教、辅导及考核工作,专门导师负责学员的全 面指导、考核及管理工作。
二、具体工作
(二)培训工作
各培训基地认真学习国家卫生部(原)、教 育部关于印发《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 》的通知并按要求组织实施培训工作。
省卫计委全科医生培训管理办公室组织理论 课集中培训2周。
二、具体工作
(三)考核工作
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以过程考核为重点。
培训过 程考核
临床培训阶段
三、相关说明
(三)考核工作
5.结业考核在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基地进 行。结业考核原则上每年6月底前完成,省级卫生计生行政 部门要提前3个月公布考核工作安排。
6.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且培训过程考核合格 者,可根据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结业考核有关安排, 申请参加结业考核。
7.承担结业考核任务的考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带教经历,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 部门组织的考官培训并认定。
二、具体工作
(一)招收工作
具体步骤:
各培训基地根据省卫计委下达的培训计划配合市州 卫计委或自主组织招生宣传。按照招收计划150%组织报 名,进行资格审查后组织入学测试,择优录取。在规定 时间内汇总报市州卫计委备案。
市州卫计委再统一报省全科医生培训管理办公室注 册。省全科办再上报国家卫计委备案。
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理论培训实施细则

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理论培训实施细则理论培训共由14门课程、4个系列讲座组成,总共330学时。
理论课程按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相关课程(81学时);临床医疗服务相关课程(126学时);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课程(78学时);综合系列讲座(45学时),其中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课程,安排在培训开始的第1-2周,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的进行;临床医疗服务相关课程和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课程,安排在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过程中进行;综合系列讲座亦根据具体内容安排在临床培训或基层实践过程中进行。
(一)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相关课程(80学时)1.中医全科医学概论(30学时)掌握:①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服务模式,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临床诊疗与思维方式;②掌握中医学的健康概念,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调护等理论;③掌握家庭的定义、结构与功能、家庭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④掌握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模式和原则;⑤掌握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病历的书写,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综合模式和医患交流的技巧;⑥掌握社区诊断的方法,掌握处方药、非处方药区别,老年用药、儿童用药特点,中药、西药合用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⑦掌握社区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不同人群的用药特点。
熟悉:①熟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及有关问题;②熟悉病人管理与教育及医源性疾病的预防;③熟悉居民家庭档案的建立和运用。
2.中医适宜技术(18学时)掌握:①掌握常用穴位的归经、主治;②掌握单手、双手进针法及针刺基本手法,掌握三棱针放血、艾灸、穴位注射等操作方法和技巧;④掌握本地区针灸适宜技术的应用;⑤掌握推拿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⑥掌握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在社区的应用原则;⑦掌握推拿的基本手法,掌握滚、按、揉、摩等手法的技巧;⑧掌握本地区推拿适宜技术的应用;⑨掌握本地区刮疲、贴敷、拔罐、中药熏蒸等适宜技术的应用。
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培训计划

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助理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培训,助理全科医师将进一步了解全科医学的理念和实践,学会综合运用临床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患者的综合诊疗能力,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培训内容1. 全科医学理论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助理全科医师了解全科医学的定义、范畴、理念和特点,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但不限于全科医学的学科体系、临床诊疗流程、患者健康教育及预防保健等知识。
2. 临床实践助理全科医师将参与临床实践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积累临床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等内容。
3. 医学伦理与法律助理全科医师需要了解医学伦理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患者权益保护、医疗纠纷处理、医疗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4. 专科知识全科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科知识,在本培训计划中将重点学习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致力于提高助理全科医师的综合诊疗能力。
5. 医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影像学、临床实验室技术、微创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6. 患者沟通与卫生教育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助理全科医师的沟通能力,使其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情况,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三、培训方法1. 理论学习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助理全科医师系统地学习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临床实践组织实际的临床操作和实践经验,让助理全科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较快地积累临床经验。
3. 论文写作要求助理全科医师在培训过程中撰写医学论文,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4. 网络学习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引导助理全科医师在培训之余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鼓励其参与医学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施细则解读全科医生和助理全科医生,是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施意见(试行)》,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提升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质量,省卫生计生委制定了《湖北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西医)实施意见(试行)》,现就有关管理实施细则解读如下:一、组织保障全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实行省、市(州)、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三级管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将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纳入医疗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加强领导,实行专人专班管理。
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全省统筹、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制订相关政策方针、负责项目管理、实施督导评估以及组织结业考核(含发证)等。
市(州)卫生计生委是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的主体,负责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因地制宜地制订激励政策。
县(市、区)卫生计生局是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日常管理的重心,是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培训质量控制的守门人,必须深入实际,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实施中的有关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推动本地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扎实稳妥有效开展。
县(市、区)要成立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市、区)卫生计生局分管局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县级综合医院的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成员由基层实践基地、公共卫生基地相关领导和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专家组成。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一般设在医院科教科或医教科,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和教学秘书。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确定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工作目标和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制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配套政策和相关制度、审批为落实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任务而实施的相关方案,督导、检查、指导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运行情况,提升培训质量;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给予多方保障支持;定期(每年至少2次)召开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组长的主要职责:对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调动医院乃至全县的各种资源对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给予人、财、物多方面的保障与支持,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常务副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组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组织落实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计划,负责临床培养基地的硬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和监督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考核工作;负责组织和召集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保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经费的合理使用,及落实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学员(以下简称“培训学员”)的待遇。
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的主要职责:负责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日常组织与管理,负责通盘考虑制定助理全科医生培训2年104周实施性培训计划(含“一体三翼”的培训内容),完善相关培训制度,督查各临床科室和实践基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培训开展情况,负责培训学员档案收集、注册并上报省人才中心等工作,并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年度检查和评估。
教学秘书的主要职责:落实实施性培训计划,制定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院内临床专科轮转计划;组织入科教育、临床训练、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检查《培训登记手册》,填写《培训考核手册》和保管使用情况;定期组织培训学员出科考核和培训评估。
二、基地建设与认定培训基地由临床培养基地、基层实践基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理论培训组成。
临床培养基地原则上设在县级综合医院。
基层实践基地可选择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条件较好的乡镇卫生院。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指县级专业卫生机构。
理论培训由市(州)卫生计生委统筹考虑具体实施方案,积极争取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支持。
以上四者的关系如下图: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一体三翼”结构图上图说明,临床培养基地处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核心位置,是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主体,负有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全盘组织整体实施的责任,同时,对上要积极争取高(中)等医学院校(第一翼)的指导和支持,做好师资培训和完成理论培训任务;对同级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第二翼),负有协调责任;对基层实践基地(第三翼)负有指导、督促责任。
“一体三翼”齐抓共管,形成医教协同、防治结合、上下联动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体系。
各自的建设要点、职责和认定程序如下:(一)临床培养基地培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领导,主要行政负责人作为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对培训对象的带教和管理职能。
1.加强基地硬件建设。
临床专业科室需配备的医疗设备应符合《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相关专业细则中的各项要求。
2.积极筹建全科医学科。
全科医学科将是临床培养基地遴选认定的优先条件之一,必须是独立设置的二级学科。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指导医师的配备与认定。
严格按《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认定参考标准》实施。
有条件的医院应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
(2)明确指导医师职责。
督促培训学员遵守医疗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培训学员的临床实践和品德修养进行全面指导;按照培训标准和基地制订的培训计划开展临床带教工作;指导培训学员依据诊疗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定期检查各项培训指标完成情况;客观地对培训学员进行评价与考核;积极参加师资培训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
(3)加强指导医师培训。
指导医师培训实行分级培训制度,实行单位培训、市(州)级培训、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
临床培养基地应对本单位、基层实践基地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师资统筹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考评,主要以提高指导医师带教能力为目的,可采取院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以多种途径和形式、多渠道展开。
岗位培训包括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全科医学的理念、专业培训标准和带教基本功等;日常培训和考评内容包括指导医师的带教能力、工作业绩和评教情况等。
临床培养基地应积极组织整个培训体系的指导老师按要求参加市(州)级、省级或国家级师资培训,尤其须注重骨干师资队伍建设。
(4)指导医师聘任程序。
本人提出申请,领导小组审核申请人基本条件,开展岗前培训和考评,合格者聘为指导医师。
临床培养基地将指导医师聘任相关信息报送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汇总,报送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4.加强培训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要目如下:(1)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施办法(或临床培养基地管理制度);(2)指导医师管理制度;(3)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学员管理制度;(4)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考核制度;(5)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学员日常管理制度;(6)培训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制度;(7)培训奖惩制度;(8)培训保障制度;(9)培训档案管理制度;(10)临床科室轮转制度或管理规定;(11)入科教育制度;(12)各类培训和课程的相关规定;(13)临床带教制度。
(二)基层实践基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可参照临床培养基地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实施。
原则上做到临床培养基地、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培训体系,实行一体化建设和管理。
(三)理论培训理论培训由市(州)卫生计生委统筹考虑具体实施方案,积极争取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支持,完成357学时的理论培训任务。
(四)培训基地的认定及认定程序培训基地的认定,主要是对临床培养基地、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认定。
其认定程序如下:由县级综合医院进行自评申报,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初审推荐,报送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市(州)卫生计生委提出审核推荐意见,上报省卫生计生委。
省卫生计生委将组织专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申报基地进行复核。
根据对申报材料的评估和省级抽样复查的结果,由省卫生计生委最后认定并通报全省基地认定名单(基地认定工作必须在招录开始之前完成)。
理论培训由市(州)卫生计生委统筹考虑实施方案。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准入和运行监管,建立不合格基地的退出和问责机制,严格实行动态管理。
三、培训实施(即过程管理)(一)招录1.招录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县领导小组根据培训床位数、收治患者数、门急诊量、师资带教能力,以及学员容量等各种因素提出下一年度培训需求,于每年的4月底之前,上报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汇总,最后报省卫生计生委审批。
2.招录流程(1)发布招录通知。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录指标和省内核定的培训规模,由省卫生计生委发布年度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招录通知和招录计划。
(2)资格审查。
培训对象报名后,由临床培养基地实施资格审查。
主要审查报名对象是否符合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招录条件——即①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全日制高职(专科)毕业,拟在或已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人员,包括应届毕业生以及有培训需求的往届毕业生。
②具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要求,且取得临床医学专业成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也可以报名参加培训。
③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师根据个人和单位需要,自愿选择报名参加培训,不作强制要求。
招收对象分单位委派培训和社会人员(无单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培训两种模式,以招收单位委派培训人员为主。
应届毕业生只审查身份证、毕业证;已参加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除审查身份证和毕业证和医师资格证外,还要审查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工作单位出具的委托参加培训的相关证明。
(3)招录考试。
对资格审查合格者,临床培养基地应发布招录考试通知,包括时间、地点、考试形式等,对资格审查合格的对象进行招录考试。
考试形式:笔试、面试或技能操作等。
考试内容:考核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等。
考官组成:由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且有带教经验的指导医师及培训管理人员组成并实施考试。
录取原则:根据招录考试成绩及招生计划,择优录取,确定招录名单。
(4)告知招录结果。
临床培养基地在录取时段内完成录取,并告知拟录取的培训学员。
将录取培训学员花名册及相关审查材料上报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汇总后上报省卫生计生委人才中心。
(5)培训学员报到。
培训学员应按规定时间到临床培养基地报到并办理相关手续。
签署培训协议。
临床培养基地应于招录工作结束后一周内与培训学员签订培训协议。
培训协议应包括临床培养基地与培训学员的基本信息、培养年限及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培训期间原人事(劳动)、工资关系不变,委派单位、临床培养基地和培训对象三方签订委托培训协议。
对未就业应届生的培训对象,县领导小组有责任为其联系就业单位,并签订三方协议。
②建档、办证及执业变更。
培训学员填写《助理全科医生信息登记表》,并提供本人照片、身份证、学历证书、医师(助理)资格证书等相关材料原件,复印后由临床培养基地建档留存,社会生的档案结业前移交省人才中心。